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各阶段疾病控制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401.00 KB
- 文档页数:10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作者:廖朝辉朱清梅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22年第05期关键词:规模猪场;疫病;防控0 引言我国生猪生产越来越规模化,但在养殖中因综合防控不力等原因,生猪疫病更易爆发、传播与流行,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为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规模化猪场疫病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从源头上消灭疫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进而阻断疫病的传播。
1 猪场选址与场内建设1.1 猪场选址猪场应选在地势高、干燥、平坦、有缓坡、背风向阳;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最好通自来水,又要便于排水;交通便利又要避开交通主干线;电力和能源要保障,最好通三相电,供电稳定;要有足够的生产经营土地面积。
同时猪场远离村庄、学校、城镇、医院、畜禽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及交通主干线2 km以上,周围环境应符合《畜牧法》和当地政府的土地与环保规划要求[1]。
1.2 猪场场内建设猪场合理的生产流程,能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场一般划分为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并以围墙隔开[2]。
4个区应根据当地全年主导风向,按照生活区、生产管理、生产区、隔离区的顺序由上风到下风排列,生产区内猪舍排列顺序应为公猪舍、配种舍、空怀妊娠舍、分娩哺乳舍、保育舍、育成舍,每栋猪舍间距为10 m以上。
雨水和污水分离,污水沟应为暗沟。
进入场区和生产区应有消毒通道,生产区内的清洁道和污染道,应分开,以防交叉感染。
猪场四周要有围墙和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周围设绿化隔离带,具备完整的隔离条件,同时猪场选址和布局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
2 自繁自养与规范引种2.1 自繁自养猪场自繁自养,减少外购仔猪带进病菌。
外购仔猪带有病菌,来到猪场后发病,引起原来的猪群感染病菌发病造成经济损失。
外购仔猪在运输途中会减染病菌,或者由于运输应激免疫力降低,来到猪场后,不适应新的环境或者猪场本身带有的隐性病菌,无法抵抗继而发病。
规模化猪场预防用药及保健方案1. 初生仔猪(0-6日龄) u 目的:预防母源性感染(如脐带、产道、哺乳等感染),主要对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u 推荐药物:(1)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每吨母猪料各加200克, 产前7天产后7天连喂14天。
(2)和气丰利+阿莫西林+白龙散300:每吨母猪料加1000克,产前产后连喂14天。
(3)长效土霉素(德利先或欧克泰)母猪产前或产后8小时前肌注10毫升。
(4)仔猪3日龄口服新宝康复1ML;(5)微生态制剂(益生素),益畜饮2ML;(6) 2-3日龄补铁、补硒。
2. 5-10日龄开食前后仔猪 u 目的:控制仔猪开食时发生感染及应激。
u 推荐药物:(1)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饮水:每公斤水加50毫克;拌料:每公斤饲料加100毫克;(2)新霉素,每公斤饲料添加110毫克,母仔共喂3天。
(3)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每吨仔猪料各加300克连喂7天。
(4)和气丰利+阿莫西林:每吨仔猪料加2000克连喂7天。
(5)上述方案中都添加VC或多V或盐类抗应激添加剂,如益免加或速解康。
3. 21-28日龄断奶前后仔猪 u 目的:预防气喘病和大肠杆菌病等。
u 推荐药物:(1)普鲁卡因青霉素+金霉素+磺胺二甲嘧啶,拌喂1周;(2)新霉素+强力霉素,拌料1周;(3)呼诺玢每吨料加2000克连喂7天. (4)土霉素粉或氟笨尼考,每公斤饲料拌100毫克,拌料1周;(5)上述方案中都添加VC或多V或盐类抗应激添加剂,如益免加或速解康。
(6)治疗:得仁欣或宁可欣或必利+仔泻康;或百利星+诺康;或百利金针。
* 哺乳仔猪的三针保健计划: 1、3日龄、7日龄、21日龄; 2、首选药物---德利先(长效土霉素)或欧克泰+泰诺康; 3、1毫升、 1.5毫升、 2毫升;或3天不打,口服新宝康复1ML;4. 60-70日龄小猪 u 目的:预防喘气病及胸膜肺炎、大肠杆菌病和寄生虫。
u 推荐药物:(1)呼诺玢或妙迪芬或泰乐菌素或土霉素钙预混剂,拌料7天;(2)选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帝诺玢、净乐芬等驱虫药物进行驱虫,可采用混饲或肌注5. 育肥或后备猪 u 目的:预防寄生虫和促进生长。
集约化、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控制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的养猪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规模化养猪更是在全国领先。
据省养猪行业协会的统计,现年产1万头以上的养猪企业已达150 多个。
随着养猪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猪良种水平的不断提高,猪的疫病也显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PRR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CV-2(猪圆环病毒2型)等能导致免疫抑制性疫病,引起猪群混合发病率愈来愈高,出现如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ND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症)、PRDC(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等疫病,造成猪群成活率显著下降,有的猪场从出生至上市的生猪死亡率高达40-50%,疫病对猪场的危害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经济损失极为严重,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因此,疫病控制如何去适应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的需要,在疫病控制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的传统饲养方式与要求疫病控制措施和技术日益完善的规模化养猪相互渗透的过渡时期,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疫病控制体系,这是规模化养猪的一项系统工程,已成为养猪经营决策者重大课题。
下面结合当前疫病控制的实际现状,笔者就十多年的养猪生产实践,谈谈集约化、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控制。
1 彻底转变观念南方的养猪多为半开放式的猪舍结构,疫病控制受外界因素影响大,有天上飞的鸟类、蚊蝇,有地下走的老鼠、寄生虫等等,呈“立体交叉进攻” 的态势;加之人流、物流和猪及其产品流通的增加,同行业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在促进了养猪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对养猪业的疫病控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种猪、饲料营养、兽医防疫和管理等要有新的认识,在猪的疫病控制上要彻底转变观念,从“预防和保健型兽医”上升到“管理型兽医”的高度,在抓好种源质量、重视饲料营养、疫病预防和生物安全的同时,管理上要把工作做细做实。
“管理型兽医”观念认识:从个体动物的治疗转向群体,建立群防群治、群体保健、预防为主的观点;从预防疾病的疫苗接种、预防性用药及治疗病畜转向健康监测及改善管理以防止疾病发生;从对疾病的单一病因观念转向多病因认识;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共同协作以维护动物的安全生产。
规模化养猪场的分段饲养管理技术在现代养猪业中,规模化养猪场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提高养猪的效率和质量,分段饲养管理技术成为了关键。
这种技术将猪的生长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和管理措施。
一、分段饲养的阶段划分1、仔猪阶段仔猪阶段通常指从出生到断奶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仔猪身体脆弱,免疫力低下,需要特别精心的照料。
一般来说,仔猪在 21 28 天左右断奶。
在这个阶段,要确保仔猪能够及时吃到初乳,以获取母源抗体,增强免疫力。
同时,要注意仔猪的保温,适宜的环境温度对于仔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保育阶段保育阶段是仔猪断奶后到转入育肥舍前的时期。
此阶段的猪只仍然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还在不断完善。
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良好,饲料的营养要均衡,易于消化吸收,以帮助仔猪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
3、育肥阶段育肥阶段是猪只生长速度最快、饲料转化率最高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使猪只尽快达到上市体重。
要提供充足的空间,保证猪只有足够的活动和休息区域。
饲料的供应要根据猪只的体重和生长速度进行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二、各阶段的饲养环境管理1、温度与湿度控制仔猪阶段,适宜的温度在 28 30℃,随着仔猪的生长逐渐降低。
保育阶段,温度可控制在 22 26℃。
育肥阶段,温度保持在 18 22℃为宜。
湿度方面,各阶段都应控制在60% 70%,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通风与空气质量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排出猪舍内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为猪只提供新鲜的空气。
通风的同时要注意避免贼风,以免猪只受寒生病。
3、光照管理适当的光照有助于猪只的生长和发育。
仔猪和保育猪阶段,每天需要 16 18 小时的光照,育肥猪阶段则可适当减少至 10 12 小时。
三、各阶段的饲料营养管理1、仔猪饲料仔猪在哺乳期主要依靠母乳获取营养。
断奶后,应提供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饲料,同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猪场不同阶段猪保健用药方案猪病防治应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控制猪病的三要素包括:免疫注射、药物保健、生物安全,其中药物保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最容易被忽视。
目前,我国现代集约化猪场普遍提倡采用重点阶段及脉冲式给药的预防保健用药方案,实现治疗兽医向保健兽医的转变。
为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指导猪场在生猪生产的各个阶段合理用药,我们在“规模化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的研究中,对猪场的保健用药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其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以与同行探讨。
1 用药方案(所有方案均为每 1kg饮水或饲料添加药物量)1.1 以减少应激,清除猪体内毒素,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为主的用药方案1.1.1 电解多维150mg+阿莫西林200mg(饮水)1.1.2 10%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500mg拌料1.1.3 10%黄芪多糖维生素C粉500mg+10%阿奇霉素180~360mg1.1.4 多效氟苯黄芪预混剂(主要由氟苯尼考、黄芪多糖、TMP 等)500mg1.1.5 金泰妙(主要成分为泰妙菌素和金霉素,每kg含量分别为0.033kg和0.1kg)500~1000mg、亚硒酸钠—V E500~1000mg1.1.6 金泰妙 500mg+V C200mg1.2预防细菌或病毒性疾病的出现,对猪场常见病净化为主的用药方案1.2.1 强力霉素 500mg+甲氧苄氨嘧啶(TMP)120mg1.2.2 强力霉素 500mg+阿散酸 120mg+TMP120mg(或磺胺二甲氧嘧啶150mg+TMP30mg)1.2.3 呼原净(25%替米考星)250mg+金霉素300mg(或土霉素1000mg,或强力霉素100mg)1.2.4 10%氟苯尼考500~1000mg+阿莫西林200mg(或磺胺二甲氧嘧啶150mg+TMP30mg)1.2.5 10%氟苯尼考1000mg+磺胺二甲氧嘧啶500mg+小苏打1000mg+维生素C200mg。
规模化猪场猪病的综合防疫措施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因此猪病的防治成为了猪场管理的重要事项之一。
综合防疫措施是保障猪场猪群健康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介绍规模化猪场猪病的综合防疫措施。
1. 猪场卫生做好:猪场卫生对于猪场猪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猪场的通风、排污、消毒措施必须做好。
同时,要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杂草。
必要时要进行猪舍消毒。
2.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很多种疫苗可以用于预防猪病的发生。
猪场管理人员应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及时接种预防疫苗,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加强免疫。
3. 猪场环境控制:控制猪场环境是防止猪病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猪场管理人员要根据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对环境的需求,调整猪场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因素。
同时,要保证饲料水源的质量及猪群的饮水情况。
4. 定期体检:猪场内的猪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猪的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防控猪病的发生和传播。
5. 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是控制猪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猪毒、猪骨、猪血等生猪副产品必须严格按照卫生要求处理,不得私自销售或者随意处理。
猪场管理人员要遵照政府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无害化处理程序。
6. 环境监测:猪场环境监测是对猪场内环境的定量、定性分析。
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掌握猪场内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猪病传播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消除。
7. 极端环境预防:极端环境特别容易导致猪群疫情的发生。
在高温、低温、潮湿等环境下,猪群身体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猪病。
因此,猪场管理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猪的生产损失和死亡风险的出现。
总之,规模化猪场猪病的综合防疫措施有很多方面,但都是为了保障猪场猪群的健康。
猪场管理人员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落实预防措施,既要注重防疫实践,又要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猪场疾病防治管理体系,从而保证猪场的可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