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1 / 1
《马嵬(其二)》写法简析
1.多角度的对比
本诗共有三组对比:
马嵬之变⎩⎪⎨⎪
⎧ ⎭⎬⎫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对比 ⎭⎬⎫六军同驻马七夕笑牵牛——对比
评说感慨⎩⎨⎧⎭
⎬⎫四纪天子卢家莫愁——对比 2.巧妙的对偶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
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同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军”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马嵬(其二)》名句赏析
[名句]他生未卜此生休
[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析赏]此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玄宗和贵妃曾有七七日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世世生生愿结为夫妇的誓言。
后来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玄宗曾遣道士远访贵妃,遍求不见。
“他生未卜此生休”,是说来生的命运如何(能否结为夫妇)尚不可知,而此生的恩爱却已先休了。
后人常用此句来感伤命运的多苦,他生尚不敢预料而此生的幸福早已完了,命也如斯!。
【诗歌鉴赏】李商隐《马嵬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商隐《马嵬二首》原文马嵬?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二首》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李商隐《马嵬二首》赏析《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词作品,是一首咏史诗,共两首,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马嵬?其一赏析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犀,犀利,指刀剑兵器。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公元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或者说玄宗亲手埋藏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坡畔成冢成灰。
后二句含蓄而又不无深意地指摘唐明皇,你若早知沉迷于倾国之色而易于覆国,又怎能有如此狼狈出逃之举?一句反问,意味深长,褒姒妲己,前车之鉴,岂可忘得?马嵬?其二赏析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马嵬·其⼆》赏析1 古诗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复鸡⼈报晓筹。
此⽇六军同驻马,当时七⼣笑牵⽜。
如何四纪为天⼦,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翻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未可预知,今⽣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不再有宫中鸡⼈,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我们还嗤笑织⼥耕⽜。
如何历经四纪,⾝份贵为天⼦,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陪伴莫愁。
注释解释 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九州”之说,声⾔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杨贵妃死后,有术⼠说在海外的仙⼭找到了她,并带回⾦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宗看。
这句有讽刺唐⽞宗 痴⼼空想的意思。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传说唐⽞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
这句是说,不管来⽣怎样,今⽣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虎旅,指跟随唐⽞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的梆⼦。
鸡⼈:皇宫中报时的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具。
天宝⼗五年(756)六⽉⼗四⽇,随唐⽞宗西⾏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当年李、杨在长⽣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郎织⼥⼀年只能相会⼀个夜晚。
四⼗⼋年。
古⼈以⽊星绕⽇⼀周(⼗⼆年)为⼀纪。
⽞宗实际在位四⼗五年。
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歌》:"莫愁⼗三能织绮,⼗四采桑南陌头,⼗五嫁为卢家妇,⼗六⽣⼉字阿 侯。
"此以平民⼥⼦莫愁婚嫁⽣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
《马嵬·其⼆》赏析2 【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复鸡⼈报晓筹。
此⽇六军同驻马,当时七⼣笑牵⽜。
如何四纪为天⼦,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忽然听到传闻,说海外还有九州,贵妃就住在那⾥的仙⼭上;来⽣之誓约夫妇相守的事尚且虚幻渺茫,⽽今⽣的缘分已分明结束了。
海外①徒闻②更九州,他生未卜③此生休。
(说什么海外还有一个同样的九州,贵妃在那里等待和玄宗来生相会,这当然是徒然无用的空洞传说;来生来世无法预测,但今生今世夫妻缘分的确已经完结。
①海外: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了中国的九州,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史记·邹衍传》:“中国者,于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环之,一区中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
”②徒闻:空闻,白白地听到。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
③他生未卜: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卜,预料。
)空闻虎旅①传宵柝②,无复③鸡人报晓筹④。
(深夜里,忽听到禁卫军敲着梆子,好像是巡逻护驾,没想到竟是一场空喜,实际上不再有鸡人敲着更筹报晓了。
①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②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柝,tuò。
③无复:不再有。
④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
宫中这掌握时间的卫士便叫鸡人。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此日①六军②同驻马③,当时七夕④笑牵牛⑤。
(这一日,随行禁军按兵不动,驻马不前,想当年讥笑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没想到自个儿生离死别竟在今天。
①此日:指事变发生那天,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日。
②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③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④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⑤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夜海誓山盟,当时玄宗对天上牵牛织女一年一度只能会见一次还加以嘲笑。
)如何四纪①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②。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马嵬·其二》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马嵬·其二》原文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1《马嵬·其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幺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幺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
《马嵬》赏析(其二)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李商隐的《马嵬》赏析(其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及第。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或抒发政治失意之痛,或反映晚唐政治生活,或为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其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文学价值较高。
有《李义山诗集》。
[3]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马嵬 (其二)》(李商隐)评析原文:《马嵬 (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评析:事物的偶然性,有时会使无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历史闻人,令荒山僻野之地,永驻人们的记忆。
“杨玉环”和“马嵬”就是这样被刻在中国中古史上由盛及衰的转捩碑石上。
马嵬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兴平北二十三里,因晋人马嵬于此筑城避难,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的“冀马燕犀”攻破了潼关。
唐明皇携带杨玉环姊妹同宰相杨钊(国忠)等,由禁卫军护卫仓皇奔蜀。
途经马嵬,兵士哗变,诛杀杨国忠并逼迫唐明皇赐死杨玉环,历史上称为“马嵬之变”。
酿成悲剧的原因和责任,旧史往往归咎于杨玉环,而以“女祸误国”为唐明皇开脱。
李商隐《马嵬》诗在哀叹感悼之中,却以反诘的口吻提出了另一见解:“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含蓄地指出,正是由于皇帝本人治国无方,才招致了杨玉环被缢身死的悲剧。
杨玉环被缢杀以后,唐代民间自士林至于野老便有许多关于她没有死的传说。
一种认为她居住在海上仙山,后来唐明皇命临邛道士为她招魂,在蓬莱找到了她,“海外徒闻更九州”写的就是这一虚无缥缈的传说。
题为《马嵬》,平庸作手会从史事述起,而诗人却从一件奇闻异事切入,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寓历史兴亡于感慨突兀之中。
明皇思杨妃,历史上有明文记载。
明皇或者出以真情,或者由于悔恨,更或因失势后迁入南内,悲思感慨,对玉环生前之感情尤觉可贵。
然“此生休”矣!于是寄望于他生再结同心。
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诗人用这一极具现实感的断语,将他的虚无渺茫的企望也彻底粉碎。
而“他生”、“此生”的复叠回环,又似为他们留下悔恨的绵绵相思,这一句与首句的“徒闻”又互相关应。
中间二联由“此生休”逗出,选取典型的细节,形象地概括了马嵬兵变的经过。
关于李杨悲剧,史传或小说当然记载得较为详细,如白居易《长恨歌》、郑嵎《津阳门诗》等。
马嵬其二赏析《马嵬其二》是唐代画家韩干的一幅绢本水墨画,描绘了唐朝皇帝李世民驾临马嵬坡祭祀武则天的场景。
这幅画作品充满着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内涵,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从题材、构图、笔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题材《马嵬其二》的题材是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政治斗争。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多次试图削弱武则天的权力,但都未能成功。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黜了李治的儿子唐睿宗,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这幅画作品描绘了唐高宗李世民在马嵬坡祭祀武则天的场景,寓意着李世民对武则天的尊重和臣服,也反映了唐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二、构图《马嵬其二》的构图非常精致,画面中的人物和物品都被布置得井然有序,给人以整洁和清爽的感觉。
画面的中央是一座高台,高台上有一座祭坛和一尊塑像,祭坛前面是一排牌坊和一些石柱。
高台下方是一片宽广的平地,平地上站着一些人物,其中最显眼的是李世民和武则天。
李世民身穿龙袍,佩戴玉带,手持幡盖,神情庄重。
武则天身穿华丽的服饰,头戴金冠,手扶玉杖,神态威严。
画面的左侧是一片山林,右侧是一条江河。
整个画面的构图非常精巧,将人物、物品和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三、笔法《马嵬其二》的笔法非常精湛,深得唐代绘画的精髓。
画家韩干用墨浓淡、干湿、重轻等技巧,将人物和物品的形态、神态和气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世民的神态庄重肃穆,武则天的威严震撼人心,祭坛和塑像的雕刻精细入微,牌坊和石柱的雕刻线条流畅自然,山林和江河的描绘充满了变化和生机。
整个画面的笔触清晰明快,墨色浓郁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
四、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马嵬其二》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艺术价值上看,这幅画作品的构图精致,笔法精湛,气韵高远,展现了唐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李商隐诗两首鉴赏《锦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对于本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是诗人晚年回顾过去、自述感伤的作品。
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寄托了作者的凄清幽怨之情。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以“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1.《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
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锦瑟》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1)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望帝化鹃,诗人借此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有过殷切的思念。
(3)南海鲛人,诗人借此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4)蓝田玉生烟,诗人借此表示美好愿望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3.《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题,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参考答案】: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4.《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首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诗人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追忆的内容。
“庄生晓梦迷蝴蝶”,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望帝春心托杜鹃”,更生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颔联说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李商隐《马嵬》赏析【原作】马嵬——[唐]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释】马嵬:原诗共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
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这句诗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
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她。
见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
但神仙传说毕竟渺茫,不能给唐玄宗什么安慰,所以说“徒闻”。
他生未卜此生休: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叙述马嵬坡事变。
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当时七夕笑牵牛:意思是说当年七月七日李、杨在长生殿夜半私语的时候,还以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会面一次,不及他们天天在一起。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
李商隐《马嵬(其二)》原文与译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译文: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
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鉴赏】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