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人病情分级
- 格式:docx
- 大小:22.28 KB
- 文档页数:2
急诊科患者危重分类及诊疗规定
一、急诊患者危重分类: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病情评估,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
轻中度患者按顺序就诊,重度患者直接进入抢救室优先抢救治疗。
1、轻度:患者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情绪稳定,神志清楚。
2、中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虽有明显不适症状,情绪不稳,但病情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突然变化者。
3、重度:已威胁到患者生命或病情在短时间内有可能发生急剧变化者。
如收缩压<80mmHg或>20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极度呼吸困难;脉搏>140次/分或<40次/分者;昏迷;抽搐;超高热等。
二、危重患者抢救:
1、急诊患者先由分诊护士分诊,危重症患者立即送入抢救室,同时通知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后协助补办挂号手续;
2、急诊值班护士可酌情先予急救处理。
如吸氧、吸氧、心脏按压、心电监护等,同时通知住院总或科主任,值班医师进行病情紧急评估后与护士共同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疾病的紧急处理。
3、进行紧急抢救时医师可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复述一遍,备药、核对,无误后执行,并保留所有药物空瓶以便核对。
在抢救结束后30分钟内补录医嘱。
4、医师应及时书写病历,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阳性体征、抢救经过及患者的反应,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
三、患者转运(如做必要的检查、收入院、转院)前应进行病情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评估结果。
一般情况下,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时进行转运。
如抢救条件限制,应进行必要处理(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辅助呼吸等)的同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运患者。
急诊分级、分区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
一、急诊分区:急诊诊疗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既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二、急诊分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急诊病人分级标准急诊就诊说明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标准指导原则,我院急诊病人候诊顺序按照病人病情紧急和严重程度来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请各位病人及其家属相互尊重,每诊室只同时接纳一位病人。
三、候诊期间,如有任何问题,请立即向分诊护士提出。
四、急诊就诊先后次序按照病人病情紧急和严重程度决定,并非完全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病人分类 Ⅰ级(濒危病人) Ⅱ级(危重病人) Ⅲ级(急症病人) Ⅳ级(非急症病人)严重程度(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急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危重病人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Ⅰ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应尽快安排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非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作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
常见临床表现气管插管无呼吸/无脉搏急性意识障碍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的病人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严重性有可能发展为Ⅰ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通过急诊处理可以缓解病人症状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标准...文档交流...护士接诊 立即 立即 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医生接诊 立即 尽快安排接诊地点 抢救室抢救室或者候诊室 诊室(候诊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病情分级考虑上调)。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原则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是评估和分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能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病情分级的原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病情稳定性和危险因素等方面。
临床表现是评估患者病情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往往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疼痛程度等。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急需抢救的危重病例、需要立即治疗介入的重症病例、需要及时就医的中度病例以及可以延迟就诊的轻度病例等级。
病情持续时间也是病情分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急性发作的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常需要紧急救治,而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肺病、高血压等则可以根据患者的稳定性和病情恶化程度进行分级。
通常来说,急性病情需要立即救治,而慢性病情可以根据病情的恶化速度进行分级。
病情稳定性是衡量患者病情分级的重要因素。
病情稳定性意味着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病情是否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例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病情无明显恶化,他们的病情分级可以相对较低;而如果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其病情分级将会提高。
危险因素也是病情分级的考虑因素之一。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伴随疾病以及既往病史等。
例如,有严重基础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急诊中可能需要给予更高级别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而对于年轻、无基础疾病、无伴随疾病的患者来说,可以将他们的病情分级较低。
因此,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病情稳定性和危险因素等因素。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评估并分级患者的病情,能够更好地指导医生的治疗决策和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得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救治。
同时,病情分级还可为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急需。
急诊分诊的病情级别是如何划分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急诊分诊的病情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张春华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2013.01.26。
医院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
(一)1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四)4级: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急诊病情分级评估标准
一级急症
- 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医疗干预。
- 严重的心脏病、脑血管病发作,如心梗、脑出血等。
- 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
- 剧烈的呼吸困难,如窒息、气道阻塞等。
- 其他严重生命威胁的情况。
二级急症
- 病情较为急需处理,但不属于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 中度心脏病、脑血管病发作,如心肌梗死、脑梗塞等。
- 中等程度的烧伤、创伤等。
- 呼吸困难,但没有窒息的情况。
- 其他需要及时处理的情况。
三级急症
- 病情需要医疗干预,但不属于紧急情况。
- 轻度心脏病、脑血管病发作。
- 一般程度的烧伤、创伤等。
- 轻度的呼吸困难。
- 其他病情需要在可控时间内处理的情况。
四级急症
- 病情较轻,需要看医生但非紧急情况。
- 轻微的心脏病、脑血管病发作。
- 轻度的烧伤、创伤等。
- 轻度的呼吸困难。
- 其他需要注意但不紧急处理的情况。
请注意,以上急诊病情分级评估标准仅供参考,实际应根据医疗专业人员的判断进行准确评估,并及时就医。
急诊科分诊分级标准五级分类
急诊科分诊分级标准五级分类如下:
一级:立即危及生命的病情,如心搏骤停、呼吸停止、休克等,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治疗。
二级:病情较严重,但不危及生命,如心绞痛、高血压危象、急性胰腺炎等,需要在较短时间内给予治疗和观察。
三级:病情中度严重,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痛风等,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和观察。
四级:病情轻度、不严重,如轻微损伤、皮肤炎、胃炎等,可以在急诊科接受治疗并在家庭中继续观察治疗。
五级:一些特殊情况,如医学体检、预防接种、输液等,无须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