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 格式:ppt
- 大小:746.50 KB
- 文档页数:13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考点一炼字(句)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炼句,属于诗歌句意题型,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典例剖析]1.(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字”的四个角度1.修辞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
“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古代关于炼字流传的例子:1、推敲: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
(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2、一字师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如今以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扩展资料:1、力求“语意”两工一首好的诗歌,“意”要好,“语”也要好。
写诗当然先要强调“立意”,但同时也要有好的语言:“有意无词,锦袄子上披蓑衣矣”(吴乔《围炉诗话》)。
有人认为只要诗歌的立意好,语言上可以不加修饰,就像古代齐国的女子无盐一样。
无盐虽然丑陋但德行高尚,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2、炼字、炼句要服从炼意追求“语意两工”,这是说炼字、炼句和炼意都很重要,但并非平行关系,炼句、炼字要服从炼意,即诗歌的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古诗中的炼字方法,是指通过巧妙运用词语的形象、声韵和意义等方面的特点,达到表达深刻、意境美丽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被广泛采用,为古诗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象形炼字、声音炼字、意义炼字等。
这些方法在古诗中被灵活运用,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生动、富有韵致。
象形炼字是一种通过词语的形象来表达意境的手法。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景物的外形、特点、色彩等来体现自然界的美丽与奇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太阳、山、河流等形象特征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美妙。
声音炼字是一种通过词语的声音特点来表达意境的手法。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运用排比、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韵律流畅、动听优美。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通过“人生如梦”和“一尊还酹江月”的押韵和对仗,使整个诗句音韵和谐,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
意义炼字是一种通过词语的内涵意义来表达意境的手法。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运用比喻、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达到深化意境的效果。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将夏夜的蚊子噪音比作“流萤”,将宁静的秋夜比喻为“冷画屏”,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中的孤独与冷寂之感。
总体来说,古诗中的炼字方法是一种运用词语的形象、声韵和意义等方面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深刻、鲜活。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境转化为具象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中的炼字方法不仅为诗歌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字词,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就是说不仅要求字词用得对,还要用得好。
朱自清的《春》是篇写景抒情散文,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它毫不为过,其诗与画融,情与景谐尤为鲜明的表现在朱自清的炼字艺术的成就上,且不说“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的”和“钻”,也不说“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用得是如何的好,我们单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闹”字。
“闹”字生动贴切的表现了蜜蜂翅膀振动发出来的声音,新鲜活泼的描绘了争奇斗艳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而花的争奇斗艳与蜜蜂的竞相采蜜这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突出了一片喧嚣沸腾的境界。
而这只是花间的景象,只是春天的一个极小的角落,它更以小见大的展示了春天,让人联想到了无限的充满了盎然生机的春意。
于是乎,锤炼过的词语,其动人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新鲜活泼的表现了人和事,还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
其实,这个“闹”字还值得我们深究。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
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
”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
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
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可见,炼得极好的字,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和新鲜活泼,更深层次上说还在于它给人带来的巨大的想象的空间,让人展翅联想。
当然,炼字并非信手拈来,那要花费极大的工夫,比如人们熟悉的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中的“绿”是诗人多次、反复锤炼得来的。
又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一“就”字,如若我们为其拟换一字,如“醉”、“赏”、“泛”、“对”等,再与“就”字比较,不难发现这些字就相形见绌了。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目的:1.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板书:一字显旨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古诗词中炼字的好处
古诗词中炼字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炼字能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拓展和深化。
炼字不仅是为了表达诗歌主题,还能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生动。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形成更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炼字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古代诗词非常注重节奏和韵律,通过炼字,诗人能够使诗歌的音节和韵脚更加和谐统一,形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更好地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炼字能够提高诗歌的可读性和可感性。
炼字能使诗歌更加简洁、准确、生动,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集中、凝练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炼字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词中,炼字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更是诗人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炼字,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深入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总之,炼字是古诗词创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炼字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加优美、准确、生动,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得到更加深入的表达。
诗词的炼字诗词炼字炼词作用解炼字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
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
“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
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
《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
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炼字”题型解析(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
——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二)炼字的定义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炼动词1、示例: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提问: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解析:“见”好。
两字意境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
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穿、拍、卷”。
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
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炼形容词1、示例: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解析: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王安石)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
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2、小结: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数词1、讲解:齐己《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
炼字是什么意思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
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
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
宋代范温在《潜溪诗话》专设“炼字”一条,其中谈到:“好句要须好字,如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
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
柳涛:‘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
工部又有所喜之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
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
”。
清代贺贻孙在《诗笺》中也指出:“前辈有教人炼字之法,谓如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是炼第三字法;‘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第五字法之类”。
他的结论是“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正因为炼字对诗歌的高下起到如此的作用,所以因此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字句的锤炼,所谓:“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诗丽句必为邻”;所谓“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欲枯”;“生应无掇日,死是不吟时”等等。
其实,炼字的作用并不止于诗歌创作方面,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
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昧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仔细揣摩一下,“扶”字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并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在月光照映下,梅花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另外,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欧阳修“求得一字稳,耐褥三更寒”,都说明炼字的重要性。
析炼字。
就要体会诗人所炼之“意”,即诗眼。
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
(1)炼动词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可见“穿、拍、卷”写出了奇险、雄伟、气势磅礴恢弘、意境开阔。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溅、惊”运用了拟人手法,连春花也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花瓣上露珠滴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也引起恨别之人的共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拟人化。
摹春雨来去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润”字传达神。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
又言情。
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2)炼形容词“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纷纷写出了蜜蜂、蝴蝶之多:忙乱之态;特定时间——春天景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