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新闻心理学1.概念:新闻心理: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2.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期望。
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4.角色交换:又叫扮演他人角色,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职能。
5.新闻采访心理: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6.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7.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8.采访中的人际吸引:记者有意识的运用各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同、感情上相融,对方从生疏到熟悉,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望。
9.情感吸引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10.印象管理效应: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
11.首因效应: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12.近因效应:在最近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13.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
14.放大(收敛)呈现: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15.新闻写作心理: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识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的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6.新闻写作心理状态:从采访结束到酝酿完成新闻作品这段时间里,记者所具备的较为完整的心理特征。
17.断裂:记者要写的文章其内容与受众的认识又较大偏差甚至会引起误解,造成逆反心理。
18.新闻编辑心理:研究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9.移情: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关于新闻心理学概论的论文新闻心理学是以研究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分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新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试析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论文摘要:新闻心理学又称传播心理学,涉及到新闻学与心理学两方面,它以研究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分支,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新闻心理学,获得了众多新闻理论研究人士和新闻从业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实际的采访中,一名记者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如何适时的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采访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新闻从业者渴望掌握的一门技巧。
如何掌握它为我所用来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从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归纳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新闻心理学;采访;信息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
所以研究采访心理找出内在规律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势”“定势”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定义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通常,记者在采访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对线索的分析,对受访者的背景了解等等,由此形成采访计划、采访提纲等,不管是网上查阅还是短暂的冥想,这即是行动上的准备,同时也是心理准备的过程,即通过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获得较好的采访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心理定势可以称之为记者采访前的“预习”部分。
但现实中采访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时刻都会有新的信息加入,而“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时常会让记者的采访程序化、进而循规蹈矩,难有突破。
新闻心理学概论新闻心理学概论第一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
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二是探索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三是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将其理论成果应用与新闻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了。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新闻心理学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
记者凭着感觉器官、脑,真实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是新闻效果的检验者。
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到的角色互换;二是隐蔽在角色内心的凭借想象进行的角色扮演。
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第四章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一、怎样增强新闻敏感、1培养高尚人格品质,优化记者的职业敏感2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3扎到生活的海洋中,贴近生活的脉搏二、新闻采访心里的特点1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新闻采访是一场探求事实真相的战斗,要求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能够排除干扰,迅速的、准确的、生动的认知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
新闻的特征:时效性、真实性2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从记者活动的舞台是整个世界的角度看,采访环境即社会环境。
但是采访环境一般并不会直接影响采访活动,对采访活动直接起作用的是采访情景。
采访情境不同于一般的采访环境,而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从主题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
记者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采访随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个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最具体的客观环境认知和控制的程度。
采访环境:绿色:指采访双方情绪愉快,事实真相会自然而然的随着谈话的进程而表露出来。
黄色:采访对象不安的情绪可能会使事实真相蒙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红色:表示采访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况,危机随时可能发生,采访对象指责与敌对的情绪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3 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活动。
而新闻活动是沟通交流情况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相互传达的基本方式。
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是记者和采访对象围绕着新闻事实的“取”和“给”的矛盾中产生的。
4 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一般来说是一对一的交往,但是记者不是代表着个人而是代表着某个新闻单位(某个阶级、某个集团或某个政党的利益)。
许多情况下,采访对象也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着某种群体或者党派的利益。
三、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用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记者采访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就是探讨记者如何在客观环境中获得、加工、存储、使用信息的过程。
(一)采访的客体源:客体是引起记者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刺激物,是记者在采访中认知的对象,包括人、事、物,其中人是核心。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得边缘学科,就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与新闻受众得心理现象得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得科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得各类人,包括新闻得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与采访对象)、新闻得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就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与传播新闻得其她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就是新闻素材得主要来源,就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得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就是新闻活动得起点与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得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得活动.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它就是指就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得主观能动得反映.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就是新闻传播得内容,就是影响受众心理得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得一种特殊得社会活动.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中坚持实事求就是得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就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得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得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就是用发展得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12、现场观察法:就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得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得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瞧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她们得言行。
13、访问调查法:就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得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就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得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她们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得分析。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
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
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
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工具性的媒介接触包括通过媒介获得物质或精神的收获,如求知、向媒体求助等。
17.何为亲社会
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马森和艾森伯格的定义是:帮助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益而行为者又不期待获得外部奖赏的行为,这类行为通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一些代价,做出自我牺牲或一定的冒险。
18.从社会层面Davis (1979)将怀旧区分为个人怀旧和集体怀旧:
个人怀旧的符号形象来自于个人过去的实际生活, 属于个人自传体的一部分,具有更多的个人特质性,
集体怀旧是过去的符号象征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感到怀旧, 这些符号具有高度的公众化并有着相似的特征,
1.阿多尼和梅尼对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提出了三个部分的模式,这三个部分是
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主观真实
2.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对传统
心理学方法和理论框架提出公开的挑战,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3.人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4.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个人用以联系他人的工具。
他们提炼出5大类需求:
1、认知的需要
2、情感的需要
3、个人整合的需要
4、社会整合的需要
5、疏解压力的需要5.人们对新兴传媒的使用动机:
帕帕克里斯和鲁宾考察了可能影响人们互联网使用的因素,他们鉴别出五种动机:
1人际效用=在线社会交往2消磨时间3寻求信息4便利5娱乐
6.职业角色的影响:观察者参与者中立者表演者
7.哪些因素制约受众的接收
1、受众的个性特征
2、受众过往的经验
3、受众自身需要
4、大众传播内容对于受众的
吸引力5、传播者对于受众的魅力6、受众所属群体压力7、受众的价值观、认知能力
8.网络谣言的特点:快捷性广泛性难控性互动性“精确性”
9.谣言的接受者:
1、处于困境中的人
2、受先入为主的信念驱使的人
3、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
10.谣言背后:受众的本能保护心理起作用
11.受众群体,“微型把关人”,麦科尔
12.“准社会交往”幻想心理
13.“印象管理”也被称为“印象整饰”
14.如何产生亲切感?
•主持人熟读透露个人情况,扩大开放区域,提高受众对自己的熟悉程度。
•心理学家勒夫特与英厄姆提供了“约哈里窗口”,将个人情况分为四个区域
1、开放区域
2、秘密区域
3、盲目区域
4、未知区域
15.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移情心理
由西奥德·李普斯提出,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
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具备移情的能力:1.播音员与主持人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
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和体验听(观)众对新闻的需求心理;二是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听(观)众。
16. 人际吸引”包含哪些:相似性,容貌,才华和能力,互补性,人格品质
体验:
1 .首先是体验具有主观性,因为体验的主体是人,是消费者,它与消费者的活动密切相关;
其次是体验具有参与性,即体验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到一定的活动中去,而且是以个性化的方式;
第三体验具有依赖性,即虽然是消费者主动参与,但是必须依赖于企业为其营造一个体验的舞台、场景、氛围。
最后就是体验具有不确定性。
体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即使是同一情境,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产生,因此体验具有不确定性。
2.从对“体验”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构成经济学中“体验”的要素分别为:
•体验主体体验环境体验行为体验结果
3.构成“体验”的充要条件可以概括成
消费者亲身参与和实践到能够带给他们陌生感、新鲜感、刺激性的消费对象中并获得相应的感受,尤其是消费对象要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刺激性的特征往往在概念界定中被忽视了。
4.真人秀节目的构成元素促使“体验”的产生
首先真人秀节目的人物元素——参与者是创造体验的主体。
其次真人秀节目的情境元素——被限定的时空情境为参与者提
供了进行体验的舞台与氛围。
第三,真人秀节目的行为元素保证参与者必须亲身实践这一行
为以及完成行为的各种动作,而动力元素具有诱发体验产生的
功能。
第四,真人秀节目的内容元素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最后,真人秀节目的结果因素与体验倡导的获得一定的感受是
不谋而合的。
5.1998年美国俄亥俄州的战略地平线顾问公司的共同创办人约瑟夫·派因第二与詹姆斯·吉尔摩撰写文章指出:“体验式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来临。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体验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也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就是走向体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