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问责制的几个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332.50 KB
- 文档页数:39
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问题1.信息沟通不畅: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2.责任界定不清:在问责过程中,责任主体模糊,难以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层级,导致问责结果不明确。
3.问责方式单一:目前的问责方式主要集中在行政处罚,缺乏灵活性,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4.问责效果难以评估:缺乏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体系,难以评估问责措施的效果。
5.缺乏问责力度:对于违纪违法行为,存在问责力度不足的情况,导致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效果打折。
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通过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高效运转。
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明确的责任界定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层级,避免在问责过程中责任主体模糊不清,确保问责结果明确、精准。
3.多元化问责方式:除了行政处罚外,探索并推广多种多样的问责方式,如停职、降级、调岗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问责方式,提高问责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4.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体系,对问责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问责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加强问责力度:对于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加大问责力度,确保违纪违法行为的严肃性和问责效果的实现,从而有效震慑其他潜在违纪者。
以上对策建议旨在解决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问责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向更深入、更长远的方向。
6.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人员培训:提升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他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
7.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借助媒体、网络和社交平台等渠道,普及问责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行政问责制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行政问责制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并提出完善对策。
一、问题1.责任主体模糊。
现行法律并未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行政问责制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规定。
这就容易导致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员在执行监督职责时推诿扯皮,而责任难以追究。
2.问责措施不够有力。
部分问责措施过于简单粗暴,如简单的口头警告,对违规失职行为并没有太大的震慑作用。
此外,一些问责措施过于轻描淡写,如开除公职,未能实现高压震慑的效果。
3.资源投入不足。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但有些地方却存在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物料不足等问题。
这就会严重制约监督工作的深入推进,使得问责制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对策1.明确责任主体。
要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行政问责制的制度框架,明确责任主体,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个人都应承担起相关的监督责任。
2.严格问责措施。
应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取消简单口头警告等虚假问责措施,加大对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惩罚力度,如限制行业从业,实行永久禁入等。
3.增加资源投入。
政府加大投入,做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充足供给,制定相应的计划,统筹安排、综合考虑,为问责制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4.提高社会责任。
对于一些单位和个人,还需要提高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加强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的自觉性,积极履行好监管机构赋予的义务,不断提高监督工作效果。
三、总结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行政问责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但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困境,我们需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工作力度,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行政问责制度的缺陷与伦理困境行政问责制度是现代政治组织的一项重要政策,其目的是保障政治权力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促进政府机关的责任履行与管理效率提升。
但是,与其重要性相比,行政问责制度的执行并不完美,缺陷和伦理困境时常出现。
本文将会针对2023年的行政问责制度的缺陷与伦理困境进行探讨。
一、行政问责制度的缺陷1、问责对象过于单一化在行政问责制度的执行中,往往将问责对象单一化,即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行政领导个人,而忽视了整个政治体制的复杂性。
这样做的结果是,问责的效果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导致责任逃避的现象出现。
因此,在执行行政问责制度时,需要对政府机构的内部运作、决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规范。
2、问责形式和内容缺乏多样性现有的行政问责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缺乏多样性,主要以通报批评和开除、降职、罚款等行政处罚为主。
这种单一、固化的问责形式和内容,容易产生行政泛化和政治过度化的问题,甚至会对行政效能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干扰。
3、行政问责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行政问责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它们可发现问责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为问责实施提供保障与监督。
然而,在现实中,行政问责制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构建,导致问责制度实施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二、行政问责制度的伦理困境1、公正性问题在行政问责制度的执行中,由于各种原因,决策者有可能会对某些人或某些单位施加过度、不公正或错误的问责措施。
因此,需要增加问责制度的公正性,确保问责措施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民主性问题行政问责制度的执行需要强调民主的价值理念,要求承认市场经济、法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但是,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波折,少数特定利益集团对问责制度的扭曲或利用,导致问责制度执行的失去民主合法性和社会信誉。
3、效能性问题行政问责制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行政效能,但是,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后效性极低、效果突出效应短暂等问题。
让问责制度的效能性得到提升,需要有良好的管理能力以及对执行效果的跟踪和评估。
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在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行政问责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问责制的有效性,也制约了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对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概述,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背景。
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剖析了行政问责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问责标准不统问责结果不透明等。
同时,本文从制度设计、实践操作、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建议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问责主体、程序和标准,提高问责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建议加强行政问责制的监督和执行力度,确保问责制得到有效实施。
还应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问责制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更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行政问责制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行政问责制的改进和完善。
二、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现代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指的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行政失误,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而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主要建立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以及法治政府理论之上。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认为,政府及其公务员作为受托人,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和要求管理公共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前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各级政府秉承“权责统一,用权监督,侵权赔偿”的执政理念,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在强化政府责任、改善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是行政问责制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一、当前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行政问责作为一种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只要不流于形式并有足够的制度作为保证,无疑可以增强行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职责权限规定不清。
行政问责的前提是职责明确,即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职位之间有严格的责任划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由于目前各级党政关系错综复杂,公务员岗位设置及其职责规定不够明确,尤其是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职责权限模糊,致使行政问责在操作层面存在不少难点。
目前,职责不清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在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通常由常委会研究、党委书记“拍板”,出了问题则追究行政首长的责任。
二是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名义上是“一把手”负责,实际上往往只追究分管副职的责任,问责制在一些地方成了副职问责制。
三是集体领导与个人责任界定不清。
我国机关采取集体决策的原则,集体决策所造成的失职行为在责任承担方面并没有详细的规定,这样,“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往往成为责任人事后推卸责任的借口。
四是不同层级之间的责任界限比较模糊。
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究竟是追究同级领导的责任,还是追究上级领导的责任。
如果要追究上级领导的责任,究竟应当追到哪一级领导才算合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2、行政问责主体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行政问责的主体总是局限于同体问责,如人民政府、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首长(省长、市长)或上级行政主管机关。
而对于一种更有效、更符合民主政治要求的异体问责主体的规定则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对于人大代表对政府的问责制、政协代表对政府的问责制(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问责制、民主党派对政府的问责制)、新闻媒体对执政党和政府的问责制等各种机构、团体及个人的异体问责制度基本上没有涉及。
Legal Syst em A nd Soci et y ■—圆塑臣茎j.』。
竺竺!型!!.f叁墨!查塾垒全面推进行政问责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析张玉琳摘要全面推进行政问责制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行政问责制对监督行政权力,防治权力腐败和决策失误,保障国家政权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行政问责制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在全面推进行政问责制的进程申所面临的问题,并尝试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权力腐败国家政权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一158—0l一、行政问责制的涵义及意义(一)行政问责制的涵义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由主体、客体、范围、程序及后果等五个方面构成。
行政问责的本质是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的一种约束,防止权力的滥用。
(二)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的重大意义1.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按照现代宪政理论和主权在民的原则,官员由政府代表人民进行授权并且必须对人民负责。
行政问责制可以促进政府正确、充分和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促进政府及官员做到依法行政。
2.是建设责任政府的需要。
责任政府要求权力和责任必须是对等的。
权、责与监督三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责任政府的基本要件。
责任政府必须承担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政府的诉讼责任、政府侵权赔偿责任。
行政问责制的引入必然改变行政部门重权力轻责任等行政l}=j习,推进责任政府的建设。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服务型政府,就是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着眼点和目的。
问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问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责标准不明确:问责工作需要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以便对责任进行评估和追究。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问责标准不明确的情况,导致责任追究不准确或不公正。
2. 问责程序不规范:问责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流程,以确保责任追究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问责程序不规范的情况,导致责任追究过程中出现漏洞或不公正的情况。
3. 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工作需要明确的问责主体,以便对责任进行追究。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问责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导致责任追究不到位或不公正。
4. 问责效果不明显:问责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追究责任来促进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问责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导致责任追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 问责文化不健康:问责工作需要建立在健康的问责文化基础之上,以便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习惯。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问责文化不健康的情况,导致责任追究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走过场。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 明确问责标准:制定明确的问责标准和规范,以便对责任进行评估和追究。
2. 规范问责程序:建立规范的问责程序和流程,以确保责任追究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 明确问责主体:明确问责主体,以便对责任进行追究。
4. 提高问责效果:通过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和制度,提高问责效果,促进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5. 培养健康的问责文化: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培养健康的问责文化,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习惯。
问责制(Accountability)是一种管理原则,它要求个人或组织对其行为和决策的结果负责。
问责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包括:
1. 定义不清晰:问责制可能因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标准而出现问题。
如果责任和期望不明确,那么确定责任归属和执行问责将变得困难。
2. 责任归属不明确: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责任可能涉及多个层级和部门。
确定具体责任归属可能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涉及团队工作或跨部门协作的情况下。
3. 缺乏执行力度:即使有明确的问责制,如果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问责也可能无法实施。
这可能包括缺乏适当的监督、检查和评估过程。
4. 不公平的问责:在某些情况下,问责可能不公平地针对某些个人或团队,而其他同样负有责任的个人或团队则不受影响。
5. 过度问责:过度强调问责可能导致恐惧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员工可能因为害怕责任而避免承担风险,这可能会抑制创新和主动性。
6. 缺乏透明度:问责制需要高度的透明度,以便责任人可以清晰地了解他们的责任和期望。
如果信息不透明,问责制可能无法有效运作。
7. 忽视积极反馈:问责制不应仅限于识别和惩罚错误,还应包括对正确行为的认可和奖励。
如果忽视了积极的反馈,可能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8. 法律和道德问题:在某些情况下,问责制可能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例如隐私权、职业操守等,这些问题需要谨慎处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组织需要建立清晰、公平且有效的问责制度,同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所有员工都理解他们的责任和期望。
此外,还需要定期评估和改进问责制度,以确保其能够适应组织的变化和需求。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体系,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行政问责制在立法和执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行政问责制进行较晚,所以,行政问责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为此,政府需要转变观念,做出科学决策。
标签:政府;行政问责制;问题;对策一、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行政问责文化尚未形成。
行政问责文化是行政领导问责制的思想基础和灵魂。
一些政府行政领导对推行行政问责制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把它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应急措施,而没有认识到它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些群众也没有从内心认同行政领导问责制,主体意识不强,缺乏问责自觉,把当地政府推行的行政领导问责制看作政府在“作秀”。
(二)行政问责缺乏依据。
1、政府体制内部权责不清。
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
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都必须和能够追究责任的一种制度,是现代政府强化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中权责不清是官员问责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首先,由于历史职能划分的原因,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些职责不够清楚,权限不够明确,在追究责任时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出现谁都有责任、谁又都没有责任的情况,甚至出现责任真空地带,例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就是典型的政府监管失职的恶果。
其次,在问责中,被问责官员具体承担什么责任,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其他责任,目前还并非很明确。
再次,党委、政府之间职责划分问题,在一起问责事件中到底应该由谁一书记还是行政首长来承担责任,还不是很明确。
2、問责内容缺乏法律规范,问责标准不一。
从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问责事件中,不难发现其问责的内容和范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问责事件似乎仅限于那些引起中央高层重视、涉及人命关天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安全事故,尚未引入决策失误、用人失察和领导过失等领域,显然是内容较少、范围偏窄。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马秋莲(开封市委党校)摘要:行政问责制是强化政府职责、改善政府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现阶段,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本文主要从行政问责制度的内涵入手,分析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措施。
Abstract: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is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improve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but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oute one must take.At this stage,China's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s connotation,the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problems,and on this basis,thorough discussion on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 measures.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内涵问题措施Key words: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connotation problem measure作者简介:马秋莲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中图分类号】D6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037-022003年的“非典”事件,使得很多官员被撤职,自此刮起了一股“问责风暴”,这标志着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初步建立,这也是实施“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执政理念的体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话题。
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行政问责制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即行政自律机制。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问责的主体,即“由谁问”。
广义的行政问责主体,不仅有同体的问责主体,即行政机关的上级部门或领导和其他专门的审计、监察部门,而且有异体的问责主体,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等。
( 2) 行政问责的客体,即“向谁问”。
行政问责的客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但主要是负有直接或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
(3) 行政问责的范围,即“问什么”。
从管理不善、政绩平平到用人失察乃至决策失误,包括对行政活动正常运行,以及行政效能、行政效率、行政质量、政府形象等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可能造成潜在负面影响的行为等都属于问责的范围之内。
( 4 ) 行政问责的程序,即“如何问”。
问责中“问”的过程包括质询、弹劾、罢免等程序要求。
(5) 行政问责的责任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政治责任、岗位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 6) 行政问责的后果。
问责的后果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有:公开道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公开谴责、诫勉;引咎辞职、撤职、免职、责令辞职;给予行政处分等。
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是公共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责任和权力必须是对等的、平衡的,即一个行政组织所承担的责任越大,其拥有的行政权力则应越大,如果有责无权,或行政权力过小,行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束缚,也不可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反之,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就会造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瞎指挥,产生官僚主义等现象,给国家行政管理带来损害。
问责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代社会,问责机制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促进政府治理作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一些问题与不足。
本文将具体讨论问责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机构设置及责任划分不明确当前,我们的问责机制多由政府部门或行政机构负责,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模糊不清。
缺乏明确的责任界定导致对失职行为难以追究,给涉事者留下了可乘之机。
改进建议:建立明确的问责机构,并明确各个机构之间的权限和职责。
同时,加强对问责机构内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处理案件和决策时的专业水平。
二、审查标准不统一在问责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查标准,导致区别对待和主观裁量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妥善处置或被宽大处理,丧失了问责工作本身应有的威慑力。
改进建议:制定并完善统一的审查标准,确保问责工作公正、合理、透明。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依法依规处理每一个失职者,并将处罚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过于注重“惩”而忽略“治”在问责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追究责任和给予处罚,却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决与改善。
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的公平正义需求,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除了追究失职者的责任外,还应加大对问题根源的治理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对涉事部门进行全面整改,以确保公共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四、民众参与意识淡薄在问责工作中,民众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普通民众对问责机制缺乏信任与了解。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权益保护感到无助和被动。
改进建议:加强对民众参与问责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问责机制的知晓度和参与意识。
鼓励公众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举报问题,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以形成良好的合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五、处罚力度不足在当前的问责机制中,对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往往不够有力。
一些违法者即使被问责也只是受到轻微惩戒或暂时性降级处理,这无法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