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城市群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海峡西岸城市群百科名片海峡西岸城市群简称海西城市群,主要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
以厦门为中心的九龙江口城市群。
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以及温州、汕头、九江等临近城市。
目录简介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相关规划大事记建立原因海峡城市群意义编辑本段简介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
加快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鉴于海峡西“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城市群成员、南平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宁德、龙岩、福州福建省(9市):、厦门、丽水、衢州:(3浙江省市)温州鹰潭、抚州、赣州、市(4江西省):上饶揭阳广东省(4市):汕头、梅州、潮州、编辑本段相关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简介2008年4月,建设部(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海峡西岸城。
这是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展规划。
》,是福建省有史以来规模最福建省建设厅介绍,这份由省部共同编制的《规划大、规格最高的一项城市发展规划。
它重点明确了海西城市群发展格局、定位、目标、战略,以及重大空间部署、产业空间优化、湾区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镇体系组织、海西九大城市发展指引、周边省区协调等,展望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前景。
凸显两岸交流枢纽战略地位规划摘要海西城市群原建设部长汪光焘:规划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区域统筹,明确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规划。
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搜狐10-27 17:01 大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组图) 大泉州城市经济圈不断扩大昨天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要求。
近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省里关于发展壮大三大中心城市以及建设泉州湾城市经济圈、城镇密集带等部署,逐步形成并推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工作思路。
总体想法测测你的手机号能领多牛的股广告继续坚持“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城建方针和“东进、南下、西拓”发展方向,按照“两期三步”思路,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
坚持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山区县城、重点小城镇四层联动,加快推进晋江、洛阳江两岸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镇滨海沿江带状连接为拱卫的泉州湾都市圈。
从发展格局讲,要往中心城市靠,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实平台,凸显工贸旅游港口城市这一经济功能定位;从发展态势讲,要往海上逼,通过城市中心外迁、城市单元调整、港口规划建设、临海产业发展,凸显泉州湾滨海城市这一特色优势和形态定位;从发展目标讲,要往第一层面上挤,实现“城市版本升级”,全面发挥作为全省第一层面、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带动、先导作用,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这一区位、层级定位。
城市定位泉州中心城市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城市定位,市域政治、文化、科教、商贸中心和市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的城市职能,跨江、面海的发展方向,框定泉州湾滨海城市基本形态。
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上,改变以原有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思路,采用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和基础设施共建、生态共保、产业共聚、利益共享的方式,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分步整合、扩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现建设泉州湾滨海城市的目标。
区划调整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泉州地理1、“泉州市政区图”(泉州地理第2页):(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东部濒临东海,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遥遥相望。
(2)泉州市大致位于117.5゜E——119゜E,24.5゜N——26゜N。
(3)泉州市陆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县,最南部是晋江市,最西部是安溪县,最东部是惠安县。
(4)泉州市现在管辖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3个市和4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鲤城区,有待统一的是金门县。
(5)泉州市毗邻的设区市有:东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龙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厦门市。
(6)泉州市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的海湾有(自北向南):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
(7)泉州市东西距离大约是138千米,南北距离大约是157千米。
2、(1)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总数约为728万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
(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侨居地是:东南亚各国、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各国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开元寺(佛教)、清净寺(伊斯兰教)、天后宫、府文庙、蔡资深故居、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海内第一桥”)、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屈斗宫窖址。
(2)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4、读“泉州市地形图”(泉州地理第19页)泉州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戴云山为最高峰。
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是戴云山脉,主峰海拔为1856米;第二级阶梯地势较为开阔,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第三级阶梯多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前言海峡西岸是指中国大陆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位于亚洲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亦得到了空前的机遇。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1. 发展背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海峡西岸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一。
多年来,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然而,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为了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制定一份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 目标与原则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产业升级、跨境合作等措施,促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原则如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营造公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地区、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3. 发展重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
要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如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
同时,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3.2 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注重绿色环保,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3.3 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当地人才,不断提升城市群的人才优势。
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3.4 跨境合作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打造一体化的经济圈,推动跨境资源共享和产业转移。
4. 实施措施为了实现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业平台;•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推进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城市群间的互利互惠。
泉州调研资料一、泉州市的概况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连续13年保持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
同时,泉州也是海峡西岸城市群20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泉州湾城市群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群之一。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又濒太平洋,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年平均气温19.5℃~21℃。
但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旱、涝、风害等。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其中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海域面积113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4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
土壤类型多样,分布最广的土壤为红壤,次为水稻土及砖红壤性红壤。
耕地多属一、二级,土壤较肥沃。
植被茂繁,类型多,动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还蕴藏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黄金、花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等,以“砂、石、土”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矿产。
泉州是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同时,泉州是我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更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根据《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8128530人。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8685人,占41.57%。
2011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270亿元、财政总收入500.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2.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40亿元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均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经济总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厦漳泉城市简介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公元前221年,秦朝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从此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福建省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
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人口:3689万人(2010年)一、龙海市龙海,福建省漳州市辖市,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海峡西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是水仙花的故乡,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
面积:1128平方公里人口:80.39万(2008年)全市辖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石码街道、海澄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程溪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
市政府驻石码街道。
地处九龙江下游,闽南三角区中部。
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
鹰厦铁路,厦漳、漳诏高速,324国道过境,通海运。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6元。
龙海地处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九龙江下游出海口,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厦门经济特区同处一个港湾、陆域接壤达25.22公里;西接漳州中心市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枢纽地带,具有上承长三角、下接珠三角的独特区位条件。
龙海气候宜人,阳光雨水充足。
龙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9.2小时,常年平均气温21.4℃,年积温7662℃,无霜期330天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平均降水量1686.4毫米,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三熟的要求,历来就是粮食生产高产地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曾被誉为福建的“乌克兰”。
第一章1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城市作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1拥有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最强烈3是一个不完全脆弱的环境系统4呈复杂性且动态变化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又包括城市化研究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以及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中国当代城市地理学动向和内容挑几个,谈谈想法,如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6)人本气氛浓。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泉州地理复习资料(最新)1、“泉州市政区图”(泉州地理第2页):(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东部濒临东海,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宝岛-----台湾省遥遥相望。
(2)泉州市大致位于117.5゜E——119゜E,24.5゜N——26゜N。
(3)泉州市陆地的“四至”:最北部是德化县,最南部是晋江市,最西部是安溪县,最东部是惠安县。
(4)泉州市现在管辖的县一级行政区包括4个区、3个市和4个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其中泉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在鲤城区,有待统一的是金门县。
(5)泉州市毗邻的设区市有:东北的莆田市和福州市,北面的三明市,西北的龙岩市,西南的漳州市和厦门市。
(6)泉州市的大陆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的海湾有(自北向南):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
(7)泉州市东西距离大约是138千米,南北距离大约是157千米。
2、(1)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泉州市的人口总数约为812.85万人。
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畲族和高山族等。
(2)旅居海外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侨居地是:东南亚各国、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各国和巴西等。
3、(1)泉州市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开元寺(佛教)、清净寺(伊斯兰教)、天后宫、府文庙、蔡资深故居、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海内第一桥”)、崇武古城、老君造像(道教)、九日山摩崖石刻、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造像、郑成功墓、伊斯兰教圣墓、屈斗宫窖址。
(2)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基督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4、读“泉州市地形图”(泉州地理第20页)泉州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戴云山为最高峰。
地形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而且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是戴云山脉,海拔不低于500米,主峰海拔为1856米;第二级阶梯地势较为开阔,海拔在400米-600米之间,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排列;第三级阶梯多数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泉州平原;第三级阶梯向海面以下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西部、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泉州湾跨海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位于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
泉州湾跨海大桥是起止于晋江和惠安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26.699公里,是福建省目前最长的桥梁。
泉州湾跨海大桥是泉州环城高速公路的重要一环,跨海大桥建成后,从晋江、石狮到惠安、泉港将更加方便,可节约时间对完善海西高速公路网络、加强泉州市各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泉州海湾型城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4年7月9日,福建泉州湾跨海大桥完全合龙。
2015年5月中旬,据泉州市交通委的消息,泉州湾大桥定于5月12日中午12时正式通车运营。
大桥让桥南到桥北的距离从27公里缩短到7公里,驱车跨泉州湾只需短短8分钟。
建筑结构泉州湾跨海大桥又称泉州环城高速公路三期,起自晋江市南塘村,接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二期晋江至石狮段,于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惠安秀涂,止于惠安塔埔,接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一期南安至惠安段,路线全线约26.699公里,跨海大桥长约12.451公里,两岸接线长约14.70公里,全线设置分离式立交2座。
设置通道8处,天桥1座。
泉州湾跨海大桥起于晋江南塘,与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晋江至石狮段相接,在石狮蚶江跨越泉州湾,经东园镇秀涂村、张坂镇,终于螺阳镇塔埔,与环城高速一期南惠高速公路相接。
建成后,飞跃泉州湾只需8分钟。
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蚶江互通至秀涂互通段采用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41米;其余路段采用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
全线共设蚶江、秀涂、张坂、塔埔四处互通式立交,计划建设工期4年。
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泉州市湾跨海大桥和晋江大桥、后渚大桥将泉州湾连成一个完整的”环”,环城高速将全线贯通。
由宋元时的刺桐大港到未来的环泉州湾新城,泉州一步步发展壮大。
我们以四个时期的”城圈”为脉络,梳理她的发展历程,并讲述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桥建设2009年12月31日上午,泉州市委、市政府在惠安县东园镇秀涂村隆重举行泉州湾跨海大桥奠基仪式。
Journa l of Fujia n Fina nce a nd Acc ounting Administrator Colle ge N0.1,2011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消解杨强1,王知桂21(1.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有赖于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泉州湾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受到诸如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城市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不坚实,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因素的制约。
为此,福建省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的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软环境等。
关键词:海西经济;闽江口城市群;厦门湾城市群;泉州湾城市群;发展定位;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F299.2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84(2011)01-0001-04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城市群也已成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劲动力。
2008年4月,建设部正式批复了《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这是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该《规划》按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两大要求,围绕福建省建设现代化强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以优化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区域统筹,明确了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 FA)正式签署,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
环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经济空间的整合发展李永春1黄世清 2(1泉州师范学院资环分院泉州 362000)(2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362000)摘要:文章运用世界城市体系理论深入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提出了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经济空间与资源全方位整合的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泉州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整合发展;The Conformity Development of Stratagem Status and Economic Space on Central City of Quanzhou BayLi Yong-chun( Dept.of Geog.,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2000, China )Huang Shi-qing(Department Urban Planing of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system theory of world city, the feasibility and imminence of development stratagem for larger Quanzhou were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were expatiaed and the idea that the implement of larger Quanzhou stratagem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formity of central city,economic space and resources were put forwart.Key word:Quanzhou bay; economic zoneof were shore of Taiwan straits; central city;conformity development.进入21世纪,人类正面临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崭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文明城市化的趋势越加突出。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与现代创新的主要空间,尤其是作为地域空间核心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和对区域经济的组织、集聚、辐射扩散及传输作用愈加凸现。
在这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泉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泉州湾城市群概念规划》编制评审已经完成,规划将泉州湾城市群定位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制造业基地。
区域地位的跃升为泉州带来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要真正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大泉州,必须基于整合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泉州快速做大、做强。
1.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地域经济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也称为首位城市,它在经济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地域空间核心多以工业为主要内容,附属有商贸、金融、旅游或行政管理等内容。
中心城市在地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组织、对生产要素集聚、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辐射扩散和传输作用。
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对区域内商品、资金、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交流与集散,对区域知识创新的技术、工艺、管理、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与扩散。
因此,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者经济活动的指挥中心、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调节中心和区域经济联系(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保障中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1 经济空间的核心组织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不只是不同等级地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它与周围地域有着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中心城市最大的特征是经济实力明显地高于周围地域,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杠杆的双重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组织作用,保证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和促进外围地域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未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重要。
中心城市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拥有全球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居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地位的城市,也是信息网络调控的重要节点。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明显。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的驱动作用、调节作用和管理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
1.2 经济要素的集聚作用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分布的基本趋势。
一个地理空间内,多种经济部门和成分在经济势能与行政管治的双重作用下,必然会导致经济功能与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
如外围区域的人口、科技人才向城市集聚,使城市得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外围区域的农矿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向城市的集聚,这些产品供应城市消费并带动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税收、居民储蓄等金融流通渠道源源不断地向中心城市汇聚,使中心城市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强化,统领区域经济的实力不断提升。
有关研究认为:城市的人口规模在100-300万之间,工业化水平在60%左右时,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达到最佳。
此时,中心城市就会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
1.3 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佛郎索瓦.佩鲁(F.Perroux)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成为当然的区域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与辐射扩散作用是同步进行的。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其辐射作用并不明显。
只有当中心城市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辐射扩散能力才会明显增强。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空间效应表现为城市化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专业化部门对外围地区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的专业化与协作、专业化与地区分工等横向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经济能力以及科技文教事业向外辐射扩散作用的地域范围也会不断扩展。
1.4 生产要素的传输配置作用中心城市都是不同等级经济地域的交通中心或交通枢纽,处于交通网络的节点上。
因此,中心城市又是地域空间结构的中枢。
区域生产要素的集聚与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通过水陆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线路、通讯线路和输电线路,在区域内外实现全方位、高速的传输和转移。
中心城市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使生产要素、能源、原材料、工农业产品、资金和信息流动加速,从而使地域内各个空间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限制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传输作用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越大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廉,也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与带动,也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城镇体系整体的辐射与影响。
区域城镇体系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接受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从而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1.5 中心城市与产业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区域产业活动中,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会带来成本的节约,经济学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聚集经济效益”或“外部经济效益”。
因为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需要大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之配套,一个企业产出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企业投入的原料,从而两个企业之间形成生产环节上的联系,专业术语称为“产品链、产业链”。
家用电器、汽车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就需要大量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邻近或聚集,不仅为企业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供应提供保障和可能,而且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形成制造业产品的规模经济。
(图1 )这种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是中心城市产生聚集空间效应的重要原因。
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着强化所在地区的中间产品市场规模经济的作用。
这种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又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地区企业或产业集聚趋势和产业链延伸,以至依托中心城市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形成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状况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发展十分迅速。
截止2000 图1.规模经济示意图年底,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86个,占全国城市总数(668个)的12.87%,经济总量(GDP)却占到同期全国GDP总量的五分之二强(36006.5亿元)。
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区域。
这些区域的首位城市,基本形成了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区域经济高效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高速起飞的平台,将会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起飞的三台巨型发动机。
2.中心城市——泉州湾城市群的新定位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这一定位基本表述了泉州的城市主要功能和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在新的形势和发展条件下,泉州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契机,如泉港区的优势突现,福建铁路网与国家大动脉的衔接,新的交通体系的建立等,泉州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功能的定位产生了新的冲击。
1.1 泉州湾城市群的区域角色定位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这个区域角色定位是福建全省发展赋予泉州的历史使命。
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行政中心,而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对外经济窗口城市,泉州则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属于福建省“三个通道”战略的第一层面。
它将通过与福厦两地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发挥在海峡西岸繁荣带内承启南北、辐射内陆腹地的作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从海峡经济圈的大区域范围内看,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具有密切与台湾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开展两岸的双向交流以及接受台湾产业与资金转移的桥头堡作用。
从我国东南沿海的更大区域来看,泉州地位的提升使福(福州)、厦(厦门)、泉(泉州)为主要核心的城市群的框架更加清晰,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与协作的格局;实现国家生产力更合理的布局、全面实施均衡发展的战略等均具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