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3
猪棘头虫病的防治-猪病防冶
孙刚(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猪棘头虫病是由猪棘头虫寄生在猪小肠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分布广泛,常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1形态及生活史
猪棘头虫虫体比蛔虫大,黄白色,前部稍粗大,有一吻突,长有5~6列向后弯曲的小钩,虫体后部比较细,表皮上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雄虫和雌虫区别明显,雄虫体短小,长7~15厘米,雌虫体长30~68厘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就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当猪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就可感染发病。
从棘头虫的幼虫用钩固着于小肠肠壁起到发育为成虫需70~110天,棘头虫体在猪体内的寄生时间为10~22个月。
2发病症状
病猪症状的轻重与虫体的寄生数量有关,严重感染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常尖叫不安,腹部着地爬行或卧地,四肢弯曲或伸张。
病程较长者生长缓慢、贫血、消瘦、被毛发焦,形成
僵猪。
最后甚至因肠壁穿孔,患腹膜炎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剖检时可在病猪小肠内找到虫体,()有时虫体头部固定在肠壁上,不易取下,肠黏膜局部坏死,甚至穿孔。
4预防
定期驱虫,对猪排出的粪便应堆积发酵,30~42天后使用,以杀死虫卵。
经常对猪舍内、外环境消毒,消灭中间宿主,严格控制放牧,减少猪只与中间宿主接触的机会。
5治疗
用“驱虫净”(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内服,1星期后再服1次。
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拌入饲料喂服,对成虫有效。
黄鳝新棘虫病
摘要:病原体为隐藏新棘虫,故也称隐藏新棘虫病原体为隐藏新棘虫,故也称隐藏新棘虫病。
新棘虫为棘头虫的一种,属于具有假体腔而无消化系统的蠕虫类。
尽管总体来说对鳝病的研究不多,但有关黄鳝寄生新棘虫的报道相对多一些。
余仪等(1989)、陈昌福(1993)、方建平(1996、1998)、魏绍君(1998)、杨明生(1997)等在新棘虫流行病学、感染强度和危害程度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1.虫体形态与寄生位置
(1)虫体形态
棘头虫类寄生虫是以其体前端吻上有像倒钩棘状的吻钩而得名。
虫体呈圆筒形,体由吻、颈和躯干部三部分组成。
吻呈球形,其上有螺旋形排列的四圈吻钩,每圈子有钩8个。
虫体为乳白色,成虫长度在雌雄个体方面不同,雄虫体长41~104.8毫米,雌虫长145~212毫米,但幼虫只有数毫米长。
(2)生活史
一般认为,黄鳝是新棘虫的终末寄主,一种叫劳氏中剑水蚤的大型浮游动物是其中间寄主。
成熟的虫卵随终末寄主黄鳝粪便排入水中被劳氏中剑水蚤吞食,在室温30~35℃时,
4天便发育为椭圆形的棘头蚴,8天发育为前棘头体期,发育较快的虫体于第10天吻部便缩入体内形成棘头体期。
这时的劳氏中剑水蚤被黄鳝等鱼类吞食,虫体便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
猪的疾病猪棘头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osis)是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也可感染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
我国各地普遍发生。
二、病原:巨吻棘头虫是一种大形虫体,呈灰白色或淡红色。
雄虫长7~15cm,雌虫长30~80cm。
前端粗大,后端较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
身体的前端有一个棒状的吻突,吻突上有许多向后弯曲的小钩。
寄生时,吻突插入黏膜,甚至穿透黏膜层。
虫卵呈椭圆形,暗棕色,卵壳上布满着斑点状的小穴,颇似桃核。
虫卵大小为89~100µm×42~56µm。
当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中间宿主―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
猪在拱土时吞食含有感染幼虫的蛴螬或金龟子时即遭感染。
自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3~4个月。
虫体可在猪体内寄生10~24个月。
三、流行病学:雌虫在小肠中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排卵25万个以上,并持续排卵10个月。
虫卵卵壳厚,对外界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在高温、低湿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均可长时间存活。
本病主要感染8~10月龄猪,在流行严重的地区感染率可高达60%~80%。
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感染季节与中间宿主金龟子的活动季节是一致的。
金龟子一般出现在早春至6~7月份,因此春夏季为猪棘头虫病的感染季节。
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后备猪较仔猪感染率高。
四、临床症状:轻度感染(虫体数量少于15条)时不显症状。
重度感染时可见消化障碍、腹痛、食欲减退、下痢和粪中带血等症状。
猪只生长发育停滞、消瘦和贫血。
当患猪由于肠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时体温上升、不食,可卧地抽搐而死。
五、诊断鉴别:(1)生前可用反复沉淀法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进行粪检,找到虫卵。
其中以反复沉淀法效果较好。
(2)死后剖检可在小肠壁上找到虫体。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将棘头虫误认为猪蛔虫。
两者的区别是:蛔虫体表光滑,游离在肠腔中,虫体多时常聚集成团;而棘头虫体表有环状皱纹,以吻突深深地固着在肠壁上,不聚集成团。
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
黄琪琰;郑德崇;邓伯仁;范丽萍;倪国范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1988(012)003
【摘要】本文报道了1985-1987年在崇明县新民第三水产养殖场对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
该病可引起鲤鱼自夏花至成鱼大批死亡,全场感染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则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60%.病鱼肠壁上形成肉芽肿结节,严重时能使内脏粘连,甚至体壁溃烂和穿孔。
病原是崇明长棘吻虫(新种)Rhadinorhynchus chongmingnensis sp.nov.。
扫
描电镜观察,吻上布满细毛。
有吻钩14纵行,每行29~32个吻钩,粘液腺8个。
治疗方法为每天每公斤鱼拌饵投喂0.6毫升四氯化碳,连服6天,效果良好.【总页数】10页(P213-222)
【作者】黄琪琰;郑德崇;邓伯仁;范丽萍;倪国范
【作者单位】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水产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
【相关文献】
1.鲤鱼棘头虫病的病理及预防 [J], 黄琪琰;范丽萍
2.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病的研究进展 [J], 廖党金;官国均
3.鲤鱼棘头虫病的病理及预防 [J], 黄琪琰;范丽萍
4.黄鳝棘头虫病的药物防治研究 [J], 凌跃进
5.猪棘头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J], 王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期鱼塘严防棘头虫病鱼棘头虫病是鱼塘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虫体寄生于患鱼的肠道,鲤鱼、黄鳝、鳗鱼、鲢鱼和草鱼的发病率较高。
一旦有鱼感染棘头虫病,鱼的生长就会受阻,直接影响到鱼塘的经济利润。
从多年来鱼塘疾病防控了解,鱼棘头虫病也有明显的流行季节,通常在春夏季较容易感染,所以近期鱼塘养殖人员注意做好防控。
一、鱼棘头虫病的症状表现感染有棘头虫的病鱼,会有精神不振、离群独游、食欲减退乃至不食现象,腹部会明显膨大。
如果没得到及时医治,随着病情发展,还会显现生长缓慢、逐渐消瘦情形。
当然,一些病情严重的,不及时医治,时间长有的会显现死亡病例。
由于一旦鱼感染了棘头虫,那么棘头虫就会寄生在病鱼的肠内,破坏肠壁,所以对病鱼剖检可见肠部有明显病变,且有虫体寄生。
二、鱼棘头虫病防控措施1、平时养鱼进程中注意预防,特别是流行季节、易发鱼塘,更要切实加强预防,着落发病几率。
注意保持鱼塘坚持良好水质,有病鱼及时找到病因进行控制,避免继发感染或病害分散。
必要时可用纤虫清20-25ml/1米水体,进行泼洒,来进行预防。
2、一旦发觉有鱼感染棘头虫病,要及时对症医治,可用吡喹酮预混剂0.05~0.1g/1kg体重,拌饵投喂,每3~4日1次,连续3次。
注意用药前,停食一天。
可驱杀鱼体内棘头虫。
3、也可用肠虫净3.0g-5.0g/1kg饲料,拌饵投喂,一日一次,连用2-3次病情严重时可适当加量使用。
在用药后,注意包装用后要集中烧毁。
4、医治本病也可用复方阿苯达唑粉0.2g/1kg体重,拌饵投喂。
一日1次,连用3日。
专门驱除鱼类肠道寄生虫,医治棘头虫病。
三、春夏季养鱼注意想要让鱼塘健康良性发展,减少鱼病产生,春夏季养鱼,要注意安排人员每天早晚对鱼塘进行巡查。
发觉鱼塘内残留的饵料或污染物品时,及时打捞出来,保持好的水质。
另外,每天喂鱼要确保饲料新鲜清洁,不用变质饲料。
发觉疑似病鱼或病鱼要及时控制,在气温、天气多变时要及时调剂管理,避免应激产生。
Word
黄鳝藕田养殖中隐藏新棘头虫病的防治技
术
1.病原
躲藏新棘头虫
2.症状
该病感染率60%以上,感染强度也比较高,特殊是通过野生鳝作苗种时威逼更大。
虫体寄生于鳝肠后部,乳白色,长约1~2厘米,使鳝食欲下降,身体瘦弱,肛门红肿,大量寄生时使黄鳝浮现自咬和挣扎的现象,严峻时引起肠穿孔使黄鳝死亡。
中间宿主为劳氏剑水蚤、泥鳅。
3.防治措施
(1)杀死中间宿主: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或强效杀虫灵0.3克施入池塘,杀灭中间宿主。
(2)化学防治:50千克饲料拌阿苯达唑1克或肠虫清25克,连喂6天,同时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 1 -。
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认识大多形棘头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及其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标本。
(1)浸渍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等;中间宿主:金龟子、天牛及其幼虫(蛴螬)。
(2)封片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卵。
(3)病理标本。
寄生于鸭肠壁的棘头虫和寄生于猪肠壁的蛭形棘头虫及其病变。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1.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封片标本中棘头虫雌虫、雄虫及虫卵的内部形态构造。
2.用手持放大镜或肉眼观察大多形棘头、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外形构造。
3.肉眼观察棘头虫病病理标本。
四、实验报告1.绘出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的形态构造图,标出各部名称。
2.比较猪蛔虫与蛭形巨吻棘头虫在外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
附:参考资料(一)棘头虫的一般形态构造1.外部形态。
虫体呈圆柱形,大小差异很大,大的如蛭形巨吻棘头虫,雌虫体长可达692mm;小的如小多形棘头虫,雄虫的体长仅3mm。
棘头虫是雌雄异体,两侧对称,虫体分为前体部和躯干部。
前体部细而短,由吻突和颈部组成。
吻突呈椭圆形、圆球形或圆柱形,可以伸出或缩入吻囊内;吻突上有成排的吻钩或棘,其钩的形状、数量、排列情况等均是虫种的分类依据;吻突是虫体的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壁内。
吻突后面是较短的颈部,颈部上无钩或棘。
躯干呈柱状或棒状,体表光滑或有不规则的皱纹或环纹,其内为假体腔。
2.内部结构。
假体腔内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但无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虫体的吻囊是由单层或多层肌肉构成的肌质囊,它借助肌鞘与吻突相连。
吻腺(lemniscus)呈长形,附着于吻囊两侧的体壁上,但有的种其吻腺游离于假体腔内。
韧带囊(lifament sac)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空管状构造,前起于吻囊,沿整个虫体内部包裹生殖器官;雌虫成虫的韧带囊常退化成一个带状物。
鸭多型棘头虫病防治1.病原。
本病病原体为大多型棘头虫、小多型棘头虫与腊肠状多型棘头虫。
2.生活史。
腊肠状多型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岸蟹,大多型棘头虫与小多型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虾类。
成虫在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进入水中,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卵膜消化,棘头虫从卵逸出,14~15天后变为前棘头体,30~35天变为棘头体,54~60天具有感染性。
3.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春、夏季节。
1~3月龄雏鸭最易感染,能引起大批死亡。
除感染鸭、鹅外,多种野生水禽也可感染。
4.症状。
大多型棘头虫与小多型棘头虫均寄生于鸭小肠前段,腊肠状多棘头虫多寄生在小肠中段,引起肠管炎症。
因此,病鸭主要表现为下痢,消瘦,生长与发育受阻,大量感染而饲养条件又较差时可引起死亡。
幼鸭的死亡率高于成鸭。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有无适合的中间宿主,多发生于1~3月龄幼鸭与夏、秋季)与症状,可初步怀疑为本病。
确诊需要采取病鸭粪便,采用水洗沉淀法或离心漂浮法来检查虫卵。
6.预防。
在发生过本病的鸭场内,秋季放牧结束后2周进行1次驱虫,春季产卵前1个月再进行1次驱虫。
成鸭与雏鸭混牧时,除对成鸭驱虫外,对雏鸭于放牧开始后20~25天,进行成虫期前驱虫。
最好成鸭、雏鸭分群放牧。
如无安全水域,可将雏鸭在陆地上饲养到2~3月龄时再放牧。
引进新鸭,须先检查有无棘头虫寄生,如有棘头虫寄生,驱虫后10天再放入水域中放牧。
7.治疗。
可用四氯化碳,每千克体重口服1毫升,或二氯酚每千克体重500毫克,都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动物棘头虫病病原形态学观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认识大多形棘头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及其虫卵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
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标本。
(1)浸渍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等;中间宿主:金龟子、天牛及其幼虫(蛴螬)。
(2)封片标本。
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蛭形巨吻棘头虫卵。
(3)病理标本。
寄生于鸭肠壁的棘头虫和寄生于猪肠壁的蛭形棘头虫及其病变。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
1.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封片标本中棘头虫雌虫、雄虫及虫卵的内部形态构造。
2.用手持放大镜或肉眼观察大多形棘头、小多形棘头虫、细颈棘头虫和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外形构造。
3.肉眼观察棘头虫病病理标本。
四、实验报告
1.绘出大多形棘头虫雄虫、雌虫的形态构造图,标出各部名称。
2.比较猪蛔虫与蛭形巨吻棘头虫在外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
附:参考资料
(一)棘头虫的一般形态构造
1.外部形态。
虫体呈圆柱形,大小差异很大,大的如蛭形巨吻棘头虫,雌虫体长可达692mm;小的如小多形棘头虫,雄虫的体长仅3mm。
棘头虫是雌雄异体,两侧对称,虫体分为前体部和躯干部。
前体部细而短,由吻突和颈部组成。
吻突呈椭圆形、圆球形或圆柱形,可以伸出或缩入吻囊内;吻突上有成排的吻钩或棘,其钩的形状、数量、排列情况等均是虫种的分类依据;吻突是虫体的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壁内。
吻突后面是较短的颈部,颈部上无钩或棘。
躯干呈柱状或棒状,体表光滑或有不规则的皱纹或环纹,其内为假体腔。
2.内部结构。
假体腔内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但无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虫体的吻囊是由单层或多层肌肉构成的肌质囊,它借助肌鞘与吻突相连。
吻腺(lemniscus)呈长形,附着于吻囊两侧的体壁上,但有的种其吻腺游离于假体腔内。
韧带囊(lifament sac)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空管状构造,前起于吻囊,沿整个虫体内部包裹生殖器官;雌虫成虫的韧带囊常退化成一个带状物。
韧带索(lifamment strand)是一个有核的索状物,其前端起于吻囊后部,后端与雄虫的生殖鞘或雌虫的子宫钟相连。
棘头虫的生殖系统较发达。
雄虫有2个睾丸,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前后排列。
每个睾丸有1条输精管,2条输精管汇合成一条射精管或形成一个袋状的精囊,精囊与交配器相连。
交配器位于虫体后端,呈囊状,内有阴茎和能够伸缩的交合伞。
交合伞是虫体体壁内翻形成的一个半圆形或长圆形腔,可以后外翻。
射精管与粘液腺均位于生殖鞘内。
雌虫的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宫、子宫钟、阴道和阴门组成,成虫的卵巢崩解为卵球或称浮游卵巢,子宫钟(uterine bell)是一个呈漏斗形的管,前端有大的开
口,后端以输卵管与子宫相连。
子宫是肌质管,其后端与非肌质的阴道相连,最末端为阴门。
(二)动物常见棘头虫的形态特征
1.蛭形巨吻棘头虫。
少棘吻科(Oligacanthorhynchidae)、巨吻属(Macracanthorhynchus )、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寄生于猪的小肠内。
虫体长圆筒形,前端较粗,后端较细,新鲜虫体呈淡红色、浅灰色或乳白色,经甲醛固定后呈淡黄色或灰黄色,体表有横的皱纹。
雄虫体长50~113mm,雌虫体长310~692mm。
虫体分为前体部 (吻部与颈部)和后体部 (躯干部)两部份。
(图10-1)
(1)前体部。
①吻部。
吻部较小,呈球形,突出于虫体最前端,长约1毫米,上有5-6列小钩,每列6个。
②颈部。
位于吻部与驱干部之间,呈圆柱形,其长短、粗细视伸缩程度不同而异。
(2)后体部。
①吻囊(吻鞘)。
连于颈的基部,呈袋状,为双层肌质皮囊,借吻缩肌的收缩而回缩吻部,借液压的作用伸出吻部。
②吻腺。
连于颈部与驱干部交界处的两侧,悬垂在假体腔内。
③韧带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空的管状构造,贯穿于虫体的全长。
前端与吻囊的后部或附近的体壁相连,后端连于生殖器官的某些部位上。
雌虫两个 (背、腹各一个),雄虫只有一个背囊。
④雄性生殖器官。
睾丸两个,长圆柱形,大小不等,前后排列,睾丸的两根输出管合为一根射精管,在睾丸后方,射精管两侧有粘液腺、粘液囊和粘液管,粘液管与射精管相连,雄茎与交合伞位于虫体后端。
交合伞呈倒屋顶状。
⑤雌性生殖器官。
成熟虫体体腔内充满虫卵,在虫体尾部隐约可见子宫和阴道。
虫卵呈深褐色,长椭圆形,两端稍尖,大小为87~102μm×43~56μm。
卵壳厚,其上布满不规则的沟纹,卵内含棘头蚴。
图10-1 蛭形巨吻棘头虫雌虫(引自蒋学良,2004仿MÖnnig)
2.鸭棘头虫。
多形科(Polymorphidae)、多形属(Polymorphus)和细颈属(Filicollis)的棘头虫寄生于鸭、鹅、天鹅、野生游禽和鸡的小肠。
在我国家禽体内已发现8种,即大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 magnus)、小多形棘头虫(P. minutus)、腊肠多形棘头虫(P. botulus)、四川多形棘头虫(P. sichuanensis)、
台湾多形棘头虫(P . formosus )、重庆多形棘头虫(P . chongqingensis )、双扩多形棘头虫(P .diploinflatus )及鸭细颈棘头虫(Filicollis anatis ),其中以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鸭细颈棘头虫最常见。
(1)大多形棘头虫。
虫体呈纺锤形,体前部大,体表有小棘,体后部较细小,体表棘不明显。
吻突呈长椭圆形,其上有18纵列吻钩,每列7~8个,前4个吻钩较大,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
雄虫体长
9.2~11.0mm 。
睾丸2个呈卵圆形,斜列于虫体前1/3部,睾丸后方有4条并列的腊肠状粘液腺,交合伞呈钟状,位于体腔的后端,前面两侧有2个膨大的侧突,后部边缘有18个指状辐肋,生殖孔开口于体末端。
雌虫体长12.4~14.7μm ,虫卵呈长纺锤形,大小为113~129μm ×17~22μm 。
(图10-2)
(2)小多形棘头虫。
虫体细小,呈纺锤形,体前部体表有小棘。
吻突呈圆形,其上有16纵列吻钩,每列7~8个,前4个钩发达。
雄虫体长2.79~3.94mm ,睾丸2个,呈球形,斜列于虫体前半部的后部;有4条腊肠状的粘液腺,交合伞呈钟状,其前部有侧盲突,后缘有18条指状辐肋;生殖孔开口于虫体的亚末端。
雌虫体长2.79~3.94mm ,虫卵细长,卵壳有三层卵膜,大小为107~111μm ×18μm 。
(3)鸭细颈棘头虫。
虫体呈纺锤形,体前部细长,后部粗短。
雄虫体长6.0~8.0mm ;吻椭圆形,吻钩大小相近;颈圆锥形;睾丸卵圆形,斜列于虫体中部;粘液腺6个,肾形;交合伞钟形。
雌虫体长20~26mm ;吻突圆球形;吻钩细小,大小相近,分布于吻突顶端,呈放射状排列;颈部细长;虫卵呈卵圆形,大小为75~84μm ×27~31μm 。
图10-2 大多形棘头虫(引自陈淑玉,1994) 1.雄虫 2.雌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