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1)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无言之美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
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
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
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
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
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
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国际法案例教学(一)案例1 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案情]1864年普鲁士政府派遣李斯福为驻华公使,4月间,李斯福乘坐兵舰“羚羊号”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域,遭遇三艘丹麦商船。
当时普丹正在欧洲因领土问题交战,于是,普鲁士兵舰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
清政府根据惠顿《万国公法》第2卷第4章第6节:“各国所管海面,及澳港长矾所抱之海,此外更有沿海各处,离岸十里之遥,依常例归其辖也。
盖炮弹所及之处,国权亦及焉,凡此全属其管辖,他国不与也”,认为普舰在中国洋面拿捕丹麦商船,“显系夺中国之权”。
并与普鲁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二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
[问题]1.清朝政府据以行使主权的国际法依据是什么?2.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分析]1.在传统海洋法上,根据“大炮射程说”,领海的宽度为3海里,约合10华里,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大沽口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现今这一标准已经过时,渤海湾也早为中国内海,对此无须多说。
2.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的意义在于,它使清朝政府认识到了国际法的有用之处,开始对国际法予以重视,从而促进了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
案例2 庇护权案[案情]1948年l0月3日,秘鲁发生了一起未遂的军事叛乱。
次日,秘鲁当局发布命令,指控美洲人民革命同盟组织指挥了这场叛乱,同时宣布将对该同盟领导人维克托·苏尔·哈雅·德·拉·托雷等进行审讯,自该日起至2月初,秘鲁一直处于戒严状态。
1949年1月3日,托雷前往哥伦比亚驻秘鲁使馆寻求庇护。
次日.哥伦比亚大使通知秘鲁政府它已对托雷给予庇护,同时请求秘鲁政府颁发他离开秘鲁所必需的通行许可证。
秘鲁对此提出异议.并拒绝向托雷颁发通行许可证。
两国随后就此事进行了外交接触,并于8月31日签署《利马协定》,同意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
10月15日,哥伦比亚政府向国际法院书记处提交了诉讼请求书。
双方的诉讼主张及理由:哥伦比亚请求国际法院判决并宣布;(1)根据1911年7月18日《玻利维亚引渡协议》、1928年2月20日《哈瓦那庇护公约》和美洲一般国际法,庇护国哥伦比亚有权为该项庇护的目的确定避难者被指控的罪行的性质;(2)领土所属国秘鲁有义务向避难者颁发通行许可证。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韩桂芬一、实施背景我校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初中的厌学生,他们在中学时就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厌倦,对学习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爱溜号、比较喜欢动手操作。
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是我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改革教学模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我们尝试在护理教学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尝试在行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二、主要目标1.编制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案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4.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实施过程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它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衔接,按照护理工作程序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准备1.明确所运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首先以担任护理专业主干课教师1为主,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明确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统称。
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大部分是各种疾病的护理,理论课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实训课采取任务引领、模拟教学为主,以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为辅。
2.编制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以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以《妇产科护理学》为例,按照女性生育阶段设计了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妊娠期护理、分娩期护理、产褥期护理、炎症病人护理、肿瘤病人护理、月经失调等9大学习情境,共计26个工作任务。
在设计教案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用一或两个案例贯穿,按照分析病例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拟定护理措施→评价,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情境、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护理程序学习相关知识,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案例中提出的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设计意图】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y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yx与y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借鉴三篇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借鉴三篇“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个、十)对!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7?”(指名回答,并上来拨珠子)。
以下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借鉴一一、活动导入:谈话:考一考大家四根同样长短的小棒可以拼成什么样的数学平面图形?三根小棒呢?如果两根小棒呢?(学生准备)你能拼出不同形状的角吗?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认识这样的角?谁来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
今天我们先认识直角(板书:认识直角)二、教学新课1、认一认:谈话: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的直角,瞧:这是手帕和一本数学书,你能在它们的面上找出直角吗?请学生指一指提问: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也藏着直角?(注意引导出三角板上的直角)提问:三角板上有直角。
请学生比画出来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画一画提问:怎样画一个标准的直角呢?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这样的直角两边张开的大小只能凭感觉,不一定是个标准的直角?有更好的办法吗?)提问:三角板上一共有三个角,为什么用这个角来画直角呢谈话: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其他小朋友看清楚了吗?谁来说说方法?讲述方法:把三角板按在纸上,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确定一个顶点,然后沿着尺画出两条边。
提问:转动三角板可以画不同方向的直角吗?请学生说一说:准备怎样画?其他小朋友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吗?请小朋友完成练习纸第1题画一个直角。
小结:瞧老师选了几个小朋友画的,他们方向不同但都是直角。
为了和其他角区分开,人们还给了直角一个特殊的符号?教师示范,我们把他叫作“直角符号”。
学生动手给自己画的直角标上符号。
3、折一折谈话:我们开动脑筋画了一个直角,现在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不规则的纸你能折两折创造一个直角吗?动手试一试。
提问:交流怎样折呢?讨论一下。
请同学上台演示自己的折法。
提问:同桌两人把折出的直角比一比。
教学案例分析《我选我》教学案例分析“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
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
特别是小学生。
“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
“我选我”,表达了王宁真心诚意地为同学服务,因而受到大家的拥戴。
课文读熟后,我注意了对下面词句的体会。
(1)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从“静悄悄”体会到什么?)(2)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从“突然”体会到什么?)(3)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从“一片掌声”体会到什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并读出相对应的语气。
创设情境(一名同学当“王宁”),在朗读中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师:假设你是王宁,应该怎样表演?生:应该等我们想一会儿了,才突然站起来说:“我选我。
”因为课文中说:“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老师走到“王宁”同学的面前,摸摸他的头,亲切地说:“王宁,你说这位小朋友说得有理吗?”“王宁”诚恳地点了点头。
老师接着说:“王宁,说说吧,你在想什么呢?”“王宁”:我在想到底是选自己呢?还是选别人?师:“王宁”是这样想的,假设你是王宁,你会想什么?生1:我会想:到底选谁呢?班上除了李小青热爱劳动,还没有第二个赶上他。
我也爱劳动,选我吧,我又怕同学们笑话我,哪有自己选自己的呢?生2:我会想:我假如不勇敢地站起来选自己,万一选到别人,我心里会后悔的;但是,选自己吧,肯定同学们会笑我。
生3:我会想: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平时是怎样管理班级清洁卫生的,我都知道。
我能尽到劳动委员的职责,我应该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好了,都把自己当成王宁,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想:王宁可能就像你们想的那样,他的确经过了一翻思想斗争,才勇敢地站起来选自己,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量啊!体会:教学不但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语文学习重在孩子独特的内心感受,这种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孩子们的,而是学生亲自进入文本,与文本之间实行真心对话,结合自己的亲自体会,去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与课文中的人物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准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优秀教学案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案例描述】
一、设置悬念
1、动画片演示小动物骑车,小熊骑的车轮是圆形的,小狗骑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骑的车轮是椭圆形的。
让小朋友猜猜谁骑的快。
2、学生争先恐后猜测之后观看动画片,小熊骑的最快,谁能说出原因,部分同学想到小熊骑的车轮是圆形的,所以快,但说不出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快呢?设下悬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l、身边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2、生纷纷回答,并就现场有的圆形拿过来感知,用手摸摸说出感觉。
3、借助身边圆形物体在纸上画个圆,剪下来备用。
4、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对折圆,看能发现什么?用直尺测量还
会发现什么?每个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生:对折几次,交于中心一点,称为圆心……
生:几次折痕同样长……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生: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生:通过测量r=SX(d2SX)或d=2r……
生:半径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
生:……
总结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及d=2r或r=SX(d2SX)。
[说明: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学生对圆已经有了初
步的感性认识,教学中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通过度量发现圆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后,再在全班这大集体中交流,把小组学习的收获向全班汇报,同时也将小组没研究明白的问题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气氛中相互交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完全由过去那种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
这一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要求。
]
三、自主探索
1、学生自己看书,按书中介绍的方法画圆。
再在同一位置,画大小不一的圆,看发现了什么?
2、生: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来决定。
[说明:打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方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书中介绍,自己画圆,而且学生可以在喜欢的位置上,画出不同的圆,甚至可以组合成各种图案。
学生不仅对圆产生了好感,而且从中理解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想象力。
]
四、回顾课前动画片
用圆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圆形的轮子跑得快?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实践中,教师运用能引发互动的有效办法——合作交流讨论,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决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想法,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这种过程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教学的面貌,改变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