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头虫纲
- 格式:pptx
- 大小:574.59 KB
- 文档页数:3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猪病防冶
孙刚(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猪棘头虫病是由猪棘头虫寄生在猪小肠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分布广泛,常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1形态及生活史
猪棘头虫虫体比蛔虫大,黄白色,前部稍粗大,有一吻突,长有5~6列向后弯曲的小钩,虫体后部比较细,表皮上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雄虫和雌虫区别明显,雄虫体短小,长7~15厘米,雌虫体长30~68厘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就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当猪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就可感染发病。
从棘头虫的幼虫用钩固着于小肠肠壁起到发育为成虫需70~110天,棘头虫体在猪体内的寄生时间为10~22个月。
2发病症状
病猪症状的轻重与虫体的寄生数量有关,严重感染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常尖叫不安,腹部着地爬行或卧地,四肢弯曲或伸张。
病程较长者生长缓慢、贫血、消瘦、被毛发焦,形成
僵猪。
最后甚至因肠壁穿孔,患腹膜炎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时可在病猪小肠内找到虫体,()有时虫体头部固定在肠壁上,不易取下,肠黏膜局部坏死,甚至穿孔。
4预防
定期驱虫,对猪排出的粪便应堆积发酵,30~42天后使用,以杀死虫卵。
经常对猪舍内、外环境消毒,消灭中间宿主,严格控制放牧,减少猪只与中间宿主接触的机会。
5治疗
用“驱虫净”(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内服,1星期后再服1次。
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拌入饲料喂服,对成虫有效。
辽宁省最新动物寄生虫名录(一、猪寄生虫最新名录)刘孝刚;刘全;张雯雯;曹明慧;何湾;陈瑶;徐鹏;于金玲;包敏【摘要】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猪寄生虫名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记述,形成了《辽宁省猪最新寄生虫名录》,本名录记述了辽宁省猪寄生虫37种,分别隶属于9纲26科31属,其中吸虫纲4科4属5种,绦虫纲3科4属6种,无尾感器纲2科2属2种,尾感器纲7科8属11种,棘头虫纲1科1属1种,蛛形纲3科5属5种,昆虫纲1科1属1种,纤毛虫纲1科1属1种,孢子虫纲4科5属5种,同时本名录还介绍了各种寄生虫的寄生部位、流行特点及区域分布和人畜共患情况.【期刊名称】《现代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猪;寄生虫;名录;最新;辽宁省【作者】刘孝刚;刘全;张雯雯;曹明慧;何湾;陈瑶;徐鹏;于金玲;包敏【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省动物卫生监测预警中心,辽宁沈阳110001;辽宁省东港市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东港111000;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1100081;辽宁省行政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110164;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1;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7辽宁省位于祖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 26'之间,南邻黄、渤二海,西南与河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
气候特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400~970 mm,境内山脉河流众多,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动植物群落,也为各种寄生虫的寄生和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猪的疾病猪棘头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osis)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也可感染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
我国各地普遍发生。
二、病原:巨吻棘头虫是一种大形虫体,呈灰白色或淡红色。
雄虫长7~15cm,雌虫长30~80cm。
前端粗大,后端较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身体的前端有一个棒状的吻突,吻突上有许多向后弯曲的小钩。
寄生时,吻突插入黏膜,甚至穿透黏膜层。
虫卵呈椭圆形,暗棕色,卵壳上布满着斑点状的小穴,颇似桃核。
虫卵大小为89~100µm×42~56µm。
当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
猪在拱土时吞食含有感染幼虫的蛴螬或金龟子时即遭感染。
自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4个月。
虫体可在猪体内寄生10~24个月。
三、流行病学:雌虫在小肠中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排卵25万个以上,并持续排卵10个月。
虫卵卵壳厚,对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高温、低湿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均可长时间存活。
本病主要感染8~10月龄猪,在流行严重的地区感染率可高达60%~80%。
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感染季节与中间宿主金龟子的活动季节是一致的。
金龟子一般出现在早春至6~7月份,因此春夏季为猪棘头虫病的感染季节。
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后备猪较仔猪感染率高。
四、临床症状:轻度感染(虫体数量少于15条)时不显症状。
重度感染时可见消化障碍、腹痛、食欲减退、下痢和粪中带血等症状。
猪只生长发育停滞、消瘦和贫血。
当患猪由于肠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时体温上升、不食,可卧地抽搐而死。
五、诊断鉴别:(1)生前可用反复沉淀法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进行粪检,找到虫卵。
其中以反复沉淀法效果较好。
(2)死后剖检可在小肠壁上找到虫体。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将棘头虫误认为猪蛔虫。
两者的区别是:蛔虫体表光滑,游离在肠腔中,虫体多时常聚集成团;而棘头虫体表有环状皱纹,以吻突深深地固着在肠壁上,不聚集成团。
鸭寄生蠕虫病-鸭棘头虫病鸭棘头虫病是由棘头虫寄生于鸭的小肠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除鸭发生感染外,其他家禽如鸭、鸡、天鹅以及其他野生游禽均可发生感染。
寄生于鸭的棘头虫有四种,即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鸭细颈棘头虫和腊肠状棘头虫。
最常见的是大多形棘头虫。
1.病原及流行特点鸭大多形棘头虫属棘头虫纲、多形科。
虫体呈桔红色,纺缍形,前端大,后端狭细。
吻突上有小钩18纵列,每行7~8个,每一纵列的前4个钩比较大,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钩不很发达,呈小针状。
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
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
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
雌虫长12.4~14.7毫米。
卵呈长纺缍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
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尤其是一月龄以上的幼鸭。
鹅较少见,幼鸭发生大量感染后常引起死亡。
临床上以麻鸭较为多见,肉鸭很少发生。
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本病分布较广,我国许多省市均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2.生活史大多形棘头虫的中间宿主是甲壳纲、端足目的湖沼钩虾为中间宿主。
成熟的虫卵随患鸭的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湖沼钩虾吞食后,经54~60天,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棘头囊),鸭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鸭的消化道内逸出,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
3.临床症状患病鸭生长发育不良,精神不振,口渴,食欲减退,消瘦腹泻,常排出带有血黏液的粪便,逐渐衰弱死亡,病程一般5~7天。
4.病理变化虫体寄生于鸭的小肠前段,其吻突牢固地附着在肠黏膜上,引起肠道黏膜出血,呈卡他性炎症,有时吻突埋入黏膜深部,穿过肠壁的浆膜层,甚至造成肠壁穿孔,继发腹膜炎,虫体固着部位的肠道黏膜严重出血,并出现溃疡,肠道黏膜可见大量的黄白色小结节和出血点。
5.防治措施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幼鸭与成年鸭分开饲养,幼鸭或新引进的鸭群,应选择未受污染的水塘或没有钩虾的水塘放养,在多形棘头虫病流行的鸭场,应经常进行预防性驱虫。
第39章棘头虫纲猪巨吻棘头虫属于棘头动物门的后棘头虫患寄生虫病。
一、形态与生活史成虫为乳白色或淡红色,虫体背腹略扁平,稍向腹面弯曲,经固定后为圆柱形,前端稍粗大,向后逐渐细小,尾端钝圆。
虫体由吻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组成。
虫体的最前端为呈球形的吻突,可伸缩,其周围有5~6排透明尖锐的吻钩,每排有6个小钩。
吻突之后为短而圆柱形颈部,与吻鞘相连。
由于肌肉的活动,吻突可缩入鞘内,吻鞘收缩时,吻突则伸出。
体表有明显的横纹。
无口及消化道,营养物质通过体表吸收。
雄虫大小为(5~10)cm×(0.3~0.5)cm,虫体中部有2个睾丸,呈长圆形,前后排列,尾端有钟形交合伞,平时缩入体内。
雌虫大小为(20~65)cm×(0.4~1.0)cm,尾端钝圆,在虫体发育过程中,卵巢逐渐分解为若干卵巢球,卵细胞受精后,经漏斗状的子宫钟进入子宫,最后经阴道、生殖孔排出(图39-1)。
图39-1 猪巨吻棘头虫成虫虫卵呈椭圆形,深褐色,大小为(67~110)μm×(40~65)μm。
卵壳由三层组成,外层薄而透明,易破;中间层明显增厚,并有凹凸不规则的皱纹,一端闭合不全,透明状;内层光滑而薄。
成熟虫卵内含一个具有小钩的棘头蚴。
感染性棘头体为乳白色,似芝麻粒状,大小约为(2.4~2.9)mm×(1.6~2.0)mm,前端较宽平,中央因吻突缩入而稍凹陷,后端较窄。
体后1/5的体表有7~8条明显横纹,体内可见吻突、吻钩的雏形和胞核,体外包绕一层白色结缔组织囊壁。
猪巨吻棘头虫生活史中包括虫卵、棘头蚴、棘头体、感染性棘头体和成虫等阶段。
成虫主要寄生在猪和野猪的小肠内,偶而亦可寄生于人、犬、猫的体内,中间宿主为鞘翅目昆虫。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对干旱和寒冷抵抗力强,在适宜土壤中可生存数月,甚至3~5年。
某些鞘翅目昆虫如金龟子、天牛等吞食虫卵后,卵壳破裂,在甲虫消化道内逸出棘头蚴,并穿过肠壁进入甲虫血腔,经过棘头体阶段发育为感染性棘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