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344.00 KB
- 文档页数:24
留置导尿技术常见操作并发症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导尿技术易引起医源性感染,如在导尿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膀胱、尿道黏膜的损伤;使用的导尿物品被污染;操作过程中违反无菌原则等原因均可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因此为病人导尿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操作规程。
尿道黏膜损伤1、发生原因(1)操作者不熟悉尿道的解剖结构,插管或拔管时操作动作粗暴,易造成男性尿道的狭窄和弯曲部位损伤。
(2)患者精神紧张,在插管时发生尿道括约肌痉挛;下尿道病尿道扭曲变形,插管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
(3)所选用导尿管粗细不合适、质地僵硬、反复插管等均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
(4)使用气囊导尿管导尿时,插管深度不够即向气囊内注水造成气囊压迫后尿道,导致黏膜水肿出血。
2、临床表现尿道内疼痛,局部压痛明显,排尿时加重;尿道外口溢血,有时伴血块;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尿道黏膜损伤严重者可伴有会阴血肿、尿液外渗、甚至直肠瘦,损伤并发感染者出现体温升高、尿道流脓或尿道周围脓肿。
3、预防及处理(1)操作者置管前认真评估患者,了解患者有无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或其它尿道病变,并向患者做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
(2)选用粗细合适、质地柔软的导尿管,插管前润滑导尿管,尤其是尿管的气囊部位,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
(3)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手法轻柔,插管速度要缓慢,切忌强行插管,亦不要来回抽插和反复插管。
(4)对于患有尿道不全梗阻、前列腺增生等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心插管,操作前用利多卡因胶浆润滑导尿管及尿道外口,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5)导尿所致尿道黏膜损伤,轻者无需处理或经止血镇痛等对症处理即可痊愈,严重损伤者可行手术修补治疗。
尿路感染1、发生原因(1)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使用的导尿管受到细菌污染、使细菌逆行侵入尿道和膀胱,造成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留置导尿存在的问题留置导尿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排尿困难或无法排尿的患者,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感染风险增加留置导尿过程中,由于尿道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容易引起感染。
尤其是操作不当、无菌操作不达标或导尿管无法有效引流等情况下,感染风险更高。
导尿相关尿路感染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引发尿路感染并发症。
1.2 尿流受阻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如果导尿管的通畅度不够好,可能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潴留等问题。
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引发尿液逆流、尿液滞留等并发症。
1.3 导尿管脱落或滑出留置导尿过程中,如果导尿管没有固定好或固定不当,可能会导致导尿管脱落或滑出。
这不仅会让患者感到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尿液逆流、感染等并发症。
1.4 患者不适感留置导尿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如尿急、尿痛、尿频等。
这可能是由于导尿管的刺激或不适合的导尿管尺寸导致的。
2.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留置导尿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整改措施的建议:2.1 提高操作技能和培训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提高留置导尿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无菌操作技巧、导尿管选择与固定、导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提高操作技能,可以减少感染风险和其他操作不当引起的问题。
2.2 加强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是留置导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等。
确保导尿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2.3 导尿管选择与固定在留置导尿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导尿管尺寸和材质非常重要。
过大或过小的导尿管都会导致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导尿管的固定也需要注意,确保导尿管不会滑出或脱落。
2.4 导尿管的引流和护理留置导尿后,导尿管的引流和护理也需要重视。
导尿管要保持通畅,避免引流不畅或尿液滞留。
同时,定期更换导尿袋和导尿管,定期清洁导尿口,减少感染风险。
留置导尿护理措施(一)留置导尿护理介绍留置导尿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在病人需要时长期排尿。
为了确保留置导尿的安全和有效性,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措施:1. 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根据病人的性别和年龄,选择合适尺寸的导尿管。
•确保导尿管质量可靠,无损坏或破损。
2. 消毒手部•在进行留置导尿之前,护士必须洗手并消毒双手,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搓手。
•使用无菌手套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 准备导尿器具•在进行留置导尿之前,准备好所有必要的导尿器具,包括尿袋、尿管夹等。
•检查所有器具是否完整并处于无菌状态。
4. 选择适当的留置导尿位点•根据具体情况,在阴道、脐部等适当位置进行留置导尿,避免导尿管过长或过短。
•防止导尿管过度弯曲或卡在体内。
5. 清洁导尿位点•在进行留置导尿之前,清洁导尿位点,使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的碘酒进行擦拭。
•清洁导尿位点时,应该从中心向外圆周方向擦拭,避免细菌感染。
6. 将导尿管插入尿道•在插入导尿管之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以减少病人的疼痛。
•将导尿管插入尿道时,角度不可过大或过小,避免损伤尿道和膀胱。
7. 固定导尿管•在插入导尿管后,使用适当的固定带或胶布将导尿管固定在合适位置,避免脱落或滑动。
•确保导尿管与尿袋连接紧密,无泄漏现象。
8. 观察导尿情况•留置导尿后,护士需要定期观察导尿情况,包括尿液颜色、量和是否有异常现象等。
•及时清洁和更换尿袋,避免感染。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可以确保留置导尿的安全和有效性。
护士在进行留置导尿护理时,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步骤,注意个人卫生和无菌操作,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9. 疼痛管理•在进行留置导尿操作时,病人可能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护士可以在操作前给予病人合适的镇痛药物,以减轻疼痛感。
10. 推动病人教育•在留置导尿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与病人或其家属沟通交流,解释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和操作过程。
•同时,提供病人相关的护理知识,如如何保持导尿管的清洁和注意事项等。
留置导尿时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留置导尿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排空膀胱或监测尿液输出。
在进行留置导尿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常见问题:
1. 患者感觉疼痛不适:留置导尿时,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疼痛,这通常是由于导尿管的插入过程中刺激了膀胱或尿道引起的。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口语安抚、放松患者等方式减轻其疼痛不适。
2. 导尿管脱落或堵塞:导尿管脱落或堵塞会引起尿液的滞留,
导致患者不适甚至发生感染。
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导尿管的情况,注意及时更换导尿管、疏通堵塞等措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
3. 感染:留置导尿过程中,细菌容易通过导尿管侵入膀胱或尿道,引发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及时更换导尿袋、清洁导尿管等措施,防止感染的发生。
4. 导尿管过长或过短:导尿管长度不合适,容易引起患者的不
适和疼痛,同时也会影响其排尿功能。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型等因素合理选择导尿管长度。
针对以上问题,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 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安慰和关怀,减轻其疼痛和不适感。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确保导尿管的清洁和卫生。
3. 定期更换导尿袋,并及时清洁导尿管,避免感染的发生。
4. 根据患者身高、体型等特征,合理选择导尿管长度。
5. 注意观察导尿管的情况,及时处理导尿管脱落、堵塞等问题。
总之,留置导尿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
操作流程,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处理各类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留置导尿术操作的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泌尿系统感染(一)原因1.导尿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及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2.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呈正比。
3.留置导尿管期间未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致使细菌侵入引流装置引起逆行感染。
4.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集尿袋高于膀胱高度或其他原因导致尿液返流的情况,促进逆行感染发生。
5.留置导尿管期间尿道口、会阴部清洁消毒不彻底。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
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
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预防和处理1.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
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尽量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一周必需更换导尿管。
3.留置导尿管期间每天清洁、消毒外阴和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
4.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集尿袋需24小时更换一次。
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
6.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尿道黏膜损伤(一)原因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气囊部未进入膀胱内就过早向气囊注水,膨胀的气囊压迫尿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病人耐受不了导尿管所致的膀胱、尿道刺激,自行牵扯导尿管造成尿道毁伤。
使用气囊导尿管的病人拉扯导尿管甚至可导致尿道破碎。
3.没有合理安置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引流系统,病人翻身或活动时导尿管过度牵拉,造成尿道损伤。
(二)临床表现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
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
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严重者可见尿道撕裂。
(三)防备和处置惩罚1.双腔气囊导尿管插管时应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4~6cm,保证气囊部完全进入膀胱。
导尿管留置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尿路感染(一)发生原因1.术者的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技术不合要求。
2.留置导尿管期间尿道外口清洁、消毒不彻底。
3.使用橡胶材料的、较硬的、劣质的、易老化的导尿管。
4.引流装置的密闭性欠佳。
5.尿道黏膜损伤。
6.导尿管滞留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多。
7.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8.留置导尿管既影响尿道正常的闭合状态,易逆行感染;又刺激尿道使黏膜分泌增多,且排出不畅,细菌容易繁殖。
9.导尿和气囊的刺激,易引起膀胱痉挛发作,造成尿液从导管外排出,也是诱发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
10.尿袋内尿液因位置过高导致尿液反流,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当感染累及上尿道时可有寒颤、发热,尿道口可由脓性分泌物。
尿液检查可由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培养可呈阳性结果。
(三)预防及处理1,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尿失禁者用吸水会阴垫,套式导管等。
必须留置导管时,尽量收缩留置工夫。
若需长工夫留置,可采取耻骨上经皮穿刺置入导尿管或行膀胱造瘘。
2.严格无菌操作,动作柔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保持会阴部干净,每天2次用2%错栓洗必泰或0.5%碘伏清洗外阴,同时用碘伏纱布包绕导管与尿道口衔接处。
每次大便后应清洗会阴和尿道口,避免粪便中的细菌对尿路的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无特殊禁忌时,每天饮水量在2000ml以上。
3.尽量接纳硅胶和乳胶资料的导尿管。
接纳0.1%乙烯雄酚无菌棉球作润滑剂涂擦导尿管,可降低泌尿道刺激病症;在导尿管外涂上水杨酸抑制革兰氏阳性杆菌,阻止细菌和酵母菌粘附到硅胶导尿管,达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目的。
4.接纳封闭式导尿回路,引流装配最好是一次性导尿袋,引流装配低于膀胱位置,避免尿液的逆流。
5.目前已产出具有阻止细菌沿导尿管逆行功能的储尿器,初步应用认为可减少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有条件者可采用。
留置导尿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精留置导尿是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将导尿管插入膀胱中以排尿的方法。
尽管留置导尿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排尿,并避免尿潴留的风险,但使用导尿管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并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护理干预。
1.泌尿道感染: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可能会引起泌尿道感染。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导尿管的通畅,每日进行冲洗并做好消毒工作。
-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保持尿液通畅。
-定期更换导尿管,以避免细菌滋生。
2.尿道损伤:插入导尿管时,可能会造成尿道创伤。
护理措施包括:-在插入导尿管之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润滑。
-谨慎插入导尿管,避免过度插入,以免对尿道造成损伤。
3.血尿: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可能出现血尿症状。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尿量和尿液颜色的改变。
-及时向医生报告血尿情况,以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4.导尿管阻塞:导尿管内可能会出现结晶、血块或粘液等物质阻塞的情况。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冲洗导尿管,保持通畅。
-观察尿液是否有异常,如尿液浑浊、尿量减少等,并及时清理和更换导尿管。
5.膀胱感染:导尿管插入的时间越长,膀胱感染的风险就越高。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导尿管的清洁和通畅。
-冲洗导尿管时,注意避免将细菌从肛门传入尿道和膀胱。
-鼓励患者饮水,并定期进行尿液培养以评估感染情况。
6.皮肤创伤:导尿管的插入可能会导致皮肤创伤,尤其是当患者不配合或存在皮肤脆弱的情况下。
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大小的导尿管。
-注意插入时的技巧,避免对尿道和周边组织造成过度刺激。
-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导尿管与皮肤摩擦。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导尿状况,包括尿液颜色、尿量、导尿管通畅情况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不仅仅包括导尿管本身,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舒适程度,提供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总之,预防和及时处理留置导尿的并发症对于减少患者的不适和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保障导尿过程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