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首长问责制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行政问责制第一条为强化行政责任制,促使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推动力,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避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系统各级机构因不正确履行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规定进行问责。
前款所称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行政问责依照行政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工作规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问责结果与奖惩、任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在实施行政问责的同时,应当主动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五条行政问责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条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一)经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工作任务,因工作不力未能完成的;对县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项任务和交办的事项,未按时限和要求完成的。
(二)不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决策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决定或决策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和政府整体形象及工作的。
(三)事关民生等重大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的;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义务监督员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的;不履行对社会、公众公开承诺的。
(四)没有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时间进行决策或审批,造成决策错误、工作贻误或损失的。
(五)虚报浮夸政绩,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对上隐瞒问题,对下包庇、袒护、纵容的;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公共安全事故预防职责的。
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律责任问题[摘要]1982年宪法确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既是一种领导体制,又是一种行政责任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具有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灵敏、行动迅速的优点,其实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监督等。
但是,同时由于行政首长具有较大的行政决策权,因此有必要对其实施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进行问责。
对于问责的内容,目前我国对于行政首长的责任追究主要在集中于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追究很少。
因此,笔者试图透过对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律责任现状分析去对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律责任体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首长负责制;法律责任;现状;完善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责任内容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首长全面领导本机关的工作,对本机关的事务依法享有最高决定权,并对本机关的全部工作向权力机关或人民承担政治等方面责任的行政领导制度。
其在赋予首长最终决定权的同时,要求他最终承担责任,包括对一般事项行使决策权失误时应承担的责任和对重大事项经讨论后,行使决策权失误时应承担的责任,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对于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责任内容,其主要集中于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
政治责任,也叫宪法责任。
纵观各国宪法,行政首长承担的政治责任主要表现为:一是报告工作,有的国家称为“国情咨文”,在我国称为“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回答质询;三是提出辞呈;四是接受罢免。
法律责任,也叫个人责任。
它是指行政首长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道义责任是指政府公务员在执行职务时必须承担的道德意义上的责任。
政府公务员应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自我反省或悔过。
在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中的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在我国宪法和公务员法都有规定,对于法律责任,虽有规定,但是大多集中于规章、办法,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在仅有的规定里透视出来的还是不完善。
二、行政首长的法律责任现状法律责任是公务员在违反法律规定时所应承受的法定后果。
行政首长问责制丰满区林业局行政首长问责制第一条为督促行政首长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更好地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行政首长有履行法定职责和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的义务,负有对本单位、本部门领导、决策、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对行政首长问责实行权、责并重,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行政首长问责,是指丰满区林业局局长对问责对象不履职、不正确履职或履职不力,依照本暂行办法对其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章对象、范围和内容第四条本制度办法所称的问责对象包括:(一)区政府的行政正职(含主持工作的行政领导);(二)需对垂直管理机构行政负责人问责的,向其主管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五条问责情形是由分管副职履职不力所导致的,应与行政首长一并问责;分管副职对问责的情形应当全部负责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行政首长负责对其问责或提出问责建议。
第六条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一)无正当理由,全年未完成区委、区政府目标任务的;(二)区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应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及落实要求,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的;(三)未认真执行区政府的指示、决策及上级有关机关交办的工作任务,影响工作部署和损害市政府及丰满区整体形象的;(四)对人大、政协交办的议案和建议、意见,不办理或不认真办理、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失误的;(五)不履行本部门、本单位法定职责或执行不力的。
第七条违规决策和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一)应当由集体讨论决策的重大事项,擅自作出决定的;(二)作出的行政决策干扰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或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三)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或措施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责任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四)集体作出错误决策的;(五)有其他违法决策或决策失误行为的。
第八条治政不严,监管不力,行政乱作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一)所在领导班子的成员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二)内部管理混乱,作风懒散,工作效率低下的;(三)弄虚作假,虚报瞒报,骗取荣誉或逃避责任的;(四)缺乏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设置障碍,损害投资环境的;(五)乱检查、乱许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六)瞒报、谎报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的;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未及时、妥善、有效处理和组织有关救援工作的;(七)所属部门或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对整个政府行政机构负责,拥有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并且对下属领导和官员行使监察和管理职责。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各省级政府省长为代表的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优点以及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首先,行政首长负责制中的“首长”一般指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和省级政府省长。
而促进行政首长负责制正常运行的核心内容是权责一致原则。
比如,政府领导人应当亲自主持一些主要的工作,履行过去给出的承诺。
他们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才能确保政策的执行不会受到那些不愿意遵守政策的人的阻挠。
同时,政府领导人还应挑选合适的人才来担任下属的领导。
其次,行政首长负责制还涉及到其他一些内容。
比如,负责制是必须有完整的层级关系的。
尤其是在我国政府机构内部,按照层级进行管理是必要的,以确保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运转。
为此,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贯彻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运作。
另外,在我国的政府行政制度中,行政首长负责制还包括了政府的指导原则、领导权权力和行政管理权的职责分配、实施监察和管理职责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完善之后,才能保证行政首长负责制能够顺利地运作。
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优点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基本制度,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行政首长负责制使得政府的领导者负有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责任。
由于政府最高领导人拥有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并对下属领导和官员行使监察和管理职责,所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可以增强政府内部的纪律性和执行力。
其次,行政首长负责制能够建立起权力和责任的平衡。
行政首长负责制使得政府最高领导人拥有大量的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这为他们在处理政府运行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运作效率。
⾏政⾸长问责制暂⾏办法2019-10-26第⼀条为了强化责任,提⾼⾏政效率,确保政令畅通,促使⾏政⾸长恪尽职守、依法⾏政,防⽌和减少⾏政过错,建⽴勤政、廉洁、务实、⾼效、诚信和责任政府,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地⽅各级⼈民代表⼤会和地⽅各级⼈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共和国⾏政监察法》和《中华⼈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条本办法所称⾏政⾸长问责制,是指市⼈民政府对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包括主持⼯作的副职)和各县(市、区)⼈民政府的⾏政主要负责⼈在所管辖的部门和⼯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或不正确履⾏法定职责,以致影响⾏政秩序和⾏政效率,贻误⾏政⼯作,或者损害⾏政相对⼈的合法权益,给⾏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为,予以追究责任的制度。
第三条⾏政⾸长问责坚持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政⾸长违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求,发⽣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问责:(⼀)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决策事项和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进⾏可⾏性研究论证造成重⼤失误的;(⼆)与⼈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按照规定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引发群体事件或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的;(三)不顾本地区、本部门公共财⼒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盲⽬投资兴建基本建设项⽬,造成重⼤经济损失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四)随意安排财政和各类专项资⾦或处置国有资产,造成资⾦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的;(五)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态环境破坏或者不良影响的;(六)其他需要追究决策失误责任的。
第五条⾏政⾸长违法⾏政,有下列情形之⼀的,应当问责:(⼀)制定、与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件、⾏政决定或命令的;(⼆)违法设定或违法实施⾏政许可、⾏政处罚、⾏政事业性收费或⾏政强制措施的;(三)越权批准⼟地征⽤、征收,违反规定划拨、出让、出租⼟地,擅⾃降低征地补偿标准,强令农民进⾏⼟地流转、侵害农民合法⼟地承包经营⾃主权的;(四)私设“⼩⾦库”,截留、滞留、挤占、挪⽤国债、救灾、扶贫、教育等财政专项资⾦的;(五)违反规定⼲预建设⼯程、政府采购项⽬招标投标或⾦融机构信贷活动的;(六)⼲预司法机关依法独⽴⾏使审判权、检察权,或⼲预⾏政执法机关依法⾏使⾏政执法权并影响公正执法的;(七)瞒报、谎报、虚报、迟报突发公共事件、重⼤安全事故、重⼤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违反规定实⾏地域、⾏业封锁或实⾏歧视性待遇,或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为不依法严格追究,甚⾄纵容、包庇的;(九)因违法⾏政,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政相对⼈合法权益或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
丰满区林业局行政首长问责制
第一条为督促行政首长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更好地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行政首长有履行法定职责和上级安排部署工作的义务,负有对本单位、本部门领导、决策、管理和服务的责任。
对行政首长问责实行权、责并重,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行政首长问责,是指丰满区林业局局长对问责对象不履职、不正确履职或履职不力,依照本暂行办法对其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章对象、范围和内容
第四条本制度办法所称的问责对象包括:
(一)区政府的行政正职(含主持工作的行政领导);
(二)需对垂直管理机构行政负责人问责的,向其主管部门提出问责建议。
第五条问责情形是由分管副职履职不力所导致的,应与行政首长一并问责;分管副职对问责的情形应当全部负责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行政首长负责对其问责或提出问责建议。
第六条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全年未完成区委、区政府目标任务的;
(二)区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应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及落实要求,无正当理由未按时完成的;
(三)未认真执行区政府的指示、决策及上级有关机关交办的工作任务,影响工作部署和损害市政府及丰满区整体形象的;
(四)对人大、政协交办的议案和建议、意见,不办理或不认真办理、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失误的;
(五)不履行本部门、本单位法定职责或执行不力的。
第七条违规决策和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
责:
(一)应当由集体讨论决策的重大事项,擅自作出决定的;
(二)作出的行政决策干扰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或损害公共利益、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三)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或措施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责任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集体作出错误决策的;
(五)有其他违法决策或决策失误行为的。
第八条治政不严,监管不力,行政乱作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所在领导班子的成员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
(二)内部管理混乱,作风懒散,工作效率低下的;
(三)弄虚作假,虚报瞒报,骗取荣誉或逃避责任的;
(四)缺乏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设置障碍,损害投资环境的;
(五)乱检查、乱许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
(六)瞒报、谎报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的;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未及时、妥善、有效处理和组织有关救援工作的;
(七)所属部门或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第九条其他不履职、不正确履职或履职不力,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应当问责。
第三章附则
第十条区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的行政首长、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行政首长,区政府各部门对其所属单位的行政首长进行问责,参照本暂行办法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执行。
第十一条本暂行办法自发文之日起30日后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