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归来话备考复件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5
阅卷归来话高考,指点迷津益教学揭开高考阅卷的神秘面纱——高三语文教师徐晓芳09高考语文阅卷有感“对考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决定考生未来的高考阅卷显得格外重要、神秘,下面请听我揭开高考阅卷的神秘面纱。
高考阅卷与平常阅卷不同,它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
阅卷的老师主要由各级学校的高中老师和部分在读研究生组成。
负责作文的阅卷老师一般分成3个小组,分别由一位小组长负责,平均阅卷速度40多秒∕篇,阅卷快的可达10几秒∕篇,阅卷速度之快就注定了卷面和作文结构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领导组负责调配,核心组负责制定给分标准和监控。
阅卷老师不仅无法接触到试卷,连考生的所有信息,都无法知晓。
在电脑屏幕显示的,只有你评阅的那一道题,用键盘输入你评阅的分数。
作文的分值是60分,对于考生来说,这是所有试卷里面分值最大的一道,因此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作文分数的公正性,电脑都是随机显示分派的试卷,同样一篇作文,都会随机分派到两位不同的老师的电脑里,由他们分别给分,然后取其平均分,而两位老师自己是不知情的。
如果两位老师的分值相差7分以上,那么这篇作文会重新被分派到第三位老师的电脑里,若第三位老师的给分与前一位老师的分值再次相差7分以上,这篇作文就会作为问题卷反馈到核心组重新评分。
阅卷老师的评分情况,核心组和小组长都可以随时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若某个老师的评分过高或过低,组长随时会提醒。
按照这样的流程,高考作文评分基本上是公正的。
今年河北高考作文仍是新材料作文,考生的平均得分39分多一点(按百分计算,未到70分)。
在审题上考生基本能够把握,但优秀的文章并不多见,大多数考生的文章观点缺乏创意,语言缺乏文采,谋篇布局能力较差,议论文论据缺乏现代气息,一般都是搬出李白、杜甫、司马迁、苏轼几个古董说事。
记叙文缺乏能够打动人的细节,描写不够细腻,想象能力不够,说明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不够深入。
从书写上看,多数考生字迹潦草,在书写工整的考生中,很难见到字迹优美的书写。
阅卷归来话高考——从主观题错因谈高考复习摘要: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化学部分保持稳定,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前提下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新课改的深化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结合山西省考生主观题的答题情况尤其是考生典型错误的总结和分析,给出化学复习备考和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阅卷数据;典型错误;复习建议一、阅卷数据由于今年新增使用课标I卷的省(市)份较多,2016年课标I卷理综化学部分在题型结构、设问方式、考查重点等方面保持稳定,学生在备考过程训练充分,试题难度方面有所降低。
2016年山西省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共有答卷183853份,平均得分48.45,主观题部分的平均得分为23.45(37题结构题计算),19.69(38题有机题计算),主观题难度系数为0.40(37题计算),0.34(38题计算)。
第26、27、28、37、38题的平均得分和难度系数详见表1。
(36题化学与技术题选考人数很少,未做详细统计)26题实验探究题、27题化学反应原理题、28题工艺流程题,难度系数偏低且非常接近。
师生普遍反映试题题型稳定、难度明显下降,试卷难度系数却如此偏低,出乎很多阅卷教师意料。
具体原因,下文会结合考生典型错误做详细的说明并提出复习备考的建议。
37题选修3物质结构题,难度系数在主观题中最高,达到0.53,区分度很好,达到了命题教师的预期。
38题学修5有机化学题,难度系数最低,是山西省考生做得最差的大题,其中第(6)题零分率非常高。
除了试题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选考学生本身的差异和备考过程中学校选择选考内容的差别所致。
二、典型错误分析28题(1)将“+3”写成3、3+。
(2)化学反应方程式2NaClO3+SO2+H2SO4=2NaHSO4+2ClO2;典型错误: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配平错误如:2NaClO3+SO2+H2SO4=2NaHSO4+ClO2、2NaClO3+SO2+H2SO4=NaHSO4+2ClO2,将反应物、生产物化学式写错,如:ClO2写成CO2 ,NaClO3写成NaClO2、NaClO。
阅卷归来话高考一、评卷的感悟和考生答卷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评卷的感悟阅卷中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只是相对公平。
总的来说,高考评卷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标准明确统一,分数细化到每一点。
但考生答题思路灵活多变,答案多种多样,并非标准答案所能包含,由于理解的不同,阅卷老师在给分上可能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引起争议,有些老师的手较严,有些老师的手较松,这对考生的成绩将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以考生为本”的理念,在阅卷中得到了贯彻,如果两位老师评出来分数超过规定的误差,卷子最后将自动分派给组长进行仲裁。
因此,相比之下,如今的网上阅卷要公平得多。
不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由此,迫使评卷人员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标准简易、阅题速度较快、评卷相对公平的方式进行评阅。
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评卷工作的根本原则。
而评分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并非言之有理就给分。
在评卷中,一般会有这样一些现象: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喜欢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因此,在当前网络阅卷的前提下,阅卷速度以秒计,要求学生答题还得有技巧。
(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
史实混淆、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基本线索混乱、发展过程前后颠倒。
表现在:(1)历史概念不清,如第22题第二问,把近代工商业等同于自然经济,甚至不能区分小农经济和近代经济;第24题第二问不理解欧元区,直接答成欧洲国家。
(2)历史线索混乱,如纲常伦理是传统道德,而自由平等是近代道德,答题时把二者发展顺序颠倒。
(3)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如第23题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第24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内容等。
2、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
不会分析试题的构想成分,未能紧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严格按设题要求作答,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阅卷归来话备考——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解读及教学建议【考题再现】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画。
有人看见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潍坊市2014年三轮作文题: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我的解读]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相似指数★★★★【作文解读】一、评价与分析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大家预测的一样,仍旧是材料作文。
从总体上说,难度不大,突出人文素养和个性特色,继续保持了山东卷平易\平稳的特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和2013年相比今年根据考题的具体实际,取消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要求,更具开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于丹所言,全国卷Ⅰ和山东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异曲同工地倡导了一种非标准答案,这一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更有价值。
阅卷归来话备考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高考评卷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很多,在参加完评阅工作后,我一直在反思,我们除了勤勉不懈地精讲精练、系统地归纳整理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捷径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呢?遗憾的是最终真切地感受到所有的秘诀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之上。
这次的现代文阅读得分较高,总的原则是尽可能给学生找分,以前我们总强调要采点给分,今年不仅采点给分,还要求采意给分,评分标准并非只是报纸上的参考答案,还有很多补充说明。
阅卷给分要做到不宽不严,给1分有理,扣1分有据。
对于这种题简明扼要,答出要点,是多得分的关键。
再次竭尽所能、勇于作答是多得分的有效途径。
很多学生开始关注正确地解读文本,知道该怎样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但答题不规范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明,答案繁杂。
2.语言表述、答题步骤不规范。
没有按照题干所给的顺序、所暗示的表述方式去答题。
3.只会摘录而不会整合语句,造成要点不突出。
针对这类题,我想主要考查的是两点: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在复习中,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做到通晓语义,把握语脉,体会语境。
其次,养成好的答题习惯,做到要点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虽然这次很遗憾没能改作文,但和改作文的教师有比较多的交流,在最后的总结大会上也有很多收获。
这次的作文题是“旧书”,作文给学生很大的自主立意和表现自我的空间,立意多元,形式多样,可虚可实,在考生的作文中以记叙居多,议论其次,还有古体长诗、小说、文言文和戏剧等,其中,优秀作文都有共同的特征:第一类,腹有诗书,文采斐然!这类考生能出入经史,文章显得大气儒雅,或是能呈现别样的诗意。
其中有一位考生将历史比作旧书,将年份比作这本书的页码,用非常大气的笔墨细数了中国几千年或辉煌或沉痛的历史,获得了教师的一直好评。
第二类,容易获得评卷老师青睐的是真切感人的寻常人事。
其中,有一篇作文,考生写的是毕业后面对一堆旧书发愁,看到有的同学将旧书卖掉,有的送人而自己正不知该如何处置这些旧书的时候,读书不多的母亲默默地整理这些书,非常吃力地扛起一直到最后费尽艰辛地搬回家的过程,当时很多老师只给出四十多分,但是,最后经专家组评定成为一篇满分作文,理由就是“真切感人”。
阅卷归来话高考——全面兼顾,重点突破2013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地高考试题先后揭开了神秘面纱。
全国统一命题卷和分省自主命题卷,旧课程卷和新课程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013年四川高考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第一年高考,研究今年四川高考试题,对我们教师教学,高三学生迎考都具有重大的积极的意义。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高考阅卷,从阅卷场上了解到一些信息,认为可与我们战斗在一线的同仁共享,希望能给我们高考带来一点点帮助。
一、高考网上阅卷的相关流程(附录1)三年前四川已实行了网上阅卷,一些参与过高考阅卷工作的老师对网上阅卷的相关流程已清楚,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二、高考评分细则(附录2)高考题评分细则,与我们所见的高考题参考答案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只是为阅卷老师打分提供参考,评卷时不完全按参考答案。
阅卷老师打分是按每一小题的评分细则。
诗歌鉴赏13题(1)为例,其提问: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是: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愁苦。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而评分细则是:情感(2分),壮志未酬的忧愁(“壮志未酬”也可“不得志”“功业未就”“未建功业”“不能报效国家”“怀才不遇”等(1分),“忧愁”或“愁苦”“郁闷”“无奈”等词(1分)。
如果只有“忧愁“等词,而没有分析(2分):首、颔联“晚岁、华发”析为晚年(年纪大)无所作为(不被重用、虚度光阴)1分;颈联是诗歌的中心,“愁”“壮心”的体现,只要翻译了此联则可得1分;尾联愁思而无眠。
(分析分为3小点,只要有其中1点则得1分,2分为满分。
)由于评分细则很繁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三、高考命题特点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命题特点。
既保持了四川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1、“稳中有进”,保持稳定,具体体现在:试题命制思想思路与往年大致一致;试题格局与往年大致一致;试题量(今年2013年为5900多字)与去年(2012年)和前年的字数大致相当,学生书写量大约2000字;选材来自生活、教材、课外,体现本土特色。
阅卷归来有话说年的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但留给我们的话题却很多,对我们的高考备考工作来说,这只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是又一次征程的起步。
本报特邀恩施高中7位参加湖北省高考阅卷工作的老师,听听他们阅卷归来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我州广大高中教师及学子在明年的备考中有所帮助。
语文(作文):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力争出新作者简介:郭胜会,恩施高中高二年级语文教师,青年教书育人能手,年参加湖北省语文学科阅卷工作,评改作文。
【高考真题】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常见问题】这次阅卷中,考生出现了以下问题:1、偏离题意,脱离中心。
许多考生完全脱离“书信”“改变”,另起炉灶,谈“取舍、选择、坚守、创新”……都偏离了中心。
2、题文单向对接,缺乏认识深度,无思考。
比如有的考生,写书信,全文就是一封书信的内容,书信中只抒发思念、感激等情感,没有任何对"书信"的认识;有的学生谈"改变",就单纯罗列一些变化,而对这些变化,没有任何的思考和感悟。
3、素材集中化,同质化,平庸化。
素材雷同是本次作文出现的一个大问题,“最美教师”“美妈妈”“最美司机”“小悦悦”,成了许多考生笔下的素材。
考生与现实的接触面极为狭窄,阅读面不广,只是记住了作文训练中的几个例子,然后试图自圆其说,敷衍成篇。
阅卷归来话备考作者:王玉婷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0期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考察的一大板块。
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情况不如人意,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是备考难解之“结”。
一、由阅卷观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们从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存在不容忽视的硬伤。
(一)语文知识缺失阅卷中发现,学生失分很多时候并非因为粗心等其他可避免因素。
相反,不少学生对语文知识缺失,导致题无从下笔或不着边际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迁移能力欠缺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选自课外,但是考察的知识与能力和课内一脉相承。
学生面对一些题目时,往往联系不上课内相关知识和能力。
即使老师讲过,也不能灵活运用。
(三)思考能力欠缺备考过程中,老师们往往会归纳答题模式供学生参考,以便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这本是用心良苦。
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许多考生机械套用,缺乏思考能力。
(四)端正态度欠缺部分学生欠缺端正的态度,对学习和中考无所谓或放弃,导致每年阅卷中都存在大量空白或接近空白的试卷。
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整体备考效率的提高。
二、由阅卷反思备考现状上述问题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备考状况的反映。
我们备考中的一些现象,是导致学生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仓促备考,快马加鞭不少学校和老师认为,备考是九年级第二学期的任务,与七八年级无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可避免地使七八年级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与九年级备考呈现割裂状态,教师们对整个初中学段没有整体规划,备考就是仓促之中的临阵磨枪。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教师主观上的被动,简单满足于上完课本完成任务的想法;另一方面是某些学校倾向于某些老师长期把关初三,使相当部分老师没有对整个学段整体了解。
(二)考点浏览,走马观花大多数学校的中考备考时间集中在最后的15周,时间紧内容多。
于是,在备考中,老师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古诗文默写和课内文言文以及作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备考不作为重点,难免走马观花。
从阅卷看屮考作文复习策略漂阳市戴埠初级中学徐顺保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语文甚至是整个中考成绩 成败。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看看作文的分值每一个人就会理解,作 文对丁整个考试来说影响有多大。
一、中考作文发展的基本趋势1、 无论中考作文怎么出题,立意的范畴基木分为8类。
一是生命意义, 二是□然景物, 三是情感体验, 四是享受幸福, 五是成功成长,六是道德修养,写生活中宝贵的品质如诚信、真诚、勇敢、善良等。
2004《接受与 付出》七是哲理品悟,写自己从生活细节屮提炼的规律性认识。
2012《发现离不开用心观 察》八、告别往昔,写对生活中值得珍藏的片段。
2006《告别 》2、 拓展思维、鼓励创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 作文让学生展示思维的皱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多元发散性和创新性。
作文的内容富 于多样化和开放化,提供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出冇个性、冇 创意的好文章。
3、 强化语文素养与综合性学习。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 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口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 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丁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 题型、文体在开放中仍有所制约。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我市已经连续 几年出现了命题作文。
建议老师们对考情多一些自主分析,少一点人云亦云,多分析看看近年常州市及其 全国各地的屮考作文命题,从屮找出有规律性、方向性的东西。
当然,不能猜题押题, 更不要去相信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否则复习会走入死胡同。
_二、从阅卷情况看中考作文近几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屮考作文不设审题障碍,努力开放, 尽量不做过多的限制,学生有话可说,涌现了大量优秀作文,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成绩也 有提高,成绩有口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