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草船借箭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争中巧妙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敢,以及他对战争的独特见解。
本文也展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神机妙算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简要介绍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智勇双全、神机妙算。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智谋较量。
课文通过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展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他的胆识与智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理解、文章的解读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到古代智谋的运用,以及人物的鲜明个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欣赏他的智慧和胆识,培养自己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诸葛亮的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草船借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学习。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诸葛亮的智慧。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5《草船借箭》课时1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军队对峙,刘备军缺少箭矢,诸葛亮利用天气和曹操的性格特点,通过草船借箭的计谋,成功获取箭矢的故事。
课文以生动的情节,展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英勇果断,寓教于乐,既富有趣味性,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于诸葛亮的智谋和英勇形象,可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深入挖掘其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的智谋和英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英勇果断。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3.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情境。
3.采用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分析人物形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解读课文内容。
5.情境教学:运用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情境。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3篇)草船借箭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课文背景:__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
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
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
__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选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和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课前准备《三国演义》主题曲四、说学法、教法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
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五、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有效阅读的最好载体。
六、设计特色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七、设计意图1、通读全文,把握研究主题。
2、精读全文,领悟研究策略。
3、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谁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曲?生:《三国演义》。
师:在深沉悲壮的乐曲声中,我们仿佛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了那个战火分飞的年代,下面让我们走近《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继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云纪事,品评一代风流人物的事非与功过。
二、学习七、八自然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周到,那样细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
这篇课文以三国时期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了诸葛亮利用智慧,通过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地帮助刘备解决了军队箭矢短缺的困境。
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同时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对于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探讨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亲身体验草船借箭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 草船借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军队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军队因箭矢短缺而陷入困境,诸葛亮巧妙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策略的智慧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理解古文和古代战争策略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能够概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古代战争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课文。
4.说文解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古代战争策略,解释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战场,体会战争的残酷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草船借箭》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国学经典《草船借箭》为主要教材,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模拟演绎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2.理解故事中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3.通过模拟演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讲解和分析;2.诸葛亮的形象塑造。
四、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模拟演绎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否有听说过,对主要人物诸葛亮是否熟悉。
2.故事讲解(10分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故事的情节,特别强调诸葛亮的智谋和勇气。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他的智慧和勇气表现在哪些地方。
3.角色分配(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诸葛亮、刘备、曹操等。
要求学生阅读相应剧本,准备角色扮演活动。
4.模拟演绎活动(20分钟)每个小组通过表演的方式模拟演绎《草船借箭》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将故事还原,并展示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
5.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为什么做了一艘“空船”?为什么发起了智取长坂坡的计划?6.整理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再次强调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者进行对比。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对本节课是否有收获。
八、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将《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整理成读书笔记,并结合诸葛亮在故事中的表现,写一篇感想。
九、板书设计《草船借箭》教案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个经典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深入感受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
人教版(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5《草船借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叙事文章,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斗争。
课文通过描述诸葛亮利用智慧,借助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英勇。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并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英勇,激发对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英勇,以及课文中所展现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生动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通过举例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
4.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和表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5 草船借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出自《三国演义》。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为了帮助刘备借箭,巧妙地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地借到了十万余支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故事性的课文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情、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草船借箭》,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于课文中的生僻字、难懂词语的掌握,以及对于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和曹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 草船借箭》教案(7)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讲述了刘备曹操两位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之间的智谋较量,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草船借箭》,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故事,并培养对历史的兴趣;2.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战争时期的军事智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3.通过深入探讨《草船借箭》中的诸多细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故事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时:学习1.逐段解读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智慧与勇气;2.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刘备与曹操在故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课时:拓展1.小组讨论:假设你是刘备或曹操,你会如何处理关于箭的问题?展开角色扮演练习;2.通过团体讨论,梳理出学生对故事的深层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草船借箭》,学生不仅能增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塑造。
在教学中,我们需重视引导学生审视故事中的道德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希望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古代典故,获得对历史与文学的认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统编版教材《草船借箭》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而成。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情节扣人心弦,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深刻的智谋文化内涵。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这篇课文处于五年级下册的位置,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基础。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谋、策略等元素的一种学习与传承。
1.1教材中的知识点字词方面:如“妒忌”“都督”“幔子”“水寨”等生字词的学习,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例如“妒忌”一词,通过课文中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心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词所表达的负面情绪。
人物形象塑造:教材通过对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等人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多疑谨慎等。
像“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曹操性格的精准把握,从而体现出他的神机妙算。
故事情节:包括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经过(诸葛亮利用鲁肃的忠厚,向他借船、军士、草把子,在大雾天逼近曹军水寨借箭)和结果(诸葛亮成功借箭,周瑜自叹不如)。
这一完整的故事情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叙事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但对于古典文学作品可能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一方面,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和文言文式的表述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例如“弓弩手”“丞相”等词语的理解,以及文中一些半文半白的句子,如“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有所耳闻,但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和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这篇课文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让学生从故事中学习人物的智慧和品质。
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历史故事往往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可能对其中的人物关系、战争谋略等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分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会他的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和周瑜。
学习文中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等。
1.1 对于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重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
例如,诸葛亮先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和草把子,然后趁着大雾天靠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曹军因雾大不敢轻易出兵,只射箭防御,最后诸葛亮成功借到箭。
1.2 在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方面,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4.草船借箭》一. 教材分析《4.草船借箭》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军队交战,刘备军队缺少箭矢,诸葛亮通过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获取箭矢的故事。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展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英勇智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故事的魅力,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战争术语和背景知识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此外,学生对于诸葛亮的英勇智谋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于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三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英勇智谋,学习他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古代战争术语和背景知识;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体会故事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魅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草船借箭教材分析(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草船借箭》教学分析《草船借箭》教学分析范文《草船借箭》教学分析范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9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本文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感受古典名著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编撰本单元的主要目的。
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就可以为学生很好的扮演抛砖引玉的角色。
教学目标:1. 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抓住“妒忌“等关键词、人物对话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读、演、议、悟,能用有关词语概括周瑜和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3. 在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寻找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够有表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第二课时:抓住第二自然段人物对话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形象。
第三课时:再次深入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交流课外搜集的三国故事。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 回至第46 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一、立足人文,激情引趣1. 补充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
2. 板书课题二、浏览全篇,依题概文1 、将课题补充完整2 、快速浏览全文,加上前因后果,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顺势板书)三、走进对话,感悟人物1. 直接感受周瑜的妒忌(1 )句子中理解“妒忌”,书写中理解妒忌。
(2 )从课文的2 —3 自然段中找出直接表现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句子。
(3 )说出原因,感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2. 研读1 —3 次对话,体会周瑜的“逼”(1 )指名2 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 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 人对话共几次,为每一次编上序号。
(2 )导学第一次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周瑜的明知故问,教给学生读好人物对话的方法)生练习朗读(3 )自学第二次对话。
《草船借箭》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
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
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