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例讨论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中医妇科疑难病例讨论汇编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入院日期:202*年12月05日09:10记录日期:202*年12月08日09:00讨论地点:妇产科医办室主持人:***(科主任)记录人:***(医师)参加人员:***(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病史报告:**(医师)病例简要:患者,***,女,46岁。
因“下腹痛5天,加重1天”入院。
入院查体:T:36.5℃,P:88次/分,R:次23/分,Bp:90/60mmHg,形体消瘦,心肺听诊(-),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语言清晰,对答如常,舌紫暗,苔白,脉细弦。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7/20—26天,量中,痛经(+),LMP:202*年11月27日,PMP:202*年10月30日,平素经行腰腹疼痛,月经量多有块。
11.29开始出现下腹疼痛,于诊所就诊,予以抗炎对症治疗(具体不详),12.2单位***医院检查B超示右附件实液混合性包块,考虑炎性肿块可能性大。
建议继续抗感染治疗,12.2继于门诊抗感染治疗,昨开始腹痛加重。
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畅;宫颈:轻糜;宫体:前位,压痛(—);附件:右侧可触及一5cm大小的包块,压痛(+);左侧压痛(+)。
辅助检查:202*年12月2日我院B超示:宫体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腔线清晰,居中,内膜厚8mm,右附件区见一异常实液混合性包块,大小约55*41mm,边界欠清,左卵巢无异常。
入院时中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治疗上予以西医予以头孢西丁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中医予以中药离子导入及中药灌肠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治疗,并口服宫炎平胶囊祛瘀止痛,收敛止血带。
患者腹痛症状较前好转,仍肛门坠胀。
发言人:***(主治医师):患者系中老年女性,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7/20—26天,素有盆腔炎病史多年,经行腰腹疼痛,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除后痛减,带下量多,舌紫暗,苔白,脉细弦。
中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中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尽量满足您的需求:---#前几天,在我们医院的中医科室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病例讨论。
这可不是那种平平无奇的讨论,而是充满了各种观点碰撞和奇妙发现的“头脑风暴”。
患者是一位 50 多岁的大叔,姓王。
王大叔来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脸色也不太好,说自己已经被病痛折磨了好长一段时间。
他主要的症状呢,就是经常感到头晕目眩,有时候还会耳鸣,晚上睡觉也不踏实,老是做梦,而且还容易惊醒。
另外,他的胃口也很差,吃啥都不香,稍微吃多一点就觉得胃胀得难受。
大便也不太正常,不是便秘就是拉稀,总之就是各种不舒服。
负责王大叔的主治医生小李首先介绍了病情:“我给王大叔把了脉,发现他的脉象弦细。
看了他的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综合这些症状和脉象舌象,我初步判断他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的。
所以给他开了一些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的中药,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这时候,科室里的老张医生发话了:“小李啊,你这个思路没错,但是我觉得你可能忽略了一点。
你看王大叔这精神状态,明显是心脾两虚啊。
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脾不足,就会导致睡眠不好,胃口差。
我建议在你的方子基础上,加上一些养心健脾的药,比如归脾汤。
”旁边的小王医生也忍不住插了一句:“我倒觉得是不是要考虑一下痰湿的问题。
王大叔这舌苔虽然薄白,但是他大便不正常,还有胃胀的症状,说不定是痰湿内阻,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的医生认为是肝郁气滞,有的医生认为是气血不足,各种观点都有。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主任医生老陈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局部,要从整体来考虑。
王大叔这个病啊,确实比较复杂。
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痰湿内阻这些因素可能都有。
我们要综合分析,找出主要矛盾。
”老陈医生接着说:“我重新给王大叔把了脉,仔细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病史。
发现他平时工作压力很大,经常熬夜,还喜欢抽烟喝酒。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疑难病例讨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药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疑难病例进行讨论,探讨中医药在疑难病例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病例一:顽固性经皮胃造瘘感染病例患者张某,因慢性胃炎合并胃出血多次行胃造瘘手术,术后伴有皮肤瘘口渗液、红肿及局部发热。
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
后转中医科就诊。
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成药内服治疗:使用温中健胃的方剂,如健中汤等,以调理胃气,改善胃肠功能。
2. 外用中药熏洗:采用中药草药熏洗,如鲜僵蚕、鲜薏苡仁等,以清热解毒,促进创口愈合。
3. 中医针灸疗法:使用针刺、火罐等疗法,以活血化瘀,加速伤口愈合。
疗效及讨论:通过中医中药治疗,患者的瘘口渗液和红肿情况逐渐改善,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中医药疗法在此病例中发挥了明显的治疗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病例二:难治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例患者李某,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年,频繁复发,经常伴有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求助于中医科。
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内服治疗: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如四神汤、护肝汤等,调理体内环境,改善抵抗力。
2. 中药外洗口腔:采用中药水洗口腔,如柴胡泻肝汤、金匮肾气丸等,以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3. 中医针灸疗法:应用舌针等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疗效及讨论:中医中药治疗后,患者的口腔溃疡复发次数显著减少,疼痛明显缓解,日常生活不再受限。
中医药在此病例中展示了其独特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病例三:慢性肠胃道功能紊乱病例患者王某,长期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多次就医未见明显效果。
最终选择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调理胃气:应用温中健胃的药物,如六君子汤、理中丸等,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腹胀症状。
中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地点:[科室名称]中医护理讨论室。
主持人:李护士长。
参与人员:中医护理团队成员(包括责任护士小王、资深护士张姐、中医护理骨干小李等)一、病例介绍。
责任护士小王:“各位姐妹,今天咱们要讨论一个比较棘手的病例哈。
患者是一位65岁的大爷,姓张。
大爷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了,一直吃着降压药呢。
这次是因为头晕、乏力,还时不时心慌,就来住院了。
”小王继续说道:“大爷入院的时候,血压倒是不算特别高,150/90mmHg左右,但是他整个人看起来就没什么精神。
咱们给他做了一堆检查,心电图有点心肌缺血的表现,血脂也有点高。
现在按照西医的治疗方案呢,就是继续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还有降脂这些。
”二、中医辩证分析。
资深护士张姐:“从中医角度看呢,大爷这情况我觉得是肝肾阴虚的表现。
你看他头晕,中医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就容易头晕。
而且他乏力,这可能是肝肾阴虚,气血生化无源,身体得不到滋养就没劲儿。
心慌呢,有可能是阴虚内热,扰乱心神。
”中医护理骨干小李:“张姐分析得有道理。
我还觉得大爷这舌象也很典型啊,舌红少苔,这就是阴虚的舌象。
脉象呢,细数,也符合阴虚有热的情况。
”三、护理问题及措施讨论。
# (一)头晕护理。
责任护士小王:“针对大爷头晕这个问题,我现在就是让他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可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呢。
”小李:“咱们可以加上中医护理方法呀。
比如说穴位按摩,像风池穴,这个穴位对缓解头晕效果很好。
咱们可以每天给他按摩两次,每次大概3 5分钟,力度适中就行。
”张姐:“还有耳穴压豆也不错。
选内耳、神门、皮质下这几个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让大爷自己没事儿就按压按压,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呢。
”# (二)乏力护理。
小王:“大爷老是觉得乏力,我就想着从饮食上给他调理一下,让厨房给他做些有营养的饭菜,可他还是没什么力气。
”张姐:“饮食是一方面,咱们还得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
疑难病例讨论2017-08-26 16:00时间:2017-05-26 15:00地点:针灸科会议室主持人:董三明副主任医师记录人:陈先艳参加人:董三明副主任医师、杨彦鹏助理医师、杨发兰医士、韩明芳医士、陈先艳医士以及本科全体医务人员。
陈先艳医士汇报病情:三床患者马世伟,男,53岁,因“腰部疼痛三年,加重一年余”于2017年10月30日来我院针灸科就诊。
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
入院症见:腰部疼痛,痛处固定;腰部前屈、后伸、旋转等功能轻度受限,行走活动时症状加重,双下肢无肌肉萎缩及肌力异常,头痛一年,无头晕、胸痛胸闷;无口干、口苦;无咳嗽,偶有咯痰,无腹胀腹痛;食纳可,睡眠尚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查体:发育正常,营养尚可,神志清楚,精神可,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五官端正,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
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耳鼻无异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胸廓对称,双肺呼吸运动均匀一致,语颤对称,双肺叩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罗音。
心前区无膨隆,心尖搏动可,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有力。
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
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生殖器及前后二阴未检。
脊柱及四肢详见专科检查。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失常,腰L4-5棘突及棘突旁(+),叩击痛(-),腰部前屈、后伸、旋转等功能受限(前屈约40°、后仰20°、左右旋转约30°,侧屈约20°);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4”字试验(+);屈颈试验(-)、闭气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双下肢无水肿,无肌肉萎缩,无肌力异常。
左侧侧无异常。
双下肢皮肤浅感觉无明显改变。
辅助检查:2017-09-28日在临夏州医院行腰椎CT示:1.腰L4-5椎间盘膨出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3.腰椎骨质增生并腰1-5椎体许莫氏结节。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本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时间:2012年08月24日09时30分地点:内科医师办公室主持人:XXX主治医师参加人员:XXX主治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师、XXX实医师等7人。
患者姓名:XXX性别:女年龄:78岁病历号:诊断:中医诊断:血证便血(肠道湿热证)西医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贫血;2、脑梗塞讨论记录:XXX住院医师介绍病情:患者为女性,78岁,已婚。
因“解黑便、吐血伴腹痛1+天”于2012年08月12日08时由陪人护送入院。
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解黑便1次,质略干,量约50mg。
同时出现呕吐咖啡色样胃内容物2次,第一次量约50ml,第二次量约20ml。
伴随腹痛、头晕乏力,但无心慌胸闷、咳嗽、里急后重、肛门异物感等不适。
遂由我院120接入院。
既往病史:患者有1年脑梗塞病史,平素嗜食辛辣之品。
否认伤寒、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体温为36.6℃,脉搏为86次/分,呼吸为20次/分,血压为80/50mmHg。
舌头红色,苔黄,脉数。
口唇略苍白,心肺(-),全腹软,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正常,为5次/分,移动性浊音(-),无振水音及波动感。
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减弱。
生理反射征存在,病理反射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回示:白细胞计数为8.1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2.5%,红细胞计数为1.93x10^12/L,血红蛋白为60g/L,血小板计数为75x10^9/L。
大便常规示黑便,质略干,未见寄生虫卵。
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
心电图示为窦性心律。
末梢血糖:8.7mmol/L(随机)。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血证、便血、肠道湿热证西医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贫血;2、脑梗塞在入院后,为治疗患者的病情,我们采用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我们使用了生脉注射液静滴来益气养阴、复脉固脱。
中医病例讨论记录时间:XX年XX月XX日地点:XX医院主持人:李医生病例一:病患:男性,45岁主诉:头晕、乏力、胃痛、食欲不振现病史:近两周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伴随胃痛和食欲不振,近日有时便溏。
平时体力活动较少,饮食规律较差,常吃辛辣食物,饮酒较多。
中医诊断:1.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头晕2.脾胃虚弱:胃痛、便溏、食欲不振3.肝胃不和:胃痛、便溏4.脾胃湿热:胃痛、便溏治疗方案:1.调养脾胃,益气健脾:服用补气、健脾的中药方剂。
2.饮食调理: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小米、山药等。
3.调整生活习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病例二:病患:女性,30岁主诉:经期不调、腹痛现病史:经期不调已有半年,周期不固定,经量不多,经前腹痛明显,服用无效。
平时容易疲倦,表情淡漠。
中医诊断:1.肝气郁结:经期不调、腹痛2.血虚:经期不调、经量不多3.心气不足:表情淡漠、疲倦治疗方案:1.疏肝解郁,调经止痛: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方剂,可考虑配合艾灸等辅助疗法。
2.补血养心,调整月经:服用补血的中药方剂,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
病例三:病患:男性,55岁主诉:胸闷、心悸、失眠现病史:近三个月胸闷、心悸症状加重,伴随失眠,无明显诱因。
平时容易紧张焦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中医诊断:1.心气虚弱:胸闷、心悸2.心肝不调:失眠、胸闷、心悸3.脾胃燥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治疗方案:1.养心安神,平复心气:选用养心安神、平复心气的中药方剂。
2.调和肝脾,祛燥润燥:服用中药方剂调和肝脾,祛燥润燥,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
结论:中医病例讨论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医的角度对疾病做出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病例讨论的目的是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疾病的中医治疗方式,以提高医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同时,也让患者能够了解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中医消化科疑难病例讨论
引言
本文旨在讨论中医消化科的一些疑难病例,通过讨论和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
病例一:胃痛患者
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主诉持续性胃痛已经有三个月。
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分析和病史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证候特点:胃寒痰湿型,主要表现为胃痛时喜温喜按,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濡。
- 治疗建议:低热煎剂治疗,主要药物包括炙甘草、陈皮、生姜等,以温阳祛寒、燥湿止痛为主。
病例二:慢性腹泻患者
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主诉持续性腹泻已经有半年。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和病史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证候特点:大肠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次数多,大便稀溏,色黄臭秽,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脉滑数。
- 治疗建议:清热利湿汤剂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黄连、黄芩、
黄柏等,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主。
病例三:慢性胃炎患者
患者是一名中年女性,主诉慢性胃炎已经多年。
通过中医辨证
分析和病史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证候特点:胃热燥结型,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恶心呕吐,
口苦口干,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 治疗建议:和胃泄热汤剂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黄芩、黄连、
半夏等,以清胃泄热、调和胃气为主。
结论
中医消化科的疑难病例需要通过全面的中医辨证分析和病史调
查来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的证候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病例讨论记录表时间:2018.6.10地点:医生办公室参加人员:xxxxxxxxxxxxx病例报告人:xxxxxxxx病例简史:xxxx,女,69岁,因“腰及双膝关节疼痛不适2年余,加重10余天”于2018年6月20日08时19分由门诊拟“腰腿痛”收住入院;入院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部功能活动轻度受限,L3/4、4/5、L5/S1棘间及两旁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右-,左-,加强试验右-,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4字征右-,右膝关节周围压痛+,浮髌试验±,双膝腱反射++,双跟腱反射++;相关检查:2018.06.16阜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腰椎MR示:1.腰2/至5椎体骨质增生;2.腰椎3/4、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膝关节MR示:膝退行性骨关节炎伴关节腔积液;入院时中医诊断:腰腿痛气滞血瘀夹湿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 2、双膝骨性关节炎 3、高血压2级很高危4、慢性胃炎;治疗上予以中成药予以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予以电针、腰椎推拿、灸法、拔罐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发言人:xxx住院医师:患者为老年女性,2年前劳累后出现腰痛,同时伴有双膝关节疼痛不适,腰部转侧不利,俯仰受限,腰痛如刺,痛处拒按,夜间痛甚,行走站立等活动受限,休息后缓解,重体力劳动时疼痛加重,曾到当地诊所予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病情时轻时重;腰椎MR示:1.腰2/至5椎体骨质增生;2.腰椎3/4、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膝关节MR 示:膝退行性骨关节炎伴关节腔积液;故中医诊断:腰腿痛气滞血瘀夹湿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 ;xxxx主治医师:回顾患者病史, 劳累后出现腰痛,腰痛如刺,痛处拒按,夜间痛甚,行走站立等活动受限;腰椎MR示:1.腰2/至5椎体骨质增生;2.腰椎3/4、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从中医角度分析腰部过度负重劳累,必伤腰部经络气血,致腰部经络气血受损,气行不通,血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腰疼如刺、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寒甚,血运更缓,瘀阻尤甚,而痛亦遂重;故证型考虑为气滞血瘀夹湿,治疗上仍以活血化瘀祛湿,通络止痛;xxxxx副主任医师:综合患者病史、病程、治疗过程及临床表现,诊断并无异议;但根据患者体质、情绪、精神、睡眠情况都能影响目前疗效;故同意原方案治疗;总结意见:目前诊断考虑为:中医诊断:腰腿痛气滞血瘀夹湿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 2、双膝骨性关节炎 3、高血压2级很高危4、慢性胃炎;处理:1.维持原方案不变;2.疏导患者焦虑情绪,并嘱咐患者注意防寒保暖、正确锻炼腰部等宣传教育;医师:xxxx。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时间:2016—01—28地点:医生办公室参加人员:许红梅主治医师、尤建勇、倪云贤医师、吴陈、庞巍威、代冉冉、王裙助理医师主持人:许红梅主治医师病例报告人:尤建勇医师病例简要:患者袁杰,女,63岁,因“腰痛伴左下肢疼痛三年余,加重十天"入住我科。
入院检查:脊柱腰椎无侧弯,腰部功能活动受限,L4—L5棘间及左旁压痛(+),叩击痛(+),并向左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左40°,右70°,加强试验左(+),屈颈试验(—),双下肢膝健反射(+),左跟腱腱反射(+),左小腿后侧皮感减退,左足第一足趾跖屈肌力4级。
6、辅助检查:腰椎CT片示:L4-L5椎间盘突出。
治疗上分别予内服中药汤剂以滋补肝肾、通经止痛,配合手指点穴、推拿、针刺等治疗以理筋整脊,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发言人:倪云贤医师:本病因患者老年女性,长期体力劳累,致肝肾亏虚,无以濡养经脉筋骨,经脉筋骨失其所养,故产生诸症。
现对脊柱病的认识有:冯天有的“脊柱内外平衡学说”,龙层花的“脊柱病因治疗学说”,宣蜇人的“软组织外科学”等理论。
治疗上有冯天有“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龙层花“治脊疗法”,宣蜇人“痛点强刺激推拿法",沈国权“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等尤建勇医师:综合患者病史、病程、用药情况及目前临床表现,诊断并无异议。
但根据患者体质、情绪、精神、睡眠情况,均能影响目前疗效。
中医方面考虑患者素体本虚,加之人到老年,机体由盛转衰,肝肾渐虚,故中医证型还是考虑为肝肾亏虚,治疗上同意原方案治疗.总结意见:诊断目前考虑:中医诊断:腰痹(肝肾亏虚)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处理:1、维持原方案不变。
2、疏导患者焦虑情绪,并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正确用腰等健康宣教。
医师:尤建勇。
中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一、病例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李大爷。
性别:男。
年龄:72岁。
住院号:[具体住院号]二、讨论时间与地点。
时间:[具体日期]上午10:00。
地点:中医内科护士站。
三、参加人员。
护士长:张护士长。
责任护士:小王护士、小李护士。
护士甲、护士乙、护士丙。
中医医师:刘医生。
四、病例介绍(小王护士)“各位同事,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李大爷这个病例。
李大爷是因为反复咳嗽、气喘一个月,加重3天入院的。
他这老毛病了,西医诊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咱中医呢,辨证为肺肾气虚证。
大爷现在啊,那喘得就像个老风箱似的,‘呼哧呼哧’的,而且咯痰白黏,动一动就觉得累得不行,腰膝酸软的。
这几天食欲也不好,整个人看起来没什么精神。
”五、护理评估(小李护士)“我来补充一下护理评估的情况。
李大爷的生命体征还算平稳,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0/80 mmHg。
但是呢,他的呼吸比较费力,浅快,胸廓呈桶状,双肺可闻及散在的哮鸣音和湿啰音。
大爷的自理能力也下降得厉害,像穿衣、洗漱这些基本的活动,都得别人帮忙。
而且啊,他因为长期生病,情绪也有点低落,老是唉声叹气的,觉得自己给家里添了不少麻烦。
”六、中医护理问题及分析(刘医生)刘医生摸了摸下巴,说道:“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李大爷目前主要有这么几个护理问题。
首先呢,肺气失宣,这就是他喘得厉害、咯痰不畅的原因。
肺主气司呼吸,现在肺的功能失调了,就像一个风箱的风口堵住了一样,气进出不顺畅。
其次呢,肾气虚,肾为气之根,肾气虚了就不能很好地纳气,所以大爷稍微一动就喘得更厉害。
再加上久病体虚,脾胃运化也受到影响,所以食欲不好。
还有情志方面,长期生病的人啊,就像被乌云遮住了阳光,容易情绪低落,这又会影响身体的恢复。
”七、护理措施讨论。
1. 一般护理(护士甲)“我觉得咱得先从环境上下功夫。
要给大爷安排一个安静、舒适、温暖而且空气新鲜的病房。
就像给一朵娇弱的花找一个合适的温室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