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对外贸易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2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阿根廷是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的20年里,该国曾经经历过一系列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使得阿根廷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对社会和政治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起因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包括开放市场、放松对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化等。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吸引外资的效果,但也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随着外资进入,阿根廷开始出现了经常账户赤字,国债水平不断攀升,外国投资者开始撤资,而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并不及时有效。
2001年,阿根廷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扩大。
政府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效果,相反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总统辞职和政府的崩溃。
二、影响阿根廷金融危机给该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方面,通货膨胀率飙升,国内生产力下降,外债水平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严重,金融机构严重受损,失业率飙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社会方面,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加剧,极端贫困和非法移民问题加剧,对于国家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是政治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了政府崩溃,频繁的政治动荡导致了政治制度不稳定,国家治理难度加剧,政府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危机。
三、应对措施面对金融危机,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寻求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实行货币贬值、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控、进行债务重组等。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阿根廷政府成功地进行了国债重组,推动了通货膨胀的控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财政重组、金融改革、社会救助等方面。
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加强对外贸易的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
世界各国保护贸易的手段世界各国保护贸易的手段世界各国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都制定了各自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
保护贸易政策基本上是后进国家或竞争力弱的国家崇尚的贸易政策。
它始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美国和德国发展幼稚工业的保护政策,在1929—1933年大危机后,演变为流行的超贸易保护政策。
第一节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在这段时期内,封建主义经济基础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
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它是重商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背景(一)商业革命:重商主义兴起的物质基础在封建社会制度的解体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工厂手工业,雇佣劳动关系由此被普遍推广。
商人资本家控制了由小手工业生产者进行的生产过程,建立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始形态。
16世纪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开辟海上新航线,使传统的路上交易改变为海上交易,商品交换遍及全球,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对商人资本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政府干预:重商主义的政治基础为了减轻贸易的风险,商人阶层需要开辟殖民地,控制同海外各地的贸易,实现这一理想需借助国家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而西欧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满足王室巨额的生活和军事开支,也需要从商人阶层中取得大量的货币供给,从巩固政权,扩充实力的角度,纷纷提出富国强兵的要求。
因此,建立强大的海军,参与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发展对外贸易就成为封建国家的首要选择。
(三)文艺复兴:重商主义的文化基础14世纪的文艺复兴对长期生活在中世纪黑暗的宗教统治者下的人们以强烈的精神震撼与思想启迪。
人们开始正视与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需求。
这引起了社会公众对财富积累的热忱关注,并进而演化为“拜金主义”的社会思潮。
一文了解阿根廷牛业和牛肉输华贸易概况随着国内餐饮业在疫情后逐步恢复生机,进口肉类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
南美国家作为中国主要的肉类进口国,在疫情影响下,经历出口量下滑后,正逐渐恢复正常。
今天,云帆供应链为您详细介绍南美国家阿根廷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阿根廷输华牛肉的贸易情况。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地势起伏不大,全境气候宜人。
总面积为274万平方千米,有耕地2600万公顷,永久牧场约14230万公顷。
(云帆供应链制图)根据地势和气候影响,阿根廷形成了五个农业生态区。
其中的中东部潘帕斯草原区,处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雨量600~1000毫米,季节间分布均匀,土地肥沃,极适于温带作物、牧草的生长和牲畜的放牧。
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可耕地的70%以上,生产的小麦、玉米、大豆和多种作物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牛和猪占全国的80%以上,羊占30%左右。
潘帕斯草原冬季气温在0℃以上,全年皆可放牧。
其农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是阿根廷最大的农牧生产基地。
阿根廷的农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3,农畜产品出口额占对外总出口额的80%以上,是世界上牛肉和羊毛的主要输出国之一。
养牛业在阿根廷畜牧业中占首位,牛肉和牛奶的收入占畜牧业总收入的70%以上。
特别是肉牛业,是阿根廷畜牧业的主要部分。
18世纪末,阿根廷开始大量引进欧洲良种牛,经过长期的良种繁育和杂交育种,现已基本实现良种化。
主要的肉牛品种有:安格斯牛、短角牛和海福特牛。
肉牛场一般没有牛舍,牛群常年在草地上放牧,有些牧场只在育肥牛的肥育最后阶段或冬季补喂能量饲料。
阿根廷全国实行围栏划区轮牧,政府制定有围栏放牧法令,加上阿根廷重视改良牧场,从20世纪40年代始就建立人工草场,牛的肥育年龄已从4.5岁降低到2.5岁。
阿根廷的奶牛业比重较小,约占牛总头数的5%,全部是黑白花荷斯坦牛。
不论青年母牛或成年母牛,均终年放牧,成年母牛只在泌乳期或冬季补料。
阿根廷的经济改革及其启示■ 林 华/文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阿根廷经济一直在“改革-危机-改革”的循环中蹒跚前行。
在经历了21世纪初那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之后,阿根廷又进入到新一轮的经济调整过程中。
本文将对30多年来阿根廷的经济改革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便找出改革的症结所在。
一.新自由主义改革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阿根廷深陷经济危机之中。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欧洲共同体禁止进口阿根廷牛肉等原因,使阿根廷出口减少,外汇储备枯竭,财政赤字攀升,通货膨胀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军政府决定效仿智利,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因种种原因改革未能改变阿根廷的经济形势,因此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1983年上台的阿方辛政府力图在控制通货膨胀、压缩公共赤字的前提下,实行私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开放市场。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但仍然没能解决持续多年的高通货膨胀、财政困难等问题,也没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经济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0.6%,不但低于拉美其他主要国家,也低于地区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1989年梅内姆执政后,立刻着手实施大规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与之前军政府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经济改革更全面、更彻底。
从广度上看,改革不仅囊括了金融、贸易、财政、货币等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还涵盖了劳工和社保等制度。
从深度上看,改革彻底颠覆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贸易等方面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并且以大规模、大范围的私有化为主要特征,这是前期改革尝试不曾涉及的内容。
十年的私有化进程使阿根廷所有行业的重要企业几乎全部被外国资本所控制,经济的外国化和跨国公司化特征非常明显。
在外资全面控制和垄断经济的情况下,政府根本无法发挥调控经济的作用。
货币制度的改革是另一项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起到关键作用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饱受恶性通货膨胀之苦,1989年的消费价格指数高达4924%。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国际经贸地理》结课论文浅谈阿根廷国际经贸地理一、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1、位置、面积与行政区域划分。
阿根廷共和国通称阿根廷,是位于南部的一个国家,与,,,等国相接壤,东南面向。
阿根廷面积278万平方公里,是面积第二大国,世界面积第八大国。
阿根廷共有23个省,1个自治城市.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不是省,是自治城市。
2、地形、气候与资源。
阿根廷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平。
西部是以绵延起伏、巍峨壮丽为主体的山地,纵贯南北3,000余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30%;东部和中部的是著名的农牧区;北部主要是格兰查科平原,多沼泽、森林;南部是。
主要山脉有奥霍斯·德萨拉多山、梅希卡纳山,海拔6964米的,为南美洲万峰之冠。
全长4700公里,为南美第二。
主要湖泊有、和别德马湖。
阿根廷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中部属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北部降水丰沛,在1,000毫米左右,西北部和南部为250毫米;夏季雨水较多。
著名的乌马峡谷,曾是古老的传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称为“印加之路”。
阿根廷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和银等。
比较丰富。
占全国面积22%。
沿海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农牧产品出口国。
(二)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民族与宗教。
阿根廷人口。
其中白种人占95%,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
印第安人口38. 31万(2005年原住民人口普查初步结果)。
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阿根廷是一个独特的民族,由欧洲人和南美印第安人完美结合的种族——高乔,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崇尚自然、不畏强权的代名词,而阿根廷的民族文化更是以高乔文化而闻名于世。
阿根廷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其他语言包括英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
阿北部也有少数地区使用瓜拉尼语,南部少数地区使用马布切语。
阿根廷91.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5%信奉新教,2.4%信奉犹太教,其他3.5%。
2、性格、风俗与禁忌。
阿根廷人的性格较散漫,守时观念不强,无论商务还是私人约会,他们总会珊珊来迟。
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对外贸易政策不仅影响着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的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都倡导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通过开放、竞争和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双方都认识到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存在,并试图通过谈判、对话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
中美两国对外贸易政策都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创新,这也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美两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中美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
特别是在最近的贸易摩擦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包括加征关税、限制对外投资等,这与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战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中美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在农业、服务贸易、投资和人民币汇率等方面。
面对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我们应该看到,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的。
正如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在阿根廷举行的会晤中所达成的共识,中美双方应该通过平等互利的方式解决彼此的分歧,推动双边贸易关系朝着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并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可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的动力。
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信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不仅不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的力量。
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固然存在,但双方也有着广泛的共同之处。
我们应该立足中美双方对外贸易政策的共同点,加强对话和合作,推动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贸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