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史1.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的经典著作中就提出了“大同”、“仁政”、“兼爱”、“富民”等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的思想,例如:“以保息六政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2.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制定并实施一些如我们今天称为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
秦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以秦为例,可见一斑。
(1)秦王朝救灾政策及实践。
赈灾救恤:平时兴建仓储,储存大量粮食,发生严重灾害时,”发仓庚以震贫民”。
临灾时采取紧急应灾措施,实行“赈赐”粮食、衣物、用于安葬死者的钱款。
减免租赋:免除田租,减免土地税、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及其他杂税。
组织生产自救:政府有条件地贷给灾民耕井、种子、食品、生产工具乃至田地等,以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组织灾民中闲散劳动力从事必要的劳动,如修治河水等,给以钱物,此即以工代赈。
安置流民:赐钱、赐物、免除徭役外,将一些公田赐予或租给灾民,鼓励其生产。
针对疫情,政府送药和派遣医生到疫区治疫病,强制隔离病人,安葬死者,还由政府出资举行“大难”仪式,即以巫术“驱鬼”等。
3旧中国的社会保障概况旧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劳动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工人工资很低,劳动条件也十分恶劣,经常发生伤亡事故。
企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劳动时间一般达12个小时,有的甚至高达15个小时以上。
矿井工人与纺织女工的境遇更加凄惨。
井下工人不仅工资很低,而且一旦发生工伤或疾病,就即刻被辞退。
4.旧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争取社会保险的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争取实现社会保险作为工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1年,党设立了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并于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拟订了《劳动立法原则》和《劳动法案大纲》,号召工人进行劳动立法斗争,要求军阀政府颁布劳动法,实行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一、简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它旨在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手段,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福利服务,确保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
本文将详细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史。
二、古代社会保障1.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们共同劳作,共同享有劳动成果,不存在明显的社会保障制度。
2.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对奴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其规模和范围有限。
3.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主对农民提供基本保障,并设立救济机构,如救济院和公益土地。
三、近代社会保障1.工业革命前期: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即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2.工业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各国陆续出台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
3.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普及和发展。
各国相继建立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
四、现代社会保障1.全球化时代: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和改革,需要更加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
2.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社会保障制度初级阶段,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
3.发达国家: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面。
附件:1.德国社会保险法全文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费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和工伤等保障的制度。
2.社会救助制度: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等福利服务的制度。
3.社会福利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和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政府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制度。
它的出现源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和贫富差距的加大,旨在提供社会风险的保护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以及它的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以后的欧洲国家。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组织形式,同时也暴露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受的风险和不公平。
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工伤、失业、疾病和贫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和实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是欧洲第一个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末,法国政府在社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1884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法、1898年颁布的养老金保险法以及1910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
这些法律为工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实现了工人的社会保障。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1883年,德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保险。
这个制度以强制性参保为基础,通过雇主和雇员的共同缴费来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国家干预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为工人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这一制度模式被其他欧洲国家借鉴,并逐渐形成了欧洲的社会保障模式。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才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老年人保险、失业保险和福利援助等。
这一制度为美国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救助,减轻了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对于居民的保障,不仅仅是重大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社会保障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奠定了现如今社会保障的基础。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是怎样的呢?一、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和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
当时,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主要是为了保障军队和海军退役老兵的生活,包括提供退役金和福利补助等。
随着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民互保组织,为农民提供类似于保险的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殡葬支付等等。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加强对于劳动力的保护。
领先的德国率先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等等。
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障劳动力的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发展。
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形成了普及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在十八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在医疗保障上,我国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居民的就医保障。
其次,在养老保障上,也逐步拓宽了基础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建立企业年金、职工个人账户等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此外,在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也提供了包括失业保险金、租房补贴、公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政策,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公平性问题。
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和监管,但由于资金、地区等条件的不平衡,真正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此外,部分地区和群体面临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和高风险群体等。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部是负责制定和执行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国家部门,其职责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以及其在近年来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部的成立与发展社会保障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新中国正处在艰难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没有建立起来,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卫生保障局,主要负责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的管理。
1954年,改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始兼管劳动保障事务。
随着国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改革,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8年,国务院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成立了第一个专门负责社会保障的机构——劳动保障部。
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政策,并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监督和管理。
2003年,劳动保障部整体转变为社会保障部,其职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在新的体制下,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协调各个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并加强对社会福利领域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保障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待遇发放的监督和管理。
二、社会保障部的发展现状当前,社会保障部正致力于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福祉。
首先,社会保障部加大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
通过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多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大幅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其次,社会保障部加强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救助。
同时,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完善了相关福利政策和服务体系。
此外,社会保障部注重推进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封建社会的互助机制在封建社会中,人们依靠农耕和互助机制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农民们在村庄中组织起来,互助劳动、共同耕种土地和分配收获。
这种互助机制为个体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
在这个阶段,由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财产和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变得更加明显。
一些慈善机构开始提供一定的救助和援助,以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一些政府开始制定劳工法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的社会民主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实施社会民主主义政策,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瑞典在188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德国也在1889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这些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工人和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第四阶段:福利国家的兴起20世纪中期,福利国家的概念逐渐兴起。
欧洲、北美等地的国家纷纷建立起综合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务。
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系统(NHS)、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Social Security)等都是福利国家的代表。
这个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持来实施。
第五阶段:个人账户和多元化21世纪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引入个人账户制度和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
个人账户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将个人的社会保障权益与个人账户相对应,提高了个体对社会保障的参与度和个体权益的保障。
同时,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出现,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结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互助机制,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慈善救助、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国家的兴起等阶段。
在现如今,社会保障制度正朝着个人账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部是中国政府负责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初期。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部的成立背景、重要发展阶段以及其在社会保障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揭示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部的成立背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保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决定建立一个统筹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机构,于是在1951年成立了社会保障部。
成立社会保障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推动社会公平。
二、重要发展阶段社会保障部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中国社会保障体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保障部开始思考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等。
2. 1990年代的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保障部加强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失业保险等制度的建设,并逐步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改革。
3. 近年来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近年来,社会保障部继续致力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待遇水平。
社会保障部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实行了养老金计划并逐渐扩大了参保人员范围。
此外,社会保障部还加大了对特殊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了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
三、社会保障部的成果与影响社会保障部在中国的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保障部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许多人民群众得到了来自社会保障部的支持和帮助,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此外,社会保障部还推动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和老年保障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提供基本的保障,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为国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保障服务,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轻贫困和不安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这些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全面的医疗保障计划,以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费用。
另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一些国家还实施了养老保险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养老金。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这些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体系不仅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改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救荒救灾到现代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规律进行考察,以期为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保制度发展史
中国社保制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保制度。
下面是中国社保制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新中国初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国家社会保险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
1951年,国家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中国相继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制度。
2. 经济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使社会保障面临新的挑战和改革需要。
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中国社保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又陆续推出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项社保制度。
3. 现代社会保障建设时期(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
200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负责管理社保基金。
此后,中国逐步完善社保制度,包括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险号码制度、推行社会保障卡等。
目前,中国的社保制度已经相对完善,覆盖了城乡居民的各类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中国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社保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史?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之路,经历了1949—1955年的创建时期、1955—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1977年的“文革”时期、1978—1985年的重建时期、1986年至今的改革时期。
(一)社会保障制度创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社会保险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从1949年到1955年,一系列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政策措施开始制定施行,全国开始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体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做出要在我国“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决定。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开展,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1951年2月,由政务院公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工保险条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前社会保险工作上“各行其是”的现象,该条例于1953年经政务院修正,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并提高了某些社会保险的待遇标准。
《劳保条例》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社会保险的法规文件,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以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国务院于1955年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病假期间待遇等3个暂行办法,确立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退职的制度。
从1951年《劳保条例》的制定试行,到1953年经过修改后的《劳保条例》的公布,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和病假期间生活待遇3个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保险体系基本建立,从此以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二)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时期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来。
为了与当时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相适应,从1956年到1965年,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国家逐步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通过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和工作年限计算等几个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使退休制度更加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人们主要依靠宗教和家庭来提供社会保障。
例如,在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等文明中,宗教机构提供了针对贫困、疾病和灾难的保护。
在家庭中,更年长的成员有责任照顾年轻或弱势的成员。
封建社会工业化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发生改变。
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城市工人阶级,他们面临着失业、贫困、疾病和伤残的风险。
工人不再依赖宗教机构或封建领主来提供保护,而是开始寻求政府的支持。
19世纪中叶,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开始出现现代社会保障的初步形式。
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立法进行社会,保护工人权益,并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
例如,德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法》(1884年)、《疾病保险法》(1883年)和《老年养老金保险法》(1889年),为老年和疾病提供了基本保障。
英国在1911年通过了国家健康保险法,为劳动者提供医疗和失业保险。
20世纪随着20世纪的到来,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为国民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在战后的时期,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得到广泛实施。
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福利。
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最为著名,被视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典范。
冷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也致力于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例如,苏联和中国等国家通过国有化企业和计划经济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福利。
21世纪在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就业形态和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也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些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进行了,以适应这些变化。
例如,瑞典在199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福利国家,包括将福利转向个人责任和市场竞争,以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则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财务状况变得不稳定。
古代常平仓研究
摘要:在我国,粮食储备的理论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而到了汉代这种理论开始形成一种系统化的制度,这就是常平仓。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常平仓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粮食储备制度,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历史的重要环节。
本文希望从常平仓的建立历史、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我国古代的粮食储备制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常平仓、古代、农业、历史
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是农业国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历代统治者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了我国的国计民生。
民以食为天,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基础,人民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可能实现。
因此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将粮食储备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处理。
在中国古代,拥有粮食储备功能的主要有,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济民仓等形式,而在这些形式的粮食仓储之中,常平仓是较为系统的一种,并且常平仓以国家的力量为支撑,功能更加完善,所以在国家粮食储备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魏文侯时期(公元前445—396年),时任魏相的李悝鉴于籴贵伤民,籴贱伤农的矛盾,运用轻重敛散平粜等手段,将固有的“取丰年之有余,补凶年之不足”的民食调节原则具体化、制度化。
将年成分为上、中、下熟,平、大、中、小饥七种情况,分别按照大饥年取上熟之年所余补之,中饥之年取中熟之年所余补之,小饥年取下熟之年所余补之。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减轻灾荒对人们的影响,这是常平仓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常平仓的第一次出现却是在汉代。
汉宣帝五凤年间(公元前57—54年),由于连年丰收,谷价低贱,农民种田无利甚至亏本。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建立常平仓制度。
“寿昌奏令边郡谷贱时增贾
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1]
自汉代时开始,常平仓开始成为了政府调控粮价和储备粮食的重要手段,而各朝各代对常平仓的作用以及设立都有所发展。
但是不论怎么发展,常平仓始终都是政府储备粮食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一、常平仓历史沿革
我国兴建粮食仓储的历史悠久,在常平仓出现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粮食储备,早在夏代的时候,粮食仓储制度就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并正式进入了国家的财政制度。
自周代开始的历代王朝不仅重视中心仓储的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仓储制度渐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
而汉代则在历代粮食仓储的基础上又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发展。
汉代的粮仓不仅仅在中央建立,在地方上也大量的建立粮仓。
汉高祖七年开始营建新都长安,首批重点建设工程就包括了太仓。
除太仓外,中心直接治理的粮仓还有位于甘泉的甘泉仓、华县的华仓、左缴四周的细柳仓和嘉仓等。
此外,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各诸侯国、军队也建立了粮仓。
而到了汉宣帝时为了更好地发挥粮食仓储的重要的作用,大司农耿寿昌更是提出了常平仓的建议,自此汉代以及此后历代朝廷都在常平仓的基础上将我国粮食仓储的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我国官办粮食仓储事业的系统化与规模化,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2]
而常平仓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早已有之。
《礼记·王制》中载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3]《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不成?”[4]以及其他许多的文人都对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论述。
在国家有了足够的能力之后就需要适当地建立粮食储备制度来应对不时之需。
同时我国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且几
千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程度,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粮食安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国家的通知基础就会动摇,国家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因此我国历朝历代都将粮食的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大的问题来解决。
战国时期李悝提出了利用国家强制力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这也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早地系统提出通过国家的手段来解决粮食问题的理论,因此李悝的理论通常也被视为常平仓产生的理论基础。
秦王政四年(前243)七月,在相国吕不韦的支持下,秦国立长太平仓,丰籴歉粜,调剂余缺。
这是常平仓的雏形,是将先秦的粮食仓储思想进行改革并进行了实践,但是由于秦国或者是秦朝存在时间比较短暂,这项制度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来。
常平仓真正出现是在汉宣帝时。
《汉书·食货志》记载:“(耿)寿昌遂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日常平仓。
便民之。
”[5]此时常平仓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粮食仓储的制度利用国家的力量来调控粮价,防止谷贱伤农和谷贵伤农的现象出现。
而常平仓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从史书上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常平仓还主要在边郡设立,在汉代历代统治者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将许多人口迁徙到边境。
由此可见此时的常平仓惠及的主要是边境人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储粮备战。
常平仓在建立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时有存废,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常平仓则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只在边郡设仓发展到全国各地普遍设仓。
由此时开始常平仓才开始惠及更广泛的人民。
隋唐两代是常平仓制的盛行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就在长安、洛阳两京设置常平署,并在全国各州府设置常平机构,管理常平仓平籴平粜业务。
从隋唐两代开始,常平仓开始制度化,逐渐建立了专门管理常平仓的政府机构,同时此时的常平仓也开始创收,为国家的财政贡献了部分收入,这也就为日后宋代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