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154
图形的变换一、判断:1、直角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2、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对称轴。
()4、数学书的封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5、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6、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7、汽车方向盘的运动不是旋转现象。
()8、等腰梯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9、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填空:1、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
圆有()条对称轴,椭圆有()条对称轴,半圆有()条对称轴,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菱形有()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条对称轴。
3、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和(),只改变图形的()。
三、下面大写字母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在括号里打“√”。
A()B()F()K()M()W()S()O()E()N()四、画出下列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90度的图形;图3:画出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的图形;图4:画出向下平移3格的图形;图6:画出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180度、270度的图形。
六、填一填:1、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1)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汽车的运动是()现象,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
(2)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3)妈妈用拖布擦地,是()现象。
(4)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现象。
(5)索道上运行的观光缆车。
()。
(6)推开窗户。
()(7)钟面上的分针。
()(8)飞机的螺旋桨。
()(9)工作中的电风扇。
()(10)拉动抽屉。
()2、(1)图形1绕A点()旋转90。
到图形2。
(2)图形2绕A点()旋转90。
到图形3。
(3)图形4绕A点顺时针旋转()到图形2。
(4)图形3绕A点顺时针旋转()到图形1。
3、看右图填空。
(1)指针从“12”绕点A顺时针旋转600到“2”;(2)指针从“12”绕点A顺时针旋转(0)到“3”;(3)指针从“1”绕点A顺时针旋转(0)到“6”;(4)指针从“3”绕点A顺时针旋转300到“()”;(5)指针从“5”绕点A顺时针旋转600到“()”;(6)指针从“7”绕点A顺时针旋转(0)到“12”。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图形与几何一、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位置(或同一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从同一位置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不能看到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最少看到一个面。
2、正面、侧面(左面,右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观察物体,从实物观察到对立体图形的观察有一个体验、认识、提高的过程,多观察物体,多画观察到的图形,自己制作立体图形,有意识的训练想象能力,逐渐就会观察立体图形了。
4、观察物体,先要确定观察的位置(方向)(常选择上面、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再确定观察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在平面图形画上斜线。
5、根据各个位置看到的平面图形推算共有几个小正方体方法:从正面看数层数,从下往上数;从上面看数列数,从左往右数;从左面看数排数,前排在右后排在左,从右往左数。
6、至少用8 个正方体可拼成较大的正方体,27 个64 个125 个。
都可拼成较大正方体。
二、图形的运动1、旋转: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定点沿着一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的现象叫做旋转。
如风扇的叶片旋转。
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2)旋转三要素:①旋转中心,固定不变;②旋转方向有顺时针、逆时针;③旋转角度有:常见的有30°、45°、60°90°、180°、270°。
(3)长方形绕中心点旋转180 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90 度与原来重合。
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 度与原来重合。
(4)旋转的性质:①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②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位置和方向发生改变,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③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相等,都等于旋转角;(5)怎样画图形旋转的形状:(1)先观察原图形的形状特征找准关键点,(2)找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3)使用直角三角板的顶点与旋转中心重合,则该图形旋转后的形状就在三角板另一条边上;(4)确定各对应点的长度,用虚线标出来;(5)将每个对应点连接并标出名称。
期末测试卷(一)一、认真审题,填一填。
(第3题6分,第4题3分,其余每小题2分,共25分)1.有10个机器零件,其中9个质量合格,另有1个稍重,不合格。
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 )次能保证找出这个不合格的零件来。
2.把一个棱长是12 cm 的正方体铁块铸造成一个长是18 cm ,宽是12 cm 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高是( )cm ,表面积是( )cm 2。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0.85 m 3=( )cm 3 4 L =( )mL 150 dm 3=( )m 3 47 mL =(——)L 59秒=(——)分 31 cm =(——)dm4.9÷( )=()25=21( )=35 5.用数字卡片2345可以组成最大的带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6.在89、121、132、480、157、783中,是3的倍数的是( )。
7.甲数=3×5×7,乙数=5×3×11,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8.把8吨煤平均分给5户居民,每户居民分得总吨数的(——),每户居民分得(——)吨。
9.一个长方体,长是8 cm ,宽和高都是质数,它们的和等于长方体的长,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
10.右图要保持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不变,最多可以拿掉()个小正方体。
二、仔细推敲,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8分)1.“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
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
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下面图()与故事情节相吻合。
2.在分数818-x中,x不能等于()。
A.9B.6C.3D.18 3.用丝带捆扎一种礼品盒(如右图),接头处长30 cm,要捆扎这种礼品盒至少需要准备()cm的丝带比较合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共4课时)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主备人:)课题:总复习观察物体第1课时三折线统计图授课时间:【研究目标】1、能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几何体,并得到相应的形状。
反过来,根据从这三个不同方向得到的形状,能推测出所摆几何体的形状。
2、能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灵活运用它解决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
【研究流程】■自主复习:知识梳理: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还能清楚地看出()。
3、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合作探究:1、把5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右侧的样子。
从哪两面看到的外形相同?分组说一说。
2、照样子,用5个正方体,搭成从上面看是4个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主备人:)正方形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从右面看也是3个正课题:,因数和倍数第2课时授课时间:方形的立体图形。
试试看!数学广角-找次品(组内比赛,看谁搭得符合条件的情况最多)3、小明从家出发到书店买书,当他快到书店时,想起忘了带钱。
于是回家取钱,然后到书店,买了几本书后回家。
下面()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上面的情景。
■展示交流:对合作研究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
■总结提升:完成课本第116页的第2题和第117页的第4题。
【自主反思】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主备人:)【研究目标】1、能熟练地说出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能熟记奇数与偶数加法、乘法运算的规律。
4、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找次品”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梳理知识,构成本人的认知结构。
一图形的变换1、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考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图形的特点:①对应点在对称轴的两边②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考点:画对称轴,注意用尺画虚线;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注意根据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例题见书本P4 例2)3、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或轴的运动叫做旋转。
(考点:钟面上指针的旋转;画一个图形的旋转后的图形。
注意,找到中心点,看清题意要求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钟面上一大格是30度,画图时找3、6、9、12时四个时刻的指针方向的边。
例题见书本P5 例3 例4)4、平移: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的运动称为平移。
二因数和倍数1、3×7=21,3和7是21的因数,21是3和7的倍数,不能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5、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6、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7、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8、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9、能同时被2、3、5整除(同时有因数2、3、5)的最小数是30,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10、100以内的质数:二三五七和十一,(2、3、5、7、11)十三后面是十七,(13、17)还有十九别忘记,(19)二三九, 三一七,(23、29、31、四一,四三,四十七,(41、43、47)五三九, 六一七, (53、59、61、67)七一,七三,七十九, (71、73、79)八三,八九,九十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要点一、因数与倍数(一)因数与倍数1.因数的概念12__247;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2__215;6=12(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概念: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也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找因数和倍数(二)2、5、3的倍数的特征1.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5的倍数(如5,10,15,20,25 );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如2,4,6,8,10,12,14,16,18,)(2的倍数又叫偶数,0也是偶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2.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156,1+5+6=12,12是3的倍数,所以156就是3的倍数)。
(三)质数和合数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的数是质数,也是素数(如2,3,5,7,11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叫合数(如4,6,9,10,49 )。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分数的意义(分子)表示的份数1.单位“1分数(分母)平均分的份数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如的分数单位是)3.分数与除法被除数__247;除数= a__247;b=b≠0)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要用除法。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如,,,)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1。
(如,,)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如,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用除法。
如:(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约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时间的计算、换算及应用》时间的计算、换算及应用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对该知识点进行总复。
时间的计算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计算涉及到时、分、秒的转换和运算。
常见的计算包括:1.时、分、秒的换算:时转换为分,分转换为秒。
例如,2小时等于12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
2.时间的加减运算:将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加或相减。
例如,10点30分加上1小时20分钟,等于11点50分。
3.时间的进退位运算:同样的时间在不同的单位下进行进位或退位。
例如,70分钟等于1小时10分钟。
时间的换算时间单位的换算主要涉及到小时、分钟和秒之间的转换。
常见的换算关系如下:1.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
2.1分钟等于1/60小时,1秒等于1/60分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求,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以方便计算和理解。
时间的应用时间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时间应用场景:1.日常生活中的计时:例如上学、上班、睡觉等。
2.运动比赛的计时:例如田径比赛、游泳比赛等。
3.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时刻表查询和乘坐时间安排。
4.日历和倒计时的使用:例如倒数日、重要节日等。
在应用时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时间的计算和换算,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时间的计算、换算及应用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时间的计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时间,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本文的总复习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时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期末分类复习题(填空题部分)班别: 姓名: 学号:(1) 3.56m 3 = ( )dm 33200cm 3= ( )dm 3(2) 3.45m 3 = ( )dm 3 3800cm 3= ( )dm 3 (3) 3.05dm ³=( )cm ³ 2800ml =( )L (4) 500dm ³=( )m ³ 1.8 L =( )mL (5) 2.8L = ( )mL 5.04dm 3 = ( )L (6) 4.8L = ()mL 7.05dm 3 = ( )L(7) 6500cm 3 =( )dm 3 0.7m 3=( )dm 3 (8) 3500cm 2 =( )dm 2 0.8m 2=( )dm 2(9) 1m 3 =( )dm 3 700dm 3=( )m 3 81cm 3=( )mL (10)1L =( )dm 3 2.3dm 3 =( )cm 3 560mL =( )L(11)3.8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升40毫升=( )升 (12) 30秒=( )时 70秒=( )分(13)7500cm ³=( )mL =( )L (14)8.05dm ³=( )L =( )mL (15)4.05dm 3 =( )L ( )mL(1) 把一根2米长的铁丝平均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2) 把4m 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 )m ,每段绳子是全长的( )。
(3) 把3升果汁平均倒入5个杯子,每个杯子装了这些果汁的( ),每个杯子装了( )升果汁。
(4) 把9t 煤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 (t ,每份占这些煤的) ()(。
(1) 134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2) 235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总复习
学生每日提醒
~~~~~~~~~~~~~~~~~~~~~~~~~~~~~~~~励志名言:
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经典例题归总复习一、填空题(共10分,每题2分)1.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 )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 = ( )厘米2.一个正方体总棱长和是72m,那么它的一条棱长是()m3.有一长方体的玻璃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
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9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0.2分米。
这块石头的体积是()4.c是非零自然数,与它相邻的的两个数是()和()5.一个长方体水箱(无盖)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分米,给它的四周安上角铁一共需要()分米。
给它表面装上铁皮一共需要()平方分米二、选择题(共30分,每题5分)1.把两个棱长都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减少了( )平方分米A 4B 8C 16D 122.用8个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如果拿走1个小方块,它的表面积和原来比(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3.如下图所示,把一个棱长是3分米的正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木块之后,表面积()A.减少了9平方分米 B.减少了18平方分米C.增加了9平方分米 D.增加了18平方分米4.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长10dm,宽8dm,高5dm,至少要()平方分米的纸板。
A、340B、300C、290D、2605.一个无盖的水桶,长a厘米,宽b厘米,高h厘米,做这个水桶用料()平方厘米A、abhB、abh+2abC、ab+2(bh+ah)D、2(bh+ah)6.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5米,宽和厚都是2分米,把它锯成4段,表面积最少增加()平方分米A、8B、16C、24D、32三、几何题(共20分,每题5分)1.某牙膏盒长15cm,宽和高都是3cm,现有一个纸箱,内测的尺寸如图所示,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这样的牙膏?2.求下面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新人教五年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单位换算一、方法:大单位到小单位,乘进率。
小单位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换算单位主要注意;(1)想清楚进率(2)判断清楚是“大到小”,还是“小到大”。
记忆进率的巧办法:首先记住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平方。
如果你忘记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可以用这种方法找到正确的进率。
二、具体方法介绍:(1) 37厘米=()米小到大,除以进率 37÷100=0.37(2) 0.035千克=()克大到小,乘进率 0.035×1000=35(3) 求6千克50克=()千克时,可以这样想:把千克数()写在整数部分,把()克改写成()千克,合起来就是( 6.05 )千克。
(4)求2.15小时=()小时()分,可以这样想:整数部分的2就表示()小时,把0.15时改写成()分三、练习:3千克150克=()千克 10千米700米=()千米13元4角8分=()元 6米5厘米=()米=()厘米3吨700千克=()千克 65米7厘米=()米8平方米65平方分米=()平方米 2.06千克=()克210分=()小时()分35.9公顷=()公顷()平方米4平方千米=()公顷 1800公顷=()平方千米9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32000000平方米=()公顷0.86千克=()克 4公顷500平方米=( )公顷4.5平方分米 =(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9000平方米 =( )公顷 1吨20千克=()吨7.2平方千米 =( )公顷=( )平方米13.5米=()分米=()厘米1.25吨=()吨()千克图形面积计算一、基本知识点:1、基本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2(a+b)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 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2、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总复习及答案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小学五年级下册正方体和长方体总复习【知识点回顾1】【练习1】填空题(1)水池能装多少水的问题,是求水池的()(2)制作20个长方体包装盒的用料,是要求包装盒的()(3)油漆长方体立柱,是求立柱的()(4)石头放入有水玻璃杯中,水面上升的问题,是求()(5)给游泳池贴瓷砖,是要求()【练习2】判断题1一个木箱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2、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3、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4、用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5、体积单位的进率都是1000 。
()6、把一个正方体的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后虽然它的形状变了,但是它的体积不变。
(7、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6倍。
()【练习3】选择题1、一个鱼缸的长8分米,宽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最大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A 24B 48C 322、把一块长方体木头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比以前()A 减少了B 增加了C 不变3、如果正方体鱼缸的棱长之和为3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A 27B 3C 9D 12【练习4】计算下图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分米)【知识点回顾2】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立方米=()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1升=()毫升【练习2】填空题1、计量一个长方体的棱长用()单位,计量它的表面积用()单位,计量它的体积用()单位。
2、一辆汽车油箱的容积大约是72()。
3、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320()。
4、一个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5、立方米=()立方分米 60毫升=()升0.8升=()立方厘米 760平方分米=()平方米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8020立方分米=( )立方米4.5升=( )毫升=( )立方厘米8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提高训练】1.给小金鱼的和小乌龟做无盖的家各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2.给这个火柴盒的四周贴一层包装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3.(1)如果在鱼缸中加入15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4.(2)小金鱼回到它的新家,发现水面上升分米,你知道小金鱼的体积是多少吗?4.两个同学把做好的同样鱼缸拼在一起(如下图),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与原来的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比较有什么变化?5.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把它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主要包括了本册书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册书中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则混合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的运用。
2.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清晰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册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完成前置学习任务,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