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安妮日记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课时教学目的:①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②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③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④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⑤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教学重点: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2、揭示目标:①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②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③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④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⑤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窒息(zhì)呆滞(zhì)沮丧(jǔ)蜕变(tuì)黯然(àn)踱步(duó)匮乏(kuì)绽放(zh àn)错愕(â)虔诚(qián)塑造(sù)荒谬(miù)冥冥(míng)霎时间(shà)襁草根(qiǎng)溴化钾(xiù)2、积累下列词语:神往幽默检点周遭窒息抑郁虔诚沮丧谦卑荒谬冥冥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安妮日记》主要情节《安妮日记》是由环境给了我段时间带来的伤害,让我陷入了无尽的病痛之中。
我时常感到寂寞、焦虑、沮丧,好像漂浮在黑暗的海洋中。
妈妈说,写下自己的心情可以缓解痛苦,于是我开始写日记。
而这些记录成为我纾解心灵的窗口,也是我对世界的深入观察。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安妮日记》中的主要情节。
第一章:我的新家起初,我和我的家人被迫躲藏起来,躲过了纳粹的手。
我们来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间隐藏在办公楼上的密室成为我们的新家。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我和我的家人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我描述了我们的藏身之处、家庭的组成、日常生活的细节。
同时,我也向读者展现了屋外的危险与内心的冲突。
第二章:与安努尔的友谊通过从窗户上看外面的世界,我遇见了邻近的家庭中的男孩——安努尔。
他成了我日记中最亲密的朋友和知己。
我们一起上学、玩耍、做功课。
安努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还帮助我开阔了视野。
第三章:思念故乡在那个狭小的密室里,我时常思念故乡和自由的味道。
我对家乡阿姆斯特丹的描述充满了怀念,与此同时,我对未来的憧憬也在文字中展现出来。
我写下了自己的梦想与愿望,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第四章:内心探索在与安努尔的交流中,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不公。
我思索着自己的责任和能力,试图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通过写作,我全面剖析了自身的情绪和内心的挣扎。
第五章:纳粹入侵和背叛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的侵略越发猖獗。
我们的密室也越来越危险。
然而,背叛与危险突如其来,扰乱了我的内心。
我记录下了家族和朋友被捕的痛苦经历,也揭示了背叛的伤害和令人沮丧的现实。
第六章:心灵的成长在黑暗的环境中,我渐渐找到了爱与希望。
透过内心的变化,我开始反思过去的错误,学会宽恕和理解。
我对自己的成长和变得坚强的思考充斥着整本日记。
第七章:被发现与离开不幸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被纳粹发现了。
我们被迫离开了密室,被送往集中营。
在这个最后的章节中,我描绘了和家人在集中营中的艰难生活,以及对未知未来的担忧。
《安妮日记》《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的成长之路的见证,也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困境的真实记录。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呈现,记录了安妮在隐居阿姆斯特丹的藏身之所——阿纳·弗兰克的办公楼后阁楼上的生活。
通过安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自由和人性的无尽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那段黑暗岁月中人们的坚强和抗争。
以下是对《安妮日记》的细致解读。
一、日记的背景与意义《安妮日记》的背景是二战这个充满痛苦与骚动的年代。
安妮和她的家人因为是犹太人而被迫躲藏起来,以逃避纳粹的迫害。
落地窗后的未知世界成为教室,在日记里,安妮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她的日记记录了躲藏在阁楼上的每一天,同时向读者揭示了困境中家人之间的冲突和团结。
《安妮日记》的意义在于通过安妮的亲身经历,向世人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并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出了警示。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日记的作者,安妮是整个故事的主角,她善于表达与思考。
在日记中,她对父母、姐姐玛格特以及与她们共同躲避的另一家人——范·丹·平家的成员有着透彻的观察和分析。
安妮自省而敏感,她记录和分析了自己的情感、成长、幻想和矛盾心理,这些成为了她独特的见解和智慧的源泉。
此外,她还通过描绘她所处的情境和观察到的人物行为将其他人物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犹太困境与人性的折射《安妮日记》的核心是对犹太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安妮的眼中,她不仅感受到自己作为犹太人的无奈,也意识到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可能受到压迫和伤害。
她通过自己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安妮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界限,共同追求和平与正义。
四、勇气与希望的追求虽然生活在困境之中,但安妮在日记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她渴望自由和独立,积极地学习和不断进步。
她通过阅读,写作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将希望和勇气传递给了同样身处困境中的读者。
高一安妮日记读书笔记5篇《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也要做一个像安妮一样乐观的人,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一安妮日记读书笔记,欢迎查阅。
高一安妮日记读书笔记1在我的书橱里,有一本我特别喜欢的书,它就是—《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是犹太小女孩安妮写的一篇篇日记,她写的是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
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来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在她生日那天,她收到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做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在密室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下了密室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现在我们阅读《安妮日记》,不但可以读到历史、战争、种族迫害,还可以读到安妮的期盼、成长与困惑以及她对和平的向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时刻感受到安妮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态度,虽然安妮处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但她仍然满怀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
我觉得我还要学习她善于思考、努力学习的品格。
再想一想,安妮生活在战争时代,生活在不见阳光的密室中,但她仍然坚强乐观、努力学习。
而我们呢?生活在和平时代,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和安妮比起来,我们缺少着努力和勤奋。
通过读《安妮日记》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基础,谢谢安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愿它伴随着我们成长。
我看了这本《安妮日记》后才发现,原来以前的德国党卫军是那么的坏!他们为什么夺走了年仅16岁、善良可爱的安妮的生命呢?读了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年代,感受到安妮那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纯朴善良的心。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美丽、充满生机的国家是非常幸福的,我将珍惜生活、珍惜时光,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丽。
一部在黑暗中写就的成长日记,带着暖意和坚强。
高中《安妮日记》读后感高中《安妮日记》读后感1读完德国作家安妮·弗兰克所著的《安妮日记》后,安妮,从这个比我大几岁的小姐姐身上,我感受到了太多的震撼。
黑夜里我关掉灯,想象着我的小房间就是安妮曾经躲避德国侵略犹太人所住的房间:“秘密后屋”。
在这儿住上二十五个月,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晚上睡觉会被炮声惊醒,被警察的敲门声给吵醒,还会被小偷杂乱的脚步声吓醒……每天连上完厕所冲水都要胆战心惊。
安妮虽然也害怕这种恐怖的生活,但她从不曾绝望过。
她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渴望美好活下去的安妮,依然是那么坚强,尽管挫折一次次向她进攻,但她毫不退缩。
犹太人——最聪明的民族,常常让人嫉妒,所以安妮——这阳光女孩也蒙受不幸,但她依然希望、等待着幸福的到来……这时,我才感到我是那么的幸福,从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被父母呵护着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儿,经不起风吹雨打。
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的女孩,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坚强、勇敢、快乐地生活!高中《安妮日记》读后感2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
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
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
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
,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安妮日记(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安妮日记》的背景及作者安妮·弗兰克。
(2)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安妮的坚强与勇敢,学会珍惜生命。
(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
(2)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和悲剧色彩。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
(2)如何使学生体会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安妮日记》的背景及作者安妮·弗兰克。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请从人物角度出发,谈谈你对安妮这一角色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安妮日记》背景及作者安妮·弗兰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塑造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5.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2安妮日记(节选)苏教高中语文必修2安妮日记(节选)安妮·弗兰克教学目标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2、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教学设想1、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2、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二、走近作者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
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
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
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三、关于《安妮日记》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
300字读书笔记安妮日记(通用7篇)300字读书笔记安妮日记篇1周日爸爸回来时,给我带回来一本书。
名叫《安妮日记》。
刚拿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
这是一本她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
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妮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家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活。
这本书表达了安妮对战争的深思。
安妮是个多么坚强乐观的人呀!她是我们多少孩子的榜样!可惜,安妮并没有亲眼看见战争的胜利,不然,她必须会很开心吧!虽然,安妮并没有看见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杯具的珍贵教材。
《安妮日记》这个故事人人皆知。
因为它饱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传奇,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
安妮,你是我的榜样!300字读书笔记安妮日记篇2《安妮日记》是一本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迫害的书籍,作者安妮·弗兰克以日记形式记录了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展现了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受的苦难。
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恐惧、困惑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她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的珍视。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感动,深感人类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它让我更加珍视和平,更加痛恨战争。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安妮对自我成长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渴望。
她在日记中不断地反思自我,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记录中逐渐成熟和坚强。
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感敬佩。
我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珍惜和平,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生活的真谛。
300字读书笔记安妮日记篇3《安妮日记》是一部经典的二战历史小说,通过安妮的日记,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欧洲的残酷战争,以及战争下人们的苦难与坚韧。
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安妮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安妮是个聪明、善良且热爱生活的女孩,她的日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安妮日记》预习案
韩峰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能力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情感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
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二、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
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三、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跛脚()揪紧()惊吓()引擎()
窒息()呆滞()肆虐()蜕变()
2.作者在文章末尾说“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作者希望实现哪些么理想?试加概括。
3.安妮为什么要把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还要为这个朋友取一个名字?
4.下列有关《安妮日记》(节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妮•弗兰克,犹太少女。
安妮日记的时间跨度为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4日,大致从安妮13岁收到生日礼物日记本开始直到在贝尔森集中营遇害为止。
B.《安妮日记》(节选)反映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突出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C.节选的安妮日记,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
状况,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D.《安妮日记》是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战争造成的种种罪恶,个人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全都不加修饰地抒发了出来,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安妮日记》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
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又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
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节选自《安妮日记》)
(二)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
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
炮声均匀而有节奏。
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
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
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注】《安妮日记》中的安妮是个15岁的犹太少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一个17岁的德国少年。
1.选文(一)中加点的三个“为什么”分别问到了有关战争的哪三个方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二)中,为什么“我”觉得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相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一)(二)中,两个同龄人面对战争的认识相同吗?为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选段(一)(二),请你说说安妮“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的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跛bǒ,揪jiū,吓xià,擎qín gɡ,窒zhì,滞zhì,虐nüè,蜕
tuì。
2.正义可以战胜邪恶,善良可以战胜野蛮。
3. 在战争状态下,作为被迫害者的安妮深感孤独与恐惧,日记本成了她吐露心迹的对象,写日记成了她自我心灵的对话活动,成了她度过苦难日子的生活方式;给日记取名则表现了安妮的童真和对“日记”
的亲密。
4. A(安妮日记写到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
二、当堂训练
1.三个方面是:战争与毁灭,战争与发展,战争与贫富不均。
(意思相近即可)
2.在“我”听来,它们都是高雅的声音,把战争和艺术等同,表现了“我”思想的麻痹。
3不同。
安妮是被德国纳粹迫害的,因此对于战争她是憎恶的,并且由于身处被压迫的底层,
她对战争的思考很深刻。
而“我”是在纳粹军国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战争,“我”是支持并且欢迎的,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到的是“多么出色的炮队”,他甚至还有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会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
其实,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精神状况,这正是纳粹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4.认同。
习惯上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
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部分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这样的具体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对手无寸铁的人民进行屠杀等这些行为并不是政客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如选段(二)中的成千上万个“我”。
不认同亦行,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