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呼吸道主要疾病控制以及净化策略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002.50 KB
- 文档页数:80
霍山县大别山生态养殖场猪气喘病的调查及净化方案一、调查概况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猪气喘病成为了养猪业中的一大难题。
猪气喘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猪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鼻翼张开、咳嗽等。
在霍山县大别山生态养殖场,猪气喘病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生产效益和猪只的生长情况。
为了有效控制猪气喘病的发生,净化养殖场环境,提高猪只的健康状况,我们对该养殖场的猪气喘病进行了调查,并制定了净化方案。
二、病因分析1.环境污染:养殖场内的空气和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空气中充满了粉尘和细菌,对猪只的呼吸道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了猪气喘病的发生。
2.饲料不合理:养殖场使用的饲料质量不佳,营养成分不均衡,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导致猪只的免疫力下降,易患上气喘病。
3.饲养技术不到位:养殖场的饲养人员在猪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饲料的给予方式不科学、养殖环境的清洁不及时等,都会增加猪只发生气喘病的风险。
三、净化方案1.改善养殖环境(1)清理粪便:定期清理养殖场内的粪便,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2)改善通风系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堆积。
2.优化饲料配方(1)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2)营养均衡:科学配比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
3.加强饲养管理(1)科学喂养:采用定量喂养的方式,避免因过饥或过饱导致猪只产生呼吸道疾病。
(2)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定期对猪场进行彻底清洁,杜绝细菌交叉感染。
四、实施效果经过实施上述净化方案,霍山县大别山生态养殖场的猪气喘病明显得到了控制。
猪只的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饲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猪只的生长情况也明显好转。
在这一过程中,养殖场的经营者和饲养人员也得到了相关技术培训,提升了饲养水平和管理能力。
养猪业是一个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而猪气喘病的发生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95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顾 茜(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姚安 675300)摘 要:众所周知,猪的疫病防治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规模化猪场养殖越来越普遍。
由于规模化猪场猪群的相对密度较高,促使一些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几率增加,导致对整个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1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1.1 疫病较为复杂相对于其他养殖的动物疫病来说,猪的疫病是比较复杂的。
猪的疫病种类繁多,常见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其中病毒病是经常发生且难以治疗和预防的。
随着规模化猪场的增多,一些老的疫病还没有被完全消灭,新的疫病又接踵而至,不同的疫病间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导致了疫病的复杂性,对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呼吸道疾病较为严重猪呼吸道疾病全年都容易发生。
规模化养猪场基本都存在呼吸道疾病问题。
猪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一般在30%-60%,死亡率可达5%-30%,这和规模化养猪场的饲养密度、猪舍通风换气件是否优良、猪场内有没有多重感染等因素有着重大的关系。
若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较为普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传染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引起的,而是由2种及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导致。
混合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时,同时合并病毒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时,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继发感染是指在猪群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同时,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就存在于体内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例如猪喘气病与猪肺疫可能混合感染,而猪蓝耳病又可能继发猪链球菌病的感染。
由于感染多样导致疫病的治疗出现困难。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属的一种RNA病毒,能导致种猪群的繁殖障碍,及后备猪群的呼吸道疾病。
本病重在防控,一旦发病需采取清除措施。
1急性发病期配种母猪的控制程序接受产仔率将要下降10%~15%的事实,制订计划以期望提高配种目标。
可增加后备猪的数量,也可减少淘汰母猪的数量。
检查每批次妊娠母猪数量,再做相应的淘汰,以确保批次生产的完整性。
如果可能的话,从已经感染过PRRSV的猪场购买后备母猪,这样保证大多数(虽然不是全部)的后备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如果是自留后备母猪,应让本场的这些后备母猪尽早感染PRRSV。
为了让后备母猪尽可能早地感染PRRSV,需要将后备母猪与断奶仔猪群或育肥猪群混群适应3~4d,以便让后备猪充分接触病毒。
如果有疫苗,可以考虑对引进的后备猪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方法请遵守兽医意见。
后备母猪与病毒接触或免疫疫苗后,至少要6周才能配种。
本交与人工授精配合进行,执行8周。
饮水中加阿司匹林。
2猪群的免疫PRRSV活疫苗适用于断奶仔猪和非怀孕母猪(后备母猪),之后这些免疫猪应在隔离条件下饲养8周。
这种方式稳定猪群的免疫状态的风险较低,另外的好处是降低断奶后仔猪的病毒血症。
某种PRRS疫苗并不能对所有PRRSV 毒株产生免疫力,因此重要的是要保证疫苗的毒株与猪场流行的毒株有较好的匹配性。
应当制订合理的返饲程序,以便新引进的未感染的后备母猪能够充分接触猪场中流行的毒株。
可以将一根粗壮的绳索系在保育舍的猪圈中并放置5d,断奶仔猪会玩耍并会咀嚼此绳索,其排泄的病毒与唾液会留在绳索上。
然后将此粗绳索再放到后备猪舍,供后备猪咬食,PRRSV会通过绳索将病毒传至新引进的未感染的后备猪。
也可以采取替代方法,如扁桃体拭子或者血清也可以作为自家疫苗使用。
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些方法也会散播其他病原,而不仅仅是PRRSV。
3猪群的净化净化PRRSV的方法取决于病毒在整个猪群中的状态。
PRRSV在感染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从母猪群和育肥猪群中消失,但是,其仍会在3~12周龄的第1阶段和第2阶段饲养期的猪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