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二轮专题复习】 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 格式:ppt
- 大小:1009.50 KB
- 文档页数:12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2.中国近现代的民生问题3.世界历史上的民生设问角度一、有关改革的考查1.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革命与建设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生搬硬套别国经验。
2.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1)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4)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3.中外政治制度的创立和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任何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同时,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刚开始就很完美的,必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改革者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时刻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作贡献。
(2)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3)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等。
5.从不同性质国家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勇于探索和创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二、有关民生问题的考查1.民生问题包括哪些方面?请你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几点建议(1)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2)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些建议:①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
②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如何正确看待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义从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有利于团结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第三讲改善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教师版)【热点追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016年“两会”十大热点:慈善法,使得民生与社会保站再度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能力要求越越高。
【热点整合】一、公平与和谐思想(一)中国史部分1、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4、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制天命而用之”。
5、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天与人“不相胜”。
6、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主张“以法为本”治国。
7、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荀子、庄子的思想除了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还关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世界史部分1、智者派:把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集训(七)保障与发展: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当今社会,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人们之所以高度关注诸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是因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及现实都证明,民生问题既是老百姓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
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揭示出百姓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不是由谁来领导,即使有短时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计好坏一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
因此,民生之重,堪称重于泰山。
1.(2019·广东高考模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
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
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
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材料二“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
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
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
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
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训练6 民生意识·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
党和国家对民主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就是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加持续。
1.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
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 D解析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加之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故D项正确。
2.(2018·扬州三模)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度假圣地。
这反映出(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胡佛动用5 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以工代赈、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3.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
这项措施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答案 A解析“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
4.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
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材料二“教养院”、“ 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得出因类而异;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2)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
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2019·邹城高三月考,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九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长效热点九热点内涵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们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开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开展,而经济的开展正是我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根底。
高考启示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是一个长效热点,每年高考都会考查与这一热点相关的知识点。
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近代不同阶级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与改善民生、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带来的严重的民生问题及其后果、美国罗斯福新政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福利制度、英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带来的民生问题等。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保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
4.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5.顾炎武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二、中国近代有关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活动1.太平天国的民生主张〔1〕背景:鸦片战争后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2〕内容:公布《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3〕影响: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表达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2.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背景:中国农民极度贫困,土地过度集中;鉴于西方贫富分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专题三聚焦社会热点热点三关注民生保障问题,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热点演练1.(2012·武汉模拟)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
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2.(2012·昆明模拟)近代美国学者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
他的主张深刻影响了 ( )。
A.孙中山的民生主义B.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D.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3.(2012·长春模拟)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中有如下记载: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
一个从前经常光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他们塞满了海滩,到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
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们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同从前相比,还是尽量打扮一番……”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的生活状况是( )。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继续受到富人的歧视③有旅游等休闲活动④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④4. (2012·盐城模拟)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
结合右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5.(2012·南昌模拟)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热点专题一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目标·重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影响价格的因素与价格变化的影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物价稳定与消费的关系;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和职能;用哲学知识分析经济政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体现型、原因型、辨析型和措施型等主观题的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了解社会,关心政治、热爱党国,形成正确的“三观”。
【过程·方法】一、热点聚焦(运用政治学科的思维认真审读材料,并从纯时政考查角度识记相关知识)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定调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会议指出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视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致力改善民生的亮点。
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
(一)相关链接材料一:坚持房地产调控千万保障房开建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等八项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截至10月底,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实现年初计划目标任务。
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材料二:“结构性减税”不断进入公众视线。
个税纳税人减少6000万,增值税和营业税减少近300亿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的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
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结构,将现行9级超额累进税率减少为7级,并对级距作相应调整。
2011年11月17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发布。
专题九社会保障关注民生——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民生问题一、选择题1.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良民生,是我们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主旨的要求 ,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以下人物中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A. 李鸿章B.孙中山C.林则徐D.康有为2.民国十三年八月 ,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 :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 ,民生主义是共产的推行 ;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 ,要分其余仍是在方法。
”这表示孙中山先生 ()A. 以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B.以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门路C.试试找寻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 ,确定三大政策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成功、建政三村阶层构造改动状况表(单位 :户)。
表中阶层构造改动的直接原由是()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余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A.新中国的成立B.《共同大纲》的公布C.土地改革的达成D.抗美援朝的成功4.以下图是创作于1958 年的漫画。
出现漫画所示历史现象的主要原由是()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踊跃性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要打破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忱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5.有学者在评论20 世纪某期间中国乡村制度改革史时说: “在生产管理上 ,由‘大兵团作战’转变成‘各自作战’,乡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一致。
”该制度改革的中心内容是()A. 成立人民公社B. “包产到户”C.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D.“耕者有其田”6.民生问题是目前我国“十三五”规划所关注的焦点 ,也是古今中外各国政府特别重视的问题。
19 世纪 60 年月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C.鼎力发展教育D.倡导“文明开化”7.列宁在《十月革命周围年》中说: “不可以直接凭热忱 ,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忱 ,靠个人利益 ,靠同个人利益的联合 ,靠经济核算 ,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成立起坚固的桥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不然你们就不可以抵达共产主义,不然你们就不可以把千百万人指引到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