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
- 格式:pdf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49
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广泛发生于全球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壁中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质代谢是人体内脂类物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过程。
在健康的情况下,人体内的脂质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人体内脂质的各种代谢通路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脂质代谢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脂质吞噬细胞的聚集和炎性反应两个阶段。
在脂质吞噬细胞的聚集阶段中,脂质物质会因为各种原因聚集于血管壁内,形成脂质斑块。
而在炎性反应阶段中,脂质斑块内的脂质吞噬细胞会分泌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炎性因子的产生及血小板的激活,使得脂质在血管壁内的沉积增多,形成脂质斑块,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与自身脂质代谢功能障碍有关。
一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引起脂质代谢的异常,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例如,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基因突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除此之外,饮食和运动也对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饮食会导致血脂水平升高,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风险。
而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脂质代谢功能,增加动脉硬化的抵抗能力。
总之,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止痛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在动脉内形成斑块(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硬化,进而引发血液流动障碍和心血管疾病。
它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组织和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细胞等。
它的发生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脂质积聚: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会在动脉壁内积聚。
这些脂质主要来自于摄入的饮食中,尤其是高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的食物。
2. 斑块形成:积聚的脂质会刺激内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进而吸引更多的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于血管壁。
脂质聚集和炎症细胞积聚形成粥样斑块,它主要由脂质、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
3. 斑块破裂: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分泌一些酶类物质,使斑块中的胶原纤维变薄和破坏。
当斑块破裂时,血液中的细胞和凝血因子会附着在斑块破裂的表面,形成血栓。
4.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会聚集,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堵塞了血管,就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肥胖等。
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可以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均衡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血压药物、胆固醇调节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等。
此外,对于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等治疗方法。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预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出现。
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具有高死亡率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根源。
而脂质代谢紊乱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首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质代谢是指机体对于脂质吸收、转运、储存和消耗等过程的调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多种脂类物质。
胆固醇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产物,可以帮助生物细胞维持正常功能,但是过量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会在血管内形成斑块,并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当机体摄入过多脂类物质时,肝脏就会合成大量的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并转化成LDL(低密度脂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细胞中。
但是,如果摄入过量脂肪,血中的LDL就会增多,形成一种可危害性很大的状态–高LDL 胆固醇和低 HDL 胆固醇状态。
此时,身体细胞数量的LDL与其表面的抗原被废物吞噬了,也被叫做炎症状态。
过量的LDL和炎症状态,加上其他许多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就会导致动脉内皮细胞发生异常反应,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的脂质物质,它将过多的胆固醇从血液循环中转运回肝脏,使之分解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而低密度脂蛋白则相反,通过血液循环往全身细胞供血,如果摄入过多的LDL,其侵蚀作用就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因此,为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要注意控制血中的胆固醇和脂质水平,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增加身体的运动量。
此外,还要戒烟限酒,及时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已知的风险因素,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总之,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好方法之一。
饮食合理,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jllOifnXFMeKX l f2020,Dyc;39(6):835-838-835-•论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受控衰减参数与脂代谢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赵天慧,魏强,刘茜(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超声科,江苏南京210003)&摘要]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受控衰减参数(CAP)与血脂代谢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选择115例NAFL患者(为NAFL组),按CAP的大小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62例;无脂肪肝61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均测定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f、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超声观察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和斑块厚度。
结果:NAFL组的TC、LDL-C、CAP、IMT值分别为(5.2±0.3)mmol-L'1、(3.7±0.5)mmol-L-1、(302±38)dB-m",(1.2±0.4)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5)mmol-L"、(2.3±0.4)mmol-L"、(197±44)dB-m"、(1.0±0.2)mm(@<0.05)。
NAFL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2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1%(@<0.05)。
结论: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谢异常,具有较高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受控衰减参数;胆固醇;颈动脉内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64(2020)06-0835-04doi:10.3969/j.Xsn.1671-6264-2020-06-024RelationsCip betweec controlleC attemiation parameters,dyslipipemia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i patients withnonalcoholic fatty liverZHAO Tinnhui,WEI Qiang,LIU Qinn(DepaTOnent O Ultrasound,Nanjing Hospial AffUiated h Nanjing Universith O Chinese Medicine,Nanjing21000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obseev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rolled itenuation parameter(CAP),dyslipidemia and carotid atheescleesis X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Methods:115patients with NAFL were divided into the milt geup(21cases),the moderate geup(32cases)and the severe geup(62cases) accoedongtoth'oeCAPeaeu's.61cas'swothoutoa t yeoe'ew'e tak'n asth'conteoegeoup.TG,TC,HDL-C,LDL-Cand th'caeotod ontomaethockn's w'e'm'asued on both geoups,and th'pes'nc'oocaeotod ath'eosceeotocpeaqu'&收稿日期]2020-07-02&修回日期]2020-10-12&基金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一般性课题(YKK16194)&作者简介]赵天慧(1973-),女,江苏吁?人,畐!J主任医师。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
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脉腔狭窄和闭塞: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会导致动脉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从而形成动脉壁斑块。
2. 动脉壁增厚和钙化:动脉壁斑块中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蛋白会促进平滑肌细胞分泌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导致动脉壁增厚和硬化。
同时,钙化也是动脉硬化的表现之一。
3. 血管内皮损伤:动脉内膜下的炎症反应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细胞损伤斑块。
这些斑块可以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发生,使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
4. 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血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命性并发症之一,它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动脉壁斑块的破裂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和闭塞。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动脉壁斑块的形成、动脉壁增厚和钙化、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
这些变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 1 -。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