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始真经》精义解

《文始真经》精义解

https://www.doczj.com/doc/2e15997916.html,/bbs/viewthread.php?tid=335

中医道?【马国兴专栏】?《文始真经》精义解

京城马国兴1#大中小发表于2008-11-3 19:44 只看该作者

《文始真经》精义解

《文始真经?九篇》乃道家“文始派”修炼功法的经典文献。“文始派”兴起于唐?宋之间的道家内养、内丹派的另一个重要门派。由唐末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公元872年——989年)所倡,该书于南宋孝宗时期始问世。是经虽以述理明道入手,而修真、内丹的修炼之法即在其中。有的人认为《文始真经》的宗旨虽强调学者的悟性,可不修修真、丹道之法。单从论道明理亦可通真、得道。学者一旦开窍,便会豁然贯通从而超凡俗以入圣境。如果真是这样情况的话,由此可知:自远古而流传的道家学派,存在着“修真派,内丹派,明理派”三家学派内容的体系。即可统称为“道家学派”。因为,从《黄帝内径》,老子的《道德经》,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三部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得到道家学派的这三个流派起始的根源。如修真派,在《黄帝内径?上古天真论》中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段文章中的“肌肉若一”之描述就是对真人之身的写照。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体);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这段说得是修炼内功者在内功修炼过程中能够自己见到的自身之“道体”的景象。也就是修真者的真人之身,亦为自身的法身道体。“真人之身”和“自身的法身道体”本是同一物的不同的说法而已。修炼丹道者,将此物命名为丹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将此物命名为内劲了。而明理派确只能从明白道理上来悟道了,故只能明白道理,却不能见到自身的道体之“物”的。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非上智之人不可能成之。故凡欲修炼入道、体道者,或修真,或炼丹,或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都要明理按法而修炼,方可能成之;明理派的人一定要兼修内功,即兼修真、炼丹、习拳,三项中的其中一项,方为成功之道路。可知,修真、炼丹、明理,三者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文始真经》的问世,秉承《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易经》的“先天太极图”之宗旨。强调的是“后天返先天之逆修法”,就直接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只见文字的谈理论道,然修炼方法就在其中了。而道家的“道教设观传道”之精义,亦以“道学”中的“修真、丹道、道理学”之理法以弘扬“道”的体、用之精旨妙谛。而道学中的道理学、丹道学、修真学,分别尊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黄庭经》等为经典,乃道家修炼的金科玉律。而同时又以《易经》和《黄帝内径》为经典,来指导修炼的事宜。

而《文始真经》又为道家文始派的修炼者的经典之一。然此经所论的内容不离“易、真、道、医、丹”的数家之理法,至此即足可以证明“道学、修真学、丹道学、道教”此四者之间的关系了。而我们平常人,或学道学、或修真、或炼丹,或读易,或习武练拳。皆可以修炼而养道性,以入真人之圣境。此乃修道不为“道教徒”者说。既不入“道观”亦可修道、观道、入道、得道、体道,脱凡俗以入圣境。

而“道学”和“丹道学”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要知道“道学和丹道学”本是一家学说的两个流派而已。道学以阐理明法而能依法修真入道境以体道;丹道学以具体修炼内丹之

法,合成金丹来印证道学的可行性、科学性。道学为广泛的修行学内容,故道学也具备印证之内容;然丹道学是以修炼成金丹为目的,以证道之为“物”的存在。故两者皆为修证学。但是,丹道学只是道学中的一个具体分枝而已,尽管丹道学的功法,可以带有道学修证功法的普遍性。作为一个人,可以单修道学的内容,而不修炼丹道;修炼丹道学的内容之人,就必须修炼道学的内容。而这部《文始真经》有人认为是单修道学的经典。这就是《文始真经》在道家修证学中学术的历史位置及其价值,修道者必学而尊之的经典。是否是这样的呢?只有在解释《文始真经》的精义以后才能下个结论的定义。才能知道此经典中蕴藏着修炼的具体功法与否?

其为何命名为《文始真经》?其中“文始”之“文”字,乃遵《易经》的“乾尚文”之义而立义的。即从“乾,阳物也,乃纯粹之精,健运不息,万物之资始”的论述来取义的。那”文始”二字的精义,就是修炼者以修炼乾阳之气开始的意思。也就是拳门中所说的:“练拳始炼气,练气之首要在于存神,存神在于固精”的修炼宗旨之妙义。真经之“真”字,又是何义呢?正如《黄帝内径?上古天真论》中所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又是什么样的呢?即“真气充满一身之人,能神合于无,与太虚同体,名为真人”。那什么是“真气”呢?《难经》云: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元)气之所系。此论就说明了真气乃自身的“真元之气”,简名为“真气”。以此真气为功,乃具备“真一不二”的功效作用。此乃内功诸法为修炼之根基的说法。而此真气,武备中言其名曰:中气。而今名曰:内劲。实为自身之“法身道体”。

由上文分析知道:“文始”之意,取自《易经》学说;“真经”之意,取自《黄帝内径》学说。如以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能知古始(之道体)①,以御今之有(我之身),乃道之纲纪”。以这句话的观点来认识《文始真经》,此乃正是汇通“易、道、黄”三家学说宗为一家学说而已,这一点,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的经文中已经表达的非常清楚了。于此可见,易、道、黄,三家学说综合而成《文始真经》之经文的理法,自可顺理成章了。

为什么说“易、道、黄”三家学说宗为一家学说,这一家学说又指的是哪一家学说呢?诸家学说皆遵的是三皇圣道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宗旨,而建立的种种具体学科的学说。故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乃中华民族的这个大一统文化充分展示的五千年。展示的就是天人合一的信念,文体武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极武不杀的灵魂。”

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修炼之理法,亦遵“易、道、黄”三家的学说的宗旨为经典。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能精通“文始真经”之宗旨,以为练己之用,乃易为之法尔。此乃我通解《文始真经》之纲要的道理和动机、目的。前贤云:拳术体万物而不遗。故历代亦有以《文始真经》论为武学之经典纲领者。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其所述为武学之修炼纲领者,不能普及。而今又有人在《武魂》上提出:“《文始真经》只有理之阐述,未有法之修炼。要领会《文始真经》的精义,全凭悟性”的观点之说法”。故而,针对这种说法,有必要再为解析之,以让现时的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了解道家学说是以理言法的,理明则修炼之法自在其中的这个特点。可使习武练拳者能够正确观读《文始真经》,修炼内外功法时好自为用之,方可修炼不入迷途。

前面阐述了《文始真经》问世的缘由及以此立名之精义。然此经文所立论的方法特点,是以“宇、柱、极、符、鉴、匕、釜、筹,药”九个字为纲,详细的论述了“道、天、地、人,及修真入道,修炼丹道,习拳体道,处世为人的基本法则、规矩、规律,始终过程”。基本上乃尊《易经》所定哲学命题:“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之理法的宗旨而命题立论,来论述修炼功法的内容,其中不无丹道学的内

容,这一点又是非常重要的。

《文始真经》自南宋时期问世后,极为学道、修道者所推崇。流传历时多年后,在元代就有牛道纯、号神峰逍遥子,为之作注,称为《文始真经注》,该书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维字号内。

牛道纯注曰:

宇者,喻真空之道也。柱者,建立天地阴阳之妙用也。极者,超凡越圣了道之极致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形也。釜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

牛注之言语简略,非得真师秘传的学道、修道、修炼拳道者所能明白其注文的精旨妙义。而在当时,又另有一位修道者陈显微,号抱一子,撰著《文始真经言外旨》一书,该书现存《道藏》?洞神部?玉诀类?贤字号内。

陈显微总结九字之精义如下;

一宇字冠篇首,谓无是宇则无安身立命之地。道则遍四方上下无不在焉,无是道则天地造化或几乎废矣!故一宇者道也。宇即立,不可无柱,故以二柱次之。

二②柱者,建天地也,天地定位,圣人居中,圣人者道之体也,圣人建中立极,故以三级次之。

三极者,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内外者神气形者也。三才既立,四符次之。

四符者,契神之物也,故为精神魂魄。四符既明,故以五鉴次之。

五居数之中心,居人之中,故以五鉴居中,以明真心能照也。然无形则心无所寓,故以六匕次之。

六匕者,食也,食以养形,故形食一体也。形入则化,故以七釜次之。

七釜者,变化万物之气也。釜中不可无物,故以八筹次之。

八筹者,物也,物物可以为药。药可以杂治,故以九药终之。

九药者,九者,究也,尽也,物至于为药,功用极矣。然药之功复能活人,有复生之理,以明万物皆具是气是性,可以生物,不遂形尽也,故以药终焉。

陈注较牛注细致而详密,然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不修道学内功的人,同样不能理解其论中的精旨妙谛,不能为拳术爱好者所应用。固然仍为憾事。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修炼法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系列功法,直接来源于“中医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教化中。亦可以说这个系列功法的内容,又直接来源于《周易参同契》中。而《周易参同契》之理法,就是汇通《黄帝内径》、《易经》、《道德经》三家学说而由东晋?魏伯阳著述的“丹道学说”之专著。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武学拳门的具体结晶”。虽然,内功法的修炼乃从上古的“巫、祝”流传下来,但体现的却是三皇圣道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宗旨。而《文始真经》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修道学”中的具体结晶的产物,乃修道、修真、炼丹的经典著作。拳家必能借用以练己。

但是,我阐释此文为习武练拳者作,应首先让习武练拳者明白习武练拳的基本“体、用”内容的本末根由。再解析经文的精旨妙义,读者自然就容易理解了。即遵从“物有本末,亊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的圣训。选择前贤之论以明之,《浑元剑经?内外篇序》中说:

人为万物之灵,其即仰观天以执行,俯察地以建极,居覆载之中,首出庶物者也。仰人何谓乎先?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

下面分别按其九字的顺序,简略解释其中所蕴藏之精义。这样,其九字的理法之内容,则自能分明矣!便可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所能借用了。

TOP 发表于2008-11-3 20:11 只看该作者

一、宇

乃宇宙之宇。这里,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宇宙者,时空统一之称谓、名称也。又是老子所论的“道”之为物的假借之代名词。牛注说:“喻真空之…道?也”。陈注说:“道则遍四方上下无不在焉,无是道则天地造化或几乎废矣,故一宇者道也”。实际上牛、陈二人之注文,皆将“宇”字的精义,视为“道体”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的这个性状特点来认知的,这样看来“宇”字乃是“道”的同义词了。此论将“宇”视为“道”而立论,源于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段论述最终是将“道”视为“物”的。就是“道”的这个“物”,乃我们现实所说的形成“宇宙、天地、万物、众生及人”等的最微小的原材料。故古有“原道说、原道论”。陈注说:“无是宇则无安身立命之地”。译成白话就是:“没有道这个物就没有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了”。说明人乃道成之的。陈注论述了做为“物”的“道”,系列的演化出“宇宙、天地、万物、众生及人”,其存在都各要占有一定的“空间”。而做为人,也要有这样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才是安身立命之地,即所在。就是古人所说的“形乃命之舍,气乃命之弃,神乃生之制”中的“形”,即“宇”也。因为此形无不是道成之的。

由此可知功成艺就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全体透空;身体如同九重天”及修炼的“悟空、练空、用空”的实质精义了。所谓太极,就是指“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者,道也”而言的。有关太和一气的道体功能之性状,修炼家早就有所描述,其曰:“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必得其时中”。这正是对自身道体的“空儿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的写照;全体透空,就是已经修炼到拳道艺境的道体景象的描述。孙录堂先生说:“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毕坤先生说“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遍九重”。总结这些描写之论述,都是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对“宇”字所含精义的刻画,即对自身道体“空儿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 的性状功能之描述。

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就是朱熹所说的“虚灵妙境”。而能成此艺境者,必然是以内功修炼为主,内外兼修者方能成之。拳诀云:“道本虚无生一气,空空静静最难求”。即内功修炼者感觉到在自身内的丹田虚空时,即阴阳和合时,才能生化出真元一气积而继之流动运行。此真元一气亦要在自己身形虚空的内景象状态时才能流行的畅通无阻,方可具其妙用。全体透空就是指的这种虚灵妙境而言的,就是太极艺境。以太极艺境而言,“宇”字乃含太极之艺境的意思。太极以数字论则为“一”,即“道生一”之“一”,此一无对。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八卦”。此论中的太极,即“宇”字的意义,即自身内外时空统一的“道”之体用的关系之深刻的含义。

在内功修炼法的“周天运行法”中的通三关法:“下关鹊桥,中关夹脊,上关玉枕”。正如古人所云:

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

忽然轻转动,神水自然流。

还有萧紫虚真人云:

河车搬运上昆仑,不动纤毫到玉关。

妙在入门牢闭锁,阴阳一气自循环。

其中“玄窍”用中之空也,三关亦要中空才能神水(内气)自然流动无滞碍;只有在修炼内功

入门的筑基阶段,内气息于丹田,元神闭于丹田,使之不能外出之“伏气的伏炼”,才能炼精化气,真气不断的积累。时致气满自然流行。这才有真元一气的阳升阴降的自动循环之运行,而至功德圆满时,才能成为内劲势以为之用。

而身体之窍穴,中空的通道;神水,即真气。此两者,即外形、内气,才是“宇”字所指的全部意思。可知此时一个“宇”字,即言说自身内的空间所在;又是言说在自身内的空间运行的真气的。由此可知“空”,乃言身中空虚之窍穴的;“不空”乃言真元一气的。“不空而空”,是言不空实有之真气在空而虚中的身内运行之景象的。此种内劲势的景象,称之为无中妙有的景象。此乃从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健顺德之体的法身有形拳法立论的。故此可知,此时之“宇”之一字,乃言气、形之二亊的。分析到此时此处,即可明了《文始真经》以“宇”字为首立义之精义了。即以有报身之形的空间来言真气之不空而有的修炼及至用之亊的。此乃从有报身之形来立论的。这乃是为“宇”字的第一要义。

如果从无形的无形法身道之体的拳道之体、用立义论说“宇”字之精义。就是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修炼的道体法身来认识的话,也就是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这一说法的真功处来言自身的“道之体、用”。则此体用是一元的了。这就是内功法中的“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一气形成的“无形法身道之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体、道体”,亦名“天心”。拳诀云:“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都是描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即“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此为“无上境”。即是现在拳家所讲的“拳道合一”之艺境。这时的形气浑化归一了,此时的形,乃一气无形之形了。那“空儿不空,不空而空,无中妙有” 所论述的精义,皆是指自身修炼而成之“道体”的体用一元而言的。对此“拳道之体用”,有一段言语给予了比较圆满完整的描述,记之如下: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③。

功臻此时的法身道体之艺境,乃为真一不二之境界。此才是《文始真经》以“宇”字为首立论的精义所在。此法身的道体,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与报身的凡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此两者“泾渭分明”,此为“宇”字的第二要义,这是从修炼而成的无形法身道之体来立论的。故此,可知此时之“宇”字,乃言上述之拳术、拳道两种艺境之修炼事情的功果过程及始与终的。如从“体能”的角度立论,来分别拳术的法身形之体的功能和拳道的无形法身道之体的功能之差异。法身形之体的功能乃是有限的器学;而无形法身道之体的功能相对来说是无限的道学。这只是从拳术与拳道的两种攻防功夫艺境的差异而论说的。

如果以《易经》之从有立论的理法,再观看“宇”字的精义。则分为“空间”和在此空间中阴阳流动的一气。如将空间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其空间的大小可变,而空间的概念不变;而在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的空间中一气阴阳流动是随空间的或大或小而变化的;而空间与一气阴阳的相互关系亦是相应的。

由此可知“宇”字一立,便存在空间和在此空间中阴阳运行的一气。一气,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此与道同。如果,将人身这个空间视为“形”,那就知道在内功修炼法中,是以形练气,以气养形的相互为用的关系。然修炼入手又必从内气的生成运行之功夫开始,就是始于文,故曰:“文始”。故此又说:“宇即立,不可无柱,故以二柱次之”。此经文中言一个“宇”字而有两个要义,那“不可无柱,以二柱次之”的意思又含有什么内容呢?这要观“柱”字的精义,才能明白,才能透彻。此“宇”字,正是易有太极之“太极” 的全部意义,前面已经阐述过了。而“是生两仪”乃“二柱次之”之谓也!到底“二柱次之”的精义是什么意思,下面就阐述其精义。

发表于2008-11-3 20:11 只看该作者

二、柱

何谓柱?这个问题在《易筋经》中有段论述,可以将此“柱”字之精义说得清楚,论得明白。录之如下:

易之为言大矣。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疾,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此段言论文字中的阴阳、二竖,就是“二柱”的意思。宇宙的二柱是时空,天地的二柱是阴阳,人的二柱就是气、形。

牛注说:“柱者,建立天地阴阳之妙用也”。

陈注说:“建天地也,天地定位。圣人居中,圣人者,道之体也”。

这样看来,《易筋经》之阴阳“二竖”说,牛、陈二人的阴阳“二柱”解,基本观点是一样的。即修炼者首先要将自身进行内气、外形的“天地、乾坤的阴阳定位”,方可确立修炼内气、外形的建体,内外合一的至用之项目内容。即如先贤所言:“人为万物之灵,其即仰观天以执行,俯察地以建极,居覆载之中,首出庶物者也”。这就是解“柱者,建立天地阴阳之妙用也”一句之精义的。此“天地定位”说,即取自《易经?系辞上传》中所说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和《易经?说卦传》中所说的: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芪。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些说法的精髓之内容。而这些说法皆贯串的是“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修炼观点。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宗旨,就是唯道适从的超凡躯以入圣境,方能达到功德圆满之正果。而牛注说:“柱者,建立天地阴阳之妙用也”。这里显示出:“柱者”的意思,就是修炼者先要依照自然界天地的位置、性能,将自身的内气、外形,天地定位,阴阳分工,才能有攻防之“体用”的。此句之“妙用”的妙字,就是“体”的意思。现根据这样的理解,将自身内气、外形的天地定位,阴阳分工的体用功能的情况,简单说明如下:

天者:天以气言,而分阴阳之用。在人身中,先天元气,即内气,为天,象乾,纯粹之精,阳刚之性,健运不息,万拳之资始。拳诀云:“习拳练艺,人人各保其天”。即指内功修炼的以成法身道体之谓也。修炼而具此法身道体者,才能达到养生健身、攻防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修炼之建体至用的目的。

地者:地以形论,而分刚柔之用。在人身上,后天之形,即外形,为地,象坤,镇静厚载,阴柔之质,顺从之德,万拳之资生。拳论云:“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即指外功修炼的以成“法身德之体”之谓也。

自身天地阴阳刚柔内外匹配如一:即天刚地柔的“柔外刚中的匹配如一”此乃“法身德之体”立。具此法身德之体的比武较技实战攻防技击的运用法则是:“战略法则是避实击虚;战术法则是曲化直发;技战术统一于自身柔化刚发的技术方法之实施”??????。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有此内气、外形的天地定位,阴阳分工,则“建德体、至道用”的系列功法、功行步骤、本末、先后、始终,则可一目了然了。简易的说:建德体为始、为本、在先;至道用为终、为末、在后。各有练用之法式,也就明确了。

陈注说:“圣人者,道之体也”。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之表达:一个是说:圣人,乃大道的体现者;一个是说:圣人,乃与道合一的修炼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达到神拳的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通常称为超凡俗入圣境。实际上是指攻防艺境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已然“拳道合一的艺境之人,是为功德圆满,已得正果,即时便可称其为“拳圣”了。

这个意思说明了什么呢?就是一个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欲想达到“拳圣”的艺境境界,就要先从自身的天地、乾坤定位,阴阳分工的这个时候开始,才能明白修炼的本末,知道修炼的始终,建体至用的先后,方能几近于道矣!这就是“二柱”所欲表达的修炼之精义尔。

陈注曰:“圣人建中立极,故以三级次之”。

次之,我们明白了。即依次序而又要明白“三极”之内容了。究竟“三极”是什么内容,具备什么修炼功法内容?有什么价值?还要看下面的具体内容才能见得分晓!

三、极

极者,三极也。关于三极的论述,《易经?系辞说卦传》中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月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段论述充分的说明:自然界上天下地,人居天地之中的“三才”现象。作为修炼者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具圣人之德。然人身的三才乃神、气、形,至于如何修炼至极?前贤早有明论录之如下:

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

这段关于三才至极的论述之出处,乃出自老子《道德经?三十九章》的精辟论述,其曰: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者为极,故此皆为论述“神、气、形”三才之三极,复又浑化归一之功效的。然而,达此浑化归一之功的极效之前,尚有形、气、神的三种攻防功夫艺境过渡升华的过程,才能极至圣境。这在武林中流传的古拳谱《内功真经?神运经?言神运之用》中有明确的论述,一并记之如下: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此段论述明确的将形、气、神分为出了三体说,分出了形、气、神三种拳法,分出了三种击法,又是三种攻防功夫的艺境。此亦三极说法之一精义尔。

牛注曰:“极者,超凡越圣了道之极至也”。

此句说明:修炼之道,要想达到超凡入圣的了道之极至的正果,只从两仪的天地、乾坤定位,阴阳分工入手,而又只停留在阴阳两仪的艺境中,还是不完善的。要继续以三才的三极之修炼法式中才能升华而能达到浑化归一之道境的。而人身的三才:“内气为天才,外形为地才,灵神乃是人才”。然如何将三才浑化归一,除上面已经引用《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中的论述以外,还有段精彩的论述,一并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极之则光闪耀而人影无踪,身飞腾而锋芒倏忽。或一跃千里之谣,纵横随其意向;或静息方寸之内,神威感于至诚。至于形拳之名,后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形拳又顾名思义者也。

然而三才之奥旨,犹不止此。有积气为拳者,名气拳,即拳使也。用之为拳,约之于内仍气也。有积神为拳者,名神拳,即拳仙也。用之为拳,虚而还之仍神也。此二者即地仙天仙之分也。至于人之习能百战无敌者,亦足以称之为人仙矣。

上述两次引用《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中的论述,就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三才之修炼理法的内容,及“超凡越圣了道之极至也”的攻防功夫艺境,阐述得以然淋漓尽致了。此乃圣人建中立极的修炼之效验也。故虔诚的修炼者见此明论,便可依法循序渐进而修之了。

然陈注曰:“三才既立,四象位焉,故以四符次之”。究竟四符的精义为何?还需看四符所指之内容,方可能知之。

发表于2008-11-3 20:13 只看该作者

四、符

符者,阴阳合和谓之“符”。《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有一段歌诀的论述,谈到修炼者要符合道的修炼法则,才能够使自己有日日新的升华之境界,最终才能或得正果。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修炼方法符合道的法则了呢?为使习拳者知,录其歌诀如下: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从歌诀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修炼的方法、准则把握正确;修炼的时间顺序安排的合理,才能是符合道的修炼法则,才能获得预期的功夫效果。

故陈注曰:“契神之物”。

既能与神之功能相符合的物,谓之“符”。在人身之中是什么物能与神相合呢?牛、陈二人的注,皆言:“精神魂魄也”。此实乃言“精、神、气、血”之四物尔。此即“阴阳之两仪,必见四象”的道理。阴阳者,水火也。神、气者,火也;精、血者,水也。说明神气形的“三才”之“极”至之炼,必从“精神气血”四物炼起,方能极至功成。

而“精神魂魄”,如何就化作“精神气血”了呢?此两者有何异同呢?传统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精化气,其神为志。故此“精”乃言肾脏也;心藏神,神者,心之主宰。心主血脉;肝藏血,主筋,其神魂也;肺主皮毛,司呼吸,其神魄也。有关这方面的精辟论述,《黄帝内径?灵枢经?本神第八》论之最详。录之如下以资参考。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

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息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精辟的论述,说明了“魂魄”者,“气血”也的道理了。魂魄者,言神也;气血者,言物也。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认识,古人有云:“五行本一气”也。这一点,在《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亦有相同的观点之论述录之如下,以资对照,其曰“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其中的“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就是指真元一气而言的。由此可知,自身内能“契神之物”,分言之,精神魂魄,或曰精神气血。综合言之,真元一气尔。知道了这一层道理了,我们再看前贤是如何论述修炼精神气血之功法及其功夫效果的。为使读者容易明白,我在引用《浑元剑经?精气神息解》一文的原文时运用楷体字,适当的做了宋体字的点评注解。录文如下:

夫气足耐寒,血足耐暑,神足耐饥,精足力绵。惟真阳以御之,则蒸然流遍大千;血犹油也,惟真阳以化之,则渣质净而胎元生;神即心之主宰,人之主人翁也,逢火煅之则光凝,遇水润之则体灵;精即髓液,遇火则融注,逢水则清明。总而言之,四美也。

气、神、火也;精、血,水也。水阴中之阳,火阳中之阴。阴潜于阳,阳伏于阴。水火融和,内外功日进。

此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的“伏炼法”也。

又云:神阳中阳,血阴中阳,精阳中阴,气阴中阴。阴阳结合,一元复昌。泥丸为神舍,玄牝为神谷,涌泉为火眼,气海为火元,白虎为气壳,尾闾为气路,方寸为水宅,周身脉络为水渠,舌本为甘泉。精血者气之化,神亦从之。

此乃“周天贯气法”也。

精舍即生死户也,神胎所结之区,而真意生焉。若能常常照觉,则四美日益。

此即“本性不昧,名曰添火候”的大成时的修炼方法。

至于能斩开内外之壳者,乃神之良知、气之良能也。

内功修炼,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者,先知先机之功能得矣!

悉御之以静,则水火升降、温润之验,日甚一日也。

内功修炼,以站、坐、卧之静练法为主。无非是“天一生水桩,地二生火桩”的水火练法而已。自有温润之证验可鉴。

神足力勇无息,悉发于先天之自然;气足则九万六千毛孔生胎;精足则皮肤如婴儿;血足则肌嫩彩泽,无皱纹也。

此即时人所说的“寒暑铁布衣”之功夫艺境的境界,非至此时境,不可言得矣!

由此“符”字条目的“精神魂魄”四美之阐述,可以知道《文始真经》所代表的文始派之修炼者们,是有“功法”传承的。而所传承的功法,就是“内功心法”。属于远古流传下来的“修真”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系列内功心法,系统工程的修炼事业之内容,这是肯定了的。现在,正如陈注云:“四符既明,故以五鉴次之”。五鉴者何?还要看下文才能见得分晓!

发表于2008-11-3 20:14 只看该作者

五、鉴

原文中的陈注除“故以九药终之”一句以外,其它条目皆以“次之”二字引出下文,而为独“符”者条目,未用“次之”二字以引下文。这有一定的深刻含义的,因为五乃生数之终了。乃修炼“建体”的功成之侯。什么体?就是修炼的无形无形法身道之体。无形无形法身道之体又是如

何的性状呢?看完五鉴的全部内容之论述,也就见得分晓了。

关于无形无形法身道之体,牛注却直言:“鉴者,心也”。陈注却点明:“五居数之中心,居人之中,故以五鉴居中,以明真心能照也”。此两家的说法之精义妙旨为何呢?

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尘乎?”此论中的“玄鉴”,就是指无形法身道之体的“妙明真心”而说的。此“心”,就是内功心法修炼的“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中的“天心”,道家乃说“妙圆真心”;释家称为“妙明真心”。此“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如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修炼法而成的法身道体论述,乃前面所说自身的道之为物的“道体”。即“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源于儒家学说流派的武备之说法,称此为“中气”,或曰“太和一气”。有关“中气”的详细论述,虽然各家皆有种种说法。而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一文中论之中气“体、用”的功能最为详细缜密。节录如下,以资对照参考。以明“鉴者,心也;五鉴居中,以明真心能照也”之精义。

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能用此气以行于手言手而全体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不中故也。涉于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官骸之中是当中之中,中气之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理宰乎刚柔得中之正气、元气。??????。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及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此论中的前半段,乃言中气之体的,后半段乃言中气之功能效用。实乃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之体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即是孙禄堂先生所说:“身体犹如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有一丝杂气掺入其中”的大成艺境之道体。

前有“精神气血”的四美之修炼,再用功至此,自然达到“灵鉴”无尘的妙明之艺境了。此正如《浑元剑经?天清咒》中所说:

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遍九重。三关四通,八达血脉流通。斗君临吾上,罡将居正中,火龙潜吾下。先天祖炁入坎离,腹若雷鸣遍太虚,雷公电母居吾中黄宫,阴阳五行交互生。吾奉飞天大帝旨,敕速腾云显道灵。

此乃从内功心法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功法的修炼开始,经过系列功法的修炼,最终达到“三点神光遍九重”的妙明真心之艺境。此正是“宇、柱、极、符”诸字之精义所表达的修炼的至“五鉴”而功成的顺序。

为什么说:“五居数之中”?修炼内功本是破七壳、通心气,建道体之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自修自证之事业。换句话说,内功心法的修炼就是“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始终之过程的证验之事。以《易经》之理来认识,其曰:“天地自然之数十,一三五七九,天地之阳数…五?居中”。观河图、洛书二图皆五居中以统外也,正是此理。此其一意也。又:五行本一气,故一气居人之中,故以五鉴居中立论。五是中,乃指“中气”而言的,其义可明矣!自然数中,因十可分,而五不可分。故以“五鉴”言之。乃指妙明真心的自身之道体的妙圆无缺之义尔。此即指“真心能照”也而言的。如以释家的内功修炼的术语“入定、胜定”立论:入定者,只有在内功修炼中的“神依气,气依神,神气相依,而又依中下外鼎,又能入得进去而依法修炼者,层层境界历到时,皆为入定之修炼。胜定者,最上乘至虚至无之大定也,方成胜定。可知,宇、柱、极、符,乃言入定之修炼的亊;而五鉴,乃言胜定的道体功德艺境的正果之候。论述至此,“五鉴居中,以明真心能照也”之精义明矣!正如陈注所言:“然无形则心无所寓,故以六匕次之”。欲知“匕”者是何精义妙旨?再见“六匕”条目的阐述之精解。

发表于2008-11-3 20:14 只看该作者

六、匕

牛注曰:匕者,食也。陈注曰:“食以养形,故形食一体”。

此论之精义是何妙旨?解析如下:

匕者,古时乃用于取食之微小的器具。如药匕,乃取药粉的小型工具,牛角制成,略比小勺小的多。在此指内功修炼中的所得的一种性状微小“物质”的景象之借喻。即指修炼内功时“色传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的收功时所见之“极亮的黍米粒”,或在修炼功法过程中所见到的内景象中出现的“极亮的黍米粒”。其小如一提之粉,其小如一丸之药。皆是借喻之言。如:一提之粉,即如一朵小花的一支小花蕊的花粉之量;一丸之药,如似黍米粒大小的药粒,相当于小粒人丹,中药小粒救心丸,喉症丸的药粒大小。皆言此物,其轻如刀圭之匕,言至精至微,而其神妙有不可述也。有关此“黍米粒”的性状及其功能的“神妙有不可述爷”之论述,历来各种内功修炼的经典著作中多有描述。现择《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论述破七壳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其在论灵根壳开时说: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

此论已将其轻如刀圭之匕的黍米粒之至精至微,而其神妙有不可述也的功能效用,阐述得至清至明矣!

牛、陈之注皆曰:匕者,食也。“食也”的精义是指练功而得此“黍米粒”,在收功时沉入丹田藏好,谓之“服食”,或曰“服气”,皆是内功法中的术语。故有“服食”可以长生的说法,以为之证。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陈注曰:“食以养形,故形食一体” 这句话中。理解了这句话的精旨妙义,则六匕所含容的一切练、体、用之内容就基本全部解开了。何谓食以养形?养什么形?什么是形食一体?食以养形,黍米粒就是粮食,可食之物。修炼内功所成之黍米粒,沉入丹田收藏好,谓之内功修炼法中的服食法,简说为服食。因食之可以养形:却有凡圣之分别,凡人服食五谷杂粮,可以养后天的身形之形体;同理,内功修炼家服食修炼出来的黍米粒,可以养先天的法身道体之形体。可知,此“形”字,却非人身外形之形;而是“天心”的道体之形。何谓“故形食一体”呢?已有上述的分析知道:修炼内功法中所食之黍米粒,和“食以养形”的道体之“形”本是同一性状的“物”。故总结曰“形食一体”。同时又说明自身的道体法身之形整无亏、功德圆满,也是一天一天按法修炼内功,日日服食黍米粒积而养成的。《浑元剑经?四宜》条目中说:“存心当忠孝,立品当义勇,内功当勿间,外功当践实”。在《气贯周身法》条目中说:“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第一条中说明:“内功的修炼,不能间断”。体现了“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之说法的正确性。第二条中说明:“心能普照,气自周全”。才是自身的道体法身之形整无亏、功德圆满的可为通“真”的艺境。以修真立论,可达“肌肉若一”的真人之艺境了。以修炼拳道立论,即达到了神拳神明的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极武不杀之无上境了。可谓之功德圆满之正果得矣!

此段以六匕为由,论证了法身道体的形成,达到五鉴的明心见性之境界的缘由,乃内功

修炼的结果。进一步强调了内功修炼时的收功法之重要作用。陈注曰:“形入则化,故

以七釜次之”。这又是何意旨呢?再看七釜条目中所阐述的内容,方能知晓。

TOP

发表于2008-11-3 20:15 只看该作者

七、釜

牛注曰:“釜者,化也”。陈注曰:“釜者,变化万物之气也。釜中不可无物,故以八筹次之”。何谓釜?简曰:釜者,鼎器也。何又为鼎器者也?这只有看前贤的有关内功心法之论述,方能得以说得明白,论的清楚。否则终是不明白,不清楚,下手修炼便是一塌糊涂,还有什么内功修炼之所得呢?此亦是“以知用能”的修炼法则。

釜者:锅也。三国时,魏曹丕逼弟曹植,七步成诗。曹植才思敏捷,未到七步,即触景生情,作五言绝句一首,成为千古佳话。其诗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引用此典故的目的,来说明:釜者,乃锅也。此乃常人的用词。内功修炼中只以釜喻法界之“物”象而已,只因此物无形。只能以有形之物喻之。还是看内功修炼家是如何说的吧!

白玉蟾云:“只将戊己作丹炉,炼得红丸作玉酥”。这句诀言是说:戊,为肾中元炁。又名曰:白金者,曰:戊;己,即心中之本性。又名之曰:己。戊己,在十天干五行排列“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更辛金、壬癸水”中居中,故曰:戊己原属中土。所以说:土釜。也是鼎器之别喻。实乃此时此景的真气之形状,而此时的真气之形状象直径三寸的桔黄色之圆球,在大腹内正中。内功法诀云:“前对脐轮后对肾中,中间有个真金鼎”。故此法界道体又名“真金鼎”。由此可知,内功法中的“鼎、炉、釜、丹田”等,皆言的是善于变化的真气也。是内景象的能够变化万物之真气也。以上乃解释:“昔有言总在炁胜性灵而得者,斯言亦得之矣”之精义的。

而“釜者,化也;变化万物之气也”的又一精义:是说“还神摄炁,妙在虚无”之景象的。孙录堂先生说:“道本虚无生一气”。就是此言中的“虚无”尔。虚无者,乃真先天神炁之相也。此“神无思虑而知,炁无淫姤而能”。

总之,釜,就是神炁。炁者,变化万物之物也;神者,炁所具备的功能之名也。故曰:釜,鼎器也,内中必有物,此“物”者何?再看“八筹”次之所论之精义,方才能明知。

9#大中小发表于2008-11-3 20:15 只看该作者

八、筹

牛注曰:“筹者,物也”。陈注曰:“筹者,物也,物物可以为药。药可以杂治,故以九

药终之”。

筹者,筹备也,筹划准备的意思。修炼内功需要筹备什么?物也!何物?神、炁也。正

如《太极拳经?歌诀》所言:“必先有事,勿助勿妄;真积力久,质而弥光”。此歌诀中所

言的“必先有事”就是表达的内功修炼需要事先筹备好“物”的。即任何一个人,开始修炼

内功功夫时的“神依炁”,即“炼精化气”阶段。有气沉丹田的“伏炼”;收功时的“服食黍米粒”。两个功法内容。到“炼气化神”的阶段,则“气依神”,有练功过程中的“周身贯气”;

收功时的“服食黍米粒”。两个功法内容。此“肾中气,心中性”乃“物物”也。此两物,即

神气。可以为丹药,可以为长生药。拳诀云:“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正

此“物物”也。所谓修炼内功,就是筹备此二物,以成续命保身之良药尔。

总之,筹备的内容有两项,一是修炼内功法的神气之筹备;一是神气功德圆满的续命保

身之良药的筹备。这样,修炼内功的目的就明确了。内功法的传承内容、目的也就基本

确定下了。陈注曰:“药可以杂治,故以九药终之”。为何将神气称为药!已经知道了。

药可以杂治,这又是什么药呢?为何又以九药终之?九药之药又是什么药呢?这些问题

只有看完九药条目时,才能见得分晓。

TOP 10#大中小发表于2008-11-3 20:16 只看该作者

九、药

牛注曰:“药者,杂治也”。陈注曰:“九药者,九者,究也,尽也,物至于为药,功用

极矣。然药之功复能活人,有复生之理,以明万物皆具是气是性,可以生物,不遂形尽也,故以药终焉”。

药:牛陈二人之注皆曰:“杂治也”。关于医家所用“药”物的品种繁杂。如医师临床,面

对就诊的病人,通过四珍八纲的了解分析,诊断精确,在于用药的君、臣、佐、使配伍

得当,可治一切五劳七伤、外感风寒、温病等诸症。得以减缓病人的疾痛,延长人的生命。这一说法在《钟吕传道集?论丹药第九》有明文论述。读者可寻而读之。我只摘录

其中一段有关内功修炼丹药的保身之说的内容,以宣明内功修炼丹药的保身之宗旨。所

谓丹药者,就是现在所说的“内气、内劲”。现在录其原文如下:

钟曰:“既不究外药之源(就不说平常人所吃的中西药能治病活人之缘由了),今当详陈

内丹之理。内丹之药材,出于心肾,是人皆有也。内丹之药材,本在天地(即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水火相济之谓也。修炼者自能见之也),长日得见也。火候取日月往复之数,

修合效夫妇交接之宜(此两句乃修炼内功的术语,是指水火相济尔)。圣胎就而真气生,

气中有气,如龙养珠;真气自生、炼气化神、而得超脱,化火龙而出昏衢,大药成而阳

神出,身外有身,似蝉脱退。脱凡躯而入圣境。是此内药之功”。

修炼内功有此功德正果、自成真人之身,可与太虚同体,是谓功德圆满。正合老子所言:“我无身何患之有”一句论述之精义。此乃自古圣传的“以自身内固有的“神、气”为素材的

健体保身之良方”,历史上将此种修炼者称为“自力派”。即以自身固有物质之能力,按

法修炼而能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而历史上内功修炼分为:儒、医、道、武、释,五大

流派。这五大内功修炼的流派之种种功法,皆能证明修炼的神炁之“物至于为药,功用

极矣”!即健体保身的功能可达于极至矣!然于武门拳家,不单为健体保身之一项功能

的体现,而又能将此“神炁”用于攻防之中以制敌致胜,其亦可“功用极矣”!这就是为什

么习武练拳者必先修炼内功的道理。因为神气乃自身的“道之体”,其具备“神以知来,

智以藏往”的寂感随通的前知的功能。所以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健身、技击,功德

艺境并行不悖”。全得利于内功法的修炼,此言不过矣!

TOP 京城马国兴

全文小结

将《文始真经》的九字纲要,依序阐释完毕了。只是简略的阐述了一番,从中可以看到,由始至终皆是传统的内功理法的论述。这些理法又皆为后来修炼传统武术、拳术家们所借用,也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修炼之道,光有理论的论述是不行的,必须有具体的修炼方法,才能按法修炼,循序渐进,才能实践证验。对于初学乍练得人来说,明理得法比较实用,在修炼过程中再以法明理,方可以以理论指导实践。否则,不易入门真修。

当具备一定功夫后,就要及时的具备“以文观法”的能力,这时要进行理论的研究为主要项目内容,可将以前的比较零碎的理论知识,整理成为一理贯串的理论系统之掌握,才能进一步达到“以形鉴真”的时时处处皆可印证的艺境。这样,就具备了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完整之练体用的基本能力了。修炼内功也好,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也好,都是以自身真实的功夫为基础的,都是自我完善的修炼行为。是自觉得个人之行为。只有理论、实践在理论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修持,持之以恒,方能成为明家、继而成为通家。捷径是没有的。如果说有捷径的话,也只能是唯道适从的少走弯路而已。

愿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达到“文体成,武用精”的行家里手,故尔将《文始真经》之修炼内功的理法精义简单的阐释了一番,希望能对一些修炼者有所启示。我自认为我的阐释,我是尽了力了。

【注释】

①括弧内的文字乃吾所加,为进一步补充说明原经文的精义。来说明自身的道体与自身外形的主从关系。

②凡陈注中带黑点的字,皆为我所补加上的文字。目的是为现在的读者考虑的。这样可使文意更为通顺而能一气贯串。

③此论取于管子和杨谱的的著作中,而带黑点的文字由我补充而完善的。

马国兴

2004年元月9日

书录于北京寓所养德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