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病死率高。
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其他一些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
在目前阶段,以对病人血液标本检测为主。
为及时检测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的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包括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病例定义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标本采集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
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发病3日后静脉血2管,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
(二)标本保存、运送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或以下冰箱,1周内保存可置-20℃冰箱。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
三、检测内容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一)病原学检测1.核酸检测:是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
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实时荧光PCR 方法针对埃博拉病毒2个不同的基因进行检测,在病例筛查时,任一基因检测阳性均可判为埃博拉病毒阳性;在确诊病例出院时,需针对2个基因的检测同时阴性,方可判定为阴性(附件2)。
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较少使用,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
发病后3天内,患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应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知识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血液或其它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经皮肤、呼吸道或结膜感染。
潜伏期2-21天;病死率可高达50%~90%。
2014年西非地区发生该病流行,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发生较严重疫情。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
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出血倾向,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临床检查:(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2)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3)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注意与恶性疟相鉴别。
建议:对来自病例报告国家的发热伴出血、皮疹病例立即向疾控机构报告,在做好防护条件下采集病例生物标本送疾控机构检测;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二、中东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所致的严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全球地区分布以中东地区为主,欧洲等地发现输入性病例。
临床表现:急性呼吸道感染,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似。
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畏寒、寒战、咳嗽、胸痛、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埃博拉出血热(Ebolahaemorrhaicfever,EBO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人类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一。
人类一旦感染EBOV,病死率高达50%~90%。
EBOHF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草原已流行了好几个世纪,但一直未引起注意,1976年EBOHF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相继暴发流行,引起广泛重视,此病毒在苏丹和扎伊尔之间的埃博拉河流域流行故而命名为EBOV。
人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肌肉疼痛、腹泻、呕吐、出血和肝、肾损害等。
由于体内器官坏死、分解,患者不断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多因广泛性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BOV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试验操作要求必须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EBOHF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至今至少发生过8次大流行。
每次人类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6年EBOHF在非洲中部苏丹暴发流行,发病人数284人,病死率达88%;同年在扎伊尔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发病人数318人,病死率高达88%。
这两个国家又分别于1979年和1995年再次暴发流行。
2000年乌干达暴发EBOHF,发病人数达405例,病死率达40%。
全世界感染EBOV的人达1600多例,死于EBOV的人超过1100人,病死率平均高达70%。
EBOV对人类危害极大,《国际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将其列为潜在的致死性生物试剂,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EBOHF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本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患者输入的可能性。
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EBOV。
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一、病原学EBOV是一种无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纤丝病毒科纤丝病毒属。
埃博拉出血热的国际旅行健康建议一、疫情简介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4日通报,截至8月1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603例,其中887例死亡。
二、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建议: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
有几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
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1.了解疾病的性质、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的知识。
2.在受疫情影响的雨林地区,减少与高危感染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触。
3.食用动物产品(血液和肉)前要彻底煮熟。
4.如对病人进行诊疗或护理,要戴手套并穿戴其他防护装备。
5.到医院探视病人或者在家看护病人后,要常规洗手。
6.处理埃博拉死者时应使用保护性较强的防护装备,死者应立即埋葬。
在疫情期间,WHO定期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在必要时提出旅行或贸易限制的建议。
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
三、世界卫生组织的一般性旅行建议:1.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
2.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南。
3.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
4.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治服务的临床医生,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国际旅行健康建议一、疫情简介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为MERS)是2012年9月发现的,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热呼吸道疾病。
第一部分埃博拉出血热防制知识1. 什么是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又称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性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50-90%。
该病主要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如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
2. 埃博拉出血热是新发传染病吗?埃博拉出血热是在1976年两起同时出现的疫情中首次发现并命名的,一起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靠近埃博拉河的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南部一个边远地区。
3.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哪几型?埃博拉病毒可分为五个型别: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
4.哪一型埃博拉病毒致病力最强?五个型别的埃博拉病毒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塔伊森林型对人的致病力较弱,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
5.如何杀灭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1小时、100℃5分钟大部分病毒被灭活,紫外线、γ射线及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都可以杀灭病毒。
6.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
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7. 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性传播吗?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8. 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吗?埃博拉病毒既不是食源性也不是水源性传染病,因此不会通过日常的食物和饮水传播。
9.埃博拉出血热可以人传人吗?埃博拉出血热可以人传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可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10.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潜伏期有传染性吗?目前研究表明患者在潜伏期不具备传染性,只有在出现临床表现后才可以作为传染源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附件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一版)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病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血液中可维持较高的病毒载量,可能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
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在临床表现上容易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混淆,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为及时检测和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防止疫情扩散,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一)疑似患者。
(二)密切接触者。
(三)当临床救治需要时,对患者开展检测。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临床标本采集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恢复期病例非抗凝血,每份5mL (附件1),标记清楚后4℃保存,填写基本信息(附表1),送指定的具有在BSL-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国家、省级疾控中心或其他机构。
(二)标本保存、运送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血清标本应-70℃以下保存,或可-20℃以下保存不超过1周。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
三、检测内容(一)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二)复核检测1.具有开展埃博拉病毒检测资质的机构应将检测所有阳性和部分阴性的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进行复核检测。
2. 对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3. 实验室检测阴性的疑似病例,应连续采集系列血标本进行病毒核酸、IgM、IgG 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一)病原学检测1.核酸检测:为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 PCR 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患者标本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附件2)。
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使用受限,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
2. 病毒抗原检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抗原。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解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其致病率极高,使得公众和医务人员对其高度关注。
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后,及时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十分关键。
本文就埃博拉出血热的诊疗方案展开解读。
诊断临床表现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为2-21天,一般在8-10天左右出现症状。
症状包括:•发热•投向全身的疼痛和乏力•鼻塞、咳嗽、喉咙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在病程后期,部分病例还会出现皮疹、黏膜出血、内出血等。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管理方案》的规定,诊断标准主要有:1.发热(38℃以上)2.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3.有出血症状或内脏出血的表现4.凤头蝠等野生动物吃过或接触过来自疫区的果蔬或动物需要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才能诊断为确诊病例。
实验室检测PCR检测是目前检测埃博拉病毒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测等方式进行检测。
治疗对症治疗出血热主要是通过支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来缓解症状。
建议做好以下工作:•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立即开始静脉输液,以恢复血容量和代谢功能•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增强患者体质。
抗病毒治疗理论上,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究具有潜在优势。
通常,病毒抑制药物和免疫治疗是基于病毒复制程度、致病机理和免疫相应设计的。
一些发现表明,已有一定药效的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如瑞德西韦、朱达韦等药物。
外科手术和转化换血浆如果出现严重出血,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还可以通过转化换血浆来帮助恢复血容量和减轻出血症状。
预防分类管理卫生部《关于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分类管理意见》提出,在疫情严重地区,应实行三类人员分类管理:•一类人员是高危人员,如医务人员、家属和照顾者、参与宰杀和销售野生动物的人员等•二类人员是中等风险人员,如与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等•三类人员是低危人员,如仅受到环境污染或轻微接触的人员等个人保护对于各类人员,在疫情严重地区需要做好以下个人防护措施:1.常洗手、勤换衣服,保持公共场所的通风2.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被污染的物品3.对身体不适的情况及时就医并避免与人密切接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上,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并细致的落实。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咄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O0/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南非、乌干达、刚果、几内亚t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控制病人、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加强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等是防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 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Ⅴ0r。
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不同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Υ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狐蝠科的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
如何确诊埃博拉出血热
一、概述
最近两年之间,埃博拉病毒可是一个很新鲜的名称,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这种病情,而且埃博拉病情出现热,传染性很大很大的,稍有不慎,就会染上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好多患者到医院去诊治,就连医生都会感染这些病毒,所以积极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是很有必要的,如何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还有万一染上埃博拉出血热病毒了,治疗期间怎么护理,如何确诊埃博拉出血热?
二、步骤/方法:
1、埃博拉出血热病毒一般都发生在夏季,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高温造成的蚊子多,蚊子是传播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一大杀手,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避免房间里面有蚊子的反而出现,用大力的心气去消灭蚊子,
2、如果一个人在疫区待过或者接触果感染者后出现比较急性的发热、腰痛、咽痛、咳嗽、肌肉酸痛、头痛、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少尿、无尿等不适的症状出现,这样就可以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这个疾病的。
3、如果万一不幸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病毒,一定要把病人隔离,现在医院都有隔离病房,进入隔离房间都要穿厚厚的防护服装的,不经过医生的同意,绝对不能私自进入隔离房,日常护理平稳病人的心态为主,
三、注意事项:
流行性出血热这个疾病是一个危害比较重大的急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所以尽早发现后要尽早都进行隔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预防疾病的传播避免感染到其他的健康人群。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HF)是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
EBV有极高的传染性,有传染性的试验操作要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EBHF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该病毒始发现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故命名为EBV和EBHF。
【病原】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V)引起的人的严重出血性热病。
EBV有极高的传染性,试验操作要求在P4级的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
【症状】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14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状是感到胸闷、憋气,一般人都会以为是感冒或流感;几个小时后,患者会突然大量出汗、发烧,看上去像疟疾;几天之内,患者开始感到头部和全身肌肉极度疼痛、难以忍受,随后患者开始呕吐、腹泻并出现肾功能障碍,最后患者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开始出血,血液从身体的各个孔冒出来,怎么也止不住,此时,50%-90%的患者生命已无法挽回。
【病理】目前,对于埃博拉的病理不详。
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感染EBV-Z之后,可以抑制MHC-I蛋白的基因表达,抑制IFN-α和IFN-γ靶基因的诱导,其中包括编码MHC-I蛋白基因,2′-5′多聚腺苷酸合成酶以及IFN调节因子,由此引导的免疫抑制是EBV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的原因之一。
通过猕猴实验证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EBV-Z的主要侵袭目标;肺中病毒滴度较高,肺部充满蛋白性渗出液,存在纤维蛋白及大量抗原阳性巨噬细胞;病猴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出现损害性出血点,认为是出血热引起血液循环紊乱导致的损害。
用豚鼠和4只不同种类猴为实验动物,通过皮下、气溶胶和腹腔接种感染不同剂量EBV,发现不论何种途径感染,首先感染的是动物的巨噬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感染,发生在感染后期病毒复制过程中。
对感染小剂量EBV的猴,因其种类不同,导致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凝血障碍;绿猴和猕猴在病毒感染末期血管腔内普遍出现纤维蛋白沉淀,导致DIC发生,感染狒狒观察到持续性出血及DIC综合征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对食蟹猴(Cynomolgus)和豚鼠不出现DIC综合征。
研究发现,猴接种EBV-Z 3~5 d后发病;EBV-S感染有轻度病毒血症,体内免疫反应紊乱;EBV-R感染引起的疾病较轻,病死率较低。
目前认为灵长类丝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微血管系统遭受损害,导致组织液、血液大分子成分及细胞滞留为特征的疾病,而不是由于实质器官的损伤所引起。
患病动物血小板减少,有活性血小板不足以引起血液凝固。
【流行病学】EBHF几个世纪前即流行于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目前在非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报道了本病。
EBHF疫源地主要在非洲大陆,美国、泰国、英国、加拿大也有本病流行的血清学证据。
1.宿主和传染源:EBV自然宿主尚未确定。
在自然条件下,人和猴都能发生感染或死亡;在实验室条件下,豚鼠、仓鼠、乳鼠可感染发病或死亡。
与EBHF有关的丝状病毒已从猕猴中分离出来。
此猕猴是1989年从菲律宾运往美国的,有100只猕猴感染EBV,突然发病,死亡60余只;未死的猴出现体重减轻、精神抑郁、发育不良等;4名饲养员受感染,无1人发病。
调查认为是经空气传播的。
1994年在科特迪瓦爆发中发现野生黑猩猩的自然感染。
1996年2月5~6日在加蓬一个农村爆发的EBHF,最初传染源是1996年1月26日人与黑猩猩接触有关。
在13名死者中有12名已肯定与死黑猩猩血液有过直接接触。
死者中有1名是6个月的儿童,另1名儿童也因发热住院,其父母都是最早的患者。
调查证实,在中非的人群和非人灵长类血液循环中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丝状病毒。
在科特迪瓦泰加林中,调查EBV自然宿主的目的是要发现感染病毒后在其体内较长时间存在,又不受明显损害的动物,已证实蝙蝠有此特点。
在1只叶蝉中发现有丝状病毒形态的结构物,并对其基因分子结构做了研究,将进一步研究其与丝状病毒的关系。
1996年,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那种以果实和昆虫为食的蝙蝠能抵抗EBV感染,但也不能由此证明蝙蝠就是EBV的储存宿主。
2.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媒介:通过研究,未发现可能将病毒传入植物或由植物传给家养动物或节肢动物的媒介。
3.埃博拉出血热的疫源地:EBHF在几个世纪前即流行于中非热带雨林地区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
疫源地主要在非洲大陆。
美国、泰国、英国、加拿大也有本病流行的血清学证据。
4.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EBHF主要通过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及其污染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3]。
5.埃博拉出血热的人群隐性感染:自然界中存在低毒力或不致病的EBV。
在非洲一些地区居民抗体阳性率达30%以上,但没有发现病人。
几内亚-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地区(>10%)及苏丹干燥草原地区,血清EBV抗体阳性率最高,主要发生在定居于多雨森林中的种族群体内。
1995年扎伊尔基奎特和刚果EBHF爆发期间发现医院和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员隐性感染率为1.99%。
【诊断】EBV主要存在于病人或病猴的血液、肝脏、血浆、血清、精液中,用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培养细胞中的病毒抗原,用乳鼠脑内接种分离和鉴定病毒。
血清学诊断方法还有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等。
应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检查等方法研究发现,感染EBV后猴皮脂腺周围血管结构抗原阳性,提示可用病人含汗腺皮肤作为实验诊断材料。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确诊疑似病例的首选方法,其次可选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福尔马林保存的死者皮肤用免疫组化试验(IHC)检测抗原,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此法不需冷藏保存标本,操作安全。
这些方法均可在不具备P4级安全防护条件下进行。
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约在患病初期(8~10 d)出现,故对发病初期的可疑病例检查抗原和分离病毒更可靠,因为这种急性高病死率的疾病在病死前有的还查不到抗体。
【治疗】目前,由于对于埃博拉的病理不详,所以无有效治疗手段。
目前对EBHF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重症病例需给予支持性护理,因病人常脱水,需静脉输液,可考虑使用大剂量干扰素及抗血清。
抗EBV免疫血清球蛋白G对志愿者使用证明安全有效。
使用免疫血清中止治疗后对动物无长期保护作用。
【防制措施】EBV在60℃1小时可大部分被灭活。
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
发现疑似病例和病人应立即隔离,严格消毒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等,医院工作人员应了解有关此病性质及传播途径。
高危险操作,如静脉输液及处理血液、分泌物、导管和吸引器等必须在隔离防护的条件下进行。
死于EBHF的病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
人与人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接触污染的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故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受到监视,即每日查体温2次,体温超过38.3 ℃立即入院隔离。
对偶然接触者一旦发热,立即报告。
可疑病例自最后接触之日起监视3周。
与病人或污染物接触,不穿隔离服的医院工作人员,自最后接触之日起,即认为已受到接触,对其应进行监视。
这些做法是防止人与人传播的有效措施。
自然界的猴或实验猴发现疑似病例,应将同一环境的猴群全部捕杀,将有关场所、房舍及用具等彻底消毒。
【人畜感染特点】科学家们认为,埃博拉病毒主要是因为人类食用赤道地区某种带有埃博拉病毒的动物而感染的,它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可以通过未受伤皮肤直接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和结膜、体液传播;通过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传播;通过血液传播;亦可通过接触病人的物品传播。
正因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艾滋病、鼠疫等一起列为须重点防范的传染病。
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未发现可能将病毒传入植物或由植物传给家养动物或节肢动物的媒介。
【历史事件】本病1976年曾在非洲的苏丹西赤道省和扎伊尔北部暴发流行,600多人被感染,死亡430余人,病死率71.67%。
从这2个国家病人体内分离到病毒。
该病毒因始发现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故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此后,在扎伊尔、苏丹、肯尼亚、加蓬、科特迪瓦等地均有散发病例,或小范围暴发流行。
1989年从菲律宾进口到美国的猕猴携带EBV,有4人受感染。
1995年1月起,扎伊尔基奎特发病316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53%。
1996年2月5~6日加蓬伊温多河流域,离马科库150公里的一个偏僻的周围人烟稀少的农村,共150个居民,开始出现19例病人,因高热、便血和严重眼红被收入马科库省医院,平均年龄18岁,其中10人死亡。
该地区2~4月共发生32例,死亡21例,病死率65.63%。
1996年7月13日至1997年1月18日在加蓬发生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00%。
【研究进展】EBV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为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丝状病毒属(Filovirus)。
本属有马尔堡病毒(Marberg virus,MBV)和EBV。
EBV有4个亚型:埃博拉病毒-扎伊尔(EBV-Z)、埃博拉病毒-苏丹(EBV-S)、埃博拉病毒-莱斯顿(EBV-R)、埃博拉病毒-科特迪瓦(EBV-C)亚型[2]。
不同亚型毒力不同,EBV-Z毒力强,人感染病死率高,EBV-S次之,EBV-C对黑猩猩有致死性,对人的毒力较弱,EBV-R在非人灵长类中有致死性,人感染不发病。
EBV形态多样:杆状、丝状、“L”形,毒粒长度平均1 000 nm,直径70~90 nm。
丝状病毒基因组结构有7个开放阅读框架,其顺序是3′-N-VP35-VP40-G-VP30-VP24-L-5′。
EBV的基因组结构与MBV相似。
转录起始和终止信号相当保守,并均含有序列3′-UAAUU。
在N和VP35、VP40和G基因之间都存在142个碱基的基因间序列。
VP30和VP40、G和VP30、VP24和L基因间发现有特殊的基因重叠。
这些重叠部分约为20或18个碱基,存在着有限的保守序列,决定着转录信号。
杂交反应表明,G基因内部转录出一个小的次级mRNA,其编码区中间为一个非典型的多腺苷酸信号所终止。
根据推测,EBV和MBV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很大区域的同源性,但这2种病毒不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
EBV病毒在60 ℃ 1 h大部分灭活, 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
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6~7 h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
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不同亚型EBV的毒力不同,扎伊尔亚型毒力最强,引起人类疾病及病死率最高,苏丹亚型次之,莱斯顿亚型仅在非人灵长类中引起发病和死亡,对人感染未见对人致病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