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破碎痕迹现场分析与检验鉴定案例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9.01 MB
- 文档页数:32
收稿日期:2017-12-04作者简介:张迪迪(1994-),男,陕西咸阳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技术系2016级公安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痕迹检验。
许多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是通过对玻璃的破坏开启门窗进入现场,还有一些枪击案件现场,可能出现对建筑物门窗玻璃的破坏。
玻璃破碎痕迹是指玻璃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由于断裂而形成的裂纹分布及形态痕迹。
玻璃破碎痕迹检验技术是指对各类异物击碎玻璃及玻璃自然断裂的痕迹进行检验,分析玻璃破碎的原因及打击物的种类、打击方向、角度、距离等,为侦查破案和查明事故原因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一种专门技术[1]。
由于现实生活和实际案件中多见平板普通玻璃,未加特殊说明时,本文主要探讨的玻璃都是平板普通玻璃。
目前学术界在痕迹检验领域多以玻璃破碎痕迹特征作为研究重点,但对于玻璃破碎的原理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就玻璃的机械性能,破碎原理进行探讨。
1.玻璃的机械性能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同时玻璃也是一种脆性客体,具有较大的抗压性和抗冲击性,玻璃的硬度大,其硬度值在摩氏硬度5~7之间。
同时脆性也较大,当载荷超过玻璃的强度极限时,就会立即破裂。
但是,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较小。
玻璃的实际强度与理论强度差异很大,理论抗折强度是1.2×105kg/cm 2,实际抗折强度为70kg/cm 2,主要原因是玻璃具有脆性和微裂纹以及存在不均匀区等。
以普通平板玻璃的强度值为例,抗张强度在350~850kg/cm 2之间,抗压强度在2×104~5×104kg/cm 2之间,其抗压强度约为抗张强度的15~20倍。
因此,当玻璃在张应力和压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受张应力作用的部位非常容易形成裂纹而断裂。
简言之,玻璃具有硬度大、脆性大、抗压强度大和抗张强度小等性质。
此外,玻璃还具有热稳定性和热应力等性质[2]。
2.玻璃破碎原理由于玻璃具有脆性高、弹性差的性质,且有一定的抗拉抗压性,这就决定了玻璃只能形成孔洞、裂纹、破碎等痕迹,这就与我们传统研究的诸如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有所不同,这些试探玻璃破碎机理与痕迹分析张迪迪(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痕迹检验技术系,辽宁沈阳110035)摘要:为了区分玻璃破碎的原因和性质,侦破与玻璃破碎相关的案件,文章深度探究各种玻璃破碎机理以及不同状态下玻璃破碎的痕迹特征,对比研究不同造痕体形成的玻璃破碎痕迹差异,结果表明,枪击玻璃、高速抛击玻璃、低速抛击玻璃形成的玻璃破碎特征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孔洞的形态、破碎裂纹的形态分布等方面,依据差别可以判断玻璃破碎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为实际案件中玻璃破碎原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钢化玻璃碎裂分析报告引言钢化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耐冲击性的特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会发生碎裂现象。
本文旨在对钢化玻璃碎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以便在使用钢化玻璃时避免碎裂问题的发生。
步骤一:观察和记录首先,对钢化玻璃碎裂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包括发生碎裂的时间、地点、碎裂的方式(如表面爆裂、整体碎裂等)以及可能存在的外力作用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详细记录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碎裂问题的背后。
步骤二:检查钢化玻璃的质量接下来,我们需要对钢化玻璃的质量进行检查。
首先,确认该玻璃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其次,检查玻璃表面是否有明显的瑕疵或裂纹。
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玻璃的强度下降,增加碎裂的风险。
步骤三:分析外力作用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分析可能存在的外力作用。
这可能是人为原因,例如意外碰撞或错误的安装导致的应力集中;也可能是自然原因,例如风力、温度变化等。
通过分析外力作用,可以进一步确定碎裂的原因。
步骤四:测量玻璃的应力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钢化玻璃的应力状况,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测力仪器进行测量。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玻璃的表面和内部的应力分布,并给出相应的数值。
通过测量玻璃的应力状况,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过大的应力集中区域,从而导致碎裂的发生。
步骤五:模拟碎裂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钢化玻璃的碎裂过程,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模拟。
通过对玻璃的物理性质进行建模,并引入外力作用,可以模拟出碎裂的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碎裂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碎裂。
步骤六:解决方案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避免钢化玻璃的碎裂问题。
首先,确保选用质量可靠的玻璃材料,并进行合格的安装。
其次,注意避免外力作用,例如在使用时避免碰撞、减少风力的影响等。
最后,对于特定情况下的应力集中区域,可以考虑增加支撑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以降低碎裂的风险。
结论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对钢化玻璃碎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近年来,砸窗盗窃的案件频频发生。
在侦破此类案件中,对现场遗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其中,玻璃痕迹的特征分析是对案件定性和侦破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
砸窗盗窃案件发生后,玻璃碎片在现场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迹。
经常有些玻璃碎片还附着在中间框或移动框的橡胶垫内。
而这些玻璃碎片会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玻璃碎片的形态、尺寸、位置等特征,可以从中推断出窗户被破坏的方式。
首先,玻璃破碎形态是区分砸窗方式的重要特征。
如果是使用重物或石头砸窗而入,则玻璃弹出的碎片一般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如果是使用铁器等劈砍工具将玻璃劈开,则玻璃呈现出大而整齐的边缘,并呈线性排列。
因此,根据玻璃碎片形态的不同,可以初步判断是何种方式砸窗而入的。
其次,玻璃碎片的尺寸和分布是判断盗窃所用工具和砸窗时的力度大小的重要特征。
假如是使用力度强大的手工工具撬开的窗户,玻璃碎片大小不同,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如果是使用钻头等工具从较小的孔洞处钻进去,那么玻璃碎片相对较小,分布则相对分散。
最后,影响玻璃痕迹的特征还包括如果在案发现场检查出有一些钻头孔,则很有可能是破玻璃的工业用钻头留下的痕迹。
这种钻头留下的孔与锤子或榔头敲砸出来的孔不同,它们呈整齐、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孔的表面与一般的敲砸痕迹完全不同。
总之,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玻璃碎片形态、尺寸和分布等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砸窗的方式,从而推断出使用的工具和施工人员的特征,为侦破案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钢化玻璃爆裂司法鉴定案例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钢化玻璃爆裂司法鉴定案例钢化玻璃频频自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厂家的生产质量有问题,还是外力撞击引起事发之后,承建商矢口否认质量问题,拒绝赔偿!看华碧司法鉴定如何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还原事实真相!江苏某市的黄女士于2013年10月份对新房装修,家中的玻璃移窗、封闭阳台、封闭阳光房等有关铝合金和钢化玻璃的安装工程都交由李姓承建商承接,所有装修工程于2014年1月施工完毕,为保证工程质量,黄女士与李姓承建商签订了质量承诺保证书,保证所有承接工程保修2年。
时间到了2014年8月份,安装在南、北阳光房的钢化玻璃开始陆续破裂,其中南阳光房使用钢化玻璃42块,先后破裂8块,北阳光房使用12块,先后破裂4块。
而钢化玻璃破裂后的碎片,还导致了屋内地板等物件损坏。
黄女士赶紧找到李姓承建商,但李姓承建商却坚称钢化玻璃没有质量问题,拒绝维修。
期间,黄女士通过当地工商所进行调解,但李姓承建商仍旧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黄女士将李姓承建商告上了法庭。
当地人民法院在审理此案过程中委托华碧司法鉴定所对对涉案钢化玻璃破裂原因进行物证鉴定。
华碧司法鉴定人接到法院委托后,第一时间赶趁至黄女士家中进行现场调查,并从南阳光房取涉案破裂的钢化玻璃1块,从北阳光房取涉案破裂的钢化玻璃1块,带回华碧司法鉴定所进行检测分析。
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未发现涉案玻璃安装存在异常;未发现爆裂玻璃的开裂源处存在异物撞击痕迹;发现钢化玻璃开裂处存在明显“蝴蝶斑”开裂纹路,且在开裂源核心处发现硫化镍(NiS)“结石”。
钢化玻璃自爆往往是由于生产钢化玻璃的原片内部存在一些微小的结石、杂质导致的。
在钢化玻璃自爆起始点处,会聚集含硫化镍的结石、杂质,这些硫化镍结石在钢化玻璃生产过程中会把高温晶态(α-NiS,六方晶系)“冻结”并保留到常温下。
钢化玻璃中这种高温晶态在常温下并不稳定,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常温晶态(β-NiS,三方晶系)转变,在转变的同时会伴随着明显的体积膨胀(膨胀2~4%)。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商业场所和住宅区域。
破窗入室在
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安全环境,给业主带来不小的财务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
针对砸窗盗窃案,警方需要通过对破窗玻璃痕迹的特征分析,来为案件侦破提供参考。
砸窗玻璃痕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玻璃碎片形状
被砸碎的玻璃碎片形状可以反映出作案者使用的工具种类和材质。
常见的工具有铁棒、铁锤、石块等,材质有金属、木材、石材等。
根据玻璃碎片形状的特点,可以推断出作案
者使用的工具种类和材质,进而确定作案者的身份特征。
2. 破窗位置和方式
破窗位置和方式可以反映出作案者的作案意图和手法。
如果是针对家庭的破窗盗窃,
破窗位置通常在一楼或二楼自家房屋门窗,而商业场所则可能瞄准窗户、门牌等。
同时,
破窗的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作案者的手法,钻窗、砸窗或破踢脚线等方式都有可能被使用,
警方可以通过破窗位置和方式推断出作案者的作案意图和手法。
3. 玻璃碎片的散落规律
砸窗盗窃案发生时,窗户破碎后,玻璃碎片会散落在场地上,其散落规律可以反映出
作案者进入和逃离现场的轨迹和方向。
根据玻璃碎片的散落规律,警方可以推断出作案者
进出现场的方向和轨迹,从而追踪作案者。
总的来说,砸窗盗窃案的侦破需要系统、细致的威胁分析方法,尤其是在对玻璃痕迹
的特征分析上,根据强盛的理性和科学方法,警方可以从玻璃碎片形状、破窗位置和方式、玻璃碎片的散落规律等方面来确定作案者的身份特征,追踪作案者并破案,从而确保社会
的安全和稳定。
11.30分析室玻璃瓶爆裂事故报告一、事故经过:2010年11月30日10点左右,QC成品组检验员李园(女、23岁)在配样室进行顺铂的铂项目分析预备工作,清洗玻璃烧杯时,将少量(70ml左右)的浓硝酸倒入通风橱内的废溶剂收集瓶(约4升左右的丝口小口瓶,瓶内盛装约500ml 左右的有机溶剂与水的混和液)中,并随手将瓶盖盖上。
10分钟后,李园在做好其它工作再次回到配样室清洁现场时,发现废溶剂收集瓶里呼呼声响,瓶品伴有少量的气体溢出,李园发现情况不对转身准备离开报告,就在此时,溶剂收集瓶忽然炸爆裂,破裂的玻璃碎片将李园的脸部、手部及肚子划伤。
事故发生后,分厂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医院处理,经医院检查处理后,遵医嘱回家休息。
二、事故原因:1、此次事故中,浓硝酸与有机溶剂混和发生激烈的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量与气体,产生的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当压力得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玻璃瓶爆裂事故。
员工李园将清洗仪器的浓硝酸直接倒入混和的有机溶剂中是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分厂“小试生产危险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生产、分析产生的废液应分类收集,独单存放;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应掌握使用物料的危险特性。
本起事故发生时,员工李园不了解所使用物料的危险性,未掌握废溶剂收集正确方法,从中体现QC部门的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严重不到位, QC安全管理缺陷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预防措施:1、质量控制部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部门内部危险源预防措施的培训,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分厂的废液存放规定、使用危险物料的特性。
2、更换存放废液的容器(禁止使用丝口的玻璃瓶),按废弃物性质分类标识清楚,做到性质禁忌的废液分开存放。
3、现场存放的废液达以半瓶及时清理一次。
四、处理建议:1、李园作为危险物料的使用者,上岗前没有掌握危险物料的特性,违规将不同性质的废液混放在一起,直接造成此次事故的发生,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其处以100元的罚款。
2、质量控制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二、三级培训严重不到位,质量控制部负责人黄考来负责领导管理责任,处罚200元。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砸窗盗窃案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通过砸碎窗户玻璃进入建筑物或车辆进行盗窃活动。
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是犯罪现场的重要证据之一,对玻璃痕迹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警方找到犯罪嫌疑人,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
一、玻璃痕迹的形状特征1. 玻璃碎片的形态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使用钢制或者木制的工具来砸碎窗户玻璃,因此玻璃碎片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砸碎玻璃窗的工具会在玻璃上留下锋利的破裂边缘,这些破裂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有些甚至还带有一些锯齿状的切割痕迹。
在玻璃破碎后,犯罪嫌疑人在进入建筑物或车辆时可能会划伤自己的衣服或者皮肤,这些衣物纤维或者皮肤细胞可能会残留在玻璃碎片上,为警方留下重要的线索。
2. 破碎玻璃的分布特征砸窗盗窃案发生后,现场玻璃破碎的分布特征也是重要的分析对象。
通常情况下,破碎的玻璃碎片会散落在犯罪现场周围的地面上,而且它们的分布范围和密度可以反映出砸窗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使用的工具、撤离的方向等重要信息。
因此对破碎玻璃的分布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帮助警方锁定作案嫌疑人逃跑的方向和逃跑的距离,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玻璃痕迹的物理特征1. 玻璃片的材质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选择玻璃材质较为脆弱的建筑物或车辆进行盗窃活动,因此玻璃破碎后残留的玻璃碎片往往具有较高的脆性。
通过对玻璃碎片的材质进行仔细的分析,可以为警方提供重要的证据,帮助他们识别出作案嫌疑人使用的玻璃材质,进而锁定作案嫌疑人的身份和作案手法。
2. 玻璃片的化学成分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砸碎玻璃窗之后可能会在玻璃上留下大量的污染物,例如油污、指纹、烟灰、食物残渣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警方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他们找到作案嫌疑人的身份和作案动机。
2. 破窗手段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选择使用一些具有一定硬度和锋利度的工具来破坏窗户玻璃,例如榔头、砖头、菜刀等。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近年来,砸窗盗窃案件屡屡发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警方需要对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破案和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玻璃痕迹是犯罪现场不可忽视的重要证据,由于玻璃是一种易碎而又普遍存在的材料,因此它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可以提供警方丰富的线索。
通过对玻璃痕迹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比对,警方可以迅速确定是否存在盗窃行为,找到可能的作案手段和途径,进而锁定嫌疑人或者寻找相关证据,有力地帮助破案和维护社会治安。
在砸窗盗窃案中,犯罪分子通常会利用工具暴力破坏窗户以便进入建筑物内部进行盗窃。
这种犯罪行为留下的玻璃痕迹通常具有明显的特征,例如破碎的玻璃片、破碎面的形状和大小、玻璃碎片散落的范围、破碎面的凹凸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破窗的方式和工具,进而有助于锁定破案的方向和嫌疑人。
除了对犯罪现场的玻璃痕迹进行分析外,警方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不同类型的玻璃,以便更好地判断和分析犯罪现场的玻璃痕迹。
根据犯罪现场的玻璃痕迹和相关文件、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后,结合破案的经验以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犯罪现场的玻璃痕迹所属的具体类型和特征,进而指导破案的方向,提高破案的效率。
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需要综合运用犯罪学、法医学、材料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
法医学可以通过显微镜和光谱仪等工具进行玻璃痕迹的形貌和物理结构分析;材料学可以通过样品分析和特征比对来鉴别不同类型的玻璃;化学可以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来确定玻璃的配方和来源等。
这些专业技术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和判断犯罪现场的玻璃痕迹,并为破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还可以为犯罪心理学和犯罪行为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砸窗盗窃行为通常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力量,这些行为反映出了犯罪分子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
砸窗盗窃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盗窃方式之一。
破坏窗户可以让窃贼进入建筑内部,进
行盗窃活动。
鉴别砸窗盗窃案现场的特征对于警方破案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玻璃碎片
是破案的有力证据之一,因此研究玻璃碎片的痕迹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一、珠状裂纹:在砸窗盗窃案现场,窗户玻璃上出现了凹凸不平的不规则形状,而在
其表面,可见大量的珠状裂纹。
这是因为玻璃物体在接受冲击之后,会在其表面形成一种
类似多个珠子组成的形态。
二、边缘撕裂痕迹:在玻璃碎片的边缘处,可观察到明显的撕裂痕迹。
这是由于破碎
的玻璃在接受冲击后,会在碎片边缘处形成撕裂断裂痕迹。
三、直线状、放射状痕迹:在玻璃破碎的地方,往往会出现一些直线状或放射状的痕迹。
这是因为玻璃在破碎的过程中,会受到多个方向的撞击,形成放射状破碎面。
四、色带痕迹:在玻璃碎片表面可以看到一些色带痕迹,这是因为碎片在破碎过程中,会形成玻璃层和胶层剥离后的色带。
这对鉴别玻璃来源非常重要,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玻
璃颜色不同,色带痕迹可用于区分玻璃的来源。
五、玻璃碎片大小:在砸窗盗窃现场,玻璃碎片的大小也是需要关注的。
窗户的玻璃
通常很薄,因此在碎裂后,玻璃碎片会比较小。
如果案发现场中的玻璃碎片过大,那么这
很可能是来自别的地方的玻璃碎片。
综上所述,对于砸窗盗窃案的现场调查,需要对玻璃碎片的多个痕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地鉴别玻璃来源,找到罪犯,破案抓捕。
玻璃瓶损伤法医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玻璃瓶作为一种常见的容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其易碎性质,玻璃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损伤,甚至导致伤害发生。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法医鉴定人员会对玻璃瓶损伤进行鉴定,以确定损伤的原因和情况,从而为案件的侦破和裁决提供重要的证据。
一、玻璃瓶损伤的种类玻璃瓶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碎裂:玻璃瓶碎裂是最常见的损伤形式。
碎裂可能由于外部冲击、压力或者内部缺陷等因素引起。
碎裂的形态、大小、以及碎片的分布情况可以提供线索,帮助法医鉴定人员确定碎裂的原因。
2. 划伤:玻璃瓶表面出现的划伤可能是由尖锐物体或者打击引起的。
划伤的形状和深浅程度可以反映损伤的过程和力度,对于确定损伤的原因和情况有重要价值。
3. 砸击:玻璃瓶被砸击留下的痕迹常常呈现出明显的细碎和破裂情况。
通过砸击的位置、方式以及破碎程度可以推断砸击的力度和角度,对案件的调查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4. 烧伤:玻璃瓶表面出现灼伤、烧伤等痕迹的情况也需要法医鉴定人员进行分析和鉴定。
烧伤的程度和形态可以反映烧伤的原因和过程,为案件的审查提供参考依据。
二、法医鉴定玻璃瓶损伤的方法对于玻璃瓶损伤的鉴定,法医人员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外观观察:通过裂纹、碎片、划痕、破裂等现象的外观观察,分析损伤的形态、位置、大小等特征,初步推断损伤的原因和情况。
2. 显微镜检查:利用显微镜对损伤部位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损伤的形态、结构和细节,为鉴定提供精确的证据。
3. 物理化学分析:通过对损伤部位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确定损伤的成因和特点,从而帮助确定案件的真相和责任归属。
4. 数据比对:将鉴定结果与现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验证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案件的侦破和司法裁决提供科学依据。
三、法医鉴定玻璃瓶损伤的意义玻璃瓶损伤的鉴定工作对于案件的侦破和裁决具有重要的意义:1. 侦破案件:通过对玻璃瓶损伤的鉴定,可以帮助警方迅速锁定案件的嫌疑人或者犯罪动机,加快案件的侦破速度,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砸窗盗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会使用工具将窗户打碎,进入室内实施盗窃行为。
此时,砸碎的玻璃残片和痕迹将成为破案关键证据之一。
本文将对砸窗盗窃案件中的玻璃痕迹特征进行分析。
1. 碎片形态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碎片的形态多种多样,与破碎工具、碎片的尺寸和形状以及落地方式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砸碎的玻璃碎片呈现不规则形态,大小不一,尖锐的边缘往往具有天然的抠痕痕迹,颜色以无色透明较为常见。
2. 破碎方式玻璃的破碎方式通常包括剥落破裂、星形裂纹破裂、平面破裂等。
其中,星形裂纹破裂是最常见的破碎方式。
此种破碎方式表现为玻璃表面出现以一点为中心放射状裂纹,称之为玻璃星纹。
相较于其他破碎方式,玻璃星纹破碎方式具备鲜明的特征,因此在现场勘查中应格外关注。
3. 落地位置砸碎的玻璃残片在落地位置、堆积方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特征,这可以为侦破案件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残片会沿着犯罪嫌疑人进出的路径洒落在地,这说明了作案人员的行进方向和标的物的位置关系。
此外,由于破碎时产生的能量的不同,残片沉积的方式也不同。
较小的碎片易于随着空气流动而飘散,而较大的碎片则会“跳跃”并沉积在较远的位置,在现场勘查时应加以注意。
4. 残留工具痕迹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砸窗盗窃案时往往会使用锤子、螺丝刀、石头等工具来破坏玻璃,可以通过残留的工具痕迹来追踪犯罪嫌疑人。
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残留的痕迹也不同,例如使用石头砸击时,玻璃上会留下不规则的凸起痕迹,而使用钢爪子破碎时,痕迹为刀刃状。
因此,在现场勘查中应特别注意工具残留痕迹的检查。
总之,在砸窗盗窃案件中,玻璃痕迹的特征对侦破案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玻璃残片、破碎方式、落地位置、残留工具痕迹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获得有效的线索,并有效地帮助警方追踪犯罪嫌疑人,最终达到成功破案的目的。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近年来,砸窗盗窃案件在社会上屡有发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然而对于这些砸窗盗窃案的破案工作一直是一个难题,其中玻璃痕迹的特征分析是破案的重要一环。
下面我们就来对砸窗盗窃案中的玻璃痕迹特征进行分析。
从玻璃破碎的特征来说,有时候犯罪分子为了不被警方察觉,在砸窗盗窃作案时会采取一些手段,比如故意使用厚玻璃、遮挡窗户玻璃等方式来减轻玻璃破裂的声音或是采用专业工具进行破窗,所以通过玻璃破碎的特征来分析其砸窗体位的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而言,在窗户的厚薄程度越大,砸窗的重量越小,尤其是手工砸窗的特点则更加明显,而通过对玻璃破碎方式的分析,则可以初步确定砸窗体位的方向。
通过玻璃破碎的碎片特征来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每一块玻璃在砸碎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破碎形态,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根据碎片的形态特征来推断破窗体位是内向砸窗或者外向砸窗,这对破案工作极为有利。
不同的砸窗工具或方式所导致的玻璃碎片形态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使用电锤砸窗和使用铁锤砸窗所导致的玻璃碎片形态就存在显著的差异,而通过对碎片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推断作案手法和作案工具。
通过玻璃破碎的碎片分布特征来分析也可以为破案提供重要线索。
在砸窗盗窃过程中,犯罪分子往往会在砸窗的前后采取一些手段掩饰自己的作案行为,然而即使他们再怎么精心布局,碎片分布的规律性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内向砸窗往往会导致窗户内外玻璃碎片的规律性分布,特别是在窗框或者玻璃边缘容易留下一些破碎的痕迹,而外向砸窗则则会导致玻璃碎片的分布范围更为分散。
通过玻璃破碎的特征来推测破窗工具的主次特征同样也是解决当前砸窗盗窃案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了解,在破窗盗窃案中,犯罪分子采用的破窗工具种类繁多,而不同的破窗工具所导致的玻璃破碎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铁锤砸窗会造成较为明显的冲击痕迹,而电锤砸窗则会造成玻璃边缘更加整齐的破损。
因此在破案过程中,通过对玻璃破碎特征的观察,可以大致推断出可能采用的破窗工具的种类。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砸窗盗窃案是刑事案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是通过砸碎窗户玻璃等方式进入被盗物品所在的场所,实施盗窃行为。
在侦破此类案件时,需要对现场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罪犯的作案手段和逃逸路径,为案件的顺利侦破提供重要的依据。
玻璃痕迹是砸窗盗窃案中最为明显的证据之一,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1.碎片形状在砸窗盗窃案现场,玻璃碎片的形状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
一般来说,被砸碎的玻璃碎片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并且大小差别较大。
其中,较大的碎片一般会保留着较完整的边缘,而碎小的小片则多为圆形、椭圆形等无规律形状。
此外,如果玻璃塞在窗框内,碎片形状也可以提供窗户的开启方式,如是向内翻转还是向外拉动。
2.碎片密度玻璃痕迹的密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在砸窗过程中,破碎的玻璃会散落成碎片,而这些碎片的密度与窗户口径有关。
一般来说,玻璃密度较高的窗户,砸碎后,有些碎片可能会散落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的密度分布,窗户的大小也可以通过碎片的分布密度得到初步判断。
3.破损程度砸窗的手段多种多样,导致玻璃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针对不同的砸窗方式,破损程度也不同。
例如,钢棒、烧棒、钳子等物品加于玻璃上猛击或钻孔,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就会有差别。
而通过对玻璃的破损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罪犯使用的工具、力度大小,甚至为罪犯的身份特征提供线索。
4.碎片分布在砸窗过程中,玻璃碎片的散布范围可以为案件的调查提供重要线索。
如玻璃碎片散落的方向、范围、密度、数量等都可以判断玻璃碎片的移动轨迹和作案者的逃离方向,对警方寻找罪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还可以根据碎片散布范围的大小,初步判断作案者的作案时间等信息。
总之,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是非常重要的物证之一,它可以为案件的破案提供线索和依据。
因此,在办案过程中,要对玻璃痕迹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其他现场痕迹和证据,全面、准确地还原作案过程,追查罪犯,保障社会治安。
提要:本文探讨玻璃尤其是钢化玻璃的“自爆”产生的原因关键词:钢化玻璃自爆由于近年来新建建筑在设计时的玻璃板面尺寸越来越大以及各种玻璃幕墙的日益增多,愈建愈高。
各种玻璃在安装后产生破裂“自爆”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建筑的脚手架尚未开始拆除,玻璃就开始连续的发生“自爆”,并且出现伤人事件的发生。
造成媒体、业主等各方面均认为是玻璃的质量问题; 而且只有中国才会出现此类现象。
“自爆”只是大量钢化玻璃中的个别现象。
但是许多单独事例汇集在一起,就成为社会和媒体热炒的题材。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的。
出现玻璃破损现象的因素较多,同样在国外也出现玻璃“自爆”的“玻璃雨”现象。
其实,其他建筑的外墙材料也经常发生脱落现象。
瓷砖脱落,大理石脱落等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的,就在2012年的1月5日上午10许上海发生外墙材料水泥碎块的脱落,造成4辆机动车1辆助动车受损和一名人员的受伤。
玻璃的“自爆”现象是不分国籍和是否为发达国家的。
在欧洲、北美和全球各地均有时有发生。
包括著名设计大师的作品也难免出现玻璃的“自爆”现象的发生,北美的某栋建筑在1 974~1978五年间,“自爆”55块。
“自爆”率达到0.5%。
澳大利亚曾对八栋幕墙进行过12年跟踪观察,在总共17760块钢化玻璃中,306块自爆,自爆率为1.72%。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完全可以预测何时、那片玻璃将出现“自爆“现象。
因为玻璃的破损过程,不像金属材料有个屈服现象的发生。
而是,发生突然的破损。
因此,无法预测”自爆“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对钢化玻璃进行“均质”,可以降低钢化玻璃“自爆”现象的发生。
所谓的钢化玻璃“自爆“主要是由于玻璃中存在的微小的硫化镍、单质多晶硅、Al2O3等杂质。
在外应力的连续作用下,超出玻璃的许用应力,而产生的具有“蝴蝶斑“状态的破损。
在国家标准《平板玻璃》GB11614-2009中5.5.3条款中,优等品的点状缺陷最小尺寸为0.3mm。
实际上,微缺陷的尺寸基本均在0.1mm以下。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砸窗盗窃案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砸破玻璃窗户进入建筑物进行盗窃活动的一种犯罪行为。
在研究砸窗盗窃案中的玻璃痕迹特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砸窗犯罪留下的玻璃痕迹主要有两种类型:划痕和碎片。
犯罪工具通常是钝锐物,如石头、铁锤等,在砸窗的过程中会产生划痕。
划痕的特征包括长度、深度和形状等。
而砸窗后的玻璃碎片则是犯罪留下的另一种痕迹特征,可以分析其大小、形状和分布等。
通过对砸窗痕迹的形态学分析,可以了解砸窗的力度和方式。
根据玻璃碎片的分布情况和形状,可以判断砸窗的力度大小。
不同力度砸窗的痕迹特征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力度较大的砸窗会导致玻璃碎片更为粉碎,碎片分布范围更广。
通过对砸窗痕迹的物理学分析,可以推断犯罪工具的类型和力度。
根据划痕的长度和深度,可以初步判断犯罪工具的尺寸大小。
还可以通过玻璃碎片的形态特征推断犯罪工具的钝锐程度。
这些信息对于破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砸窗犯罪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也会对玻璃痕迹产生一定的影响。
夜间砸窗盗窃案和白天砸窗盗窃案在玻璃痕迹特征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室内温度、湿度等)也会对玻璃痕迹进行影响,如在寒冷的环境中,玻璃碎片可能会因为温度影响而产生裂缝。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的特征分析对破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划痕、碎片的分析,可以了解砸窗的力度和方式;通过对痕迹的形态学和物理学分析,可以推断犯罪工具的类型和力度;还需考虑犯罪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玻璃痕迹的影响。
这些分析对于破案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