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的传播学分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17 KB
- 文档页数:2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姓名:张继消学号:1200901292【摘要】本文以脱口秀节目在中国的新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的成功进行传播学角度的解读,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体学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功能论、麦奎尔的受众分析理论等传播学理论都被运用来对节目展开解构,并对《天天向上》的每一期节目进行文本解读,从中解析一档优秀脱口秀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传播学娱乐节目脱口秀天天向上湖南卫视2008年8月4日正式推出大型公德礼仪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节目以其清新的风格、丰富的节目内容以及出彩的脱口秀特色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节目推出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天天向上》已经稳定占领了周五黄金时段的收视高地,甚至在业界都好评如潮,可谓是叫好又叫座,为脱口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天天向上》节目的成功,与其契合电视“冷”媒介特点的设置密不可分。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研究中首次把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其中,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的媒介,它的包容性较强,要求受众高度参与,因此冷媒介倾向于提供清晰度较低的信息,提供较少的信息,以留给受众充分的填补空间。
①《天天向上》栏目的成功恰好契合了麦克卢汉关于“冷”媒介低清晰度、强包容性和延伸多种感官的特点。
我们认为,这一节目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理论的合理之处。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按照“使用与满足论”的观点,受众使用电视媒体是为了满足如下四种“需求”: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①脱口秀节目的火热正是充分满足了这一理论。
脱口秀节目源于欧美,最初是从广播中脱胎而出,被称为“talkshow”。
娱乐型的脱口秀是伴随着西方商业电视的蓬勃发展而来的。
《天天向上》栏目分析一、栏目概述《天天向上》是湖南卫视打造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节目由汪涵、欧弟、田源、钱枫、俞灏明、矢野浩二、金圣恩七位主持人为主体的主持阵容,采用全国第一支偶像男子团体的概念,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
另有黄圣依的同名歌曲。
节目基本信息:中文名:《天天向上》外文名:Day Day Up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语言:普通话首播:每周五19:35重播:首播播出的周六中午12:30制片地区:中国大陆类型:大型综艺娱乐性脱口秀电视台:湖南卫视受众:都市年轻观众为栏目定位: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礼仪风范;让国民在娱乐嬉笑之余, 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栏目风格:轻松、活泼、幽默快乐主持人:俞灏明,田源,汪涵,欧汉声,钱枫,矢野浩二和董贝克二、栏目分析《天天向上》是湖南卫视继《快乐大本营》之后推出的又一档由主持人推进节目进程的大型娱乐栏目。
此栏目已经湖南卫视向全国的观众推出便立刻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欢迎,收视率更是节节高升,成为湖南卫视的又一个王牌栏目。
1.节目定位与内容分析《天天向上》栏目定位于传播传统美德和风范,将知识寓教于娱乐之中。
这一做法是当全国上下各大电视台都将娱乐节目瞄准明星、表演秀、才艺比赛等这些旧元素上的时候,湖南卫视锐意开拓,从湖南本土文化出发,发掘自身的卖点,在湖南之子——毛泽东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上做起了文章。
将知识娱乐化、学习轻松化,这种寓教于乐的表现方式,不但迎合了备受应试教育煎熬的学生们的口味,而且天天明白最重要的一点“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学习的一生,这么一来,他们把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招致麾下,成了自己的目标观众。
其播出时间选择每周五19点35分的黄金时间播出,体现出湖南卫视对于这档节目的重视,抢占周末此时段的收视率。
受众群应该是与湖南卫视的总体定位一致,即年轻受众群体等等。
当然《天天向上》的成功与节目的内容是分不开的。
分析《天天向上》特色《天天向上》栏目是继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之后推出的又一档大型娱乐脱口秀栏目。
栏目开办了6年,获得了全国观众广泛的好评和欢迎,收视率更是节节高升,成为湖南卫视的又一个王牌栏目。
也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栏目。
这个栏目有其出色之处。
一.栏目形式天天向上栏目最主要的特色是以传播礼仪、公德为主题,出发点是让受众在看娱乐节目同时,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并借此发扬光大。
栏目主题定位深刻,从深远的道德层面出发用娱乐通俗、深入浅出的手法表现创意。
二.栏目宗旨天天向上栏目秉承了湖南卫视娱乐综艺“为快乐服务”的宗旨,开宗明义,就是要用娱乐方式传播知识。
三.栏目内容内容分为歌舞、访谈、情景戏三段式,形式上加强了模拟场景,它与快乐大本营邀请的明星嘉宾不同,天天向上的特色是经常邀请一些平民嘉宾在节目中使他们明星化,有时候也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各行业领军人物来讨论传统礼仪,这种平民明星化的方式使节目资源得以扩展,每期节目都包罗各行业、各个特色人群,内容设计空间自由,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使得栏目包容性强。
如:高校PK、城市PK、行业团体秀。
还有邀请一些陌生行业的职业人士吸引观众眼球,比如国家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译制片配音员、百度公司职员、旅游公司试吃员、试睡员、国家钢铁厂炼钢工人、平面模特、国家体育运动员等。
每期内容根据做客嘉宾的特点来安排进程,栏目加强嘉宾和现场观众互动,氛围欢快轻松幽默,这也许就是该栏目最大的特色。
每一期都会有新鲜的惊喜和新鲜的内容,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之感。
从而使栏目获得持续的关注和影响力,达到长胜不衰的效果。
四、主持人风格天天向上栏目主持人是由七位帅哥组成的“天天兄弟”团队,他们中有主持人,明星,歌星,影星,分别来自两岸三地、日韩。
主持人队伍阵容强大,风格迥异,这也是栏目特色之一。
他们就如同文化使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十分切合栏目主题。
每位主持人各具特色,通过栏目设计分工明确,更加突出个性,但同时也配合默契,时聚时散非常符合当前娱乐栏目清新、活跃的特色。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分析2008年8月4日,湖南卫视为配合奥运会正式推出全新礼仪、公德、综艺性脱口秀《天天向上》节目,每周五晚黄金时段播出。
这档以礼仪、公德为主题、分为歌舞、访谈、情景戏三段式的节目一经推出,就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天天向上》作为湖南卫视“青春向上”口号下推出的一款全新的媒介产品,下面将对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及营销模式和运作模式加以分析说明。
一、节目介绍(一)节目定位:把握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弘扬中华文化礼仪《天天向上》节目创意的出发点是, 中华自古为礼仪大邦, 然而今天,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沦丧, 国民优秀礼仪风范逐渐退化, 与文明之邦国的称号相去甚远, 随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 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礼仪风范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让国民在娱乐嬉笑之余, 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 是节目定位之深度体现。
一个娱乐节目, 有如此的深远立意,,需要对节目和对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的敏锐度的深度把握。
(二)节目内容在“节目内容”是采用整合资源的手段将“‘传统’和‘现代’”生活特点以文化的风格来传达并呈现之观众面前。
细析现阶段的节目内容组成涵括的方面有:高校风云(各大高等院校,包括传统理工院校,也包括一些艺术院校)+ 职业探秘(模特、空姐、配音等)+文化讲堂(传统礼仪文化)+人物访谈(略区别于职业探秘,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具有特定身份人物),这样的内容构成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界限,与节目的战略定位基本一致。
(三)风格特点《天天向上》这个节目既不是单纯表演型的,也不是纯粹访谈型的,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是表演、访谈互相穿插,给人的感觉很轻松,很随性。
而且节目中还带有礼仪性、公益性的内容,很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看娱乐节目不外乎是“为了释放压力,给自己一份轻松愉悦心情”及“满足个人的探秘心理”。
(四)主持人阵容其主持人一直处于一些小调整的状态。
从地域上看主持人包括“国内(湖南、广东、台湾、河南、河北、上海等)+国外(日本、韩国等)”,从品行类型上讲其主持风格也涵括了“地方特色(方言、习俗差异等)+性格差异(稳重、腼腆、活跃等)”。
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特色研究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特色研究引言: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自2011年起在湖南卫视播出,凭借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对该节目的特色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天天向上》的成功原因以及其在娱乐产业中的地位。
一、创新的主持风格《天天向上》的主持阵容由内地著名主持人汪涵和黄渤组成,两人不仅拥有出色的主持能力,还具备与嘉宾互动的独特魅力。
他们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主持节目,善于制造气氛,并善于调动嘉宾和观众的笑点。
由于他们善于玩笑调侃,节目中的尴尬场景常常被他们化解,使热搜明星的社交尴尬变得更加宽容和友好。
二、多元的娱乐形式《天天向上》是一档集合了娱乐、脱口秀、真人秀等多种娱乐形式的综艺节目。
在每期节目中,不仅会有明星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还会有现场观众参与其中,与嘉宾进行互动。
此外,节目还特别注重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比如每期节目中都会有观众提问环节,观众们可以通过微博或现场直接向嘉宾发问。
这种多元的娱乐形式使得《天天向上》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三、关注年轻人热点话题《天天向上》在节目内容上紧跟时下年轻人的热点话题,善于挖掘并聚焦年轻人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流行音乐、电影综艺娱乐圈内的八卦,还是社会时事,都会成为节目的话题。
这样的策划方式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与参与感。
四、嘉宾配置合理《天天向上》邀请的嘉宾往往来自各个领域,包括电影、音乐、体育和综艺等。
这些嘉宾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个人特点,他们之间的搭档也屡屡碰撞出火花。
嘉宾们的互动和对话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欢笑和启发,还能够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人魅力。
五、突破传统脱口秀的创新《天天向上》不仅在嘉宾配置上有所创新,还在节目形式上有所突破。
传统的脱口秀节目注重嘉宾之间的互动和表演,而《天天向上》则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环节,使节目更加贴近观众生活。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的传播学分析(一)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设置的成功所在,以及分析其不足,为栏目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天天向上电视“冷”媒介传播效果
2008年8月4日,湖南卫视为配合奥运会正式推出全新礼仪、公德、综艺性脱口秀《天天向上》节目,每周五晚黄金时段播出。
这档以礼仪、公德为主题、分为歌舞、访谈、情景戏三段式的节目一经推出,就获得较高的收视率。
《天天向上》节目的成功,与其契合电视“冷”媒介特点的设置密不可分。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研究中首次把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其中,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的媒介,它的包容性较强,要求受众高度参与,因此冷媒介倾向于提供清晰度较低的信息,提供较少的信息,以留给受众充分的填补空间。
电视马赛克图像的低清晰度使其归人冷媒介的范畴。
而高清晰度则是指充满数据状态的“热”媒体,它提供较多的信息。
自这一理论提出至今,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
比如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式“热”媒介;而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划分为“冷”媒介。
但是,从媒介实践的角度来讲,这一理论却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我们不应该仅从单一维度把握冷热媒介论,由此陷入思维的死胡同,造成对其严重的误读。
这不仅是传播理论上的损失,更会造成其对实践指导意义的缺失。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的成功恰好契合了麦克卢汉关于“冷”媒介低清晰度、强包容性和延伸多种感官的特点。
我们认为,这一节目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理论的合理之处。
一、节目主持人的“冷”形象契合了麦克卢汉关于“冷”媒介适合清晰度不高的人物形象的阐述麦克卢汉媒介划分理论中“冷”媒介的“冷”特指媒介表现形式的清晰度。
清晰度不高的人物形象即“冷”形象比较适合清晰度不高的电视媒介。
“冷”形象的身份特征是模糊的。
由于人物的清晰度不高,这种状态适合观众的积极参与,由此形成对电视形象的补充。
而观众高度的参与性正是电视媒介所需要的。
《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汪涵就是具备这种特征的人物形象。
例如,《天天向上》主持阵容中的领袖人物汪涵,他可以既像医生,又像老师,动起来的时候又像是舞者。
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来说,这类主持人形象就是“冷”的。
“电视适合清晰度不高的人物形象。
凡是明白显示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外貌,都不适合电视媒介。
任何人,只要他看上去同时像教师、医生、企业家或其他职业的人,就是适合电视媒介的人。
”汪涵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很好地实现了时尚与知性的结合,这使得无论在脱口秀环节中参与的嘉宾是艺术家、明星或者是大学生,他都能做到有效地与嘉宾沟通互动。
嘉宾和主持人之间达成的有效配合,成功地实现了嘉宾与观众共享的和谐之感。
“当电视推出的人看上去可以明确分类归入哪一种确定的职业时,电视观众就没有任何东西需要填补了。
观众对这样的电视形象感到不舒服。
”。
主持人汪涵似乎在各个方面都是行家,因此他在节目中游刃有余。
观众很容易对他的形象产生认可。
二、脱口秀环节注重才艺和观众参与度,符合麦克卢汉关于“冷”媒介适合展现一个过程的理论
脱口秀节目的气氛是轻松随意的,参与节目的嘉宾都是各行业的专家里手,在现场的表演和教学过程中,主持人和观众都勇于学习并努力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由此嘉宾的形象也变得比较有创造力与亲和力。
这恰好与麦克卢汉关于“电视这一媒介拒斥形象鲜明的人物。
它有利于表现过程而不是产品”。
的观点相符合。
一般而言,观众喜爱有众多明星参与的脱口秀节目。
节目中嘉宾与主持各显其长,嘉宾以专业才能征服观众,甚至使观众产生叹为观止之感。
主持人则使出浑身解数,在节目中融入更多娱乐因素,引得观众开怀大笑,乐于积极参与。
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嘉宾不仅展示才艺。
而且要求主持人或观众进行现场学习和表演,节目所展示的不是某一嘉宾的形象鲜明的演示
成果,而是通过学习,普通观众都可以参与并进行表演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都做出巨大努力以维持与观众的联系。
“电视图像中自己动手,深刻介入过程的突出特征,延伸到电视演员的表演艺术中,在拍电视的条件下。
他必须机警借助详细的姿势和体态来改善和修饰每一句话和言语的响亮度,以维持他与收视这的密切关系。
”为了完善剧情,节目导演也会客串其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为节目中增添了许多无厘头成份,由此构成整个节目轻松愉快的气氛与随和的平民化姿态。
受众参与其中,热情高涨。
这样,节目内容的一切符号都被加入娱乐因素,煽动起观众的高涨的热情,通过极具趣味性的内容渗入集体的公共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