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_张志俊陈式太极拳新架八十五式讲解 (新)
- 格式:doc
- 大小:1014.50 KB
- 文档页数:19
85式太极拳教学分解85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起源于陈氏太极拳,是由陈照奎先生所创编。
85式太极拳以柔和、舒展、缓慢的动作为特点,注重身体内部的调节与意念的运用,具有强身健体、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本文将对85式太极拳进行详细分解教学。
一、起势1. 站直脚并肩,两手自然下垂,松肩放胯。
2. 双手自然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外。
3. 手臂向两侧平伸,同时右脚迈出一步成为左右分脚。
4. 左脚随即跟上成为并脚。
二、左右野马分鬃1. 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为左右分脚,同时双手向两侧平伸。
2. 右手顺势向上抬起至头顶处(掌心向外),左手则沿着身体向下推至大腿处(掌心向内)。
3. 双手再次回到胸前位置,并换另一侧重复以上动作。
三、左右摆莲1. 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为左右分脚,同时双手向两侧平伸。
2. 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左手则沿着身体向后推至臀部处,掌心向外。
3. 右手再回到胸前位置,换另一侧重复以上动作。
四、单鞭1. 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为左右分脚,同时双手向两侧平伸。
2. 右手沿着身体从胸前往下划至大腿处(掌心朝内),同时左手从胸前往外推至身体右侧(掌心朝外)。
3. 右臂继续向下划至小腿处(掌心朝外),同时头部也随之转动。
4. 左臂则在身体的右侧悬空,并且与右臂呈直线状。
五、提手上式1. 左脚迈回原位并与右脚并拢,同时双手自然下垂。
2. 向右转身90度,同时将双手提起至胸前位置(掌心相对)。
3. 两臂继续上举过头顶处,并将重量转移到左腿上。
六、白鹤亮翅1. 右脚向右迈出一步成为左右分脚,同时双手下落至胸前位置(掌心相对)。
2. 左手沿着身体向后推至臀部处,掌心朝外,同时右手顺势向前推出至大腿处,掌心朝下。
3. 右手继续向前推出至小腿处(掌心朝下),同时头部也随之转动。
4. 左臂则在身体的右侧悬空,并且与右臂呈直线状。
七、摇步搬拦捶1. 右脚向右迈出一步成为左右分脚,同时双手下落至胸前位置(掌心相对)。
85式太极拳教学分解介绍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以其流畅缓慢的动作和强调内外一致的特点而著称。
85式太极拳是一套较为新的太极拳套路,以下将对该套路进行详细分解和教学。
五禽戏在学习85式太极拳之前,可以先练习一下五禽戏。
五禽戏是古代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鹿游1.站立,将双手放在胸前合十,身体放松。
2.腿缓慢抬起,同时将手往外伸展。
3.手臂回转,右手臂放在身后,左手臂放在头上。
4.慢慢放下腿并回到初始姿势。
猿蹲1.站立,将双手放在头顶,掌心向上。
2.缓慢蹲下,同时将手臂放在膝盖上。
3.慢慢站起并回到初始姿势。
熊挫1.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臂放在身体两侧。
2.同时向前弯腰,将手触摸到脚尖。
3.慢慢回到初始姿势。
猴摇1.站立,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前。
2.缓慢转动上半身,将手臂摇动。
3.慢慢回到初始姿势。
1.站立,双腿并拢,手臂放在身体两侧。
2.将左脚向前抬起,同时将右手向前伸展。
3.慢慢回到初始姿势,然后换边重复动作。
85式太极拳第一节1.起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2.缓慢抬起左手,同时右手缓慢向前推出。
3.左手向前举起至头顶,与右手形成一条直线。
4.左手缓慢下落,右手收回身体。
5.左手贴在右手右侧臂上。
第二节1.左脚向前迈一步,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2.右脚跟随前进,形成左高右低的姿势。
3.缓慢收回双手,右手在左手前方抬起至胸口。
第三节1.左脚再次迈一步,同时双手向前推出。
2.右脚跟随前进,形成两脚并拢的姿势。
3.缓慢收回双手,右手在左手前方抬起至胸口。
第四节1.迈开右脚向右边一步,同时右手向右边伸展。
2.左手放在右手前方至腰部。
3.缓慢收回双手,右手在左手前方抬起至胸口。
第五节1.通过类似第四节的动作,右脚向左边迈出一步。
2.双手交错,右手向左伸展,左手放在右手前方至腰部。
3.缓慢收回双手,右手在左手前方抬起至胸口。
1.双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目录一、初入太极门太极拳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像迷迷糊糊地摸到了一本书,然后我就迷迷糊糊地把这本书就读得差不多了,迷迷糊糊地就练出了一些体会。
所以我常说我是半路出家,却念了一本真经。
“砰”的一声——我被撞飞在墙上七下陈家沟初见陈照奎明师二、太极师承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陈王廷创拳绝不外传的“功夫架”杨露禅学拳师爷陈发科恩师陈照奎五大流派三、悟拳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顺逆缠论松“闪哪”“凌波微步”四、过招从1975年第一次和人交手,一直到1983年打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在正式场合以及非正式场合下,与各类武术高手交手上百场,从无败绩。
狂妄岁月技击意识“挨打时要抱紧”全民武术热的八十年代大败日本空手道代表团五、行家一出手这个惊心动魄的瞬间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用听劲去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大小、时间,用手上长年练就的高速传感反应,以自己的作用力去感知对方的反作用力。
这也是为下一步做火力侦察,因为要进攻的话,给对方多少力他才跟上来呢?不同的人,不同的拳,你给多少它才来,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地引诱它必反扑。
还有,用什么速度?速度快了,对方就跟不上,慢了,又拿不住。
总之,这是个拿捏劲,妙不可言,绝对没法重复。
高手含义手指一勾人就倒我就是专门卖打药的“大身法”成为高手的条件六、一招制敌真正的功夫就是这样的,口说一个字的功夫,胜负立判了。
太极拳的灵魂就是技击,讲究的就是快如闪电,一招制敌。
所以,真要把太极拳搬上擂台去,观众怎么看呢?看什么呢?一招就没了。
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八十五杨式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太极拳流派,它融合了杨式太极拳的经典传统和现代化的训练方法。
本篇文章将针对八十五杨式太极拳进行分解教学,通过详细地解析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动作的实践技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领会八十五杨式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提高练习水平,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同时,通过分解教学,也能够帮助传承和发扬八十五杨式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的价值和地位,推动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安排进行简要的介绍。
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引领读者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为后续内容的阅读做铺垫。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对八十五杨式太极拳的简介、基本动作分解、练习要点以及分解教学的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知识和信息。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包括对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意义的评价,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进行精炼的结语。
通过文章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布局和内容安排,便于阅读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八十五杨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拳法的基本动作和练习要点。
通过分解教学的方式,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八十五杨式太极拳,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同时,本文也旨在强调分解教学在学习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八十五杨式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练习中,达到身心健康和提升内在气质的目的。
1.4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八十五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陈氏太极拳要领——张志俊第一章各家太极拳的特点(1994年4月25日在郑州对全国学生的讲话,学生根据录音整理的,错字及口语较多,请原谅。
)一、太极拳的源流明末清初(300多年前),中国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是一位唯一未打过败仗的将军。
他独创了纪孝新书三十二式练兵法,训练士兵作战。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运用缠丝螺旋劲,采用戚继光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拳法,结合易经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的经络学说创编了陈氏太极拳。
古时候武术对练必须戴上护具才安全,很不方便。
为了减少这种麻烦,陈王庭用柔化刚的技法创造了太极推手。
陈王庭家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家沟面对黄河,背靠清风岭。
那里经常发生战争,陈王庭为了对敌才创编太极拳。
他造太极拳五路、炮拳一路、长拳一百零八式等。
器械有单刀、大刀、梨花枪、白猿棍、单剑、双剑、双锏、梢节棍、大杆等,最杰作的是推手法。
推手法有单推、双推、进一退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挽花、花脚步(也叫乱采花)、大履及擒拿、散打法、摔法等。
经过历代努力,把五路太极拳编为一路和二路(炮捶)。
陈有本、陈有衡创编了陈式小架,原有的老架为大架,同时成有两派流传。
第十五代陈清平招赘到赵堡镇,把小架的每一个动作的折叠加他个圆圈,所以叫做加圈太极拳。
一九二七年,陈照丕(十八代)到北京授拳,一九二八年,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到北京设馆授拳。
陈发科子陈照奎(十八代)将陈氏太极拳传遍全国。
二、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缠丝劲:分顺缠、逆缠的基本缠丝和方位缠丝。
方位缠丝有上下缠丝、大小缠丝、左右缠丝、里外缠丝、进退缠丝五对。
顺缠有一个普通的规律,一般都是向心力。
逆缠都是离心力。
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因为在顺缠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
但是大部分是向心力。
逆缠是通过外翻的外缠,顺缠是逆缠到尽头用手指折回来的劲是向心力。
缠丝劲是通过以手领劲(顺缠是不指领劲,逆缠是大指领劲),其它手指依次跟上的方法。
以手领肘,以肘带肩。
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的配合,韧带、肌肉、骨骼跟着走缠丝的运动。
杨氏85式太极拳讲解杨氏85式太极拳是由中国武术家杨禄禅创编的一种太极拳套路。
下面是对杨氏85式太极拳的简要讲解:一、起势与预备动作:1. 起势:双脚并拢,脚尖稍微外扣,两手自然下垂。
2. 胸部放松,呼吸自然,心情平和。
3. 静立片刻,调整呼吸与身体状态。
二、开合与功架:1. 开合:迈开左脚,同时将两手缓慢抬起,至胸前高度。
随后,右脚移动,与左脚并拢,两手同时沿曲线下降至腰际位置。
2. 功架:沉于腰胯,背部挺直,头顶轻提,两手下垂于身侧,手指自然微微弯曲。
三、拳法动作:1. 单鞭:沿势图的曲线向右前方转体90度,左足踏至右足前方。
左手轻轻抬起至胸前,右手向下至臀部后方。
2. 手挥琵琶:右手沿曲线向前横扫至左侧,左手自然下垂于右臂旁。
3. 手揽雀尾:左手提起,并轻盈地向左侧捧过;右手沿曲线抬起,手指轻微弯曲。
4. 云手:左手向下挥起,右手轻拨至身侧;同时,左足向右步,右足略微沉于地面。
5. 抱虎归山:步伐回归中心,两手从身侧收回,相互交叉于胸前。
6. 如封似闭:双手向前推出至面前,两手自然分开,手臂轻微弯曲。
7. 双峰贯耳:右手微往后收拢至胸前,同时左手在胸前形成成虚指式。
8. 左右分脚:轻盈地迈开右脚,同时右手以圆形向前伸出,左手在身侧。
9. 肘底看捶:右手微微下降,手指轻弯,肘部往前伸出,与左后脚尖略微成直线。
10. 进步七星:左脚随前进,踏至右脚的旁边,同时右手向前推出,左手略微后移。
11. 倒肘带捶:右脚左踏,同时右肘轻弯向左侧摆出,与左后脚成直线。
12. 置步拦右肘:将右手放至胸前,左手贴着右乳白腹向后伸出。
13. 幻身单拳:左手轻推出至面前,右手自然下落于身侧。
14. 手挥琵琶:左手沿曲线向前横扫至右侧,右手自然下垂于左臂旁。
15. 手揽雀尾:右手提起,并轻盈地向右侧捧过,左手沿曲线抬起,手指轻微弯曲。
这只是杨氏85式太极拳的部分动作讲解,整个套路包含了更多的动作和细节,需要通过实际学习和实践来掌握。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
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
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
眼神关顾右拳前伸。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
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
要点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
随转体,左肘向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
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按式止相同。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八式云手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
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移,屈臂沉肘,手与肩平,掌心朝下。
眼神关及右掌下移。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转向东南)。
此时身法上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左肩低右肩高,身躯向左倾斜,身体易出现摇晃,立身不稳和僵劲随之产生;二是身躯扭曲,即双肩已转向东南,而双胯仍朝向正南(或南偏东)。
因此身躯在朝东南即左转动时,要做到坐实左腿,收沉左胯,逐渐使下腹左侧与左大腿内侧贴近,这样才能保证肩与胯相合从而避免身躯扭曲之弊。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
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85式太极拳第一段教学分解概述一、预备式站姿调整: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呼吸自然。
心态准备:心情平静,排除杂念,准备进入太极拳的练习状态。
二、起势(以部分动作为例)开步站立:左脚轻轻向左跨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膝微屈,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双手上举:两手缓缓向前平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手指微屈,目视前方。
下按收势:两手由前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同时身体微微下沉,调整呼吸,进入下一动作的准备状态。
三、第一段主要动作(示例)1. 揽雀尾左棚: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前方棚出,右手下按于右胯旁。
右棚:重心后移,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向右前方棚出,左手下按于左胯旁。
捋:上体微右转,两手由前向后下方捋至腹前。
挤:两手向前挤出,同时身体前倾,成左弓步或右弓步。
按:双手向下按出,身体后坐,重心后移。
2. 单鞭* 接上式,身体右转,右手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上方,掌心向内;左手经腹前向右划弧至右肩前,掌心向外。
* 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同时右手下按至右胯旁,左手向左前方推出,成单鞭势。
3. 提手上势* 身体微左转,重心后移,右脚尖内扣,成右虚步。
同时左手向左上方提至胸前,掌心向上;右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前臂内侧,掌心向下。
* 重心前移,成左弓步。
同时两手上下相合,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成提手上势。
四、注意事项呼吸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做到动作与呼吸的协调一致。
放松身体:全身放松,尤其是肩部和腰部要放松,避免用力过猛或僵硬。
意念集中:意念要集中在动作上,感受太极拳的韵味和内涵。
持之以恒: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水平。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
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张志俊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拳谱1、呼吸2、沉肩坠肘,裆走下弧3、胸腰腹的开合4、立身中正5、松胯平稳舒展(立身中正,注意呼吸),缓慢柔和,裆走下弧、坠肘沉肩心无杂念(黑体是技击动作,斜体是细节)第一段(综合练习)一、预备式1、两脚并拢,自然站立。
两膝微屈、胯微松、腹微收、胸微含,两肩自然下垂、两手垂于腿侧。
两肩要平,下颌微内收,颈部微后挺。
舌顶上腭,齿轻扣,唇轻合,两眼目视前方(平视),头顶虚虚领起。
2、右脚五趾抓地,曲膝松胯,重心微下沉。
左脚脚尖领劲,提膝、松胯,向左横向迈出一步。
步幅的宽度与肩同宽或略宽,两脚尖平行向前。
要点:两脚分开时左脚脚后跟先着地,分开后两脚与肩同宽,练习过程中裆走下弧。
二、金刚捣锥1、左手顺缠、右手逆缠提起,两手虎口斜相对,两肘乍开棚出,腋下空,含胸,塌腰。
同时,身向左转,重心右移。
2、双手开,变左逆、右顺向自己的右膝盖前方按出。
同时,身向右转,重心左移。
3、左逆、右顺,走下弧线向自己的左侧捋。
左手在自己的左耳左侧,右手在胸前中线。
同时,身向左转,重心右移。
两眼向正前方看。
4、左顺、右逆,开,外棚。
向右侧捋,右手在右耳右侧,左手在胸前中线。
同时,身向右转,重心左移,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摆约70度。
5、两手继续保持向自己右方的领,同时,裆走下弧,移重心,提左膝,左脚以脚跟着地逆缠向自己的左前方迈出一步。
脚尖上翘里合,两眼目视前方。
6、左手逆缠,右手顺缠走下弧线向前棚出,左手在自己左膝上方,右手在右腿上方,同时,裆走下弧,移重心。
7、双手双开撩掌,同时,曲膝、松胯,重心下沉,目视前方。
左手逆缠开,合,合于自己右肘窝;右手开,顺缠挖,合,向前领出。
同时,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以脚尖着地向前点出成虚步。
8、右手由掌变拳卷、顶肘,里合;左手反掌下沉合于自己腹前。
同时,曲左膝、松左胯、提右脚,震。
右手拳下砸合于自己左手上,同时,震右脚。
要点:做第一、二个动作金丝缠腕时,手上升多高,身体重心下移多少,目视左前方。
八十五式xx太极拳xx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xx永年人xx 碌禅(1799-1872)及其子xx健侯(1839-1917)、其xxxx澄甫(1883-1936)等人在xx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xx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xx太极拳姿势开展,xx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xx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xx的手段。
xx太极拳的特点(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八十五式xx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xx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xx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xx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xx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八十五式xx太极拳图解与动作要领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85式口诀表摘要:一、太极拳85 式口诀表简介1.太极拳的起源与历史2.85 式太极拳口诀表的传承与发展3.太极拳在现代社会的推广与普及二、太极拳85 式口诀表详解1.太极拳基本动作与技巧2.85 式太极拳动作分解3.口诀表与动作指导三、练习太极拳85 式的益处1.强身健体2.修身养性3.增强协调性与灵活性4.提高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四、总结1.太极拳85 式口诀表的价值与意义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太极拳3.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太极拳的练习与传承中正文:太极拳85 式口诀表是我国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指导文献,它包含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与技巧,以及85 式太极拳的动作分解与口诀。
太极拳起源于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气功、中医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运动。
85 式太极拳口诀表的传承与发展,反映了太极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进步。
太极拳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普及,许多人都通过练习太极拳,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与技巧包括:立正、开步、弓步、虚步、仆步、歇步、独立步等。
这些动作在85 式太极拳口诀表中都有详细的分解与指导。
练习太极拳85 式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首先,太极拳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通过各种动作的锻炼,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提高心肺功能。
其次,太极拳强调修身养性,练习者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出沉稳、冷静、从容不迫的心态。
此外,太极拳还能增强人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提高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总之,太极拳85 式口诀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85式太极拳讲解太极拳功法:头领名门带腿脚起【如倒卷肱】等。
弓步膝盖找脚尖,上步松胯下沉移重心圆裆两腿夹角大于45度不可以顶胯夹裆如【右棚】。
胯转代手转。
实腿转时,松腰胯,沉脚跟,脚尖微起,脚下变虚实,腿的外侧有向内包裹的感觉,另一(后)腿不要弯曲。
单鞭:手是抻拔劲平抹转。
进步搬拦锤右手握拳去合左腰眼,松左肩。
在虚实的转换中,腰脊由前折变为后迭,脊气将虚脚提起,丹田气将虚脚平松落地,完成一组虚实转换。
如封似闭:用右胯和右腰把右手抽回来,再抽左胯抽左腰,形成按势。
抱虎归山:撩左臂,腰微左转,左肘合左腰眼有个开劲,右手是踩劲。
双峰贯耳:双手手背下落劲与腰背卷曲膝盖的劲相合,落脚手沉往外逼进有一个封,沉,封,压,沉,逼进的过程打的是开合劲。
野马分鬃的抱球是合劲,捧挒手有外旋之意,第二个挒踩手随势送。
斜飞式合是挫劲,右手踩。
进步指裆锤:挑,拦左手看着右手形成一个整体。
玉女穿梭:松肩胯,转腰旋胯,手旋架前推,裹臀扣脚坐实在开胯转身。
上步揽雀尾:右手的棚主要是引导右腿的上步。
上步七星:自己的七星要松活,两拳的劲要落在背部,背部的劲落在腰部,腰部的劲落在脚上。
退步跨虎:踩挒劲。
左手踩右手挒化劲往左手合。
动手要先动脚,动脚先动腰。
弓步,裆要开,腿要裹,脚要碾。
第三式揽雀尾 - 右掤口诀:右掤前臂要撑圆,胸前空松实丹田。
顶头立腰送尾闾,活泼于腰固下盘。
要点提示:1.右掤势的关键要领是“有后就有前”。
掤劲由下而上、由里而外时,胸部不能跟着右臂往前走。
相反,在重心前移时。
各个关节之间要对拉,节节松开,肩胯松沉了,劲路才能由脚而腿,由腰而脊输2.有些学员在提起右脚迈步时,支撑腿膝盖容易超出脚尖,形成跪膝,容易将重心坐在左脚后跟或脚掌上,尾闾不能正中。
其关键是实腿胯根要外旋、里收、下沉,这在整个套路两脚虚实转换过程中,始终都是要贯穿的要领。
3.凡弓步到位时,弓步的小腿应该与地面垂直。
肩胯上下对齐,松肩沉胯,关键要使两脚支撑的反弹力自然顺畅地贯穿上达。
85式太极拳教学分解85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一种,它是在著名太极拳大师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基础上,由杨培侯先生所创编的。
在深入探讨85式太极拳教学分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武术的内家拳术,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
它通过精确细致的动作和缓慢的呼吸来调和身心与宇宙能量,达到养生、强身健体和提高修养的目的。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阴阳”为基础,追求内外相合、意气相通的境界。
而85式太极拳则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特点在于动作缓慢、动作组合繁多,步伐变化多样,力量和柔软性的转换更加流畅。
通过练习85式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灵活性、平衡感和协调能力,改善健康状况和提高内功修为。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对85式太极拳进行深入的教学分解。
1.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练习的开始,也是整个拳路的起点。
在85式太极拳中,起势是一种缓慢的身体展开和舒展的动作,双手轻轻搂圆于胸前,呼吸深吸一口气,提起一股气慢慢回归,同时身体一起舒展。
2. 手式:手式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形态,它通过手部的运动和变化来表现出太极拳的基本姿势。
在85式太极拳中,手式的变化较为复杂,并伴随着身体的转动和步伐的变化。
它需要练习者具备稳定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对手臂运动的敏感度。
3. 步法:步法是太极拳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练习者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性。
在85式太极拳中,步法的变化多样,包括单步、双步、后撤步等。
练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能掌握步法的技巧和运用。
4. 姿势转换:姿势转换是太极拳中的关键环节,它要求练习者在不断转换姿势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流畅。
在85式太极拳中,姿势转换的变化非常多样,需要练习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和柔软度。
5. 内功练习:太极拳的内功是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运动来培养内力的一种方法。
在85式太极拳中,内功练习是通过呼吸调节、松紧配合和核心肌群锻炼等方式来进行的。
第一课
一、预备式:(注意整套拳双脚抓地)
1、两手自然下垂两大腿外侧,肩下沉,目视前方,下颌微收,百会穴虚虚迎起,颈部拉长,牙齿微闭,舌顶上颚。
2、重心向右移,左脚尖领劲,徐徐提起松胯,提脚向左平行迈出,脚跟着地,踏实合好,动作的宽度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脚尖平行向前。
二、金刚捣碓:(核心)
1.左转右移: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双手划弧线提起(手提多高,松胯多少),完成以后,左虎口向前,右虎口向侧,两肘乍开,腋下空,身体正,下蹲,同时,面向左前方; 11分
(1) (1) (2) .1
2.按:手指领劲、上翘、画圆(金丝缠腕),同时身向右转(双手高度不变转至右边),向右前下按出(两手之间是自己的膝盖,双手指斜相对,手像按一个瓢一样),重心左移,目视双手;
3.捋起:改变顺逆缠(右向拇指,左向小指),身向左转,继续下沉,松垮,重心右移,双手走下弧线,向自己左侧上方托起(左手上升,左肘下沉),左手指斜向前,右手在胸前中线,肘乍开,左里膊半圆(大于90度,肘低于肩,手指高于肩)左外膊成弓,目视左前方双手中间; 16:30分
4. 旋转开步:双手变顺逆缠旋转(右向拇指,左向小指),捋,开右臂,同时身向右转,重心左移,以右脚跟为轴,脚尖外摆约90 度(没有脚尖上翘,见图4.1)右膝弯曲;左手掌向里,右手掌朝外,右掌与膝相对。
19分
起势方向右转90度(图4.1)
5.提膝:重心向右,裆走下弧,下沉,重心移右腿,双手向右引,提左脚。
20分
5.(1) 5.(3)
5.(2) 5.(4)
6.迈步:逆缠向自己的左前方45度角迈步,左脚尖上翘里合,脚尖相对与小腿,左膝盖弯曲,跨放松,两眼目视前方。
7.堋出:双手向右后运动,继续松垮,向前棚出,左肘与自己左膝相对,右手在右脚上方,同时裆走下弧线移重心至左脚; 22分
8.撩掌:双手双开撩掌(要用手指尖去撩),同时屈膝松胯,重心下沉,手臂舒展,目视前方。
23:50 分
9.划弧伸出左手盖一半,右手盖、挖、同时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右脚以脚尖着地向前点出,约跨出同肩宽一小步,左手手心向下,搭于右臂臂弯处,成右虚步; 26分
(盖)
(挖) (10)
10. 右手由掌变拳:卷、顶肘、里合,左手顺缠翻掌下沉合于自己腹前,掌心向上,同时曲左膝松胯,提右脚,震右手,拳下砸合于左手上,同时震右脚,双膝微曲重心下沉。
27分
三、懒扎衣:
1.身向右转,重心左移,双手向右斜前上方辗、去赶,松胯下沉,保持腋下空,两眼目视前方; 29分
2.还原金刚捣碓(手下挂),同时身向左转,沉,重心稍右移至身体纵向中心;
3. 双手下插,同时身向左转重心微右移,,左前右后,(左掌朝外,右掌朝里,右手食指至左手拇指,手掌间像有东西隔着)目视正前方; 32
4.手指向前下引,松垮下沉,手指上领,合于中田(胸前中线),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指尖不要高于鼻尖< 避免遮挡视线> ,双手上领的同时,身向右转,重心走直弧线移于左腿;
5.身体左转,两手相抱,肘棚,手打开,(右上左下)右掌在身体前方,(大于90度,肘低于肩,手指高于肩)同时身向左转重心右移松胯下沉,目视前方;身体继续左转(擒拿用)眼向右看,重心右腿移到左腿,右手向下,左手向上(圆形运动)身体左转,收右脚(右脚以脚尖领劲)迈右步(提膝,横向右侧平行开出一步)(脚画一个小圈收回来,合上,还要向你的右方铲出,右膝盖弯曲,胯部放松)脚跟先着地,脚尖上翘里合,脚尖相对与小腿,眼向右看,左手腕放在右臂弯上,扬掌坐腕,右肘外柞 37分
5.1 5.3 5.4
打开(背面)5.2 打开(正面)5.2 5.5 (收脚)
6.合好以后,身体继续向左转,手领劲,重心移至右腿,右脚尖上翘到逐渐踏实(右脚里扣,双脚平行),然后,下沉翻手(右手逆缠,向拇指方向),展臂。
右手合于右膝上方,同时,左手小腹前肚脐下(掌心向上),左里臂要通圆,同时身体微向右转
四、六封四闭:
1.左手下插,大拇指向里转,虎口贴合于小腹部,折腕手指里收然后还原,同时右手折腕向左划一个小圈,扬指,沉下(反擒拿的基本手法),双手划圈的同时,身体向右转重心左移,然后在开的时候,身体还原重心右移; 44分
2. 右手走下弧线,左手再画半个圆,右手合于左小臂外下侧,重心左移,松胯,目视右下方(左肘向下压,右手向上抱);
3.下沉走下部往前移,向右前上方棚出,左掌心朝后,右掌心朝前,至右膝上方,同时裆走下弧移重心至右脚,下沉,目平视前方; 51分
4.身体下沉双手也下沉(双手走左下弧线捋)身向左转重心右移双手上提起(提的时候手上升肘下沉松垮两肘膝相合左手叨,右手托)同时,面向前,目视右侧;
5.双手打开,平行,合于耳下(要手指找耳朵),沉肩坠肘,眼向右看,掌心向前,双手外棚,同时开胸合背,身体左转重心右移; 55分
6.手合(斜相对,手指斜向上)松开胸部向下沉双手逆缠下按,走下弧线,按至脐前转向右胯斜上方推出左脚以脚尖着地,划后弧线收于右脚里侧,目视右前下方。
五、单鞭:
1.双手双顺缠(左手、右手向小指方向转),右手小指合于左小臂里侧尺骨挠骨之间(双手之间要拱圆,不能扁,因为此姿势是握着对方的胳膊),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侧,同时身向右转45度,重心左移,合裆,左脚尖点地,左脚跟转
59分
1.1 (正面) 1.2(正面) 1.2(背面)
1.3 (注意左脚) 1.1(背面)
2.右手以小指领劲逐个捏拢成勾手,手心空,拇指食指成圆形,经左手上方,提腕向外向上象拉丝一样拉开(打面部和前胸),眼向右看,同时左手顺缠下沉合于小腹前,同时身向左转重心移右腿,左脚尖点地,左脚跟转,左膝盖外摆,开裆,开胸;
2.1 2.2(正面,左脚) 2.2(背面)
3.右手继续向外领劲,左手顺缠,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重心右移,提左腿,脚尖上翘; 62分
右手领劲,身体右转,合上3.1 3.1 合上(背面)直接提膝
3.2 提膝(正面) 3.2提膝(背面)
4.左脚横开,逆缠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曲膝,脚尖上翘里合,扣脚,走下部移重心,踏实,勾右脚尖(坠肘沉肩),同时右手领劲;
走下弧,移重心 4.2 迈步 4.1(正面)迈步 4.1(背面)踏实、勾脚 4.3(背面)
踏实、勾脚 4.3(正面) 5.1下沉重心右移左手顺缠上升5.下沉重心右移左手顺缠上升(向上缠绕)开掌,左手翻手打开,展左小臂、逆缠外棚;
5.2.2翻手打开 5.2.1翻手打开
5.3 展小臂(正面) 5.3 展小臂(背面)
6.左手逆缠拉开,同时身体微向左转,然后双手放松,重心稍向右移,目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