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中肝脏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3.97 KB
- 文档页数:3
肝细胞再生的研究与应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固体器官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肝脏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合成蛋白质、制造胆汁、解毒等多种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肝疾病愈发普遍。
肝细胞再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一、肝细胞再生的机制肝细胞再生指的是在肝损伤或部分肝切除后,肝脏能够通过肝细胞再生来恢复正常函数。
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是肝脏疾病治疗的基础。
肝细胞的再生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 初始阶段:在肝损伤后,肝脏细胞会进入G0期,这时它们停止分裂。
接着,肝脏内的胆管上状细胞会被刺激分裂,释放出生长因子,并促进周围肝脏细胞开始分裂。
2. 扩增阶段:肝脏细胞开始快速分裂,其中有一些分化为肝细胞,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二、肝细胞再生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肝细胞再生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肝癌切除术后的肝细胞再生过程中,患者的存活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
这个趋势更明显地体现在定义较为精确的早期肝细胞癌中,切除癌症的肝组织不会妨碍肝脏的正常功能。
在肝脏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感染等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三、肝细胞再生的新型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研究越来越复杂和细致。
肝细胞再生的研究亦然。
新型的研究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 细胞生物学和基础研究:肝脏细胞培养、肝脏干细胞研究以及肝细胞和肝基质的交互作用等领域。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精确地瞭解肝细胞再生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
2. 临床前研究:包括实验证据以及临床治疗的费用效益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肝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现实、实用的方法。
四、肝细胞再生的问题和未来在进行肝细胞再生治疗时,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肝细胞再生速率的快慢取决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如果肝细胞再生过度,可能会导致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可以看出肝细胞再生研究和应用在未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科学家们将继续努力,以研究更复杂的生理机制,包括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等研究方法,开发出更好的肝疾病治疗方法。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彦双朱淑霞王永利作者单位:0502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学校(刘彦双);河北武警总队医院(朱淑霞);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王永利)【关键词】急性肝损伤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复制是进行防治肝损伤药物研究的前提。
目前,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主要有生物性、免疫性、化学性等方法,生物学方法要求实验条件高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应用。
免疫方法是造成免疫肝损伤,主要用于通过免疫机制而抗肝损伤的药物研究。
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性肝毒物质,如四氯化碳、氨基半乳糖、硫代乙酰胺、黄曲霉素等致肝损伤。
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药理实验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定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保肝降酶新药的药理实验,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肝损伤动物模型,条件要求低,技术易于掌握,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是其他任何肝损伤模型无法比拟的,故目前研究抗肝损伤新药常采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动物模型。
1 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1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四氯化碳(CCl4 )溶于精致植物油,配制0.1%浓度,按10ml.kg小鼠腹腔注射,12~24h后处死动物。
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总蛋白(TP)、白蛋白(A)、,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LPD)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等反映肝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关于CCl 4 肝毒的作用机制,存在多种假设,但都一致公认,自由基的形成及引发的链式过氧化反应是其主要机制。
CCl 4在体内可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代谢激活,生成两个活性自由基(CCl 3 O 2 和Cl)及一系列氧活性物,可与肝细胞质膜或亚细胞结构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膜磷脂大量降解,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1]。
四氯化碳肝损伤机制研究进展肝臟是人体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一座人体内的化工厂。
但是,肝脏又是一个脆弱的器官,多种因素可以造成肝脏的损伤。
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典型的肝脏毒物,可引起肝脏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肝脏脂肪变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CCl4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氧化应激与肝损伤1.1钙平衡破坏和细胞膜损伤四氯化碳在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转化为三氯甲基(·CC13),损伤肝细胞膜,使Ca2+跨膜内流增加,大量Ca2+涌入细胞并主要聚集在线粒体内,由于线粒体膜电势丧失,呼吸链功能障碍,电子传递链电子外漏增加,继而形成氧自由基(CC13OO·),引起线粒体及肝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导致钙平衡紊乱,最后引起细胞死亡[1-3]。
1.2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以调节各种免疫和炎症分子的表达,导致炎症反应加剧和组织损伤[4]。
研究显示,CCl4可以引起肝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ROS,加剧肝脏的损伤。
1.3肝星形细胞的活化CC14可导致活性氧、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在体内产生,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而损伤、破坏肝细胞,产生脂质过氧化物等,从而促进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后者会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产生而引发肝纤维化。
2.细胞因子与肝损伤细胞因子(Cytokine)是一种糖蛋白或者是简单的多肽类物质。
CCl4引发机体产生自由基后,攻击肝细胞,而产生细胞因子,刺激枯否细胞(Kupffer’s cells),释放炎性介质并活化中性粒细胞,从而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伤。
2.1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促肝纤维化的关键细胞因子,可促进HSC活化,导致肝纤维化。
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1. 概述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合成、代谢、解毒、贮藏等。
由于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肝脏损伤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对肝脏损伤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肝脏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2. 肝毒物的损伤机制肝毒物是指那些对肝细胞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病变。
肝毒物的损伤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代谢途径:肝脏主要负责体内绝大部分药物的代谢和解毒,因此容易受到药物的毒性损伤。
以丙戊酸为例,它的代谢产物可通过诱导加速肝细胞线粒体的呼吸氧化代谢,导致肝细胞过度代谢而受损。
(2)氧化应激:肝脏具有代谢和解毒功能,这些功能都需要氧化酶参与,因此易发生氧化应激。
众所周知,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细胞内酶的失活、DNA的断裂等细胞损伤。
(3)细胞膜的损伤:细胞膜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物质基础。
肝毒物诱导的细胞膜损伤可导致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细胞信号的传递失调。
3. 免疫损伤机制肝脏是免疫细胞的主要功能器官,也是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因此免疫反应可导致肝脏细胞受损。
免疫反应引起的肝脏损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因子介导的肝脏损伤:细胞因子介导了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如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均会引起肝细胞受损。
(2)自身反应:自身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过度反应,导致自身组织和细胞受损。
肝脏自身反应可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炎等。
(3)免疫抑制:在严重感染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下,免疫系统的抑制导致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降低,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
4. 酒精损伤机制酒精是一种常见的致损毒物。
酒精诱导的肝脏损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谢途径:酒精代谢过程中需要乙醛脱氢酶的协同作用,酒精摄入量过大时容易形成乙醛蓄积,从而导致乙醛蓄积引起的肝细胞损伤。
肝脏再生研究进展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重要的代谢、排毒和合成功能。
然而,在某些疾病或外伤等情况下,肝脏的功能可能会受到损害。
因此,研究肝脏再生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肝脏再生是指在肝脏损伤或细胞死亡的情况下,其细胞可以通过分裂、增殖和再生来重新建立起肝脏的功能。
近年来,对肝脏再生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肝细胞增殖是肝脏再生的关键过程之一。
研究发现,在肝损伤后,肝细胞立即进入细胞周期的G0期,并在3-7天内开始分裂增殖。
这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和生长调节因子的作用来触发的。
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是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
这些因子可以刺激肝细胞从G0期转移到DNA合成期,并进一步刺激细胞分裂。
另外,研究还发现,肝脏再生的过程中,非肝细胞也可以参与其中。
这些细胞包括肝星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
例如,肝星状细胞能够分泌促进肝再生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为肝脏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间充质干细胞则可以分化为肝细胞,参与肝再生过程。
此外,肝脏再生还与一些许多信号通路有关。
例如,Wnt/β-catenin、Notch、Hippo 和TGF-β等信号通路在肝脏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肝损伤后,这些信号通路会被激活,进而调节肝细胞增殖、分化和生长。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肝脏再生已经成为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些手段已经被开发出来,用于促进肝脏再生。
例如,通过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植入干细胞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肝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这些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总之,肝脏再生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制,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治疗肝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肝损伤是指肝脏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结构的改变,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研究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肝损伤模型的分类及建立、模型的评价和研究进展,对当前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分类及建立目前常用的肝损伤动物模型主要可以分为4类:药物性肝损伤、外伤性肝损伤、毒性肝损伤和病毒性肝损伤。
下面对每一类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简要介绍。
1. 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是造成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立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应首先选择有致损性的药物,并在适当的剂量和时间内给动物肝脏滴注或口服,从而诱发肝损伤。
常用的制作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药物有四氯化碳、丙酮、D-半乳糖、异烟肼等。
外伤性肝损伤是指外力造成肝脏损伤,可分为直接性肝损伤和间接性肝损伤两种。
直接性肝损伤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损伤,如切断、钝挫或压迫等。
间接性肝损伤是指外力作用于身体其他部位,引起肝脏功能改变,出现肝损伤,如创伤性休克和创伤性脑损伤等。
建立外伤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有经皮肝穿刺、手术创伤和牵拉等。
毒性肝损伤指外界因素作用于肝脏细胞,导致肝脏损伤的一种形式,如重金属、有机磷、二恶英等。
对于毒性肝损伤的研究,主要是对毒物的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毒性机制。
其中,重金属毒性肝损伤模型是研究比较多的模型。
病毒性肝损伤是指肝脏受到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损伤,如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建立病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病毒直接注入动物体内;另一种是通过转染的方法将病毒载体导入动物体内。
评价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病理学评价通过对肝脏的病理学形态进行观察,可以判断肝损伤的程度。
观察指标包括肝细胞形态、肝细胞核形态、血管血液流量、细胞浸润及变性等。
生化学评价是判断肝损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根据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LT)、胆汁酸(Bil)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
肝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谢青 林兰意作者单位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肝脏通过肝细胞死亡的方式,清除衰老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以维持其内环境稳定和正常功能。
肝细胞死亡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
对肝细胞死亡方式及其与肝损伤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寻找调节肝细胞死亡通路的新靶点以及更为有效的药物,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有关细胞的死亡方式的分类,过去一直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种,认为前者是程序性死亡(pr ogrammed cell death ,PC D ),具有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和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 )的活化,属于主动的死亡方式,能够被细胞信号转导的抑制剂阻断;后者是非程序性死亡,具有能量丧失和胞膜裂解的死亡特点,是细胞被动的死亡过程,不能被细胞信号转导的抑制剂阻断[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凋亡和坏死并不能代表所有肝细胞的死亡,肝细胞中还存在另外一些死亡方式。
在这些方式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死亡方式的重叠。
例如,在肝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中,还存在着自噬、Paraptosi s 、细胞有丝分裂灾难等凋亡以外的死亡方式,其发生并不依赖caspase 的活化、也没有凋亡的典型表现。
因此,凋亡与程序性死亡不能等同。
另外,一些细胞的坏死也同时具有凋亡的特点,其发生过程涉及caspase 的活化,能够被调控。
可见经典的分类方法过于简单化了。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已发现的多种肝细胞死亡方式的特征、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作以阐述。
一、肝细胞凋亡1972年K err 通过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命名了凋亡[2]。
凋亡由caspase 执行完成,是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
典型的形态学改变包括细胞变圆皱缩、染色体浓缩、细胞出泡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最后由肝脏中的吞噬细胞(主要是枯否氏细胞和肝星状细胞)所吞噬。
生理状态下发生的凋亡主要是清除那些损伤的和多余的细胞,凋亡小体的吞噬不伴随炎症反应的发生。
细胞凋亡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或者细胞的自杀性死亡,是机体固有的一种自我调节形式。
当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或者凋亡过度,打破了机体的平衡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氧化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体内产生过多高分子活性物质而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过程,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
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tor2,Nrf2)是一个在全身表达的一种转录因子,主要在一些代谢性器官表达,如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皮肤[1]等,参与到各种细胞生命活动中,包括维持氧化还原平衡、代谢、增殖和凋亡。
此外,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其在肝脏的损伤和修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3]。
研究表明,Nrf2可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再生。
本文主要归纳了Nrf2信号通路及其在氧化应激下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1肝细胞凋亡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代谢、合成器官,可抵御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害。
但当肝细胞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时,会出现过度的凋亡,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往人们认为肝细胞凋亡受到两个途径调控:1)外源性(死亡受体途径):基本机制是Fas系统的激活,当细胞在接受凋亡信号(如TNF-α、FASL等)后,Fas和细胞膜上FasL受体相结合,激活了细胞凋亡通路[4]。
细胞表面分子受体相互聚集并与细胞内的衔接蛋白相结合,procaspases募集在受体周围并相互活化,产生级联反应,启动细胞凋亡。
2)内源性(线粒体途径):当肝细胞受到多种信号(如:活性氧、钙离子、P53等)刺激时,可导致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和膜电位的下降,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C(Cytochrome C,Cyt-c)释放到胞质中,并与胞质内的凋亡肽酶激活因子-1、ATP等结合形成凋亡小体,活化了Pro-caspase-9并激活下游的促凋亡蛋白激酶,不但使得DNA降解为寡聚核苷酸片段,同时将肝细胞骨架拆散,切断其与周围的联系,诱导了肝细胞表达促凋亡信号,引发细胞凋亡[5]。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0.01.007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及治疗进展党中勤1徐璐一2李梦阁11.河南省中医院肝病科(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中国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患者在服用中药、西药、保健品等而引起肝脏损伤的一类疾病。
因为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不同而肝损伤的程度亦不同,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病情迁延可形成慢性肝损伤,严重者可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DILI分类仍不明确,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代谢异质型、过敏型。
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混合性肝炎⑵。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且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已经超过1100种,已成为一项重点关注的世界医疗安全问题⑶。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⑷.DILI年发病率为每10万居民中有14-19例,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死亡病例数位居世界第五。
在美国和欧洲,DILI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发生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5]-本文综合相关文献,重点介绍DIL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加强对DILI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1DILI的发病机制1.1药物直接肝毒性研究显示,经肝脏代谢50%以上的药物要比其他药物更易致肝损伤。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亦是药物毒性产物产生的主要场所。
药物经过I相(活性药物形成)、II相(结合或解毒)及in相(排泄)反应代谢⑷。
通常,毒物经过肝脏解毒作用而失活,但产生的毒物数量远超肝脏解毒功能或无该毒物的解毒功能时,能改变细胞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最终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
最常见的就是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其在治疗量时是无毒性的,当过量时可使肝细胞胞质内和线粒体内的谷胱甘肽损耗并产生肝毒性,其代谢产物N-乙酰醞亚胺就是毒性产物m,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损伤严重的肝细胞通过胞内应激原级联放大效应,协同促凋亡蛋白的作用,进一步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引起肝细胞死亡⑷O1.2药物特异质肝毒性特异质肝毒性主要是免疫相关性损伤,也被称为间接性损伤,在部分特异性个体中出现,发病率极低。
·135·2021年第5卷第8期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中药治疗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梁晓晓1, 2,袁 林1, 2(1.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湖北 恩施 445099;2.风湿性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恩施 445000)摘要:酒精性肝损伤主要是由长期饮酒或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酒精引起的病症,酒精在代谢过程中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与西药相比具有不良反应较少的优势。
为深入研究中药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现就酒精性肝损伤机制、概况、与中药治疗的保护作用和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 ; 损伤机制 ; 中药 ; 保护机制 ;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1.08.0135.04作者简介:梁晓晓,2018级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药作用机理研究。
通信作者:袁林,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药作用机理研究。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代谢酒精的量占人体所摄入酒精总量的90%~98%。
因而摄入过多酒精会对人体肝脏造成严重损害[1]。
随着酒精性肝损伤病例的增加,肝癌、病毒性肝炎和肝脏等疾病随之增加,进而促使硬化症的发病率升高。
目前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代谢所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发生伤害、细胞因子的释放及细胞死亡的影响有重大关系[2]。
研究表明,中药椇葛方具有保护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作用,很少发现患者存在不适或者后期发生不良反应,以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3]。
中药有着“标本兼治”的特点,特别在改善肝功能水平方面,其能够减少氧化应激损伤,调节乙醇和脂质代谢,起到抗炎护肝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治疗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现报道如下。
1 酒精性肝损伤1.1 肝损伤概述 肝脏作为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血供系统丰富,同时对维持机体能量和稳定生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我们对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疾病的治疗也渐渐从对症治疗转移到病因治疗,但是,在强调病因学治疗的同时,不应忽略对肝细胞的保护,因为肝细胞损伤是各型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的表现。
肝损伤的结果可致肝细胞死亡,甚至肝衰竭的发生。
对于肝细胞死亡及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上防治各种肝损伤,建立多元化的治疗体系。
病毒、药物及有毒物质、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均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肝细胞损伤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机制十分复杂,总的来说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肝损伤两类.一、肝细胞损伤的免疫学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性损伤是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免疫系统防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或不正确激活都可以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肝脏既是机体的生化工厂,又是内分泌器官,有人还把肝脏作为免疫器官看待,所以在免疫系统损伤机体时肝脏往往首当其冲。
例如,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损害的主要原因;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在药物性肝损伤中也起主要和间接的作用。
参与免疫性肝损伤的各种免疫系统成分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补体系统等,它们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但是产生过多或功能缺陷又可以损伤肝细胞。
1.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是肝内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及其活化的抗原非特异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参与免疫反应的结果[3-4].大多数肝炎病毒为非致细胞病变性病毒,宿主针对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可导致肝损伤的发生:例如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或者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清除感染的肝细胞、活化的淋巴和单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清除肝细胞内的病毒的同时引起肝细胞破坏。
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天然免疫系统,但是它不表达传统的T淋巴细胞受体,它们表达的受体能够识别病毒感染细胞异常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这些病毒感染的细胞被自然杀伤细胞释放的出胞颗粒(包含凋亡起始因子)破坏。
肝脏细胞恢复与再生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当发生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时,肝脏细胞可以通过自我修复和再生的方式尽可能恢复失去的功能。
这种恢复和再生是如何发生的呢?本文将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整体器官水平讨论肝脏细胞的恢复和再生的生物学机制。
细胞水平肝脏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包括肝细胞、星形细胞、Kupffer细胞等。
肝细胞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据了整个肝脏的80%甚至90%。
当肝脏受损时,肝细胞通过自我修复和再生的方式来维持肝脏的正常功能。
自我修复是指肝细胞通过自身的分化和增殖来修复受损的组织。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它们会通过外周缘带细胞分裂方式增殖。
这种分裂方式会产生两个相同的,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肝细胞,从而实现组织自我修复。
再生是指损伤后的组织重建,包括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等的再生。
肝脏细胞的再生主要依赖干细胞和向成人干细胞分化的细胞。
干细胞是指一类未定向分化、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并形成各种细胞的细胞。
在肝脏中,干细胞存在于肝门区、肝组织和胆管等处。
当肝脏受损时,干细胞会分化成肝脏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实现肝脏再生。
分子水平肝脏细胞恢复与再生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周期、增殖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等分子级别机制。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分裂到成熟的生命周期。
在肝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中,细胞周期中的G1期是重要的生长控制点,通过G1期的控制可以实现肝组织的自我修复和再生。
增殖信号通路是指细胞内的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将信号转化为细胞生长和分化等生物学响应。
在肝损伤后,Wnt/β-catenin通路、肝细胞生长因子和TGF-β等信号通路会被激活,从而促进肝脏细胞增殖和再生。
转录因子是指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起到控制肝细胞分化、增殖和功能的作用。
在肝脏损伤后,肝组织会释放炎症因子,启动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会促使肝脏中表达转录因子如c-Met、HGF和Yap 等,从而促进肝组织的细胞增殖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