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90.91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部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措施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和现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活动引起的,从广义上包括农田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两个方面。
农业活动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品残留物,通过农田径流、地下水脉冲作用、农田土壤侵蚀、农田水体蓄滞引起的农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品残留物扩散到周围环境,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有:1.土壤污染:常见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农药残留、化肥过量施用、土壤侵蚀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土壤侵蚀、径流和渗漏进入地下水,对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业废水和化肥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废水富含农药残留、农作物残渣和养殖废弃物等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经过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入侵,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和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
3.大气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也会对大气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业活动中常常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品挥发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增加,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和阻止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部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倡无农药、无化肥、有机浇注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农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梯田、依靠旱作耕种、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等,减少土壤侵蚀和农田径流,防止农田面源污染。
3.加强农田环境管理:加强农田废弃物和农药残留物的处理和管理,通过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环境友好型农药的使用、定期监测等措施,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4.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对农田土壤、农作物、农业废水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5.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然而,农村地区面源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给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下面我们将就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一、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化肥、农药等较多含有污染物质的废弃物排入水体、大气和土壤中,引发水体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杀虫剂对人体和农作物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二、畜禽养殖面源污染近些年,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全面发展,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已成为农村污染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到土壤中,加之大量的畜禽养殖导致空气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同时,应注意禁止生猪等动物直接随地粪便,要设立专门的粪污池和堆肥场来处理畜禽废物,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给人类健康和生产带来威胁。
三、生活污水面源污染随着城市化迅速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化工程涉及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大规模改变。
一般情况下,生活污水中的非生物化学物质含量比较高,需要对其进行宣传并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对于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实现可持续利用。
一、加强相关政策和措施落实政策和措施是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升农民环保气息,加强专业的职业人才队伍培训,同时侧重于强化政府监管功能和职责。
二、推行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新型的发展方式,它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减少化肥施用、合理利用畜禽排泄物,规范农业生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并且对于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膜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中,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和难以控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过量的化肥和农药并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造成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此外,农药的滥用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如果进入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如果进入土壤,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盐渍化等问题。
(三)农膜的残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具有保温、保湿、保墒等作用。
但是,由于农膜的质量参差不齐,加上农民回收意识淡薄,大量农膜在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难以降解。
农膜残留不仅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还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降低土壤肥力。
(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在路边、河边等地方。
这些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五)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随水流失,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从源头减排、高效利用资源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养殖废弃物和农舍废弃物不当处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 技术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田土壤和水体受污染。
2. 养殖管理不规范:一些养殖场面积有限,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污染物难以有效处理和利用。
3.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缺乏,导致废弃物无处可去,产生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1. 确立科学的施肥和农药使用标准: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施肥、农药使用的知识,确保农田土壤和水体的安全。
2.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田的水分利用率,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降低土壤侵蚀和农田水体污染的风险。
3. 加强养殖废弃物和农舍废弃物的处理:建设养殖场和农舍的废弃物处理设施,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废弃物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前景和挑战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田和水体的监测体系,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然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推广和培训需要大量的投入,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需要时间;其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需要跨部门协调合作,协同性工作存在一定难度;第三,资源投入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支持。
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水和土壤污染物,包括水体和土壤中的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
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成为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导致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农业废弃物不当处理导致水体和土壤污染;农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和土壤后,会引起生态链的破坏,对水体和土壤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第二节: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措施与合作。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防治对策:1. 加强环保意识宣传:通过组织农民培训和宣传活动,加强农业从业者对农药、化肥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水平。
2. 推行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农业技术,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品质。
3. 建立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体系,鼓励农民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提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 强化监管与执法: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执法机制,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第三节: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践案例1. 农田保护与改良项目(FARMS):该项目由联合国食品及农业组织(FAO)发起,旨在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项目通过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改良农田土壤,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2.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在美国,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通过定期监测农田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监测结果为制定农业环保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在我国,建设了一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将废弃物作为肥料、饲料、能源等资源进行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保护水源质量一、农业面源污染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或不当管理,导致这些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
这种污染具有来源广、分散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水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1.1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化肥过量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往往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
- 农药滥用:农药的不当使用或滥用,使得农药残留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水体。
- 畜禽养殖污染: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 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废弃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会成为面源污染的来源。
1.2 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对水源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生态问题。
- 水质恶化: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的积累,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 地下水污染:污染物通过地下渗透,影响地下水的水质,进而影响饮用水安全。
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
2.1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可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流失。
-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 精准施肥:采用先进的施肥技术,如无人机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2.2 农药减量和安全使用农药减量和安全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 推广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农药使用。
- 合理轮换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减少抗药性的发展和农药残留。
2.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
阐述了造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减少我国农业面源污染。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原因;防治对策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新一类的污染源,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
农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和灌溉,从农田排水、农田地表径流、地下渗漏,造成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是一种非点源污染[1]。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从而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
因为农业面源污染随机性大、时空范围广、潜伏周期长、成因复杂,使其近年来成为国内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
加强对其研究、治理和管理,促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3]。
1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1.1 农业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是导致面源污染发生的动力因素,据悉,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t以上,其中有75%来自农田和林地,因此水土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60%~80%,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生产力水平较低,滥砍滥伐森林现象较为普遍,致使地表拦蓄能力降低,其中还存在大量陡坡开垦,导致农业水土流失加剧。
每年数百万吨的氮、磷、钾进入水体,在河流、水库、湖泊、滨海造成严重污染[5-7]。
近年来, 塑料地膜使用量不断增加,回收处理不当导致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大大降低土壤吸水、透水、渗水能力。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8-9]。
由于农用地膜残留降低土壤的适应性和透水性,破坏土壤理化性状,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