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语语言交际的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7
日语谈话中的元话语表现及其语用功能元话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近年来越来越成为谈话分析、语用学研究注目的新课题。
本文概述了元话语的研究现状,并结合Sperber 和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其功能。
发话连接会话管理语境构建语用制约人际关系调整1 元话语的概念根据Sperber和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交际过程分为明示与推理两个方面。
发话人通过示意行为,对语境加以制约,提示听话人如何在n 个语境假设中正确的识别并理解话语,并通过这种明示,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而听话人则要根据推理,推导出发话人字面之外的隐含含义,即发话人的真正意图。
那么发话人如何向对方明示意图,限制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就成为成功交际的基础,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就是使用元话语。
语言交际分为两种:基本话语和元话语,基本话语表征内容意义,与传统的真值条件有关,属于概念性意义。
元话语传达的信息与传统的真值条件无关,只在话语的理解推理过程中起明示引导作用,属于程序意义。
元话语通过非真值条件程序意义,对话语的隐含意义进行制约,也就是说,在进行语言交际时,我们在基本话语层面上传达主题信息,在元话语层面上引导听话人对我们的主题内容做出组织、诠释、评价等反应。
因此Williams(1981)把元话语称为“关于话语的话语,文中任何不涉及话题内容的东西”有很多学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元话语进行了考察,语言交际学者把元话语称为“元交际”,也就是“关于交际的交际”,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元话语被认为是评注。
Conley(1983)把元话语称为“思想修辞格”,元话语是为了有效进行交际的一种修辞手段。
Keller(1979)从心理言语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元话语是一种心理策略,命之名为“开场白”认为它有四种功能:标示话题结构,建立话论,表明对情报观点的认识情况,检查交际过程是否顺畅。
对外日语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引言日语作为一门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语言之一,在对外日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应用对研究者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对外日语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研究者。
一、直接法直接法是一种讲授基本句型、词汇和语法的方法,强调准确的语言应用。
教师直接使用目标语言与学生交流,将课堂所需的语言知识直接输入给学生。
学生通过可视化、听觉等多种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培养研究者使用目标语言的能力,提高其口语交流能力。
同时,直接法侧重日语的实际运用,使研究者更容易掌握日语的语言规则与表达方式。
然而,由于直接法忽略了研究者母语的影响和差异,以及对语法知识的讲解,可能会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交际法交际法是在真实的日语交际环境中进行教学,注重研究者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通过模拟真实的日语交际情境,如购物、旅游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口语交流。
交际法的优点是:能够培养研究者自主研究和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通过进行实践性的研究,研究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日语交际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交际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研究者自主研究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面的挑战。
三、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研究者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研究者的参与和自主研究。
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如制定旅行计划、参加日语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使用日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培养研究者的综合性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其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参与真实的任务,研究者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积极的研究愿景。
然而,任务型教学法依赖于研究者的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结论针对对外日语教学的需求,我们可以结合直接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研究者的特点和目标来选择和应用。
教师需要根据研究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和练机会,以促进研究者的日语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发展。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拓宽国际视野。
然而,在日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如何提高日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当前日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1. 探索交际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
2. 分析交际法在日语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 优化日语教学模式,提高日语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1. 交际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1)交际法概述交际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注重语言的自然性和实用性。
(2)交际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①情景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交际场景中运用日语进行交流。
②任务型教学: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日语交际能力。
③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2. 交际法在日语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1)优势①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交际法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
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际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法强调文化差异,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不足①教学资源有限:交际法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而实际教学中资源有限。
②教师专业素养要求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
3. 优化日语教学模式(1)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交际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掌握交际法教学技巧。
(3)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日语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日语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在语言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提供有关如何有效进行日语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尊重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讨论,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日语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挑战。
关键词:日语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能力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
然而,仅仅掌握日语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不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日语语言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文化交际不仅涉及语言的交流,还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适应。
因此,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与日语母语者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与特点1.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过程。
它涉及到不同国家、地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需要处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超越了语言本身,还包括对文化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理解与适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尊重和适应他人的文化背景,促进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强调了跨越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交流的影响,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仰、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应对的过程。
1.2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习俗、社会规范等,这些差异会对交流产生影响。
(2)语言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特点。
语言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日语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洪栖川(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礼貌策略是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特定语言认知因素。
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始终采取这一策略将会维持语言交际顺畅地进行,最终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本文根据礼貌原则及面子行为理论通过日语实例分析发现,在日语的言语交际中,被人们认为“暧昧”或“语意含混”的言语表达往往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在本质上是一种谈话的言语策略。
[关键词]言语策略;语用学;礼貌原则;面子行为理论[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 引言1.1言语交际策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意图并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图,首先必须保证语言交际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
人们注意到,不仅仅是通过音声和文字的集合以及准确的遣词造句等言语手段就能顺畅地完成语言交际的目的。
双方谈话的语调、谈话的心理距离、眼神与表情、谈话情绪、举止等多种非语言因素都在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环境。
只有重视这些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构筑和调整顺畅的人际关系才能使语言交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如何基于这些复杂的因素采取适当的言语交际策略就构成了有关会话分析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语用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1.2日语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近年来,日本的语言学家应用西方的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对礼貌语言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对日语的语言交际行为重新进行审视,并做了大量有关的研究。
在布朗和列宾逊的“礼貌”原则问世之后,在日语语用学领域中迅速引起人们注意。
日语会话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用语就是“配慮”,即说话人以听话人的存在为前提,在谈话中时刻显示出对听话人的关注。
可以说,构成“礼貌原则”基础的思想动机就存在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的语用学之中。
透彻理解和应用这一语用学因素的能力一般被称作交际能力,充分关注对方立场进行谈话同高效率的交际紧密相关。
学习日语的外国人常评论说,日语表达经常令人感到“暧昧”,日本人说话有时令人感觉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拐弯抹角,难以理解。
但经过研究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日语的语言交际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
在很多情况下,日语的“暧昧”在本质上是出于礼貌的需要。
所谓的礼貌是一种语言策略,目的在于通过调整人际关系促使会话流畅进行。
在日常会话中要顾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欲求和负担,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现象已超出了单纯传递信息的范畴。
在日语的日常会话中,说话人在发话时始终要“关注”着自己以及对方的“面子”,使用种种手段使自己的言语表达更能适应特定的语境,更有礼貌、更为得体。
2. 关于“礼貌语言”的研究针对如何能使语言交际顺畅地进行下去这一话题,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1。
进而他又指出,当说话人违反其中的某项准则时,就可能会使谈话产生会话含义,有时会使语言交际无法继续下去。
实际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经常产生很多会话含义。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 1983)的研究发现,很多情况下,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和考虑。
在谈话中,经常源于礼貌的需要故意去违反“合作原则”。
由此,他提出了关于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2。
利奇说“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
而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正常有效的交际”。
早在50年代,戈夫曼(E.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十分注重和顾及“脸面”。
因为它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之一。
在与人交际中,都希望自己的面子不被对方伤害,同时也尽量不去伤害对方面子。
为了保全自己的“脸面”,最好的做法就是不伤害别人的“脸面”。
因为一个人的面子受到伤害或威胁时,都会尽最大的努力采取行动维护自己。
因此,要避免交际中的难堪或关系的恶化,在保全自己面子的同时,也要顾及对方的面子。
根据这一观点,英国语言学家布朗(P.Brown)和莱文森(S.Levison)将其概念引入语言现象的分析中,将礼貌也分成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3两种情况。
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得到肯定和赞赏,即希望受到恭维;消极面子指人们希望自己享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或侵犯。
在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可能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
因此,注意礼貌原则在交际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使用礼貌语言是加强谈话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合作的重要语言策略。
言语中的礼貌、礼貌策略及礼貌用语是全世界各种语言的共有现象,而“面子”理论成了礼貌策略的核心内容。
在语言交际中要尽力维护双方的面子,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双方面子的威胁。
礼貌策略就是为满足“面子”需求采取的各种理性的言语行为。
3. 日语交际中“礼貌策略”的几种形式3.1日语的“敬语”与“敬体”人们在传递信息时要根据语境选择使用不同的言语形式,如果谈话可能伤及对方时,会采取相应的补偿形式,其中代表性的手段就是敬语的使用。
日语语法中存在着被称为“尊敬语”“自谦语”“礼貌语”的完整的敬语体系,这在调节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当说话人不愿伤害对方的社会地位或身份时要使用敬语和礼貌语体,这是出自消极礼貌的策略。
反之,有时人们在交际中为拉近互相间的距离有意回避使用敬语,这是出自积极礼貌的策略。
作为利奇归纳的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的内容是:尽量少让别人受损,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与之相对应的是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
依照以上原则,日语的敬语表达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
下面仅就“请求”的种种表达方式做一分析。
(1)……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でしょうか(……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2)……わけにはいきませんでしょうか(……わけにはいきませんか)(3)……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4)……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んですけど(5)……してください(6)……してもらえませんか(7)……してもらいたいんですけど请求的言语行为是说话人让听话人实施或停止实施某种行为。
从本质上讲,请求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因为听话人在做出反应时要花费时间及工夫。
所以,说话人的请求会干扰听话人的行动自由,会侵害听话人的领域。
听话人在接受请求或要求时会形成必须接受的一种心理上的负担,如果接受请求或要求,则会维持说话人的积极面子,反之势必构成伤害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行为。
如果说话人使用礼貌程度较高的敬语形式作为补偿,并采用间接的方式来回避直接的请求行为,少让对方受损,就避免了伤害听话人的面子,。
其中,(1) (2) (3)使用了疑问句的形式可以留给对方是否应允的选择余地。
特别是否定疑问句的发话形式使请求的语气更为委婉,最大限度避免了强加于人的生硬感,减轻了对方的承受的思想压力,在保全自己面子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听话人的“面子”。
这种否定疑问句的请求方式是日语中经常出现的缓和语气的礼貌表达手段。
用否定疑问的方式让听话人感觉说话人语气的不确定性,显得更为客气委婉、更有礼貌。
而(4)采用自谦语后加愿望助动词“~たい”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方式,使“请求”的态度显得十分谦虚,并用“けど”结尾,把是否接受的决定权交与对方,充分保全了对方的积极面子,使对方易于接受。
而(5)……してください的表达方式,其中使用了补助动词“くださ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虽使用了尊敬语,但“ください”由于是命令式,仍使“请求”的表达显得语气生硬,似乎是在发号施令,使听话人感到某种思想压力,会认为自己的意志决定权被剥夺,感到很没有面子。
因为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受到伤害,所以会产生一种在交际中失去主动权的抵触感。
同样,在请客人喝茶时说“どうぞお茶を飲んでください”,虽然使用了敬语,但仍然令人感到是一种强制性的命令语气,不一定是得体的表达方式。
一般不说“飲んでください”,而只说“お茶をどうぞ”,甚至只说“どうぞ”就足够了。
有时问题不在于“语言形式”本身的礼貌程度,而在于说话人在特定的场合下采用何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为“得体”。
在人们初次见面的会话中,尊重相互间的所处的立场和身份,使谈话出现心理上的距离。
这时消极礼貌的言语策略会起作用。
谈话中,认知主体会根据语境来灵活地判断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得体地使用(6)(7)的形式来适应谈话气氛。
如说话人与对方是朋友关系,在私下里使用常体如A,这样做会拉近同对方的距离,体现出亲近感。
但在会议等正式场合却要转换成敬语如B,使用了客气的语言手段,使自己与对方之间的产生距离,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之意,以此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
(A)発表会が終わったら、いっぱい飲みに行かない?(B)あの、さっきのことをもう少し説明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一般来讲,人际关系越是疏远,礼貌语言的需要度越高,人际关系越是亲密,越是不需要客套,即礼貌语言的需要度则越低。
由于敬语使用不当,即使是语言形式上礼貌程度最高的表达方式也会使对方感到不快,产生负面效果。
有时,使用“对等语”反倒会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对方一种亲密感。
3.2日语的“前置语句”在日语语言交际中,经常频繁地使用前置语句。
无论是发言,还是回答别人的问题,只要开口说话,往往都从前置语句开始,而且在各种场合都不难找到相应的前置语句。
这些前置语句的语用意义在于,如果没有或略去这样的前置语句而直接切入话题的话,会使谈话产生一种突兀感,给听话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使听话人感到说话人“目中无人”,甚至是“强加于人”,自己的面子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仍以日语中“请求”的表达方式为例,经常会见到在主句之前使用以下这样的前置语句:(8)すみませんが、……(9)申しわけございませんが、……(10)おそれいりますが、……(11)お願いがあるんですが、……(12)お手数おかけしますが、……(13)もしよろしければ、……(14)ごめいわくでなければ、……(15)お差し支えなかったら、……有时谈话为了维持合作原则而违背礼貌原则时,使用前置语句先表示歉意或以此求得对方同意。
即使在可能伤及交际顺利进行时,仍要给足对方面子,表示出对对方的尊重,以避免交际中止或失败。
在各种语言系统中,都存在着适应某种场合的固定表达方式。
仔细分析“すみませんが”或“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成为前置语句的原因却耐人寻味。
事实上,说话人不会主观上真的要去做什么“对不起”或“抱歉”的事。
由于说话人考虑后续主句的言语行为会明显地侵害对方的立场和领域,可能伤害对方的消极面子,所以使用“すみませんが”或“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等前置语句有礼貌地去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
可见使用前置语句是说话人“顾及”对方立场而采取的语用学上的一种礼貌策略。
如(8)(9)(10)(11)(12),说话人不是自顾自地“单刀直入”谈话主题,而是“顾及”谈话的对方,事先使用前置语句有礼貌地做一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