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和概念(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分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539.00 KB
- 文档页数:18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 物质和化学变化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氧化和还原的反应。
6. 酸碱反应酸: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
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盐和水。
7. 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量。
8.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表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常数。
计算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物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
9.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电极电位:表示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电位。
计算方法:根据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0. 酸碱反应的平衡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计算方法:根据酸碱的浓度计算pH值。
11. 溶液的酸碱滴定滴定: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计算方法: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滴定数据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12.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查理定律: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13. 气体混合物的计算分压定律: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与该气体在混合物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计算方法:根据分压定律计算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和摩尔分数。
中考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 【探究目标】1、理解元素的涵义,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描述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的简单分类,能据此区分一些常见物质。
3、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区别与联系。
4、准确描述原子构成,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索导航】〖活动一〗基础知识回顾要求:(1)浏览教材并填写下面知识网络(2)想一想,对于基础知识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元素元素分类及在自然界存在状态据元素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 和。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按质量分数的由大到小)依次为: 物质的简单分类(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2)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单质单质 单 质物物混合物 物质氧化物酸 碱盐氧化物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 4 C 2H 5OH CH 3OH CH 3COOH4、原子的结构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 质子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中子原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活动二〗、重点疑点讨论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吗?请举例说明。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吗?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或2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吗? 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吗?4、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所有性质? 只有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5、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6、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怎样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活动三〗、解题方法指导1,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⑪单质_____________ ⑫酸_____________ ⑬碱_____________⑭盐_____________ ⑮氧化物____________⑯有机物_____________2、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性质B、不同的性质C、相同化学性质D、不同化学性质3、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A、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B、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C、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D、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4、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B、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C、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D、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5、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发射神舟号的火箭中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N2O4,发射时反应可写为(CH3)2N-(NH)2+2N2O4点燃3N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偏二甲基肼中原子个数比为C:H:N=1:4:1B、参加反应的物质中只含有C、H、N、O四种元素C、在宇宙中(失重条件下)比地球还难做过滤实验D、该反应中只有氢元素的比合价没有发生改变6、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者不反应),而B中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最新资料推荐------------------------------------------------------1.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2019 版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专题一基本概念【备考策略】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2.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反应除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外,出现了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物质的分析推断相结合的趋势,特别是从生活应用入手,设计新的问题背景和思考阶梯。
3.离子反应:该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一是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来看,除考查中学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典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外,越来越注重有关知识迁移应用的考查即信息给予题。
二是判断离子反程式的正误。
1 / 23三是离子共存题,离子共存的条件是:在溶液中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除要熟悉常见离子不能共存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外,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限制条件,多种离子间的相互影响。
4.能源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复习时要理解燃烧热、中国和热、反应热到呢个概念,明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与电化学、化学平衡的联系与拓展,牢牢抓住盖斯定律的实质,并能熟练应用第 1 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点击】 1.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复习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点贯穿整个中学化学,高考试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新物质产生过程为栽体,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运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的敏锐程度。
复习中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多对比,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知识讲解】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⑪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都称作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110余种元素。
⑫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位”是指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
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
大多数元素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同位素。
①同位素的实例H有三种同位素:O有三种同位素:C有三种同位素:U有二种同位素:目前已知的同位素达数千种。
②同位素的稳定性③同位素的性质a.天然同位素有稳定的百分组成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④同位素的应用用作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标准示踪原子用测岩石的年龄放射治疗,如60C。
等核能,如2H,235U等⑬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即质子数、中子数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就称为一种核素。
例如:都各自独立称为核素,即10种核素(但属于4种元素)■注意: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⑭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种单质叫做同素异形体。
如O 2(氧气)和O 3(臭氧),红磷(P)和白磷(P 4),金刚石和石墨等。
①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②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结构不同或组成不同。
③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如2.原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②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考点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 ⑵萃取 ⑶分液 ⑷蒸馏(分馏) ⑸吸附 ⑹渗析 ⑺盐析⑻胶体聚沉 ⑼电泳 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 (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 ⑵裂化 ⑶硫化 ⑷老化 ⑸炭化 ⑹干馏 ⑺脱水 ⑻蛋白质变性 ⑼水解 ⑽同素异形体互变 (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例2](2008·广东中山)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千锤万出凿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涉及到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千锤万出凿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石灰石(CaCO 3)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考点三 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树状分类:混合物化合物 氧化物氢化物 酸、碱 盐 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纯净物 物质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包括稀有气体)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第2讲 化学用语考点一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人们确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初中化学总结知识点全面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
在初中阶段,学生将接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知识、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类型以及实验技能等。
以下是初中化学的全面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2. 分子和原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单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3.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
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5.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6.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涉及物质的组成改变,化学变化则涉及原子的重新排列和新物质的生成。
# 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预测。
# 化合物与化学反应1. 酸碱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水和盐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通常表现为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的反应。
4.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替换另一种元素的反应,常见于金属与化合物之间的反应。
# 常见物质的性质1. 氧气(O2):支持燃烧,是呼吸作用的必需品。
2. 氢气(H2):最轻的气体,可燃烧生成水。
3. 二氧化碳(CO2):呼吸作用的副产品,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4. 水(H2O):生命的基础,最常见的溶剂。
# 实验技能1. 实验器材的使用:了解并正确使用试管、烧杯、滴管等基本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掌握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
3. 实验安全: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如何预防。
# 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物质的量,用于表示物质的数量。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回目录考点剖析:1、化学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
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
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复习技巧点拨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第5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一般来说,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元素、物质和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原子通过微粒间作用力构成物质3.纯净物与混合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的熔、沸点无固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4.(1)概念: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树状分类法(1)分类的关键——明确分类标准(2)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无机化合物⎩⎪⎪⎪⎪⎪⎪⎪⎨⎪⎪⎪⎪⎪⎪⎪⎧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个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元素⎩⎨⎧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碱⎩⎨⎧按水溶性⎩⎨⎧可溶性碱:NaOH 、KOH 、Ba(OH)2等难溶性碱:Mg(OH)2、Cu(OH)2等按碱性强弱⎩⎨⎧强碱:NaOH 、Ba(OH)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 无机化合物⎩⎨⎧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2CO 3等复盐:KAl(SO 4)2·12H 2O 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高三化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材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从大量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它对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意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体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 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 以白磷、红磷为例,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 化学用语(1)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 理解化合价的涵义。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 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 理解质量守衡定律的涵义。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1) 理解原子量、分子量的涵义。
(2)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1) 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2) 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5. 溶液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涵义。
(1) 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2)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
(3) 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
0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一、物质的组成1.宏观上:物质由①元素组成,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②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③化合态。
⒉微观上:质子、中子、④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⑤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二.分类的方法1.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2.树状分类法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地说,是根据被分类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别间的关系及其陈列式的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下图: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有机物,又是弱电解质的是()A.乙醇钠B.氨水C.乙酸D.蔗糖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①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①明矾、石膏、冰醋酸、水都是电解质①盐酸、漂白粉、水玻璃都是混合物①分馏、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①植物油、直馏汽油都可与溴水反应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同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C.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石油的裂解、烧碱的潮解都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键的破坏或形成4.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CO2含量较高,随着矿化反应的进行,其含量不断降低,迄今为止,仍在缓慢发生(图1)。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引入酸、碱辅助完成这一过程(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矿化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aCO3+SiO2=CaSiO3+CO2B.图中“酸”“碱”“盐”分别指HCl、NH3·H2O、NH4ClC.地球形成初期因CO2浓度较高,该矿化反应速率比现在快D.实验室引入“酸”和“碱”起到了加速反应的作用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氯气的液化B.由海水生产氯化镁C.乙烯生产聚乙烯D.由煤焦油得到苯、甲苯制硝酸苯、TNT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化学复习资料汇编一、基本概念1、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定义及区别和联系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各举2例)4、催化剂(触媒):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
5、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6、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8、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9、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SO42-、10、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1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12、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13、固体溶解度: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未指明溶剂则为水)14、气体溶解度:在压强101KPa和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15、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16、石蕊和酚酞溶液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17、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8、复合肥料:化肥中同时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
19、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和碳酸氢盐除外);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小分子。
初中化学知识启蒙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启蒙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知识启蒙,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研究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初中化学核心概念启蒙1.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形状等属性。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或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H表示氢元素。
3.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形成化学式,如H2O表示水。
4.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原子、离子或分子层面上发生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表现为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5.溶液: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无色透明的特点。
6.酸、碱、盐:酸是能释放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释放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盐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呈现不同的性质,如酸碱度、酸碱中和等。
二、化学实验与探究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观察物质的变化,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以下是几个初中化学实验案例:1.观察水的沸腾:利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沸腾原理。
2.制作二氧化碳:将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收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了解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性质。
3.探究火焰颜色: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了解火焰颜色的成因和元素性质。
4.制作简易净水器:利用活性炭、沙子等材料制作简易净水器,观察净水效果,了解水的净化原理。
2006年天河区初三化学中考辅导课材料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知识要点单质纯净物 化合物混合物从物质组成的宏观角度分析 从物质结构的微观角度分析1、对于任何物质,宏观上都是由 组成的,微观上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粒子包括 、 、 等。
试着归纳一下初中化学你学过的物质分别由什么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
[例题1](00广州市中考)下列微粒中,能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A )二氧化碳分子 (B )碳原子 (C )氧原子核 (D )碳原子和氧原子 题析 本题考查分子的概念,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一旦分成碳原子和氧原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所以二氧化碳分子是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并非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都由分子保持,例如金属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答案 (A )。
[例题2](04广州市中考)请分析下列事实,其中能证明分子是可分的是( )(A )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 )海水晒干得到食盐晶体 (C )水通电得到氢气和氧气 (D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题析 本题从微观角度考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物理变化是物质发生形状或状态的改变(或能量的转换),构成物质的粒子没发生改变;而化学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改变,例如水通电,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A )、(B )选项中都是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没有发生粒子的改变,(D )选项物质只是发生状态的改变,它们都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答案 (C )。
[例题3](05广州市中考)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原子中所含的质子数为16B.该原子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C.该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D.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题析原子的结构可以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所以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达的意义,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分类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化学分析基础知识化学分析是一种科学方法,用于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
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分析的类型、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一、化学分析的类型化学分析可以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定性分析:旨在确定物质的组成,即确定物质中存在的元素、离子或化合物的种类。
2、定量分析:旨在确定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化合物的数量。
3、结构分析:旨在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包括分子中各原子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
二、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化学分析的基础是化学反应和计量关系。
通过选择适当的化学反应,可以确定待测物质中的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存在。
同时,根据反应中物质的数量关系,可以计算出待测物质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三、常用化学分析方法1、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通过滴定计量液体中的化学反应来确定物质的含量。
根据所用试剂的不同,滴定法可分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等。
2、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物质的含量。
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3、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
它通过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分子,产生带电粒子,进而确定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
质谱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等优点。
4、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样品中的组分分离成不同的色谱峰,进而确定各组分的性质和含量。
气相色谱法具有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等优点。
5、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量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样品中某种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抗干扰能力等优点。
6、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