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中显微镜学生版-许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3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4)如何对光?总结三转:①转动 ,使 镜对准通光孔。
三转: ②转动 ,【根据观察环境中的光线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光圈。
③转动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对好光的标准是: 。
小组内思考讨论:光线如何到达我们眼睛的? (5)如何调节观察到物像?(动作记忆)讨论: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调节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3.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上”的标本。
(1)“上”的物像是 ;若“上”字位于视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至中 央?标本与物像的移动方向 。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3)若物镜的倍数是10×,目镜的倍数是4×,则物像放大的倍数是 。
(三)总结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技巧:1.在显微镜结构图中,请据图回答:⑴ 取显微镜时,握镜的部位是[ ] 。
⑵ 接近眼睛的镜头是[ ] ; 接近观察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 。
⑶ 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和[ ] 。
⑷ 转动时,能使镜筒大幅度上升和下降的结构是[ ] ;能使看到的物 像更加清晰的结构是[ ] 。
⑸ 把玻片标本放在[ ] 后,要用标本夹压住,标本要正 对[ ] 的中央。
2、显微镜结构中最重要的是 ;带有螺纹的镜头是 。
3、显微镜使用的步骤: ; ; 。
学习目标:1. 识记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其功能2.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3.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1.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导语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独立思考。
)阅读教材P33-35,找出以下知识点:1.除 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在生物圈中,有的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叫 生物,如 等;大多数生物是 生物,如 等。
3.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 →放置玻片标本→ →二.小组学习(集思广益,智慧无穷)(一)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的用法1、对照教材36页图Ⅱ-1和实物认识并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2、小组内互相指认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和作用。
显微镜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左下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向()移动。
A. 右上方B. 右下方C. 左上方D. 左下方答案:D解析:因为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物像在左下方,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2. 使用显微镜时,若光线太暗,应选用()A. 大光圈、平面镜B. 大光圈、凹面镜C. 小光圈、平面镜D. 小光圈、凹面镜答案:B解析:大光圈可以通过更多的光线,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光线太暗时应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来增加亮度。
3. 显微镜的目镜为5×,物镜为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A. 5 倍B. 10 倍C. 15 倍D. 50 倍答案:D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即5×10 = 50 倍。
4. 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大,你认为应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A. 1 和4B. 2 和6C. 3 和4D. 1 和6答案:C解析: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3 和物镜4 的组合。
5. 用显微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A. 目镜B. 物镜C. 反光镜D. 镜筒答案:B解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6. 当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均为“10×”时,学生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右图所示。
如果仅将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一般是()A. 2 个B. 4 个C. 10 个D. 40 个答案:A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原来放大10×10 = 100 倍看到8 个细胞,换成40×10 = 400 倍,放大倍数增大 4 倍,看到的细胞数目为原来的1/4,即8÷4 = 2 个。
1.2.1学习使用显微镜一、选择题1.玻片上写有字母“qb”,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A. bqB. dpC. pdD. qb 2.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载玻片上写有英文字母“p”,则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b”B. 显微镜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范围也就越大D. 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目镜3.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①取镜和安放 ②观察 ③对光 ④收镜A. ①③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①③④D. ③②①④4.观察过程中,要将图中视野甲变为视野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右上方移动装片B. 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下方移动装片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5.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择的镜头组合是( )A. 目镜5×、物镜10×B. 目镜10×、物镜10×C. 目镜5×、物镜40×D. 目镜10×、物镜40×6.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所要观察的材料一定要( )A. 进行染色B. 形状规则C. 肉眼看得见D. 薄而透明7.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央出现一污点,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可能在()A. 反光镜上B. 装片上C. 目镜上D. 物镜上8.小敏同学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A. 物像不清晰——调节光圈B. 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C. 视野较暗——用平面镜反光D. 物像太小——换高倍目镜或高倍物镜9.如图所示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④B. ③→①→②→④C. ①→③→④→②D. ③→①→④→②10.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 下述四个实验步骤, 正确的顺序是 ( )①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调出一个白亮的视野A. ①③②④B. ②①③④C. ③④②①D. ③②④①二、非选择题11.请根据以下显微镜实验回答。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清单)第1节透镜一、透镜1. 透镜:至少有一个外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用透明材料制成的镜片。
2. 透镜的种类:(1)凸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叫凸透镜;(2)凹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叫凹透镜;凸透镜凹透镜(3)薄透镜:若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
3. 主光轴和光心:(1)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
如图的点划线C1C2。
凸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2)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叫做透镜的光心,用O表示。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又叫透镜。
甲发散光束乙平行光束丙会聚光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是指光经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在一点上,而是指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向主光轴偏折,如图所示。
2.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又叫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是指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偏离主光轴,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也可能相交于一点,如图所示。
甲发散光束乙平行光束丙会聚光束三、焦点、焦距及三条特殊光线1.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3)凸透镜有个焦点,并且关于对称。
(4)凸透镜焦距的意义: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对光的会聚作用越(选填“强”或“弱”)。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利用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再拿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最、最,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 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1)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叫凹透镜的。
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凹透镜有个焦点,关于光心对称。
实验七--教案--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案
教师角色:祁春芳高锦瑕孙燕飞安三奇课程名称:初中生物学
章节名称: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使用教材:《初中生物学》第一册人教版所在班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10—1班指导教师:刘福林老师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了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规范的使用,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所以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至关重要,而有关于显微镜的发展史的介绍可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三、教学重点:(1)显微镜的构造;(2)显微镜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显微镜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模仿式实验,合作学习,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型:验证式实验课
七、教学用具:黑板,光学显微镜,洋葱细胞挂图,洋葱实物
八、实验材料:e字装片
九、器具药品:光学显微镜
十、课时安排:1课时(41分钟)
十一、内容要点:(板书设计)
十二、教学设计
十三、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十
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百度。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3.1.1《显微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是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显微镜的使用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难点: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演示法:展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的使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样本,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技巧,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样本、实验器材、课件。
2.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显微镜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显微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呈现(5分钟)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同时演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操练(15分钟)1.教师发放样本,让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 31 -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目的: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 32 -
实验三观察根尖的结构实验目的: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 33 -
实验四制作叶的横切面临时装片实验目的:练习徒手切片。
- 34 -
实验五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目的: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 35 -
实验六用显微镜观察木质茎的结构实验目的:认识木质茎的结构。
- 36 -
实验七用显微镜观察草质茎的结构实验目的:认识草质茎的结构。
- 37 -
实验八用显微镜观察血的永久涂片实验目的: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 38 -
实验九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在不同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 39 -
实验十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目的: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 40 -
实验十一观察长骨的结构实验目的:了解骨膜、骨质和骨髓分布的部位及其结构特点。
实验十二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目的: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 41 -
实验十三解剖鲫鱼实验目的:1.观察鲫鱼的内部器官,了解其主要特点。
- 42 -。
中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中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构造(P36)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对光:升、转、看、调(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3)整理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 7cm 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 2cm 距离)。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1、几点重要的结论:(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
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遮光器等 机械部分:镜筒、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
螺旋、镜座、镜柱、 载物台
1.镜座
2.镜柱
3.镜壁
4.镜筒
5.目镜
6.转换器
7.物镜
8.精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 10.载物镜 11.通光子
12.压片夹 13.转换器 14.反光镜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1)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的透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成虚像)→眼。
(2)物像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一)取镜与安放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2、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的前方稍偏左,以便观察。
(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低倍镜观察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
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压碎装片和镜头)。
3、左眼看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逆时针方向),使镜筒上升,只到看到物象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四)高倍镜观察
1、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用高倍物镜工作距离较短,操作要十分仔细,以防镜头碰击玻片)
3、在换上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变小变暗,要重新调节视野亮度。
(可调节光圈,利用凹面反光镜)
4、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四、显微镜使用中的几类问题
1.镜头的识别及放大倍数
『题1』上图是显微镜的一些镜头,包括物镜和目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2、3号是目镜,4、5、6号是物镜 B .1、2、3号是物镜,4、5、6号是目镜
C .1与6号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小
D .3与4号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大
『题2』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
当成像清晰时,
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a 物镜 载玻片
b 物镜 载玻片 c
物镜 载玻片 d 物镜 载玻片
A .
B .
C .
D .
2、视野亮度调整
『题3』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与物像明暗程度无关的是
A.反光镜 B.光圈 C.镜头 D.通光孔
『题4』在照明充分的情况下,在显微镜视野内可看清洋葱鳞茎表皮细胞无色的细胞壁,但看不清液泡,为了能显示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此时应
A 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 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 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3、操作
『题5』甲、乙、丙、丁、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A转换为图B ,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应是()甲. 转动粗准焦螺旋乙. 转动细准焦螺旋
丙. 调节光圈丁. 转动转换器
戊. 移动玻片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
C. 戊→丁→丙→乙
D. 丁→戊→甲→丙
『题6』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取用显微镜时,应左手握镜臂,右手托住底座
B.应养成两眼睁开,左眼通过目镜观察的习惯
C.观察的基本程序是对光→放置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物镜接近装片→逆时针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看到物像→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移动装片进行观察
D.实验完毕,应擦拭干净,如需擦拭镜头应用擦镜纸擦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下降到最低处后,把显微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4、装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
『题7』将一透明纸片书写“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⑴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A.b B.d C.q D.p
⑵若观察到的图像在视野的右上方,要将其移动到视野的中间,移动方向应该是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题8』如图为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是()
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5、计算类.
『题9』当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在视野的直径范围内看
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题10』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均匀填充。
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检测到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6、污物位置的确定
『题11』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了观察。
请你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判断污物在何处?
7、成像异常类:
『题12』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有一部分细胞看的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 反光镜未调节好
B. 标本切得薄厚不均
C. 细调节器未调节好
D. 显微镜物镜损坏
五、临时装片制作
『题13』制作临时装片时,须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其主要目的是A.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B.防止水溢出
C.增强透明度 D.防止实际材料被损坏
『题14』盖盖玻片正确方法是
A
. B C.
D.
『题15』如图是制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字母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E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D和图G所滴的液体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颜色最深的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__。
(5)显微镜的镜臂不能向后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结
1、物像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是指,而不是。
2、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比;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比。
3、视野观察到细胞的数目多少与总放大倍数成比;
每个细胞的大小与总放大倍数成比。
4、放大倍数越大,光线,原因
5、显微镜观察的原则是先用_________镜后用________
装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关系是:
6、观察未染色的装片时,一般用___视野,而要得到此视野可①调节遮光器用________②调节反光镜用_____________镜.
7、污物位置的确定方法:
①则污物在目镜上,不动的则不在目镜上
②则污物在玻片上,不动的则不在玻片上
③污物不在目镜上、玻片上,则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