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传媒视点:”窃听丑闻“暴露西方传媒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默多克窃听丑闻张秋玥高三13班 12号事件回顾:这是一份大名鼎鼎的报纸,在168年的历史中,深得中下层民众喜爱,独家爆料“害了”不少名流巨贾。
被默多克收购之后,它在“膻色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7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因窃听威廉和哈里王子的手机信息被捕入狱。
然而,对王室的“不敬”并没有阻挡它的脚步,直到2011年,对平民的窃听(窃听被绑架女孩误导警察)终于激起民愤———它轰然倒下。
更多“龌龊的”隐情浮出水面,英国人人自危。
自此,默多克旗下的英国小报,包括著名的《太阳报》,好似多米诺骨牌,都被拉下水。
默多克传媒帝国在英国的触角遭到重重一击。
少女米莉之死2002年3月21日,英国萨里郡的泰晤士河畔沃尔顿,13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
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
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案情毫无头绪!米莉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了解。
很快,米莉手机的信息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一点点消逝。
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的留言信箱又可以留口讯了。
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4月14日,《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中介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米莉的真实电话号码。
随后,中介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讯。
这发生在米莉失踪6天后。
”这不仅让米莉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
在米莉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谋杀的可能。
道勒一家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米莉的母亲说:“如果米莉走进家门,我们肯定会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会擦干喜悦的泪水,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料想般美好。
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警方证实她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
那么,米莉手机是怎么了?这场悲剧蒙上了更多阴霾和疑问。
从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观虚伪本质
赵晓蕊
【期刊名称】《采写编》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本刊消息(赵晓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8月1日共同举办“从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本质”座谈会。
首都新闻界、新闻研究机构及高校新闻院系60余人参加座谈会。
【总页数】1页(P12-12)
【作者】赵晓蕊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擦亮我们的眼睛——从“3·14”事件报道看西方新闻观的虚伪性 [J], 郭纪
2.从“窃听门”看西方媒体逐利的本质及其虚伪性 [J], 吴贵华
3.从《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矛盾 [J], 马胜荣
4.《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本质及警示 [J], 陈伟成
5.窃听丑闻折射西方媒体制度困境我看《世界新闻报》的倒掉 [J], 张勇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新传热点分析:窃听丑闻与中国电影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近来一系列的窃听丑闻,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让人们看清了西方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的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受到拷问。
窃听丑闻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逐利的本质。
应该认识到:窃听丑闻源于西方媒体内的利益和竞争驱动,为了扩大发行,增加影响力,而不惜打破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底线,触犯法律。
在西方既有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下,媒体的逐利性导致其新闻报道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直标榜的“纯粹、独立和客观公正”,实现自我约束非常困难。
窃听丑闻是对西方“自由”、“人权”理念的巨大讽刺。
任何“新闻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下运行,在保障新闻媒体采访和信息及时公开的同时,决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在这起窃听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以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公然大肆侵犯公众的隐私权,据一些英国议员的说法,“截至7月22日,有1.28万人可能受到影响,而潜在受害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窃听丑闻也曝光了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暧昧”关系。
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
为了双方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一向宣称“民主、人权”的某些国家的政府,没有尽责地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反而容忍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断发生。
丑闻迭出导致公众对西方媒体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根据盖洛普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民调结果,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美国人表示对媒体“非常有信心”。
英国报刊业主要靠行业自律,由行业发起并出资的新闻投诉委员会进行松散管理。
然而,这一系列窃听丑闻已让人们对西方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体制提出强烈质疑。
发生在英国的这起窃听丑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守新闻工作伦理道德底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媒体自律和职业道德,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
The Scandal of News of the World and Retrospect on Western Idea of Freedom of Press 作者: 童兵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110-11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办报理念;新闻自由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过程与动因,分析西方社会性小报生存状态及腐败行为的背景,对《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国际新闻集团及其控制者默多克的办报理念作了梳理与批评。
结合窃听事件的教训及评价,对西方新闻自由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作了新的审视与反思。
文章对我国新闻传媒当下的表现也有简略的分析与讨论。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本质及警示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出现新闻报窃听丑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丑闻不仅暴露了媒体行业的阴暗面,更对新闻自由和个人隐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警示。
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权力滥用和隐私侵犯。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中介,应该扮演着公正客观的角色,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报道。
然而,某些媒体机构为了获取独家新闻、增加销售量或迎合政治利益,不惜采取窃听、偷拍等手段,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违反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严重损害了新闻界的公信力和形象。
首先,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本质是一种权力滥用问题。
媒体拥有收集、报道和解读信息的权力,然而,这种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侵犯他人的隐私。
媒体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应该始终以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为导向,尊重个人隐私权和公民权益。
然而,一些媒体机构出于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将权力视为私人行为,无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突破了合理的新闻报道底线。
其次,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本质是一种隐私侵犯问题。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一定的隐私权,包括个人生活、通讯等方面的隐私。
然而,一些媒体机构为了追求独家新闻或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不惜窃取他人的隐私信息。
他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通话记录、短信内容、上网记录等信息,从而违反了他人的隐私权。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个人人权的侵犯,更是对社会公众隐私保护机制的破坏,容易导致社会对媒体行业的不信任。
然而,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问题,更涉及到制度和法律的缺陷。
媒体行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自律机制和行业规范,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媒体窃听、隐私侵犯等违法行为的惩处措施,从源头上加强对新闻报窃听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要时刻铭记使命,坚守职业道德,不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追求新闻的独家性。
2016传媒视点:”窃听丑闻“暴露西方
传媒本质
新闻传播专硕的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要具备,但是时事热点的关注更为重要,新传的复习备考不同于其他科目,其视野的宽阔程度很大作用于考研的效果,今天开始凯程教育就传媒热点进行解析。
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近来一系列的窃听丑闻,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让人们看清了西方某些媒体的沉沦、虚伪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媒体的道德责任和职业伦理受到拷问。
窃听丑闻充分暴露出西方媒体逐利的本质。
应该认识到:窃听丑闻源于西方媒体内的利益和竞争驱动,为了扩大发行,增加影响力,而不惜打破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底线,触犯法律。
在西方既有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下,媒体的逐利性导致其新闻报道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直标榜的“纯粹、独立和客观公正”,实现自我约束非常困难。
窃听丑闻是对西方“自由”、“人权”理念的巨大讽刺。
任何“新闻自由”都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下运行,在保障新闻媒体采访和信息及时公开的同时,决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在这起窃听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以知情权为借口,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公然大肆侵犯公众的隐私权,据一些英国议员的说法,“截至7月22日,有1.28万人可能受到影响,而潜在受害者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窃听丑闻也曝光了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暧昧”关系。
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成为政府“隐性宣传”的工具。
为了双方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一向宣称“民主、人权”的某些国家的政府,没有尽责地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反而容忍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断发生。
丑闻迭出导致公众对西方媒体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根据盖洛普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民调结果,目前只有不到三成美国人表示对媒体“非常有信心”。
英国报刊业主要靠行业自律,由行业发起并出资的新闻投诉委员会进行松散管理。
然而,这一系列窃听丑闻已让人们对西方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体制提出强烈质疑。
发生在英国的这起窃听丑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守新闻工作伦理道德底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加强媒体自律和职业道德,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和专业精神。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