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砖井镇中学“136”模式导学稿年级:八(下)科目:历史执笔人:钟贵霞执教人:钟贵霞上课时间:备课组长签字:包科领导签字:总第课时一、课题: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学习目标:1、学会:学生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会学:通过了解海峡两岸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乐学: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党和政府确定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教具准备:无五、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上,我党提出的对台政策及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六、教学过程:【解读目标】教师解读后学生齐读。
复习案【温故知新】1、谁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香港和澳门分别是什么时间回归祖国的?港澳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是什么?探究案【依标自学】(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内容;并在书上勾画出相应的内容;组长检查组内填写、勾画情况,并解决、总结组内不会的问题。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学习总结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中做出过那些决策。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4.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形成后在推进祖国大业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是什么?带着问题阅读第二段内容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了“_______”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一、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一致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一致,一国两制”、“汪辜会商”及“九二共鸣”等历史基础知识。
概括出两岸关系从隔断到交往到日趋亲密的变化,认识到祖国一致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向。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 ____年度感人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世为线索,透过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世,联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剖析两岸历史变化,培育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剖析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国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果断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本课为新讲课四、课时:本课为 1 课时五、教课要点:1、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2、两岸关系在不一样期间的变化。
六、教课难点:“和平一致,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目标。
七、教课方法:联合教课纲领,本课教课以学生为本,着重启迪学生,指引学生踊跃思虑。
讲解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世事迹做为本课讲解线索贯串本课一直,经过高秉涵不一样成长阶段,隐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合史料、视频、小组议论、合作研究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修养能力。
八、教课过程:(一)课前一分钟:学生朗读《乡愁》。
(二)导入: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流浪他乡,游弋于国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土,对祖国流连忘返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表现了诗人余光中期望中华民族早日一致的美好梦想,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板书: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三)学习目标:由 PPT展现,学生联合课前下发导教案简单阅读。
(四)新课讲解:说到流浪他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____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第13课时《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 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2、两岸授权交往的团体是()、()
3、今天民进党搞台独违背了两岸达成的哪一共识?()并说出这一共识的内容。
能力训练: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战争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
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表明
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B.两岸“三通”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松山当中生本教育“三、五”高效教学模式初二历史导学案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决定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A.一国两制B.和平方式解放台湾C.武力解放台湾D.“三不”政策2.“我们都是中国人。
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这是谁针对台湾问题说的话?( )A.毛泽东B.邓小平C.周恩来D.江泽民3.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战争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D.“入联公投”4..党和政府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澳门回归后 C .改革开放后D.香港回归后5.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始于( )A.1949年B.1978年C.1987年D.1989年6.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三不”是指()①不接触②不谈判③不妥协④不合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三不”政策B.海协会决议 C.海基会决议 D.江泽民的八项主张8.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汪辜会谈D.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9.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在哪一年?A.1987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10.台湾曾经在以下哪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材料一“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目标】①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②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课】【课堂引领】(依据以下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圈点勾画。
10分钟)1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的内容和意义?2简述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质疑.解疑】(学生互动,同桌.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5分钟)【精讲点拨】(15分钟)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一) 20世界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推进祖国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对台方针统一大业 1995年:提出2000年3月以来:1987年:(二) 1990年台湾成立:两岸关系 1991年大陆成立:的变化 1992年:1993年:1.(三)日益密切的交往:2.3.【当堂训练】(独立完成以下习题,检测掌握程度。
10分钟)1.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A.实行“三通”B.经济交流C.互补互利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终被打破是在()A.1982年B.1987年C.1990年D.1995年3.江泽民提出的在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A.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B.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4.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毛泽东的“和为上计”B.两岸“三通”C.江泽民的“八项主张”D. “一国两制”5.海协会和海基会通过对话,达成的推动两岸关系的重要共识有()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④双方领导人在适当时候以适当身份互访⑤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D.④⑤6.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本质不同在于()A.属于历史遗留问题B.属于政党政治问题C.属于外交问题D.属于中国内政问题7.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在()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 “汪辜会谈”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8. “汪辜会谈”召开的地点是()A.新加坡B.北京C.台湾D.香港9.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3 课时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主备人:曹巧典使用人:曹巧典备课组长:曹巧典【使用说明】请同学们先用蓝色或者黑色笔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组内交流后用红色笔将出错点、疑问、反思标出或写出来【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情况2、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纪录片、新闻、书中的插图自学、合作、讨论、老师讲解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峡两岸密切交往情况,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事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情景,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阴谋永远不可得逞。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学法指导】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获取历史信息;指导学生制作本课的大事年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阅读教材第65 页至 6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对台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2)20世纪50年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解放台湾的思想;(3)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4)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它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2)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3)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大家是否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指什么?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干系呢?2. 激发进修兴趣:今天我们将进修《海峡两岸的交往》,通过进修这一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干系,以及两岸交流的重要性。
二、预习1. 请同砚们预习《海峡两岸的交往》相关知识,包括两岸干系的历史背景、目前的交流情况以及两岸干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2. 针对预习内容,提出问题:两岸交往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目前两岸的交流主要体此刻哪些方面?未来两岸干系会如何发展?三、进修1. 介绍《海峡两岸的交往》的背景知识,包括两岸干系的历史渊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进修两岸交流的重要性,包括增进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意义。
3. 分析两岸干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政治因素、历史遗留问题等。
4. 探讨如何增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包括加强经济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增进民间友好交流等方面。
四、讨论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结合进修内容,就如何增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2. 展示讨论效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效果,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建议。
五、总结1. 总结进修内容: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海峡两岸的交往背景和现状,认识到两岸交流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也探讨了如何增进两岸的交往。
2. 思考提问:你认为如何增进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最有效的?你愿意为增进两岸交流做出什么贡献?六、作业1.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小论文,表达自己对两岸交流的看法和建议。
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海峡两岸的交往的信息,为未来的进修和讨论做好准备。
七、拓展1. 鼓励同砚们积极参与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增进对两岸干系的了解和体验。
2. 推荐相关书籍和电影,深入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和现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通过本次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认识到两岸交流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增进两岸交流的活动,为增进两岸人民的友谊和增进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一、两岸关系概述海峡两岸指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地理位置,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分歧,长期以来两岸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共存、不统不独、和平发展”的时期。
然而,此后长期停滞,直至1987年两岸开展人员往来合作。
二、两岸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是增进了解,促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自2008年两岸文化交流协议签署以来,两岸文化、教育、宗教、体育等领域频繁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 文化两岸文化交流在文学、艺术、影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为两岸民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对方的机会。
2. 教育两岸教育交流促进了两岸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学生交流等形式多样,对两岸的未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宗教两岸宗教交流促进了宗教信仰交流、神职人员交流、宗教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使得两岸之间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传承。
4. 体育两岸体育交流在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上展开合作,助力两岸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加深了两岸之间的友好情谊。
三、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是增进互利共赢,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1992年,两岸商务人士共同签署《海峡两岸关系协议》,拉开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序幕。
1. 贸易投资两岸贸易额持续增长,两岸企业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为两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2. 产业合作两岸在电子、通讯、零售、制造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有力促进了两岸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两岸政治对话两岸政治对话是解决分歧,促进和平的基础。
2008年,两岸在南京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双方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互谅互让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和平协商两岸在和平共存、相互尊重、寻求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开展和平协商,寻求政治解决两岸分歧的途径。
2. 民心交流两岸在民间交流、民众互动等方面取得进展,促进了两岸社会的融合,加深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1)一、基础知识目标:1、记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提出的八项主X;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曲折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自主预习:1、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先提出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提出用解放某某;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提出的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③ 1995年,提出对台,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某某问题)①年,某某调整“三不”方针,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0年,某某成立了(简称“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简称“海协会”)。
③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
(即“九二共识”)④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会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即“汪辜会谈”)⑤1995年,提出对台八项主X。
其中包括“,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等。
五、目标检测: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解决某某问题的唯一方法 B.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的C.是同志最先提出来的 D.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2、某某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5月5日抵达某某某某机场,他在机场的讲话中说:“海峡两岸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距离,但是要花五十多年才跨过某某海峡这样很窄的鸿沟……”这种状况是由下列哪些因素造成的:()①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败退某某②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的阻挠③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兴风作浪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3、在说:“统一后,某某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上述观点表明,解决某某问题的基本前提是:()A.和平统一 B.不放弃武力 C.对等协商 D.一个中国的原则(1)国共两党领导人此前的那次会面是什么时间?什么事件?(2)谈谈历史上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合作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是什么?(4)你对两岸关系今后的发展如何看待?。
课题:《海峡两岸的交往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目标: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学习过程: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二、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初步达成学习目标(7分钟)(一)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P56—592、自学方法:在相应位置做好读书笔记。
3、自学时间:读书两分钟,做自学检测5分钟4、自学要求:能随后做导学案中的简单问题。
(二)自学检测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⑴不同时期的对台基本方针和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指出要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③改革开放后,确定了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在“”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⑵采取措施改善两岸关系(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打破隔绝: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海峡两岸近38年的状态。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成立两会:1990年,台湾成立了,1991年,大陆成立了。
③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的原则”达成共识。
④汪辜会谈: 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思想。
2、日益密切的交往二十多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3、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有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共与时俱进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三)同桌互比,看谁学得更好,掌握得更多?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1、“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几句诗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在去世的前两年(1964年)写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状况。
【学习目标】
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 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
【思维比拼】
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课堂小结】
简述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当堂检测】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战争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三不政策”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这一观点表明()
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4.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5、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6、“一国两制”中的两种制度是指()
A.两种军事制度 B.社会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管理制度
7、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两党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与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8、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
A.社会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跨越56年时空,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成功起航。
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圆满结束,两岸12家航空公司共飞行了72个航班班次,运送台湾居民及台商眷属27 276人次。
──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2月8日电
材料二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2006年9月13日作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和“联合国在维护台海和平方面起积极作用”两项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
这是台湾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连续第14次遭到惨败。
材料三第八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于2006年11月18日至22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举行。
第八届“花博会”以“花开两岸、合作共赢”为主题。
请回答:(1)清朝前期为加强对台湾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2)台湾当局上演的闹剧第14次遭到惨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能简要分析归纳台湾回归祖国的有利条件吗?
(4)台商春节包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洽谈会的圆满成功,。
A.从根本上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B.完全解决了台湾同胞往来两地的困难C.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积极影响 D.促使两岸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学习反思】
【练习巩固】完成填充图册、基础训练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