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
- 格式:pptx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及四邻情况1、工作面地面位置:东距观岩村约350m,北距凤岩村约250m,南距白杨岭村约100m。
2、工作面井下位置:3105综采工作面位于31采区南部,北部为3106综采工作面(现已停采),西部为31采区南翼运输巷及回风巷,东部为采空区,南部为井田边界线。
3、工作面底板标高为788m - 820m。
第二节工作面回采对地面的影响范围工作面地面大部分为荒地,没有建筑设施。
由于回采采高为2.2m,按岩石碎胀理论计算,工作面回采后不会对地面造成下沉、塌陷和裂缝现象。
第三节工作面参数及储量3105工作面切眼长:178.4m(大小切眼对接后的长度);其中大切眼长124.4m,小切眼长54m。
工作面可采长度:229m;其中大切眼可采长度为31m;大小切眼对接后可采长度为198m。
斜面积:39179.2m 2;煤平均厚:2.2m;煤体容重:1.4t/m 3;设计回采率:97%。
工作面工业储量分两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大切眼工业储量=124.4×31×2.2 m×1.4t/m 3 =11877.7t第二部分:大小切眼工业储量=178.4×198×2.2 m×1.4t/m 3 =108795.5t 工作面工业储量共计为120673.2t工作面可采储量:120673.2×97%=117053t第二章地质情况第一节煤层赋存及围岩特征1、3105 工作面开采煤层属下二叠统山西组下部的3#下煤层平均厚度为2.2m,容重1.4T/m3,均为贫煤。
3下煤层含夹矸0~2层,厚0.01~0.30m。
2、围岩及特性煤层,老顶为砂岩,厚度11.8m;直接顶板为泥岩,厚度为4.5m;伪顶为3#下碳质泥岩,厚度为0.3m;底板为细粒砂岩,厚度为4.93m。
(图2-1 3105综采工作面顶底板综合柱状图)第二节地质构造情况3105工作面整体南高北低,最大坡度为13°。
一、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位置及开采范围15101回采工作面位于主斜井工作面东部,工作面南部为运输巷,北部为采区煤柱,西部为主斜井保安煤柱,东部为15号煤层实体煤。
该工作面所处地表属高山地形,覆盖层平均厚度为142m,此处地面无村庄和其他建筑物。
(二)、回采巷道布置在运输、回风大巷北侧布置15101工作面运输和回风顺槽,新开一开切眼,长度为80m,高度为2.5m,工作面由北向南推进。
工作面运输、回风顺槽均采用梯形断面,上宽4.8m,下宽5.0m,净高为2.3m,木棚支护。
详见15101工作面巷道布置图1---2---1。
(三)、工作面要素表1---3---l工作面要素表二、地质情况(一)、煤层赋存情况1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K2灰岩之下,15101工作面上方覆盖层厚度为133~156m,平均为142 m。
该工作面开采范围内15号煤层走向为东----西,向南倾斜,倾角为5°,含夹矸l~4层,煤层厚度为2.37~2.63 m,平均2.5 m。
(二)、地质构造15101回采工作面范围内地层走向大致为东----西,向南倾斜,地层产状平缓,一般为3º---6º。
地质条件较简单,目前工作面尚未发现断层、陷落柱、岩浆岩侵入等影响开采的地质构造。
(三)、顶、底板岩性据该生产矿井地质资料,1 5号煤层直接顶板为K2灰岩,厚度为8.65m 左右。
底板为砂质泥岩、铝土岩、粘土岩。
(四)、水文地质情况15101工作面西北部和南部3号煤层已采空或古空,有积水可能,在下组煤层矿坑顶板岩石冒落导水裂隙带等不同沟通渠道的作用下,可对15号煤层矿坑产生不同程度的充水。
15号煤层上覆K2、K3灰岩岩溶裂隙水将是该工作面充水的主要来源,对开采有一定影响。
15号煤层上覆其他裂隙充水因素由于含水性较弱,且位于15号煤层采动裂隙之上,因此,对15号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矿正常涌水量位6.6m3/h。
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第一章工作面概况201工作面布置在矿井西翼的2#煤层中,201工作面为康家滩矿孙家沟井首采工作面:工作面东侧为炮采工作面(未采),西侧布置02回采面:南侧为采区的三条集中巷,工作面沿2#煤层走向布置,工作面顺槽长790米,工作面宽80米,201房采工作面布置两条顺槽即运输顺槽,回风顺槽。
顺槽方位角为332004′26″两顺槽中间间隔20米煤柱。
运输顺槽与回风顺槽之间每隔50米设一条联巷,该工作面共可布置6个支巷,每个支巷回采煤量为2527吨。
该工作面工业储量为29.3万吨,可采煤量为21.22万吨。
在工作面前时方向的右侧布置旺格维利条块,相邻支巷的中心距离12米。
该工作面掘房工程量为7416米,其中,顺槽工程量为1580米,顺槽间联巷工程量300米,旺格维利条块巷工程量5040米,条块联巷的工程量为496。
附图1-1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第二章煤层赋存与地质状况一、煤层赋存与煤质特征依据邻近已掘巷道揭露情况预测2#煤层在本采区赋存稳定,地层走向35°左右,倾向南西,煤层倾角3~9°,煤层厚度在6.4~8.28m,平均厚度为7.23m,煤层中普遍含有多层夹矸,夹矸厚度在0.2~0.6m之间,2#煤颜色为黑色,条痕为黑褐~褐黑色,玻璃光泽,半暗型及半亮型煤组成,容重1.34~1.40,硬度f=2~4,较脆易碎,为低磷,低硫,中灰—富灰,高发热量,中等粘结性气煤。
二、顶底板岩性:首采面2#煤层顶板为灰白色泥岩及厚层砂岩,底板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及砂岩。
三、地质状况简述:2#煤层赋存基本稳定,工作面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平缓单斜构造,从勘测资料和现生产过程中均未发现有大的断裂构造,无岩浆侵入体,无冲刷带及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只有少数裂隙存在,对采掘基本无影响。
水文地质:2#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砂岩和底板砂岩,富水性弱,奥灰水对8号煤层开采基本无影响,但在遇到特殊地质构造时严防涌水突然增加。
2133⼯作⾯回采作业规程完整⽬录第⼀节⼯作⾯概况 (3)⼀、⼯作⾯位置、⼯作⾯与地⾯相对位置及建筑物的关系 (3)⼆、⼯作⾯的参数:⼯作⾯储量、服务年限 (3)三、采区主要巷道布置 (3)第⼆节地质情况 (4)⼀、煤层的名称、煤种、倾⾓及厚度 (4)⼆、煤层顶、底板 (4)三、主要地质构造的位置及特征 (4)四、⽔⽂地质及沼⽓涌出量 (4)第三节采煤⽅法巷道布置回采⼯艺 (5)⼀、采煤⽅法 (5)⼆、巷道布置 (5)三、回采⼯艺 (5)第四节⼯作⾯机电设备配备 (9)第五节顶板管理 (9)⼀、初采及初次放顶 (9)⼆、正常放顶⽅法及安全技术措施 (9)三、⼯作⾯收尾 (10)第六节⽣产系统、安全出⼝⽀护及机风巷维护要求 (11)⼀、安全出⼝⽀护要求 (11)⼆、机、风巷维护要求 (11)三、⽣产系统 (11)第七节⽣产组织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作循环作业 (14)⼆、劳动组织 (14)第⼋节安全技术措施 (15)⼀、2133切眼排梁措施 (15)⼆、通风、防尘、防⽡斯措施 (17)三、加强⽕药管理,防⽌放炮事故发⽣措施 (18)四、防⽚邦冒顶事故的措施 (21)五、初次放顶安全措施 (21)六、提⾼煤质措施 (23)七、单体⽀柱及泵站操作措施 (24)⼋、加强机电设备管理的措施 (24)九、⼯作⾯防灭⽕措施 (25)⼗、机、风巷尾巷⽀架回收安全技术措施 (28)第九节、发⽣事故时避灾⾃救的原则与主要事故中的避灾⾃救 (29)⼀、井下⾃救应遵守“灭、护、撤、躲、报”的五字原则 (29)⼆、主要事故中的避灾⾃救 (30)第⼗节避灾路线 (33)⼀、当⼯作⾯发⽣⽔灾事故 (33)⼆、当⼯作⾯发⽣⽕灾和⽡斯事故 (33)第⼀节⼯作⾯概况⼀、⼯作⾯位置、⼯作⾯与地⾯相对位置及建筑物的关系2133⼯作⾯位于21采区21溜煤上⼭北翼第⼆块3煤⼯作⾯,对应地表为家垅⼭丘,地表标⾼+188m~200m。
第一章采煤工作面范围内外及其上下的采掘情况及其影响。
121707采煤工作面及井上下关系表第二章采煤工作面地质、煤层赋存情况第一节煤层赋存及顶底板情况根据121707运输巷、回风巷揭露情况看,121707采面正常厚度在0.7-2.3m,平均1.5m,煤层倾向130°、煤层近似水平、倾角2°-5°,平均4°,顶板多数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
第二节地质构造矿区位于雄武背斜南东翼与大际山向斜北东翼结合部位。
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10°平均倾角6°主要由P2m、P2β、P31、P31²、P31³、T1f及T1yn地层组成单斜构造。
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单一,仅在龙潭组中见一些小裂隙及挠区,对区内煤层无破坏作用。
从121707运输巷、回风巷揭露情况看,工作面无断层及褶曲。
煤层赋存情况表第三节水文地质据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表雨水补给顶板裂隙水、孔隙水。
顶板裂隙水、孔隙水:主要是矿井回釆活动中,以顶板孔隙水和裂隙水渗入矿井采掘活动范围的水。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充水会有所增大。
第四节煤层瓦斯、自燃和煤尘整个工作面在掘进的过程中瓦斯涌出量较小,2015年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煤炭〔2015〕14号文关于对《兴义市工业贸易和科学技术局关于对久兴矿等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进行审查批复的请示》的批复,兴发煤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2.0m³/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8.32m³/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82m³/min、相对涌出量为3.41m³/t,工作面在回采期间必须加强釆面上隅角瓦斯管理。
矿区内C17煤尘均无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性均为Ⅲ级,即不易自燃。
矿井无冲击地压和地温异常现象。
回采工作面值班电工操作规程范本一、安全准备工作1. 断电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确保工作面的电源已经断开,并使用绝缘材料或者断电开关将电源切断。
2. 确认电气设备工作状态在进行操作之前,检查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故障或者损坏的情况。
3.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操作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头盔、安全鞋、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4. 检查工作区域在进行操作之前,确保工作区域没有其他人员,并检查工作区域是否存在危险物品或者障碍物。
二、操作流程1. 操作顺序按照规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或者省略任何步骤。
2. 检查设备接地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必须确保设备的接地是正常的,并使用接地测试仪进行测试。
3. 进行检修和维护工作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检修和维护工作,包括更换熔断器、修理电路等。
4. 做好防火措施在进行操作之前,必须做好防火措施,清除工作区域的易燃物品,并备齐灭火器材。
5. 操作设备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设备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a. 确保设备处于停止状态,断电并进行停电锁挂。
b. 禁止在湿地操作设备。
c. 禁止使用带有潮湿手和脚的绝缘工具操作设备。
d. 禁止单手操作设备,必须使用两只手。
e. 禁止在设备上放置重物或者坐在设备上工作。
f. 在调试设备时,必须戴好绝缘手套。
6. 操作结束后的安全措施在操作结束后,必须做好以下安全措施:a. 确保设备处于停止状态,并断开电源。
b. 清理工作区域,清除易燃物品。
c. 将工作用具归还到指定位置,并进行清洁和维护。
d. 填写操作记录,并交由上级审核。
三、紧急处理1. 短路故障a. 立即断电,并使用绝缘工具处理短路地点。
b. 停止短路处的变电设备并进行检修。
2. 火灾事故a. 立即断电,并使用灭火器灭火。
b. 进行紧急疏散,并呼叫消防队救援。
c.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进行灭火。
四、违章操作处罚对于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将按照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和停工等。
编号:SXXYHG-HC09-1综采工作面作业规程采煤工作面名称:施工单位:编制日期:执行日期:目录编制、审批意见 (2)作业规程学习记录 (5)作业规程复查记录 (6)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7)第二节煤层 (7)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7)第四节地质构造 (7)第五节水文地质 (8)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9)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9)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巷道布置 (9)第二节采煤工艺 (10)第三节设备配置 (11)第三章顶板管理第一节支护设计 (14)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18)第三节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 (19)第四节矿压观测 (21)第四章生产系统第一节运输系统 (21)第二节通防与监控系统 (22)第三节排水系统 (26)第四节供电系统 (26)第五节通讯照明系统 (28)第五章劳动组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一节劳动组织 (28)第二节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0)第六章灾害预防及避灾路线 (30)第七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一般规定 (31)第二节顶板管理 (35)第三节防治水 (38)第四节爆破管理 (38)第五节通防及安全监测 (40)第六节运输管理 (45)第七节机电管理 (50)第八节其它 (54)第八章规程安全风险因素评价 (65)编审单位签章审批意见各单位意见:生产经理:总工程师:会审意见本作业规程于年月日在矿部二楼会议室进行了集体会审,参加会审人员有:总工程师、生产经理、采掘副主任、安全副主任、机电副主任、地测副主任、技术科长、通修区长、综采工区、安监处。
通过集体会审,讨论研究,同意本规程所编写的一切内容,要求在现场施工中严格执行,并提出如下审批意见:①该面内中部煤层赋存夹矸有变厚现象,工作面推进时,及时编写专项措施。
②施工过程中,因地质变化时,应及时补充安全措施。
同意施工。
作业规程学习记录传达负责人:传达人:班次:作业规程复查记录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第三节煤层顶底板第四节地质构造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从两巷揭露无断层构造。
回采工作面操作规程一、准备阶段1、熟悉技术员提供的采矿方法图及回采矿房的地质环境,掌握矿柱(顶、底、间)的规格,以及作业顺序。
2、检查凿岩设备是否完好,加足润滑油,检查工作面,拟定炮眼数及装药量以及凿岩时间。
二、施工阶段1、进入作业面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入井前严禁喝酒,进入工作面必须清点人数,随时掌握出入情况,生产作业面不得少于2人同时作业。
2、工作面使用合格的矿用电缆和工作灯具,电线架设必须规范整齐。
3、通知压风值班室,送风时间以及爆破员准备爆破器材及爆破时间。
4、检查作业面的顶、邦和支护情况,即敲邦问顶,检查矿柱和信号柱变化,支足信号柱,确认安全后方准作业。
在作业中发现有冒顶危险征兆时,应及时撤出采场人员,采取措施处理,待隐患排除后再作业。
5、用水管将作业场所全面洒水降尘,清洗工作面。
6、7655型凿岩机湿式凿岩,布置单层回采水平炮孔,炮孔布置方向,应尽量与矿体层理和裂隙面垂直,以提高破碎质量,减少大块产出率。
炮孔间排距0.8米,孔深2.0米,排列成“W”型。
采用2#岩石硝铵炸药,火雷管、导爆管起爆。
7、回采顺序。
中段内,采取两翼后退式回采顺序,矿房内自上而下喇叭状依次回采作业。
矿块内,相邻两矿房同时作业时,一个打眼,一个运矿,两工作面间超前距离应不小于15米,平行向前推进。
8、通风洒水降尘。
爆破崩落后,必须进行通风工作,直到将炮烟排除,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重新开始工作,进行回采作业时,也需要进行不断的通风,以保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给回采工人。
工人在回采工作前,必须洒水降尘,降低采场粉尘浓度。
9、采场排除及支护。
落矿以后,工人必须敲邦问顶,检查矿柱和信号柱变化情况,检查围岩裂隙变化情况,在顶板围岩不稳固的位置必须用φ120mm以上松木进行支护,直到回采工作面安全后方可作业。
并安装好照明灯具。
10、在落矿、排除支护以后,就是矿石搬运过程,将工作面处崩落下的矿石通过运输工具运送到运输平巷装载的过程。
大山脚煤矿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工作面名称:110504工作面编制人:陈彬矿长:郭雄亚队长:李稳周技术副矿长:廖贵稳安全副矿长:赵金平机电副矿长:亢飞技术员:李鹏编制日期: 年月日执行日期: 年月日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一、工作面的位置110504工作面位于一采区+2070m—+2090m标高段,北部以2040m水平为界,西面以进风下山为界,南部为采空区,东部以工作面开切眼为界。
工作面底板最高标高为+2080m,最低标高为+2040m,工作面走向长100m,倾向长90m。
二、地面相对位置该工作面在大山脚村西北方0.6km,大山以北,地表为灌木林,地面标高在2100—2150m之间,工作面地表为荒地。
三、回采对地面的影响由110502工作面回采情况推算,回采该工作面可能造成地表出现裂隙情况,裂隙宽度在0—0.2m之间,裂隙长度在3—20m之间,下雨时可能造成地表渗水。
地表周围无建筑物和其它设施,不会造成其它影响。
工作面部为110506工作面采空区下部,回采后工作面压力往北移动,工作面距110506工作面回风巷10—20m内有压力增大情况。
第二节煤层一、煤层厚度根据运输巷、回风巷和开切眼掘进巷探煤情况推断,工作面内煤层最大厚度为1.2m,最小厚度为1.0m,平均厚度为1.1m,工作面煤层变化不大,经掘出以后,煤层厚度较稳定。
二、煤层产状煤层走向40°—50°之间,倾向310°—320°之间,倾角8°—14°之间,平均倾角10°。
三、煤层结构该煤层属基本稳定性煤层,由东向西具有厚薄相间的变化趋势,煤层结构较复杂,在掘进该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时,局部地段出现夹矸,夹矸厚度在0.1—05m之间,煤层层理紊乱,煤硬度为1—1.5,回采时煤容易片帮,煤层注水困难。
四、煤质该工作面的煤为黑色粉状,块状,鳞片状薄层,玻璃光泽,煤的原生结构构造不清,强度高,地质疏松,易碎,煤的视密度为1.36t/m3,该煤层为低灰、低磷,中高发热量贫煤(发热量为6500大卡),全部为无烟煤,主要用作火力发电,沸腾层发生炉等工业用煤,同时也是上好的民用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