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13少年中国说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67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语言风格;2.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获得阅读的愉悦;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章的难点语句,并能够正确解释;3.学习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化内涵;2.掌握抽象性强的语言表达,如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引(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问答内容如下:•你能回答什么是“少年中国说”吗?•你对少年中国这个主题有何了解?引出“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自身生活和国家发展相关的问题。
例如:•你认为中国未来该怎样发展?•你有哪些身边的榜样可以学习?3. 阅读材料(2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少年中国说》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实际经验进行感性理解。
然后由学生自行独立阅读,在发现关键语句时,进行标注并思考其含义。
4. 讨论检验(25分钟)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来的难点,教师要进行逐一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
例如:•“少年江湖”所表达的何种意涵?•“少年方丈”隐喻了什么?接下来,教师安排学生同桌之间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然后座谈整理出感受以及问题讨论。
5. 语言表达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并进行小组内部朗读练习,并写下自己对于所读文字的感想。
然后在同桌之间分享自己写下的感想与体会。
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将小组成员分享的感想和体会汇总起来,与全班共同分享。
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简单的小练习,检测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语言风格;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获得阅读的愉悦;3.学生是否能够阅读文章中的难点语句,并能够正确解释;4.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演讲,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节课选自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难词难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朗读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难句的翻译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少年”、“中国”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句难词,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大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表达中华文化对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够理解文章中少年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3.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4.能够在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
3.发表自己对祖国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
2.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和责任。
四、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音频。
2.课件及教学素材。
3.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4.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并通过提示让学生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情感地朗读,并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
第三步:交流讨论(15分钟)1.老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谈谈对祖国的看法。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对祖国的情感。
第四步:重点讲解(15分钟)老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感情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五步:课文学习(15分钟)学生默写课文重点句子,并在小组内互相帮助。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兴趣。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和责任。
六、作业布置1.默写课文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中华文化对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自信心。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p 。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
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的。
1. 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 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2. 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 朗读法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 背景点拔教学法本课只从字面意思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防止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详细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 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 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考虑为什么。
3. 搜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 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读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所著的一篇演讲稿,以激昂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对少年的中国进行了赞美,并对中国的未来寄予厚望。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体会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对演讲稿的文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对于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难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通过提问、讨论、朗读、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课文PPT或投影片。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老师讲解课文的大意,解释生字词,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朗读、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或写作,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共2课时)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人物和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提取事实细节并进行分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文化情感,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故事,掌握关键信息,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难点:通过文字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内容的热情。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学习理解文章内容和背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中所描述的情感和事件,加深对内容的印象。
4.总结(5分钟)–结合活动,帮助学生总结课文重点和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课文细节并做简单复述。
2.课文分析(30分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进行故事情节的整合。
3.互动讨论(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课文中的感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4.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设计的活动和讨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加入更多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主旨。
2.能够运用全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4.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主旨。
2.运用全文阅读和快速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概括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1.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大意,确定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分析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4.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5.对学生进行知识自测,确认学生的掌握情况。
6.提供相关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教学:1.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活动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增加学生的交互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学是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演讲词,梁启超在这篇演讲词中热情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倡导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精神。
本文语言激昂,富有感染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课件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进行课文的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写于1900年,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做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目标】1.会认“泻、皇、胎”等6个生字,会写“潜、渊、鳞、履、疆,”等9个生字。
借助注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交流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及作者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习本文写作特色和反复对比的特点。
3.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品格培养目标】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生交流背诵搜集的爱国诗歌【预设评价】你背诵得很有感情,声音再放开一点就好了【预设评价】你背诵的诗歌真多,显示出你有很高的语文素养。
小主持讲安全:不满12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上路。
【设计意图】日日讲安全,安全记心中。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少年中国说》,学生谈感受。
2.导入语: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①字音:潜(qián)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干将(jiānɡ)发硎②字形: “惶”是竖心旁,“鹰”里面是两个单人旁,“矞”上方是个“矛”;“履”里面是一个双人旁三、研读赏析学习活动(一)过渡: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用原文来回答。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材背景介绍本教案以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为基础,这是一篇反映少年儿童对祖国祖先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发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能正确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首先,通过投影呈现祖国风采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话题,引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先自行阅读《13少年中国说(节选)》,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教师进行逐段解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精彩语句。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注重语调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所传达的情感。
4. 创设情境通过课堂互动、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表达自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5. 思维拓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所述内容展开思维拓展,引导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设想和思考。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阅读训练和情感引导。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情绪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查找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当时宋代的社会环境等;《无名岛》一文鼓励学生去查找我国海岛战士生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中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2)学习列提纲,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这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建设家乡,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通过列写作提纲,让学生分段叙述,将文章写清楚。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13.少年中国说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3遍以上,不会读的字查字典,意思不理解的查阅资料或者查字典,尝试理解课文。
2.给“写字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课本对应生字上下,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3. 搜集梁启超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活背景。
【教学目标】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渊、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少年英雄会》歌曲学生用具:无【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少年英雄》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2)在100多年前,20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就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个人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课题)。
(3)师: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课件出示时代背景)20世纪末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大清帝国处在崩溃的边缘,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通过政治改良的方法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
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作“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
在日本他听到日本人谈到中国的时候,都说中国是“老大帝国”。
师:(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老大”的意思就是年纪大了。
跟“老大帝国”意思相反的是“少年中国”。
教案:《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少年中国说》的内容;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15年所作的演讲,主要内容包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演讲强调了少年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鼓励青少年要勇敢地追求进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少年中国说》的内容;难点:理解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梁启超先生的观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先生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 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3. 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少年具有哪些品质和特点?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讲解;2. 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排比、对比等;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即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练习题;2.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业设计:1. 抄写《少年中国说》课文,并背诵;2. 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少年”的作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主要情节。
2.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
3.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少年中国说》课文内容。
2.学习生词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阅读和表达。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3.准备相关课前导入活动。
4.准备课件、板书内容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课文理解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情节。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梳理课文结构。
3.学习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分角色演绎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1.完成课文后的相关习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进行课文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利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和练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 教学内容:爱国主义教育1.通过《少年中国说》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报国的意义。
2.分析课文中涉及的爱国主题,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承担。
3.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
六、教学反思《少年中国说》是一篇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滋养。
以上是针对《少年中国说》的教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综合运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表现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设计就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借助文言文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汲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课文的背景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少年。
有人说,少年是一首诗,浪漫隽永,明秀悠长;也有人说,少年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2.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联系学生的实际,采用赞美少年的方式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自读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生字,注意会认字中“鳞”的笔画较多;“哉”的字形要注意右上一点和右下一撇要同时存在。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惶”读huánɡ,不读huǎnɡ,也不读huānɡ。
“哉”读平舌音。
(2)辨清字形。
①“泻”与“泄”的字形、字义要区分开。
(“泻”指液体很快地流下;“泄”也有液体、气体排出的意思,也指透露。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
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和国家紧紧相连
前程灿灿的少年中国
少年和国家的美好未来
讴歌祖国未来寄予少
年希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
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地写下
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
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8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
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
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
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
《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
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
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
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
另外,对于文章的第二段,部分学生理解得有些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
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