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新闻摄影例子
以下是一些新闻摄影的例子:
1. 《饥饿的女孩》:摄影师拍摄了苏丹大饥荒中的一名赤身裸体的小女孩,被秃鹰盯着的情景,这张照片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
2. 《手》:乌干达儿童的手的照片,获得了1982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3. 《母爱》:尤金·史密斯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渔村拍摄的母子照片,表现了大爱与大恨,是对人类现状的控诉。
4. 《悲伤》:一个小男孩因为家里的六只羊被计程车撞死而哭泣的照片,让人心碎,同时也为孩子和他家人的命运担心。
这些新闻摄影作品都捕捉到了重要的瞬间,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问题和人类的情感。
新闻摄影照片点评及欣赏新闻摄影是一种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能够通过图片快速地把事件传递给受众,因此在现代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按照类型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点评和欣赏,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摄影。
新闻现场摄影在新闻现场摄影方面,拍摄者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尽快地通过镜头把事件展现给读者。
然而,抓拍一张突发图片并非易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丰富的经验。
一些经典的新闻现场照片,如乌克兰示威者与警察对峙的照片,往往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更好地传达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这样的摄影师不仅仅是工作人员,更是一个瞬间的见证者。
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来改变世界。
人物写真摄影在人物写真摄影领域,摄影师需要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与特点,以及眼神、动作、表情等小细节,通过这些让人物栩栩如生,并且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
例如,纪录片《人间世》中,摄影师通过捕捉摄影对象所闪烁的瞬间,呈现了人类独特精神的深度,引发了许多人的深切共鸣。
动物写真摄影在动物写真摄影领域,摄影师可以用照片展现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动物与世界的互动。
例如,摄影师拍摄了一组雪豹和它的孩子的照片,这组照片展现了雪豹保护儿女的爱和智慧,令人感到深深的感动。
自然风光摄影在自然风光摄影领域,摄影师的任务是记录大自然的美丽和无限魅力,甚至可以通过画面传达一种深切的内心体验。
例如,拍摄日出或日落的照片,红色的云彩和金色的阳光将大地染成一片温暖的氛围,带给人们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总之,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的中流砥柱,良好的新闻摄影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原委,而且还可以鼓舞人们的情感。
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摄影,以便让更多的人发现和欣赏新闻摄影的魅力。
新闻摄影作品是一种通过图片和影像来记录和传播新闻的方式。
下面是一些新闻摄影作品的特点和要求:
1. 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基于真实的事实和事件,不能进行虚构或夸大。
同时,新闻摄影作品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呈现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误导读者。
2. 及时性和时效性: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及时记录和发布新闻事件,使读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3. 突出性和代表性:新闻摄影作品应该突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特点,能够代表事件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
4. 形象性和生动性:新闻摄影作品应该通过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新闻事件,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的情况和现场氛围。
5. 艺术性和审美性: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创作新闻摄影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熟悉新闻事件和背景,了解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2. 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构图,捕捉关键瞬间和细节。
3. 使用合适的拍摄技巧和手法,突出新闻主题和特点。
4. 尊重被摄对象和隐私,避免侵犯他人权益。
5. 后期处理和编辑时,要注意保持图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误导读者。
人民日报摄影分析报告人民日报是中国的一家国家级报纸,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该报的摄影部门负责为读者展现真实的视觉图像,为新闻事件提供直观的见证和感染力。
下面是对人民日报摄影作品的分析报告。
首先,在人民日报的摄影作品中,新闻性和真实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摄影师通过快门的按下捕捉瞬间,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
无论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新闻,还是国际上的重大事件,摄影师都能将其直观地展现给读者。
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信赖,人们对人民日报的报道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和信心。
其次,人民日报的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在报道社会事件和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摄影师以人为本,捕捉到人们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
通过镜头的选择和构图的布局,他们能够让读者对被拍摄者的境遇和心情产生共鸣。
这种人文关怀能够让人们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和理解,激发社会的共同点和爱的力量。
再次,人民日报的摄影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光影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力求将瞬间的美与故事性相结合。
他们使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视角,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
同时,他们也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式,使作品更加独特和有创意。
这种艺术性和创新性能够提高作品的视觉感染力,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最后,人民日报的摄影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性。
在报道社会事件和重大新闻的时候,摄影师会将重点放在反映时代和社会问题上。
他们注重拍摄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矛盾,通过作品传递出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时代感和社会性能够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讨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总之,人民日报的摄影作品以新闻性、真实性、人文关怀、艺术创新、时代感和社会性为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人民日报的摄影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可靠来源和视觉的享受。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及精讲
---------------------------------------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选
日期:2006年05月07日责任编辑:ansel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工作于3月20日至24日在深圳市举行。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永恒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此次大赛共设8类16项大奖。
每个奖项分设金银铜奖各一以及五个优秀奖,此外还设有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一名。
大赛所有评选工作已于今日上午完毕,各大奖项花落各家。
其中美国Getty图片社柏拉-布洛恩斯坦(paula.bronstein)为《时代周刊》所拍摄的《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赢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图为2005年10月17日,一位母亲在轻轻的摸着她受伤的儿子的头.他们住在Balakot 一个废弃的城镇的帐篷中。
(华赛组委会供图)
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
突发性新闻类单幅:
突发性新闻类单幅金奖:黎巴嫩的汽车炸弹袭击
路透社Mohamed Azakir记者所拍摄的《黎巴嫩的汽车炸弹袭击》赢得了突发性新闻类单幅金奖,图为2005年2月14日,在贝鲁特的一个汽车炸弹的爆炸现场,一个黎巴嫩人在为伤者大声呼救。
据目击人士称,黎巴嫩的前任总理Rafik al-Hariri周二在贝鲁特湖滨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汽车炸弹袭击中丧生。
除此之外,至少有包括其保镖在内的8个人也在这次袭击中丧生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析11新闻一班彭雪峰 0132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需要至少两个方面要素的完备,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即摄影的基本造型元素,包括构图、用光、色彩、角度、瞬间的抓取等;其次是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寓于摄影作品之中的新闻表达以及人文思考。
新闻摄影作品既需要具备美感,又要表达一些直观的是具有冲击力的新闻诉求。
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对摄影器材、场景有足够的应变经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新闻摄影表达的人文判断,也就是常说的摄影师的“眼力劲”。
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赏析来试图探索新闻摄影的窍门。
图片运用三分法的构图原则,人物主体突出,让观赏者一眼就能抓住图片的视觉中心。
三分法简单直观的构图特点使图片表达鲜明。
骑着自行车的男人打着伞在积水没过半个车轮的马路上艰难行进,人物,暴雨,马路积水在画面中和盘托出,简明易见。
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低速快门,通过移动照相机位置的方式使镜头中心跟随人物,因此使得图片背景出现运动模糊,而人物主体却清晰无误。
运用这种方式,背景看上去在往后倒退,表现出人物的运动。
图片的表意比较明确,摄影师抓住水漫过车轮的街面、艰难前行的市民的意象来表现暴雨的强度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马路上的积水足以漫过大半个车轮。
同时,图片中人物的出现也说明连续的暴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无论是于技法还是于新闻特性,这张照片都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图片运用的是汇聚线条构图法,通过拍摄街道向远处汇聚的画面,给人一种空间上延伸的感觉,聚焦点放在画框之外,也增添的观赏趣味。
在这张图片中,拥堵的车辆组成的冗长线条也成为汇聚点之一,让人觉得拥堵车辆一眼望不见头,突出地表现了城市街道的堵车盛况。
拍摄时充分运用了环境光,包括马路上的车灯光线,两旁建筑物里放射出的光线,一方面使得夜间拍摄画面不会过暗,得到准确的曝光;另一方面,这些光线的使用也是画面中的夜景愈发美丽。
在兼顾画面美的同时,图片也十分准确地瞄准了高峰期堵车这个主题。
新闻摄影期末作品分析总结摄影是一种通过光线的投影记录下来的图像艺术,而新闻摄影则是一种以新闻为主题和目的的摄影形式。
新闻摄影通过清晰、生动的图片来传达新闻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事件。
在期末作品中,我选择了两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此次作品分析和总结的字数不少于 6000 字以上。
首先,我选择了一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闻摄影作品。
在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新闻话题。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担忧也在逐渐增加。
而摄影正是一种能够通过真实的视觉记录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形式,因此在这个新闻话题中被广泛应用。
这组作品中,摄影师通过精心构图、灯光运用和色彩处理等技巧,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破坏和人类的反应展现出来。
其中一张作品展示了枯竭的河流和燥热的干燥土地,成千上万的鱼死去,告诉观众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另一张作品展示了一群人类身穿黑色防护服,在高温酷暑中艰难工作,呼吸着有毒的污染空气。
这组作品通过直观的视觉元素和生动的场景,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人类灾难。
在这组作品中,我认为摄影师成功地传递了新闻信息和情感。
首先,作品通过有力的影像语言,展示了气候变化的现实状况。
干涸的河流和土地、死去的动物和人类的劳累表情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摄影师在构图和色彩处理上也用心良苦。
明亮的阳光和鲜明的颜色给人一种炽热的感觉,进一步加强了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此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突出,他们的身影、动作和表情都很有力量,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组新闻摄影作品是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
社会不平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新闻摄影中另一个常见的话题。
这组作品通过照片中显示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来展示这个社会问题的现实状况。
在这组作品中,摄影师通过对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和对话,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给人们带来的困境和痛苦。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本文以《New York Times》为例对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评析。
该作品于2021年6月,由该报记者Steven Keating拍摄。
照片中,一名年轻男子面对摄相机,戴着黑色口罩,两眼含泪,表情痛苦而无助。
背后是一片密集的警察与示威者混战的场景。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当下在美国多个城市持续发生的抗议示威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暴力冲突与社会动荡。
这张照片的构图非常简洁而又有力。
以男子为中心,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到他的面部表情。
男子嘴部被黑色口罩覆盖,突出了他眼部的泪痕和眼神中的无助和痛苦。
这种集中的焦点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情绪,让观众不禁被吸引进照片内。
照片的色彩运用也非常出色。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突出了场景中的暴力与紧张气氛。
黑色口罩、男子的黑色上衣和背后警察的防护装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男子的孤立与无助。
此外,还有一些微弱的灯光和反光,增加了照片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这张照片的价值在于其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男子的眼睛和泪痕,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此外,背景中的暴力场面也引起观众对示威活动和政治社会问题的深思。
这张照片通过准确捕捉瞬间并传达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总而言之,这张《New York Times》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精准的构图、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到了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暴力与社会动荡,并引发了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社会意义使得这张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表达价值。
这张新闻摄影作品凝聚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共鸣,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评析。
抗议示威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新闻摄影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们代表着社会的不满与呼声,承载着民众对于公正和平等的期许。
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抗议示威活动的现场,更通过一名年轻男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这位男子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绝望和沮丧,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引发了无数思考。
优秀新闻图片评析---------------------------------------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析11新闻一班彭雪峰0132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需要至少两个方面要素的完备,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即摄影的基本造型元素,包括构图、用光、色彩、角度、瞬间的抓取等;其次是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寓于摄影作品之中的新闻表达以及人文思考。
新闻摄影作品既需要具备美感,又要表达一些直观的是具有冲击力的新闻诉求。
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对摄影器材、场景有足够的应变经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新闻摄影表达的人文判断,也就是常说的摄影师的“眼力劲”。
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赏析来试图探索新闻摄影的窍门。
图片运用三分法的构图原则,人物主体突出,让观赏者一眼就能抓住图片的视觉中心。
三分法简单直观的构图特点使图片表达鲜明。
骑着自行车的男人打着伞在积水没过半个车轮的马路上艰难行进,人物,暴雨,马路积水在画面中和盘托出,简明易见。
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低速快门,通过移动照相机位置的方式使镜头中心跟随人物,因此使得图片背景出现运动模糊,而人物主体却清晰无误。
运用这种方式,背景看上去在往后倒退,表现出人物的运动。
图片的表意比较明确,摄影师抓住水漫过车轮的街面、艰难前行的市民的意象来表现暴雨的强度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马路上的积水足以漫过大半个车轮。
同时,图片中人物的出现也说明连续的暴雨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无论是于技法还是于新闻特性,这张照片都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图片运用的是汇聚线条构图法,通过拍摄街道向远处汇聚的画面,给人一种空间上延伸的感觉,聚焦点放在画框之外,也增添的观赏趣味。
在这张图片中,拥堵的车辆组成的冗长线条也成为汇聚点之一,让人觉得拥堵车辆一眼望不见头,突出地表现了城市街道的堵车盛况。
拍摄时充分运用了环境光,包括马路上的车灯光线,两旁建筑物里放射出的光线,一方面使得夜间拍摄画面不会过暗,得到准确的曝光;另一方面,这些光线的使用也是画面中的夜景愈发美丽。
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新闻摄影作品与艺术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一样,都是摄影作品的子概念。
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不同,评价标准也就各不相同。
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概述新闻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具有新闻的特点,与艺术摄影和商业摄影不同。
在特殊的时候,新闻摄影甚至可以完全忽视为艺术摄影尊崇的审美意义,也可以忽视为商业摄影尊崇的买方要求。
甚至,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忽视拍摄主体(摄影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立场。
当然,在确保新闻价值取向不受影响的时候,新闻摄影作品的画面兼顾艺术和商业的价值取向,也并不罕见。
同样,在艺术摄影或者商业摄影过程中,兼顾新闻摄影的价值取向,拍到新闻摄影作品也是有的。
衡量一幅摄影作品是不是新闻摄影作品,关键不在于以什么方式拍摄,而在于以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后,能否获得肯定。
对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有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规定。
当时,首都新闻摄影学术组针对"“”"时期新闻摄影界普遍存在的摆布拍摄新闻摄影作品的通病,制定了最初的"标准":一是新闻的照片;二是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三是新闻现场拍摄;四是有文字说明交代新闻要素。
这些标准后来进一步完善,被总结成"五求"标准,即:求新,追求新闻价值体现在新的表现形式里;求真,要求事实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求活,追求人物形象与现场气氛生动活泼;求情,追求情感淋漓尽致的刻画或含蓄而有情调的表现;求意,追求画面的深层涵义。
二、我国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概述近年来,我国的"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新闻摄影比赛的标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五项标准"。
即:一、题材重大;二、瞬间动人;三、技艺完美;四、拍摄艰难;五、社会效果显著。
新闻摄影作品赏析角度新闻摄影作品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图片的形式将新闻事件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新闻摄影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新闻摄影作品的内容和题材角度来赏析。
新闻摄影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和题材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各个方面。
例如,一张反映社会问题的照片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一张记录自然灾害的照片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赏析不同题材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和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从新闻摄影作品的构图和表现形式角度来赏析。
新闻摄影作品的构图和表现形式对于传达信息和引起观众情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例如,一张采用特殊角度和光线拍摄的照片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件的震撼力;一张运用对比和层次感的照片可以更好地突出事件的重要元素和情感。
通过赏析新闻摄影作品的构图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摄影师的用心和技巧,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再次,我们可以从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和影响角度来赏析。
新闻摄影作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例如,一张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照片可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张获得国际摄影奖的照片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件的全球影响力。
通过赏析新闻摄影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照片对社会和个人情感的影响,以及摄影师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可以从新闻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角度来赏析。
新闻摄影作品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工具,也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通过赏析新闻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可以更好地欣赏摄影师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以及照片背后的艺术意义和情感内涵。
总之,从不同角度来赏析新闻摄影作品,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照片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摄影师的用心和技巧。
希望通过赏析新闻摄影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和意义,以及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摄影——图片作品分析1.针孔成像原理图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
光进行直线传播。
当光经过景物,再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2.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 )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
3.绘画桌暗箱通过暗箱将影像投射在绘画板上,然后用笔描画出影像的轮廓,创作逼真的绘画。
4.窗外景色又名《鸽子窝》(实景)。
1826年,尼埃普斯将一面涂有沥青的金属板放进照相机,然后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对着窗外的景物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曝光,最终制出了这张风景照片。
这是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
5.尼埃普斯(1765—1833)和他的照相机6.牵马的孩子2002年,法兰西博物馆购得一幅尼埃普斯拍摄的荷兰版画《牵马的孩子》。
经摄影史家考证确认,这幅照片摄于1825年,比《窗外景色》的拍摄时间早一年。
现在有观点认为,《牵马的孩子》应该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7.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1851)是“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
8.尼埃普斯与达盖尔9.工作室一角摄于1837年。
达盖尔将一面涂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放在加热的水银蒸汽上熏,再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
他用3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这张自己首次定影成功的照片。
10巴黎寺院街达盖尔摄于1838年。
这是达盖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照片中场面宽阔,景物清晰,具有较强的空间纵深感。
11.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1800—1887 )12.塔尔博特用卡罗摄影术拍摄的人物肖像的负片及印片摄于1845年。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负片人物肖像。
13.汉堡大火废墟比欧乌、史特尔茨纳摄于1842年。
14.芬顿(1819—1869)和他的马车摄于1855年。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近日,中国新闻奖揭晓,其中摄影作品也备受瞩目。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获奖作品。
首先是摄影新闻类,一张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照片获得了银奖。
这张照片通过镜头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助,画面中的小男孩寂寞地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接下来是摄影人物类,一张名为《独行侠》的照片获得了金奖。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身着红色马甲的老人,他独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中前行,显得孤独而坚定。
这张照片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
最后是摄影图表类,一张名为《中国制造业增长情况》的照片获得了铜奖。
照片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情况,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上就是今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获奖情况,每一张照片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拍摄技艺,相信它们也将成为人们了解时事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 1 -。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09年6月16日,德黑兰,大批伊朗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街头进行反政府抗议活动。
断续的骚乱一直持续到09年末尾,最新进展是12月7日,8所伊朗大学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与警方爆发了冲突,最终军警向学生开枪。
这是一张抓拍的新闻照片,拍摄者采用的是自然光下拍摄,大全景构图。
照片的重心是位于左侧黄金分割点处的火光,前景是奔跑的学生,后景是浓烟笼罩的城市建筑。
摄影者注重画幅中的斜线、直线交错,注意光、影的分布。
这张照片旨在体现骚动与混乱,摄影师的照相机不撒谎,它只是忠实的记录了12月7日这天发生的事件的一个瞬间,至于穆萨维的支持者和军警谁对谁错,从这张照片上是无从判断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是迷茫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拍摄人们的面部表情,而是捕捉背影。
这些学生奔向的是火光与烟雾,不是太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快门控制拍摄的近景处呼喊男子的表情是不能被识别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不想让政府当局看清这个学生的面容,是一种中立、保护态度。
摄影术是瞬间的艺术,这张图片更多意义上来讲是瞬间的历史。
它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伊朗持续了半年“选举事件”的一个侧面。
照片中最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信息。
看到这张照片,人们无从判断这火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军警扔的燃烧弹,还是示威游行的学生们纵火焚烧的政府官员头像的海报但是,读者们都能看出这火是一种征兆,是冲突不断升温后燃烧起来的,是伊朗内政中不和谐的音符。
也许它是一种自由的象征,象征学生们对政府选举的质疑,象征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望,燃起的是人们的希望,所以照片中的人们都奔向那里。
也许这火是一种邪恶的元素,学生们被利用,然后无理取闹,破坏了伊朗人们安定的生活,浓烟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一个不安定的魔鬼一直徘徊在德黑兰上空,阻挡光明前进的步伐。
由于摄影师所站的位置,整幅图片在色彩方面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左侧偏蓝,象征着冷静与自由;右侧在火光的反映下偏红,预示着血腥与争斗。
静止的建筑在画中因人物的运动显得也不安定了,有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
新闻摄影重在抓拍,抓拍要注意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作者抓拍的这个瞬间,信息量充足,几乎不具有主观倾向性,只是向人们客观陈述了冲突升级后的骚乱,具有强烈的新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