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蓼莪》PPT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24
蓼莪【原文】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注释】(1)蓼蓼〔lù lù〕者莪〔é〕:蓼蓼,形容植物高大。
莪,即莪蒿,又称萝蒿、廪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像针,生水边。
(2)劬〔qú〕劳:劳累,劳苦。
(3)蔚:冷蒿,又名白蒿、刚蒿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
(4)瓶:古代陶制器皿,可汲水,也可盛酒食。
(5)罍〔léi〕:古代青铜或陶制容器,可用以盛酒或水。
(6)鲜〔xiǎn〕民:无父母穷独之民。
(7)怙〔hù〕:依仗,凭借。
(8)衔恤:含哀,心怀忧伤。
(9)鞠:养育,抚养。
(10)拊〔fǔ〕我畜〔xù〕我:拊,通“抚”,抚养。
畜,养育。
(10)复:反复往来看望。
(11)腹:厚爱,一说怀抱。
(12)罔极:没有穷尽,一说没有准则。
(13)烈烈:高峻貌。
一说同“颲颲”,山风大貌。
(14)发发:风吹疾速声。
一说同“拨拨”,风声。
(15)谷:吉庆,善美。
(16)律律:高峻貌。
(17)弗弗:风吹迅疾貌。
(18)卒:指终养父母。
【译文】莪蒿生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
哀痛我的父和母,生儿养女太辛劳。
莪蒿生长高又肥,不是莪蒿却是蔚。
可怜我的父和母,生儿养女身憔悴。
小小瓶儿空荡荡,酒坛由此愧难当。
孤苦伶仃活世上,不如早日去死亡。
没有父亲依靠谁?没有母亲谁依傍?出门心里含悲伤,进门不见爹和娘。
父啊辛勤生下我,母啊养我劳苦多。
抚摸我来爱护我,成长我来教育我,照顾我来挂念我,出出进进抱着我。
如今要报二老恩,老天无端降灾祸!南山险峻难登上,暴风迅猛透骨凉。
《诗经小雅》《蓼莪》赏析蓼莪【题解】本篇选自·小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奉为儒家经典之后,始称诗经。
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诗歌三百零五篇,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风土乐调,有国风;雅是带有王畿地区色彩的雅乐,有大雅、小雅;颂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大典时的专用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后仅盛行毛诗。
有东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等。
小雅共七十四篇,大抵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为社会上层人士所作。
内容多反映上层宴饮会猎、政治劝讽和对外征伐,也有部分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与国风的民谣相似。
蓼蓼者莪(1),匪莪伊蒿(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3)。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4);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5),维罍之耻(6)。
鲜民之生(7),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8)?无母何恃?出则衔恤(9),入则靡至(10)。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11)。
拊我畜我(12),长我育我,顾我复我(13),出入腹我(14)。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15)!南山烈烈(16),飘风发发(17)。
民莫不穀(18),我独何害?南山律律(19),飘风弗弗(20)。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21)!【注释】(1)蓼蓼(lù—):长又大的样子。
莪(é):一种蒿草,即莪蒿。
(2)伊:是。
朱熹诗集传:“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
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
”(3)哀哀:悲伤不已的样子。
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4)蔚(wèi):一种蒿草,即牡蒿。
(5)瓶:汲水器具。
(6)罍(léi):古代一种小口大肚的器皿,用以盛水或酒。
朱熹诗集传:“言瓶资于罍,而罍资瓶,犹父母与子相依为命也。
故瓶罄矣,乃罍之耻,犹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责。
1、《蓼莪》为例,分析《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
法的运用。
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
后两章第三层承第四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而来,抒写遭遇不幸。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
”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
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