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三大时期的变迁:夏商周时
期的华夏服装、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汉唐宋明清时期的盛世华服。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装,主要以帛为主要材料,女性主要穿长袍,男性穿襦衫和下裳。
妇女的衣着多以直裰为主,齐胸至膝下。
男子的穿着主要是留下上裳脱下下裳。
经过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衣着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以齐、楚、燕、赵、韩等国为代表,服装样式多样。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楚国的蟒袍和带花纹的襦裙,以及
燕国的美人纱衣。
汉唐时期,中国古代服装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汉代服装着重于束腰和宽袖,女子的服
装注重裙装飘逸的感觉。
唐代服饰则更加注重华丽和富丽堂皇,女子的服饰有丰富的花纹
和装饰,男子则注重色彩的搭配。
宋代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服饰变得更加考究,尤其是妇女的服饰。
宋代女性衣着的特点是束腰和长裙,腰间系带。
明代则流行宽袍大袖,男子的服饰则更加
注重品味和质地。
清代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最后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华丽的时代。
清朝统治者采用了
苗族服饰为官服,妇女的装饰则更加注重颜色和图案的搭配,使得整个服装更加艳丽。
在这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古代服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不同地区的
服饰也有所差异。
这些演变都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和演进。
古代服装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服装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饰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
男性穿着以长袍为主,通常是束腰的。
衣服的材质多为丝绸,颜色主要是黑色和青色。
在商周时期的女性服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褶裙”,这是一种用织物缝制成的裙子,可以根据需要折叠成不同长度。
女性还会在头上戴着发髻和发饰,增添了婀娜多姿的风情。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到来,服装风格出现了一些变化。
春秋时期的男性服装开始出现了“右衽”和“左衽”之分,这是指穿衣的方式。
男性的常见服装还包括“裘衣”、“素衣”等,其中“裘衣”是用皮毛制成的服装,适合寒冷的气候,而“素衣”则是以织物制成,适合夏季穿着。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更多的装饰,如腰带、珠饰等,这些都成为了当时女性服饰的特色。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服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秦汉时期,男性的常见服装是“襦裙”,即上衣和下摆分开的款式,方便了行走和活动。
而女性则开始使用“褙子”和“氽裙”,这些款式都更加注重服装的线条和造型。
丝绸在服装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成为了当时服饰的主要面料。
在秦汉时期,服饰上的刺绣和装饰也变得更加精美,增加了服装的华丽感。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中国古代服装又经历了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服饰风格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地域特色。
男性的常见服装有了更多的款式选择,如“衲子袍”、“马褂”、“面皮”等,这些款式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女性的服装上也开始出现了更多的款式和装饰,如“曳裙”、“冠饰”等,这些都为服饰增添了更多的韵味。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中国服饰演变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衣着以深衣为主,直裾和曲裾不仅是男式服饰,也是女式服饰常见类型。
襦裙之类也是有的。
公元221—公元420年,魏晋时期。
衣着普遍比较大且宽松。
公元420—公元589年,北朝时期。
公元220—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朝时期。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时候的衣着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朝时期。
这是一个广泛受外国影响的时期,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少国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时期。
女性的衣着变得更加宽松了。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朝时期。
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公元1271—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
中国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
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
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公元1911—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公元二十一世纪。
现代时期。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探讨中国古代服装、服饰的演变及特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及演变1、先秦时期服饰:先秦时期的服饰以「小编」为主,采用单色调来搭配,一件衣服上会有多种颜色并以中间黑色为基调。
此外,先秦时期还有以《楚辞》为代表的「千古服饰」,即长袍式穿着,特别适合于炎热的天气。
2、两汉时期服饰:从汉朝开始,服饰开始出现自由裁剪,布料质感也更高。
在此期间也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差异性服饰,包括敝布袍等商人服装、通行礼服、传统的汉族服装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服装,如西汉朝的服装纹饰,民族特色的袈裟等,都在这一时期一定程度进行了改变与演变。
此外,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随时间发展来符合贵族服饰风格的礼服。
4、唐宋元明清时期服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服饰发展到了更加成熟,更加多样化的阶段,从常见的宽大大袖衣服到古朴西装,从礼服到婚礼服装,演变到夏季仕妇服装等,形态各异,令人瞩目。
二、中国古代服饰特点1、面料特点:中国古代使用的服饰面料大多数是天然面料,如丝绸、棉布等,既轻松舒适,又轻盈舒适,也蕴含着淡雅的中国传统风格。
2、服装结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以裹身宽袖服装为主,侧裆带和大肩膀设计,以修饰人们强大的身体曲线。
此外,西装式服装也在当时被广泛采用,以补充宽袖服装的不足。
3、出行服饰:中国古代的出行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骑马的服装,另一种是步行的服装。
骑马的服装通常是宽松有安全性的衣服,而步行的服装则是宽大的袍子或裹身裙。
4、发型饰物特点:中国古代的发型饰物也有许多种,如男性的发带,女性的头冠等。
男性的发带通常是头盔状的,而女性的头冠则以柔美的玉石为主。
三、对中华文化理解及认知中国古代服饰表达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服装素养,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让人们在服饰上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神,从而增进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体现。
古代服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服装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服装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过程。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装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明的最初阶段,相应的服装也呈现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夏朝时期,男子一般穿褐色的上衣和裙子,女子则穿蓝色或绿色的上衣和裙子。
这些服装多为单衣,形式简单,而且没有袖子。
在夏朝,服装的图案主要是轩辕纹和龙纹,这也是古代服装图案的雏形,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点。
而在商朝时期,服装更加注重细节,男子多穿褐色上衣和蓝色下裳,女子则穿蓝色上衣和红色下裳,服装上的花纹图案也开始使用云纹和祥云纹,展现了更加精细的工艺水平。
到了周朝时期,服装更加多样化,布料的使用也更加丰富。
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更加多样化,并且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款式和风格。
在这个时期,服装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丝绸成为了服装的主要面料,男子多穿长袍,女子则穿长衣裳,服装的图案也更加多样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花纹和纹饰,如凤纹和鱼纹等。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服饰配饰,如发冠、花环等,这都展现了古代服装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明清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在款式和图案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在明朝,男子服装的面料多为绸缎和丝绸,款式多样,图案丰富,如蝙蝠纹、云纹、车马纹等,而女子的服装则更加注重立体感和流畅感,服装的线条更加曲线优美,图案更加繁复精致。
而到了清朝,服装的款式更加统一,男子多穿长袍,女子则穿长衫,服装的面料多为丝绸和绸缎,图案则更加强调对称和比例,如蝴蝶纹和梅花纹等。
清朝时期的服饰配饰也更加注重材质和工艺,如玉镯、珍珠项链等。
五、现代服装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服装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传统的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和发展。
古代服装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服装的演变不仅受到了时代的变化,还受到了地域、社会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进行概述。
中国古代服装主要可以分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代时期。
在上古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中古时期主要是唐宋元明清时期;近代时期则是清朝以后至20世纪初。
接下来,将对这几个时期的服装演变进行具体的描述。
一、上古时期上古时期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服装在这个时期主要呈现出原始朴素和神秘的特点。
夏商时期的服装主要是以褐色和灰色为主,主要采用麻布等天然植物纤维制成。
男性主要穿戴褎和裘,褎在古代是一种类似长衣的服装,裘则是一种类似短衣的服装,两者搭配穿着。
女性主要穿着裙子,形制为短衣长裙,也是以麻布为主要面料,样式简单。
此时期的服装主要体现出了神秘、古朴的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
中古时期主要是指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服装演变较为多样和丰富。
唐宋时期,服装的颜色由原来的灰暗逐渐转向绚丽多彩,面料也由麻布逐渐发展到丝绸。
男性主要穿着长袍、马褂、袍襟等,女性则主要穿着襦裙、齐腰衣、对襟衫等。
唐宋时期的服装注重刺绣和服饰的装饰,除了服饰本身,还常常佩戴各种首饰、头饰等。
元明清时期,服装的颜色和图案更为丰富,服饰款式更加多样化,男女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差别。
元明清时期的服饰还受到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服装款式和图案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近代时期近代时期主要是指清朝以后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服装演变主要受到了社会变革和对外交流的影响。
清朝时期,服装的基本款式依然延续了元明清时期的传统,但颜色更加明亮,图案更加丰富,西方服装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服装也受到了西方服装的影响,开始出现了西式的西装、裙装等服饰。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原始社会服饰起源原始人的衣服材料:兽皮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旧石器时代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周代始创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史中国古代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款式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装的简介:商周时期: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
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
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秦汉时期:汉代时中国的服装服饰制度已完整确立。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
随着汉代的繁荣发展和生活的提高,服饰穿戴也逐渐丰富考究,形成了群臣百官和富商巨贾竞尚奢华、“衣必文绣”、贵妇服饰“穷极美丽”的状况。
袍服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男子以着袍为贵重。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
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
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唐代:日常多着胡服,大型节庆和祭祀场面着汉服,设计趋向于圆润华美,也吸纳了很多外来服饰的元素。
宋代:尚务实朴素,多着显现身体修长之衣,后期也出现了窄袖长衫。
明代:棉花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带动了各种披风、夹袄的流行。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冠服制度开始初步建立,服饰的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裳的款式多为紧窄,长度齐膝,便于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战乱不断,服装也因各国所崇尚的思想不同而呈现了多样化的风格。
同时,深衣和胡服等服装款式也开始出现。
深衣是一种将身体深藏起来的服装,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而胡服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具有紧身、窄袖、短衣等特点,便于行动。
秦汉时期,中国的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衣冠制度。
袍服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装款式,男女均可穿着。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服饰文化。
一、远古时期的服饰远古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中国人的服饰比较简单。
人们主要以动物皮毛制成的兽皮衣物为主要服装,这种服饰既能保护人们免受寒冷和野兽的伤害,同时也满足了生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
二、古代朝代的服饰在中国的古代朝代中,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不同的特点,展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
汉朝时期,汉族服饰以褶裙和长袍为主,善于运用华美的刺绣和图案装饰。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注重宽松舒适,袖子宽大,多用花纹镶边,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服饰趋于简约素雅,以礼仪规范为依据。
三、明清时期的服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了一个极盛的时期。
明代的服饰更加注重对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体现。
贵族尤其是宫廷中的服饰,充满华贵和庄重的色彩,大量使用绣花和龙凤纹饰,彰显出尊贵与威严。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对服饰的影响非常明显,褶裙、长袍和长褂成为主要的服饰元素,袍身的设计精美繁复,融入了许多民族特色,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服饰的严格要求。
四、现代时期的服饰演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服装形式。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服饰的款式、颜色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然而,尽管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总结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简单、古代朝代的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华贵庄重以及现代时期的演变四个阶段。
每一个时期的服饰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今,尽管穿西式服装已经成为主流,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它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变迁,服装风格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古代中国服装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流行趋势,更是与社会文化、民族风俗、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变化入手,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历程。
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的起源时期,当时的服装主要以麻布和皮革制成。
男子维持着束发、系带等原始的服饰和发式,而女子则主要是以束腰布褶裙为主,多为白色。
至商代中晚期,服装开始出现了向贵族等级进化的趋势,服饰的装饰性大大增强,出现了青铜器的副牌扣、如佩钩、彭瓣、饰钩等的鎏金富丽的服饰。
这一时期的服饰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特点,即奢华瑰丽的风格。
周朝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次革命,周朝的服饰制度首创长袍制简装的制服制度。
周朝的服饰有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特色:“夫与妇、男与女、君与臣、亲与疏,皆服其常”,这是周朝服饰制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各级社会成员都要服从封建礼教规定的服饰制度。
周朝服饰以彩色,尤其是紫色为上。
周服直衣长衫是中国古代的典型服饰,而且长衫的衣摆上也开始出现有边的颠饰,并且不同的品级要求不同的颜色。
周朝的服饰另一个明显的特色是开始兴起了徽章和衣饰间的搭配,这也是服饰内耐部分区别等级和封建地位的一种方式。
周朝的服饰除了长衫外,除了“舄”之外别无他物,这也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一个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服饰在审美和材料上有了新的提高。
春秋时期男子着装上相对简单,以袍、裳为主要服饰,而春秋阶段的女子服饰则开始展现出娇艳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服饰,开始出现了各色织物和印花织物的运用。
由19世纪考古学家所发现的一件早春秋的半纺织肩罩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女子服装的面料已经开始出现了丝、小米粒棉、麻纺布织物。
而春秋时期的男子长衫革履的穿着,充分反映出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分封形式的土地制度。
春秋时期的男女纺织技术的发展和面料的改良,使得春秋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了比较艳丽的风采。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从一开始的动物皮毛包裹,到后来的丝绸制成的华服,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是毛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成的衣服,也有使用麻、棉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
这些衣服形制较为简单,锅印图案不太常见。
战争时期,士兵们穿戴兽皮制成的战袍,同时也开始使用铠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装开始出现分别以天、地、人、物为主题的图案,同时也出现了交叉的条纹和方格等花样。
男性开始穿着腰带,也可以披上披肩。
同时出现了男女的两件式穿法,即上装和下装分离,形成了袍、裘、裤、襦、裙等式样。
革命时期,开始有铁制的盔甲,同时也开始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罩衫。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男性穿着统一式样、色彩、编制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以重重纹饰为主的华丽服饰。
而在汉朝时期,为了便于运动和活动,服装的形制趋向宽松,同时出现了更多的纹饰与花纹。
隋朝时期,袍、裤、衫、褂等式样比较单一,着装颜色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唐、宋、元时期的服装,以“斜裆裳”、“轻纱轻绮裙”、“景泰蓝夹纱袍”等为代表的华丽、精美、严谨的服装流行起来。
这些服装由于面料的制作技术能够更好的展示人们的身材,女性服装的合身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同时,还出现了伞、炉、钟、箱、床等配饰,体现了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
5.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服饰的流行更侧重于色彩与质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服装开始使用的主要面料是棉布、绸缎、缎子等,表现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
明朝时期,官府制定了官服的定制制度,规定了服装的式样、色彩和图案等具体标准。
清朝时期,服装的表现更多地体现了儒家人文思想,整个人的形象开始朝向复古、柔美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表现出人们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同时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