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39
第15讲两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开展的条件、过程与影响。
考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背景(1)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实立和开展。
(2)条件①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②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开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④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开展。
2.过程(1)开场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创造了“珍妮机〞。
(2)标志性创造:1785年,瓦特研制成改进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创造和使用。
(3)重要的创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创造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创造蒸汽机车。
(4)完成的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根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5)扩展: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3.影响(1)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
(2)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3)经济构造: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4)城乡构造: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5)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6)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展社会变革,进一步稳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7)经济思想: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8)对外关系:资产阶级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9)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根本形成。
4.世界市场根本形成(1)条件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表现①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根本形成。
②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考点精炼(34)第一次工业革命1.18世纪以来,奢侈消费经济在英国兴起。
有人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
这场大讨论( )A.导致了西方人文精神缺失C.激化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强盗一—殖民经济”引发了工业革命。
这样说是强调了工业革命产生的重要条件是( )“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这一年有272个关于铁路公司的议案在英国国会被讨论。
当时,英国大规模修建铁路最主要的原因是( )5.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历程,也即是人解放的历程:先是摆脱神权枷锁,再是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进而解除王权的压迫,并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实现了“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是( )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
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
这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清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C.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D.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8.下图是1699-1856年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图。
图中信息说明( )9.在手工工场阶段,工人大都同农村保持一定的联系,在劳动之余从事耕种。
机器大工业完全切断了他们同农村的联系,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再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这表明机器大工业( )10.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11.“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25 第一次工业革命1.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基本条件⎩⎪⎪⎨⎪⎪⎧ 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 劳动力。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积聚了丰 厚的资本。
③技术: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 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④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殖民国家,市场需求扩大。
(必要性)[思维导图] 图示概括工业革命的条件2.进程(1)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2)发展: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工场手工业。
(4)扩展:随后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易错提醒] 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3.影响(1)经济基础⎩⎪⎨⎪⎧ ①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 极大提高。
②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④城乡结构: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⑤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两大对立阶级。
(2)上层建筑⎩⎪⎨⎪⎧①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 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②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 自由主义兴起,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加快。
4.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条件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③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的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2014·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
”‘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B.资本积累的完成C.科学技术的进步 D.市场的需求解析:选D。
A、B、C、D项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但市场的需求才是根源所在,D 项正确。
A、B、C项不符合题意。
2.(2014·北京海淀高三期末)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变革。
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B.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C.圈地运动―→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D.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蒸汽动力和机器生产是主要的技术变革,产业工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所以A正确。
工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模式,所以B 不正确。
同时圈地运动也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C不正确。
工业革命的开始是以1765年珍妮纺车的发明,而飞梭是在1733年发明,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D不正确。
故选A。
3.(2014·广东潮州高三期末)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继畜牧和农耕之后,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飞跃始于( )A.中国汉代的造纸术发明B.15、16世纪商业革命的出现C.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D.20世纪兴起的生物工程技术解析:选C。
把握材料的“物质生产史”,人类文明在物质生产上可分为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故选择C项。
4.(2014·九江一中月考)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经济方面:①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经济模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资本居主导地位。
③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城市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安全问题。
⑤交通运输:工业革命为交通工具解决了动力问题,火车、轮船、汽车等逐渐在全球流行,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的交通运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的这些变化正在加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3)思想方面:社会主义思想萌发,马克思主义诞生及传播。
(4)工人运动方面:以巴黎公社为代表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课题42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1.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3.了解古代的水路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内涵: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2.兴起国家英国条件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经济条件(1)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一第一次工业革命(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郑州模拟)某学者指出:“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该学者强调的是,工业革命( )A.与技术进步无关B.孕育于特定的历史条件C.只能发生于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欧洲D.是偶然发生的文化现象【解析】选B。
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技术的进步,故A错误;“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即工业革命是在欧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故B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向外传播,工业革命也可以在落后地区发生,故C错误;“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发生的,故D错误。
2.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 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 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这表明( )A.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B.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C.政府领导工业革命的开展D.工业革命完善了专利制度【解析】选B。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而非强调发明数量的增加,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命,故A错误;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体现出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高峰的到来,故B正确;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政府的领导,故C错误;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专利制度自身的完善,故D错误。
3.下面是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
此想象画客观上反映了( )A.西方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B.工业化导致了劳动力缺乏C.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D.人们对动力革命的探索与向往【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19世纪中期”可知,此时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完成,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下机械化不断实现,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故B错误;C表述与题目中“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不相符,故C错误;D表述与题目中“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相符,D正确。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下表是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英国(包括全部爱尔兰)的人口增长状况表,造成表格中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1750—1851年英国人口数/百万人A.工业带动城市化浪潮B.社会条件的逐步改善C.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D.责任内阁制逐渐确立【解析】选B。
分析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医疗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促使人口增长,B正确;材料中的表格并未表明是城市人口还是乡村人口,A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数据并未表明是工业人口的增长,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
2.“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订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
”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泰勒制体现了科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这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A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B错误;“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错误。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这表明(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C.交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解析】选D。
两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是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二、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1.政治:“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确立,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2.经济:①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②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条件③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3.思想文化:①17世纪中期,英国是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改进圈地运动(“羊吃人”)1.概念:15世纪开始,西欧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
2.影响:①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提供国内市场;②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S—19C中期蒸汽时代)(一)生产领域:棉纺织业1.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二)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1.工厂出现的原因:①手工工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门化;技术变革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应用②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2.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1)出现的原因: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效率(2)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座水力纺纱厂(3)内容:①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②工厂主规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协同劳作,厂主监督管理生产过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4)作用: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三)动力领域(核心)1. 1782年,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到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