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 老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
细胞衰老的原因,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企图来解释衰老的本质和机理,但这些假说尚不能圆满解答。
现把目前几种较为流行假说,介绍如下:(1)错误成灾说(两个例子:成纤维细胞,人工合成dna)近年来这个观点有所发展。
orgele,1973年提出了细胞大分子合成错误成灾说。
意思是说,细胞里的核酸和蛋白质在生物合成中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差错,这差错会得到累积而迅速扩大,引起代谢功能大幅度降低,造成衰老。
对这个假说进一步说明如下在细胞里核酸造出蛋白质(酶),因为蛋白质是用核酸分子做样板合成的;蛋白质造出核酸,因为核酸的合成需要酶,例如聚合酶的协助。
酶是蛋白质,所以核酸和蛋白质在合成中形成一种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如果在一次循环中,出现一个错误,这错误会在下一次循环中得到扩大。
这样,错误在几次循环中会很快扩大而成灾,使细胞功能大大降低,造成衰老。
最近,在人工培养的人的成纤维细胞工作的基础上,从上述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利用这种酶进行dna复制实验,结果发现上述成纤维细胞经过40次到56次的继续培养,其dna聚合酶的活性显著地降低了,大约降低到只有正常细胞的1/5活性。
从此以后,这些细胞就迅速衰老而死亡了。
上述研究者还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从年老的(即经过很多次继代培养的)和年轻的(只经过若干次继代培养的)上述成纤维细胞分别提取出dna聚合酶,用人工合成dna分子作样板,进行离体DNA复制实验,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人工合成的DNA分子有意搞成只含碱基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而不含有胞嘧啶(c)和鸟嘌呤(g),按照核酸分子碱基配对的原理,在DNA 合成中,a只能和t配对,t只能和a配对。
因此在上述离体实验中,如果DNA聚合酶能忠实执行任务,那么所含成的DNA分子中就不能含有c或g的碱基。
如果所提出的dna聚合酶在帮助合成DNA分子中,用了一个c或一个g去合成DNA,就算是一次错误。
038中国抗衰老历史研究人类关于衰老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甚至在公元前就已经着眼于对“延年益寿”的方法探寻。
据资料记载,从19 世纪30 年代伊始,便有科学研究人员开始利用一些科学手段进行一般性的有关机体衰老的研究。
到上世纪40 年代时,有关衰老的系统研究就逐渐形成了体系,从机体形态到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等多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试图全面了解机体衰老的变化规律,之后兴起的分子生物学在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填充了“衰老学”的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的研究空缺。
当世纪50 年代末,我国亦开始开展有关衰老机理的实验研究。
文/ 张腾江不是追寻“长生不老”,只是希望改善衰老状况“长生不老”对于当今的世人来说,它一定是个神话,即使它能够实现,也有不少人会反问,为什么要一直活着。
人们在对待“抗衰老”这个问题时,并不是单纯的字面理解,更多的人只不过是想在生命晚年,可以拥有良好的精神、生命质量,以此来“享受”生命后面的时光。
从当今社会上热门的几个“衰老”理论中可以看出,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清除细胞中的有害代谢物、清除掉“衰老细胞”等是使机体延缓衰老的有效途径。
而这些方法毕竟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正像大多数研究者担心的那样:“人类对寿命干预的医学生物研究让人无法确信的原因是无法界定各类干预因子的延寿效应,多数情况下的迫不得已的办法是用低等物种的资料,傍证人体效应。
”“抗衰老”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久,没有人将其真正的加以定义。
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对它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基因还没有被发现的过去,不管是哪种方法,人们加以利用的目的只是想要去改善衰老带来的“不适感”。
直到基础医学发展后的今天,尤其是染色体被发现的那天,人类关于“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愿望才有了一点切实的感受。
所以要说“抗衰老”真正的发展历史,恐怕就是流行于世的这几个“衰老”理论发展史。
0 39衰老理论发展史端粒理论20世纪30年代,McCli nt o ck B和Mu ll er HJ这两名遗传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性质。
女人身体最先衰老的十个部位衰老,是一个必然的自然规律,除了关注脸上第一道皱纹是何时产生的以外,你有没有意识到身体是何时一步步走向衰老的?哪些是身体上最先衰老的部位?TOP1 肠道你没有想到?这个盘绕长达5~6米的家伙竟然是你衰老最开始的地方?的确如此,因为肠道是我们身体里重要的消化吸收系统,营养从这里吸收,毒素、垃圾从这里排出。
医学专家指出,人体90%的疾病与肠道不洁有关,1天不排便等于吸3包烟。
肠道衰老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便秘,肠道中最高能积存约6.5公斤的宿便,大量的宿便堵塞在肠道里,使得毒素、垃圾无法及时排出甚至被肠道当做“营养”重新吸收,于是导致肤色晦暗、斑痘丛生、口臭熏人,不仅如此,由于腹部堆积了太多的废油,小“腰”精直接升级变成小“腹”婆。
不老仙丹米糠和麦糠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最高,它们可促进大肠的蠕动,缩短食物在大肠里停留的时间,防治便秘;另一方面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吸附肠道内的有毒物质,并及时排出体外,减少肠道对废毒物质的吸收。
肠道SPA,也叫大肠水疗,是经常便秘者改善肠道空间清洁度的有效方法。
但此方法要去专业医院施治,并谨遵医嘱。
TOP2 胸部25岁,它开始出现了衰老的征兆。
永远记得乳房是女性最脆弱的部位,即便是和他水乳交融之际,也不能容忍他粗暴对待你的乳房。
生个孩子吧,在适当的时候。
因为当你生第一个孩子时,意味着你患乳腺癌的可能性减少了7%,而如果你选择母乳喂养则可让其再降低4.3%。
使用美胸、紧实乳房的健胸霜。
TOP3 大脑30岁开始,我们的大脑开始衰老,重量也从最重的1600克开始慢慢减轻。
细嚼慢咽,当牙齿咀嚼食物20下,大脑的血流量会明显增多,就能保证大脑供血量,保持正常的思维活动。
弹奏乐器能使大脑控制若干肌肉协调工作,无疑是一种益脑的锻炼,所以,那架心仪已久的乐器就让他马上买单吧!聊天有助于刺激脑神经细胞间的联系、促进大脑思维、延缓大脑逐渐衰老,如同为大脑做“保健操”。
TOP4 卵巢35岁以后,由于卵巢分泌功能下降,我们的美丽开始出现困扰——月经不调、肤色没有光泽、断发脱发、皱纹增加、皮肤粗糙、腰酸腿软、乏力、阴道干涩、乳房萎缩。
衰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是指机体各器官功能普遍的、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
内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内在变化而引起和加速衰老,即探讨生理性与病理性老化的机理,弄清衰老的机制。
对衰老原因的认识,是衰老理论的核心,是探索延年益寿之道的基础。
衰老的原因:1.先天不足大量事实证明,人类及动物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
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
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变老。
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粹,精神萎靡,衰老就提前或加速。
2.七情太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促进衰老的来临。
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因而能够促使衰老。
3.疾病损伤此指疾病可加速衰老,促进早亡,缩短寿命。
原因是患病后,可加重阴阳平衡失调,加重气血精液的亏损,甚至导致气散、精竭、神去,阴阳离决而死亡。
4.睡眠很差经久不眠,必然导致衰竭。
不要说长时不眠,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也有很大损害,其损害,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过度疲劳,以致可能发生神经衰弱、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降低、精力不足、头昏脑胀、眼花耳鸣、全身乏力等症状,轻者可以恢复,严重者还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器质性病变或早衰。
5.环境失宜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这些环境因素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但是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导致早衰。
6.缺乏运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一语道破了生命的奥秘,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
祖国医学亦认为“动则不衰”,如《吕氏春秋》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衰老是医学和生活中的常见字眼,“衰”与“老” 密切相关,故目前多数学者及民众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二者涵义区别很大。
“衰”在《说文解字》中释意为“艸雨衣”,即草纺织的雨衣;《康熙字典》中“衰”释为“小也,减也,杀也”之意;《韵会》中将“衰”作“弱也,耗也”之解;后世异其形音,衍生为“衰退”“削弱”“衰弱”“衰老”等义(《古汉语字典》)[1]。
《说文解字》中“老”的记载为:“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
《康熙字典》对“老”的解释,一指年龄到了老年,二指长寿,还有年老、退休之意[2]。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对“衰”与“老”早有精辟论述,从《内经》始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可知,“老”多指年老,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衰”则有衰弱、衰竭或衰败等多重含义,如论中提到的“动作不衰”“三阳脉衰”“肾气衰”“半百而衰”等。
《内经》中的“衰”与“老”皆是生命状态的呈现,两者往往联系结合在一起,故从《内经》中挖掘“衰”与“老”的本意,对两者呈现出的种种生命状态进行准确辨识,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医状态理论就此加以阐发。
从“状态”到“中医状态”之释义“状态”一词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被广泛提及。
“状”在《说文》中引申为“形状”之意,后演化为“状况”“情形”等含义;“态”则义为“姿势”“姿态”等。
在《内经》中“状”“态”通常多混用,指机体局部或整体的“状态”。
如《素问·咳论》云:“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心咳之状”;《灵枢·通天》云:“视人五态,乃治之”。
由此可知,用“状态”来形容生命机体,状可指机体局部或整体部位、形状和结构,态可表示特定阶段生命活动的态势、特征和变化规律[3]。
生命之“状态”在时间、空间上是处于相对稳定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的,需在整体观念的高度上,整体把握“状态”内涵。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首将“系统论”理论引入生命科学,他认为: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