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的历史与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17.46 MB
- 文档页数:15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引言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引起埃博拉病毒病。
自从该病在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爆发,对人类健康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埃博拉病毒的特点,以及目前常用的控制措施。
埃博拉病毒的特点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科。
它经由野生动物(如果蝠、猴子等)传播给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
该病毒可引发高热、出血症状,并在短时间内导致重症或死亡。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和疫苗可以有效对抗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直接接触:与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密切接触,如护理患者、与患者共用生活用具等;2.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飞沫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3.密切接触: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头、对病毒污染的表面进行接触等。
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国际社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1.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早发现和报告疫情是控制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病例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和透明度。
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医务人员的监督,提高他们的诊断和报告能力。
2. 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加强健康教育和公众宣传是培养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公众宣传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症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公众认识到病毒的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隔离对于已经接触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人员,应追踪其行踪和接触情况,并进行隔离观察。
如果他们出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应尽早就诊,并隔离治疗。
这样可以减少感染者接触他人的机会,从而遏制疫情的扩散。
4. 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改善医务人员在处理埃博拉病例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10月1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7157例,3330人丧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组织、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已投入人力和资金控制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
病原体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迄今尚未有确认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情形,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患者的最初症状是突然发烧、头痛,随后是呕吐、腹泻和肾功能障碍,最后是体内外大出血,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致病原理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
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
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埃博拉病病毒的源头及其影响介绍埃博拉病病毒我们对于这种病的我们知道的就是这种病死亡率很好,目前为止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那你们了解多少呢?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了解到许多,不要忽略这些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好好的了解一下,虽然视乎离我们比较远,但是我们了解多一点还是会不同,会更加好的,那么下面就和在这里一起具体的来看看吧!一、疫情源头1、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研究成果显示,此轮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2岁“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2、分析称,在受果蝠叮咬后,这名2岁的婴儿开始发烧,排出黑色的粪便并且呕吐,研究人员认为其是“零号”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4天后,于2013年12月6日死亡。
研究人员事后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连锁反应。
3、在这名婴儿死去后,孩子的母亲出现出血症状,并在2013年12月13日死亡。
然后婴儿的3岁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
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2014年1月1日死亡。
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
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
由于埃博拉病毒随着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越传越远,疫情范围越来越大。
二、经济受创2014年8月26日非洲开发银行总裁唐纳德·卡贝鲁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导致了非洲西部地区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外资撤离、商业项目取消,预计西非经济将骤降4%。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国刚从军事、政治危机中开始恢复,却又遭遇埃博拉疫情,各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并可能导致一场粮食危机。
此外,边境的封闭将增加各国间贸易成本,钻石贸易也已经停滞,如整个非洲关闭边境的国家数量逐渐增加,长期来看将打击整个非洲经济。
在这里希望能给各位介绍埃博拉病病毒足够多,疾病不是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了解的就要多。
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发表时间:2020-12-22T14:52:21.8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作者:段云[导读] 埃博拉病毒,又被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恐怖的程度被称为是接触即死,无法治愈。
段云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内江 641200埃博拉病毒,又被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恐怖的程度被称为是接触即死,无法治愈。
我们一起来讲讲关于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一、什么叫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译者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病毒感染,1976年在苏丹南边和圭亚那(金)(古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域发觉它的存有后,引起医疗界的普遍关心和高度重视,“埃博拉病毒”从而出名。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造成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造成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感染,其造成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EBHF)是现如今世界最致命性的病毒性感染出血热,感染者病症与同是化学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其类似,包含恶心想吐、呕吐、腹泻、皮肤颜色改变、浑身酸痛、身体流血、身体之外流血、发烧等。
致死率在50%至90%中间,至死原因关键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流量休克或多发性肝功能衰竭。
埃博拉病毒,微生物安全级别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等比级数越大安全防护越严苛)。
病毒潜伏期达到2至21天,但一般在5天至10天内。
二、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早在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爆发是在苏丹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它的存在与出现当时就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病毒也是因此得名。
当时埃博拉病毒爆发过两次,荼害了不少生命,自那之后就被大家格外重视,之后的年月里也偶尔会出现几起感染,但是都会很快被控制。
直到近几年以来,埃博拉病毒还是会鲜有的出现几例,之后有研究标明,认为携带该种病毒的宿主可能是果蝠,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当时没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治疗,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艾滋病和sara均为3级)。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及历史?要想搞清楚埃博拉病毒,我们⾸先要从埃博拉病毒的同胞兄弟“马尔堡”病毒谈起。
1967年秋,在西德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所医学实验室的⼯作⼈员中同时暴发了⼀种严重出⾎热,31名患者中死亡7⼈,这些患者⼤都接触过⼀批从乌⼲达运来的⾮洲绿猴。
科学家们对患者⾎液和组织细胞进⾏了培养,分离出⼀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
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
以后,在南⾮、肯尼亚、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
近年来较⼤的⼀次流⾏发⽣在1998年⾄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感染,123⼈死亡。
在马尔堡病毒被发现的⼏年后,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的⼀个⼩村庄⾥出现了⼀种特别可怕的疾病。
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发热、休克,然后七窍出⾎⽽死亡。
短短的⼏个⽉时间⾥,患病者达到300多⼈,88%的⼈死亡,其中1例感染者是⼀位国外的旅游者,因此引起西⽅医学界的注意。
在疾病暴发后不到6个⽉,科学家在电⼦显微镜下发现了⼀种和马尔堡病毒⾮常相似的病毒。
这种病毒像长长的纤维丝,⼀端绕成了⼀个“索扣”,因此被科学家分类为与马尔堡病毒同族的纤丝病毒属。
由于疾病暴发于埃博拉河流域,便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旧称扎伊尔)北部的⼀条河流的名字。
1976年,⼀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灵涂炭,有的家庭甚⾄⽆⼀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苏丹,⼀时⼫横遍野。
经过两次“暴⾏”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影⽆踪。
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样,真可称得上是⼀种“索命病毒”。
⼀旦被这种病毒感染,这像被病毒索住了性命,九死⼀⽣。
它可溶解⾝体⾥的所有组织细胞,使红细胞凝集,阻塞⾎管,导致出⾎和器官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健康信息提示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对所有的人来说,非洲,充满着神秘色彩,让人向往。
而在神秘的背后,非洲却又隐藏着让人难以预料的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生命安全,比如,埃博拉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
“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有包膜,非节段性,负链RNA 病毒。
丝状病毒科包括马尔堡病毒属,cuevavirus 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有5 个亚种,分别为: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先前称“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莱斯顿病毒(莱斯顿埃博拉病毒)。
其中 4 种可以感染人类,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只有莱斯顿病毒不感染人类。
二、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源可追溯到人类接触“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水果蝙蝠、猴子、森林羚羊以及热带雨林中患病或死亡的豪猪”。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埃博拉病毒,曾经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它的出现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成为了一段血疫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当时在非洲的苏丹和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一场疫情。
这种病毒以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恶劣的传染性而闻名。
患者在感染后很快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多数患者死亡。
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知之甚少,这使得病毒的传播更加难以控制。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缺乏足够的防护措施,导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甚至死亡。
而在社区中,由于缺乏对这种病毒的认识,人们的恐慌情绪导致了病毒的快速传播,整个社区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被逐渐揭开,这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终于在2019年研发出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这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疫苗的研发,医疗卫生系统的改善也对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防护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都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国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逐渐得到了控制。
虽然偶尔还会有疫情的爆发,但整体上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血疫。
人们对这种致命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使得类似的疫情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应对。
血疫,是埃博拉病毒曾经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终于战胜了这一病毒,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段血疫的故事,不仅是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控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类抗击疾病、保卫生命的壮丽史诗。
埃博拉病毒简介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
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Ebola 病毒对热有中等抵抗力,60 ℃加温1 h 才能使之完全灭活,在- 70 ℃下稳定,4 ℃下可存活数日。
对紫外线和r 射线敏感,对多种化学试剂(乙醚、去氧胆酸钠、β- 丙内酯、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福尔马林等)敏感。
结构埃博拉病毒:(-)ssRNA 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纤维病毒科(Filoviridae)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
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
分类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
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龙源期刊网
埃博拉病毒进化现状
作者:
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12期
中国研究人员对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序列分析,展示了埃博拉病毒进化的最新情况,这将有助于未来针对这种病毒开发更高效的疫苗和药物。
此前已有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出现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相关药物治疗和病毒检测的效果。
为此,研究人员对175个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有了不小的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异类型,不过病毒的进化速度与此前出现的埃博拉疫情中观察到的情况相近。
没有证据显示变异会导致病毒变得更致命和更具传染性。
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WHO近期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背景•1976年6月-11月间,苏丹:284例发病,151人死亡(病死率53.2%)。
•同年9月-10月间,扎伊尔:318例发病,280人死亡(病死率88.1%)。
•1995年,刚果:315例发病,250人死亡(79.4%)。
•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已报道有1800人感染,1000人死亡(55.6%) 。
•该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BSL-4)病原因子。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美国、意大利和菲律宾1989 -1996 Reston暴发Ebola目前的疫情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病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80nm。
•基因组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分为扎伊尔亚型(ZEBOV)、苏丹亚型(SEBOV)、本迪布焦亚型(BEBOV)、科特迪瓦亚型(CIEBOV)和莱斯顿亚型(REBOV)。
除莱斯顿亚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病原学-结构流行病学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埃博拉病毒介绍埃博拉杀人血淋淋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1976年一场烈性传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个村庄280人命丧黄泉。
由于这种病病因不明,便称为埃博拉病。
3年后,埃博拉病又在苏丹出现,也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后,这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每隔几年或10余年就要兴风作浪一次,或大打,或小闹,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比如,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爆发,夺去245人的生命,2000年又出现在乌干达,导致近百人丧生。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
埃博拉可以通过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传播,经过4—16天的潜伏期后,病毒在患者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侵袭各种器官组织。
病人首先表现高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
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
当无数病人都这样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产生广泛的内出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样,与SARS一样,埃博拉最易受感染的是医护人员。
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流行时,第一例被发现的病人就是医院的36岁的化验师金夫姆,因为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因而最易受到感染。
刚开始医生诊断他时还以为他是痢疾,因为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
但几天后金夫姆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流血、吐血,在发病后第4天金夫姆便死亡。
随后,参与医护金夫姆的5名医护人员也染病,且全部病死。
这种现代社会的烈性传染病震惊了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因此把埃博拉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的庐山真面目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此猖獗的病毒,那么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非常遗憾,从1976年发现这种病毒和疾病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埃博拉的真相,目前只知道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其共同的特征是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