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545.00 KB
- 文档页数:17
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什么口诀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夏冬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春分和秋分为长短分界点。
1昼夜长短怎幺变化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
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
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
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昼夜长短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就变短。
具体可参照下表理解掌握昼夜长短的分布及时空变化规律。
二、考点解读考点l 昼长与夜长的关系、南北半球同一纬度的地方昼夜长短情况昼长与夜长之和为24 小时。
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地方的昼长之和为 24 小时,夜长之和为 24 小时.且南半球的昼长等于北半球的夜长。
如6月22日这一天, 40°N 地方的昼长等于 40°S 地方的夜长:例题l :有一位乘客坐火车西行,当火车行驶在湖边(右图) , 他看到地平线上红形彤的太阳时,他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8时20分。
则南非南端的昼长大约为( )A . 10 时B . I6时40分C . 7 时20分D . 14 时夏半年(北半球)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①②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③④春秋分冬半年(北半球)直 射点 光 照 图夏至日春秋分冬至日昼夜长短 纬度分布昼夜长短 变化规律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处于①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处于③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点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全球各纬度昼夜平分;日出地方时6点、 日落地方时18点、昼长12小时考点2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变化规律(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3.21-9.23)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全是极昼②.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全是极夜③.春秋分:各地昼夜等长例题2:下图为某地1-6 月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安徽明光中学周兵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xx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xx各地反之。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地球昼夜长短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的。
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这是地球的日晷运动。
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绕行一周,这是地球的年运动。
根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1. 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因此每天都会有一个昼夜周期。
当地球上某一地区面对太阳时,该地区将经历白天,而同时地球的另一侧将面对太阳的背面,经历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白天和黑夜的区域将相互转变。
2.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椭圆的,这意味着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面积更大,同时也更强烈,这时候地区将经历夏季。
相反,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面积较小,同时也较弱,这时候地区将经历冬季。
春季和秋季则是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时候。
3. 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由于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在公转过程中会经历极昼和极夜。
当地球的北极点倾向太阳时,北极将经历持续数月的极昼,而南极则经历相同时间的极夜。
相反,当北极离开太阳时,北极将进入极夜,而南极则进入极昼。
这些规律导致地球昼夜长短和季节的变化,并且对人类活动、气候和动植物生长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时11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与昼弧、夜弧(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如下图:(3)特点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时间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特殊节气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思考据图说出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有哪些?答案(1)关于冬至日、夏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昼长、夜长相等。
(2)关于春分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B与C、D与E):一个日期的昼长与另一个日期的夜长相等。
一、昼夜长短分布和变化的三大规律1.昼夜长短分布——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二、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极昼、极夜区除外)日落方位(极昼、极夜区除外)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北半球早于地方时6时日出)西北(北半球晚于地方时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正东(地方时6时日出) 正西(地方时18时日落) 全球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北半球晚于地方时6时日出)西南(北半球早于地方时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三、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3. 结论(1)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2)南北纬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其中一条的昼长(夜长)等于另一条的夜长(昼长)。
(3)同一地点,一年中有两天昼长(夜长)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这两天就是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距天数相等的两个日期。
(4)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赤道(为0)向南北两侧递增(最大为24小时)。
(5)极昼、极夜天数由极圈(一天)向极点递增(半年)。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1.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某地昼长=(12时-日出时间)2;某地夜长=(24时-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晨线与纬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日落时间:昏线与纬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2. 光照图上昼夜长短的计算根据该点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V=15°/小时);昼弧+夜弧=360°;昼长=昼弧/V,夜长=夜弧/V;昼长+夜长=24小时。
三、应用1. 判断季节(1)昼夜平分春、秋分日;(2)昼长夜短夏半年;(3)昼短夜长冬半年。
2. 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时-昼长/2;日落时间=12时+昼长/2。
晨昏线的特点及其运用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是由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高中地理中最为抽象、也最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多年以来在高考试卷中频繁的以各种面目出现,且占有较高比例的分值。
这些地理现象和晨昏线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晨昏线的特点、理解晨昏线与这些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在解决昼夜示意图等这一类问题时,因抓住“一线”而获得“生机”。
一、晨昏线的产生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个球是黑暗的,也就是夜半球。
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
在现实的地球表面,由于地球大气的折射、散射等作用,晨昏线所在的地方其实是处在昼、夜的过渡地带,如图1为北京时间2004年12月14日20时52分时的地球昼夜示意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昼夜长短的变化是自然界的一种规律,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等角度,探讨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绕着南北极轴每24小时完成一周,也就是一天的长短由此来决定。
自转造成了昼夜的周期性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样性。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25天,这一时期被定义为一年。
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有所变化。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 黎明和黄昏的时刻黎明是指太阳距离地平线上方12度时,天空开始明亮的时刻。
而黄昏则是太阳距离地平线以下12度时,天空开始暗下来的时刻。
黎明和黄昏的时刻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北纬中心地区,春秋分时黎明、黄昏时间大约为12小时;夏至时黎明时间较早、黄昏时间较晚,而冬至时则相反。
2. 白昼和黑夜的长度白昼是太阳高于地平线时的时间段,又称日光时间。
白昼的长度会受到经纬度、季节和大气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一年中的夏至时白昼最长,可达15小时以上,而冬至时白昼最短,只有9小时左右。
黑夜是太阳低于地平线时的时间段,也就是没有阳光直射的时间段。
黑夜的长度与白昼正好相反,也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1. 地理位置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位于不同的纬度,因此昼夜长度也会有所差异。
接近赤道的地区,昼夜时间基本相等,而越近极地,白昼和黑夜的时间差距越大。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区域偏北,北半球白昼时间较长;而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区域偏南,北半球白昼时间较短。
反之,南半球的昼夜变化与此相反。
3. 大气传播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传播也会影响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极其计算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归纳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且纬度越高,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黑夜越长,昼夜长度相差越大。
归纳为: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2.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则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归纳为: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3.春分、秋分这两天,全球昼夜平分。
4.直射点纬度越高(即越接近夏至日或冬至日),地球上各地(除赤道外)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5.关于昼夜长短的特殊规律:(1)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白昼长度是指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对称(以地方时为标准),如图1所示。
(2) 在同一天中,θ°N的昼长等于θ°S的夜长;θ°N的夜长等于θ°S的昼长。
因为同一天中,θ°N的昼弧等于θ°S的夜弧,θ°N的夜弧等于θ°S的昼弧。
如图2所示。
(3)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相等。
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如下图所示。
(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
)6.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 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下面以北半球为例进行介绍:
- 春分指向夏至:昼长夜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增加,至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春分北极开始出现极昼,至夏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则相反,昼短夜长,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缩短,至夏至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南极开始出现极夜,至夏至极夜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极圈。
- 夏至指向秋分:昼长夜短,昼长持续缩短,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
南半球相反,昼短夜长,昼长持续增加,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
- 秋分指向冬至:昼短夜长,昼长持续缩短,至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秋分北极开始出现极夜,至冬至极夜范围扩大至整个北极圈。
南半球相反,昼长夜短,昼长持续增加,至冬至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南极开始出现极昼,至冬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极圈。
- 冬至指向春分:昼短夜长,昼长持续增加,至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北极极夜范围开始缩小,至春分完全消失。
南半球相反,昼长夜短,昼长持续减小,至春分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