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注释正文 第八章
- 格式:doc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6
18学习《传道书》心得学习《传道书》心得一、引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人间的世态炎凉经历的增多,对人生的意义也就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
作为一个有了几十年信仰的基督徒,即将年届“知天命”的岁月,同样也在世界环境中经历着许多的人生风雨,对人生的理解也越来越能够接近于《传道书》作者的看见。
表面上看是不期然临到的事情,但在神的全盘计划中,却正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3:1)作者所一连列举的28个“有时”,正是可以让一颗颗年轻浮躁的心在此得到一种平衡和安慰。
然而当人从一种奋力拼搏而无所得、或者得到的不如自己曾经想象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消极产生,本卷书中33次提到“虚空”这个词,因此常常有人据此认为,基督教也是叫人消极厌世的信仰,所以不值得接受和推崇。
29处提到了“日光之下”,这正是与“虚空”之间所存有的必然关系,那就是在日光之下的事情都必然是虚空无益的事。
神希望每一个属于他的儿女,都有实在而真实的生命体验,为人一生,要活出神所赋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道者就是希望人通过阅读本卷书而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看透人间何为虚空,何为真实。
二、正文内容:全卷传道书按着作者表达的思路,可以将全文分成九个部分:1.全卷的导论和引言(1:1-11)阐述一位智者对人生、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看法和认识,提请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
这是一位人生过来之人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
2.作者所体验的人生虚空(1:12-2:26)他所能体验的生活,几乎包罗万象,但没有一件事的结果不是虚空,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人以为抓住了什么,到头来仍然无有所获,这实在是人的悲剧。
作者亲身经历过许多的事务,看见其中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存在,无非还是虚空的虚空。
3.作者所观察到的人生虚空(3:1-5:7)人生在世,大家都会为着某一个目标而奋力拼搏,努力追求,但因为不知所以然,神在凡事上都有定时,都有定期。
诗歌书——传道书讲义1(2007-11-09 23:41:21)传道书传道书是诗歌中的第四卷,它的地位是在箴言以后。
按照信徒灵性的经验说,大概都是先由约伯记的试炼,而有诗篇的祷告;再有诗篇的祷告,才能有箴言的智慧;既有箴言的智慧,方可有传道书胜过世界的眼光。
本书是所罗门悔改以后,在圣灵启示中回头看他过去的人生而有的体验与感悟——虚空的虚空,都是为了已,不为神,为我不为人。
若凡事都求神的荣耀,并为求群众的利益去劳动,就不虚空了。
# 书的内容深带着哲学家的人生观色彩,表明人生的究竟。
是所罗门的人生经历,阐明了日光之下的万事,无非是虚而又虚空...能取自已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5:18—19节)。
人能随时知足,安享福乐,此为较高的人生。
本书的中心意义是:叫人脱离虚空的,无谓的劳苦,把虚浮的悲观的人生,化为积极的,快乐的,对于神有荣耀,对于社会有贡献的荣美的人生。
要用日光之下的时间,作日光之上的事工。
若能把日光之下的虚空的劳碌,都化为于教会并于群众有益的劳动;把俗事俗务,都化为圣事圣工;这样的人生即有价值,也就不虚空了。
一:名称按“传道”二字,是拉丁文引出,表明本书是一种真理的宣传,或在大会中的讲演。
二:著者自已明明说到,他是耶路撒冷作王的大卫的儿子(1:1节),且是作全以色列的王(1:12节),因大卫的儿子中,只有所罗门是全以色列族的王,所罗门王曾有一度,被外邦妃嫔诱惑,失脚跌倒,不专心事奉耶和华(王上11:1—8节)所幸终蒙神恩,痛悔前非,于其归正以后,即本其经历,写于本书贡献于历世历代的教会。
三:本书的钥节钥字(12:13节)——“虚空”或“日光之下”在本书内超过(25次)之多。
四:本书的中点诗的意义有四个重要的短句,包括了全书的教训。
1:日光之下;“日光之下”一语,是全书内最注重的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要义,都要日光之下四字显出来。
传道书所论的,无非要藉日光之下的事理,提醒日光之下的人,要趁在日光之下的时间,度超日光之上的生活,作日光之上的工作。
《传道书》注释正文第八章提要:1 国王大受尊敬。
6 要关注天意。
12 敬畏的人身处逆境中,强过恶人的兴旺。
16 测不透上帝的作为。
1 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
谁如智慧人呢?有古卷为“谁是智慧的呢”?智慧人。
所罗门认为智慧胜过其他一切财富。
谁知道?真智慧的人会知道怎样理解人生的经历。
但以理就是一个典范(但5:10-29)。
使徒保罗(林前2:15)和约翰(约壹2:27)都强调了这个真理。
“解释”一词的亚兰语形式在《但以理书》共出现31次。
脸发光。
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会在一个真聪明的人脸上反映出来(见伯29:24;参民6:25;诗4:6)。
暴气(`oz)。
一般译为“力量”。
这里可能指“严厉”,缺乏温情,教养和优雅的品德。
改变。
上帝改变人心的恩典将会在人的脸上反映出宁静的快乐。
2 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上帝起誓,理当如此。
劝你。
这两个字是译者加的。
“遵守王的命令”在大多数古代版本里是祈使语气,与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相符。
命令。
直译为“口”,喻指口头和书面命令。
这种用法在《旧约》中是常见的(出17:1;38:21;民3:39;10:13等)。
指上帝起誓。
国王被视为上帝所膏立进行统治的。
“起誓”指奉上帝的名保证顺从国王(见代下36:13;结17:13-19)。
参见保罗关于良心的教训(罗13:5)。
3 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
急躁离开。
国王掌有大权。
不要轻易放弃对他的效忠和服侍。
绝对的权力往往使国王变得专横无理,所以他的仆人必须保持冷静和自制。
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
国王的仆人可能是对的,但国王掌有绝对的权力。
所以智慧之举就是不要凭空反对他。
4 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做什么”呢?这样的语气在伯9:12和赛45:9中用在上帝身上;参伯34:18;但4:32。
5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原文作审判;下节同)。
传道书 1:1-181大卫的儿子在耶路撒冷作王,是会众的召集者。
以下是他所写的话。
2召集者说:“极其空虚!极其空虚!一切尽都空虚!” 3世人在天日之下辛劳,这一切辛劳对他有什么益处呢?4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却万世长存。
5太阳升起,太阳落下,仿佛气喘吁吁地回到原处,再从那里升起。
6风吹向南,又绕向北,转来转去,绕行不息;风又回到绕过的地方。
7江河全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回到所出之处,好再出来。
8万事万物叫人疲乏,谁也不能尽述。
眼看,看不尽;耳听,听不完。
9现有的事,将来还有;做过的事,以后还做。
天日之下没有新事。
10有哪一件事人能说,“你看,这是新的”?其实千秋万世以前已经存在,现有的事在我们以前就有了。
11以往的人,无人怀念;后来的人,同样无人怀念。
再后来的人,也不会怀念前人。
12我是会众的召集者,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王。
13我专心寻求探究智慧,要了解天下间所做的一切,就是上帝让世人所做的祸事。
14我看见人在天日之下的一切作为,只见一切尽都空虚,犹如捕风!15歪邪的事物,无人能纠正;没有的东西,无人能数点。
16我心里说:“我智慧大增,胜过所有在我以前住耶路撒冷的人,而且我的心领会了许多智慧和知识。
” 17我用心认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疯狂。
我已经认识愚昧,知道这也像捕风。
18智慧多,愁烦就多;知识增加,痛苦就增加。
传道书 2:1-261我曾经在心里说:“来吧,让我用欢乐试试你,你也来享享福。
”想不到,这也是空虚。
2我对嬉笑说:“这是疯狂!”对欢乐说:“这有什么用呢?”3我用心探究这个问题,于是喝酒使肉体欢畅,不过我仍以智慧引导自己的心。
我姑且专注于愚昧的事,好看透世人用一生有限的年日,在天下所做的事有什么好处。
4我所做的更为宏大。
我为自己建造房屋,为自己栽种葡萄园,5为自己造园子和林苑,在里面栽种各样果树。
6我为自己造水池,浇灌森林,使树木生长。
7我有买来的仆婢,也有生在我家中的下人。
我还有大量牲畜牛羊,胜过所有在我以前住耶路撒冷的人。
学习《传道书》心得一、引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人间的世态炎凉经历的增多,对人生的意义也就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
作为一个有了几十年信仰的基督徒,即将年届“知天命”的岁月,同样也在世界环境中经历着许多的人生风雨,对人生的理解也越来越能够接近于《传道书》作者的看见。
表面上看是不期然临到的事情,但在神的全盘计划中,却正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3:1)作者所一连列举的28个“有时”,正是可以让一颗颗年轻浮躁的心在此得到一种平衡和安慰。
然而当人从一种奋力拼搏而无所得、或者得到的不如自己曾经想象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消极产生,本卷书中33次提到“虚空”这个词,因此常常有人据此认为,基督教也是叫人消极厌世的信仰,所以不值得接受和推崇。
29处提到了“日光之下”,这正是与“虚空”之间所存有的必然关系,那就是在日光之下的事情都必然是虚空无益的事。
神希望每一个属于他的儿女,都有实在而真实的生命体验,为人一生,要活出神所赋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道者就是希望人通过阅读本卷书而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看透人间何为虚空,何为真实。
二、正文内容:全卷传道书按着作者表达的思路,可以将全文分成九个部分:1.全卷的导论和引言(1:1-11)阐述一位智者对人生、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看法和认识,提请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
这是一位人生过来之人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
2.作者所体验的人生虚空(1:12-2:26)他所能体验的生活,几乎包罗万象,但没有一件事的结果不是虚空,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人以为抓住了什么,到头来仍然无有所获,这实在是人的悲剧。
作者亲身经历过许多的事务,看见其中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存在,无非还是虚空的虚空。
3.作者所观察到的人生虚空(3:1-5:7)人生在世,大家都会为着某一个目标而奋力拼搏,努力追求,但因为不知所以然,神在凡事上都有定时,都有定期。
《从传道书看人生的价值》《从传道书看人生的价值》作者:章建吉“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注: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传12:13-14)刚才我们读到的圣经传道书,他的作者是智慧王所罗门所写,这位智慧王他在年老的时候:告诉我们基督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道书》我们从表面来看,这个世界里面只有一个答案:“虚空的虚空,凡是都是虚空。
”在传道书中“虚空”一词出现多达37次,“日光之下”也出现了29次之多。
在这里表明一个没有上帝的人,思想是悲观、生活是绝望的。
作为基督徒,我们一个怎么样来生活,才能活得有价值!圣经告诉我们: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一、以管家的眼光善用今生二、趁短暂的时光投资永恒三、用智者的亮光敬畏真神一、以管家的眼光善用今生1、明白今生的价值今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人注重钱财,有人喜好名誉,当一个人生重病的时候,遇到大饥荒,或战争时期,就像四处流亡的难民,那只黄金镶钻的手表可能派不上用场,因为当一个人正处在饥饿或逃难的状态时,是不可能再有心情把自己打扮得穿金戴玉的模样。
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活着究竟为什么活?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里面的需要!为了生命的满足!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真正的需要和满足?请问今天你需要什么?金钱?地位?权势?我们需要平安!我们需要祝福!我们需要满足!2、把握今生的机会在这个社会我们都盼望有安全感,但这个世界有安全?有平安吗?答案:没有。
这个社会充满了生活的压力。
大城市人都需要三个“保”:保险,保健,保安,有了这三“保”可以使人更有安全感。
可是,哪里有安全感呢?灵魂没有买到“保险”是最没有安全感的。
找到那个焦点――上帝,让他做我们生命的救主,才能有真正的安全感,患难、灾难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的灵魂有上帝保障。
3、活出今生的精彩今天我们人的观念以为是长命百岁是最好,但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在乎精彩。
使徒8章的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使徒行传》第8章,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哦!里面有一个故事,是关于腓利传福音给一个埃塞俄比亚太监的。
哇,那个太监好聪明啊,他在车上读书呢,可是他不懂啊,腓利就跳上车,跟他说:“你明白吗?”我觉得腓利特别善良,他不怕麻烦,跑去帮助那个太监。
呀,我也想像腓利一样,帮助别人呢。
然后,腓利给他讲了耶稣的事,太监听了好高兴,他还决定要信耶稣!他说:“我愿意受洗!”哇,受洗好神奇哦,就像重新洗干净一样,变得特别干净。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自己也要像腓利一样,不怕困难,帮助别人。
以后我如果看到别人不懂的事,我也要去帮助他们。
啊,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腓利受到了神的帮助,像消失一样,瞬间就不见了!哇,好神奇哦,像魔法一样!我觉得这个故事好有意思,也让我明白了要去帮助别人,也要相信神会帮我们。
—— 1 —1 —。
第八章尺丈风景画意作者:郭熙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
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晋人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则志意已抑郁沈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摅发人思哉!假如工人斫琴得峄阳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晓然已在于目。
其意烦悖体,拙鲁闷嘿之人,见钅舌凿利刀,不知下手之处,焉得焦尾五声扬音于清风流水哉!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
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
世人将就率意,触情草草便得,思因记先子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尝旁搜广引,先子谓为可用者,咸录之于下:女儿山头春雪消,路傍仙杏发柔条。
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望回车下野桥。
──羊士谔《望女儿山》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
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
──长孙左辅《寻山家》南游兄弟几时还,知在三湘五岭间,独立衡门秋水阔,寒鸦飞去日沈山。
──窦巩钓罢孤舟系苇梢,酒开新瓮鲊开包。
自从江浙为渔父,二十馀年手不叉。
──无名氏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渡水蹇驴只耳直,避风羸仆一肩高。
──卢雪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摩诘六月杖藜来石路,午阴多处听潺湲。
──王介甫数声离岸掳,几点别州山。
──魏野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老杜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
──李后村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
──夏疾叔简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
──姚合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
──钱惟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
各位亲爱的弟兄姐妹平安,我们今天继续来讨论传道书,传道书的主题是论说到人生的虚空,人生的劳碌是虚空,智慧、公义也是虚空。
我们在上一次有提到书里面列举了十大方面指出人生的虚空。
那麽要如何面对这个空虚的人生呢。
在传道书这本书除了指出人生是虚空,而且也提出许多劝世的良言。
这些良言能够使读者明白人生不光只是黑暗的一面,人生可以在虚空里面获得丰满。
作者首先在书里面提出如何面对虚空人生的基本条件,要有一个观念,也就是要先对神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靠着这个人才可以往前迈进一步,达到一个充满丰富的人生。
作者告诉我们有四点对於神的观念,第一,生命是神所赐的;第二,人生的享受也是神所赐的恩典;第三,人生的奸恶、不公、罪孽终会受到神的审判;第四,神在人生里面掌管一切。
这些观念都让读者能够知道生命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生命虽然被世上的不公义、邪恶、奸诈所破坏,但是神仍然在生命中掌权,叫人需要转向神来求帮助,将虚空的人生变成丰满的人生。
人生的确有光明和阴暗这两方面,单只看阴暗一面就是一个弱者,是不智慧的,是愚昧和悲观、厌世。
於是作者就奉告读者应当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起来,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
作者在六方面来劝告读者,第一,要有智慧行事,因为智慧可以使人逢凶化吉,智慧可以给人的保障比军事的武力还更大,智慧能够使人明白事情的真相,智慧能够使人不暴气,智慧也可以口出恩言,经智慧人的忠鉴强于女人的歌唱,而且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也就是神所喜悦的人,才能够逃避世间的引诱和试探(7章26节),所以,所罗门他本着自己获得神赐给他的大智慧,将做人的知识来教训人;第二点,他要劝人殷勤努力行善,虽然人生有很多不知道,很多时候也不能够预测到的事情,但是,这些都不能够成为人殷勤行善的拦阻,更不能够使人懒惰起来。
所以,所罗门教训,要做工,要尽力,凡你手所做的事,要尽力做,要抓紧机会。
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了或是晚撒的,也不要灰心,不要看到人看到环境,有看风的并不撒种,望云的并不收割(11章);第三点,要敬拜感谢真神,在虚空的人生里面不要忘了来亲近神,向神的祈祷、许愿一定要偿还,不容许罪恶沾身,努力完成神所喜悦的人(7章26节);第四点,要敬畏神,敬畏神要强调,要当成一个顺服的心,不做一些没有根据、没有心的向神所祈的事,不要在誓言里面来欺骗神,行义也不要过分那会变成皂白不分,也不要加增行恶,敬畏神的人在这两件事上都有良好的表现(7章16-18节)。
使徒8章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使徒行传》第8章,心里觉得特别有意思。
里面有一个人叫腓利,他去告诉别人耶稣的故事,大家听了都觉得好开心,特别是一个叫以萨雅的先生,他心里特别着急,想要知道更多。
腓利就给他解释了很多,哇,听得我真是目瞪口呆!
我最喜欢的是那个人在水里洗澡的时候,腓利告诉他:“如果你相信耶稣,就可以洗礼!”那个先生就立刻说:“我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然后他们就一起跳进了水里,那个以萨雅的先生特别开心,好像水里有好多好多小泡泡,噗噗噗地冒出来。
我觉得这章故事告诉我,如果我们相信耶稣,心里就会有很多快乐,就像喝了甜甜的果汁一样,嘻嘻,真好!我也想要像腓利一样,去告诉别人耶稣的故事,让大家都开心,好像我们一起在水里玩一样,嘻嘻哈哈的!
—— 1 —1 —。
let he who is without sin cast the first stone的意思摘要:1.解读句子含义2.句子背后的道德观念3.句子的实际应用正文:【提纲】1.解读句子含义“Let he who is without sin cast the first stone”这句话出自《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原文为:“But Jesus stooped down and with his finger wrote on the ground, saying unto them, He that is without sin among you, let him first cast a stone at her.And they which heard it, being convicted by their own conscience, went out one by one, beginning at the oldest even unto the l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中间没有罪的人先扔第一块石头。
” 这句话表达了耶稣的一种道德观念,即没有人有资格对别人的过错进行指责和谴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错。
2.句子背后的道德观念这句话背后的道德观念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标准持谨慎态度,并且在评判他人时应具备同理心和宽容心。
它提醒我们,没有人有资格对别人的过错指手画脚,因为我们自己也并非完美无缺。
这种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鼓励人们要懂得自省,关注自己的言行,同时要尊重和理解他人。
3.句子的实际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反省,二是对待他人的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行为的审视,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以便不断改进。
其次,在评判他人时,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具备同理心,尊重和理解他人。
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宽容、包容的氛围。
《传道书》注释正文第八章
提要:1 国王大受尊敬。
6 要关注天意。
12 敬畏的人身处逆境中,强过恶人的兴旺。
16 测不透上帝的作为。
1 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
谁如智慧人呢?有古卷为“谁是智慧的呢”?智慧人。
所罗门认为智慧胜过其他一切财富。
谁知道?真智慧的人会知道怎样理解人生的经历。
但以理就是一个典范(但5:10-29)。
使徒保罗(林前2:15)和约翰(约壹2:27)都强调了这个真理。
“解释”一词的亚兰语形式在《但以理书》共出现31次。
脸发光。
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会在一个真聪明的人脸上反映出来(见伯29:24;参民6:25;诗4:6)。
暴气(`oz)。
一般译为“力量”。
这里可能指“严厉”,缺乏温情,教养和优雅的品德。
改变。
上帝改变人心的恩典将会在人的脸上反映出宁静的快乐。
2 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上帝起誓,理当如此。
劝你。
这两个字是译者加的。
“遵守王的命令”在大多数古代版本里是祈使语气,与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相符。
命令。
直译为“口”,喻指口头和书面命令。
这种用法在《旧约》中是常见的(出17:1;38:21;民3:39;10:13等)。
指上帝起誓。
国王被视为上帝所膏立进行统治的。
“起誓”指奉上帝的名保证顺从国王(见代下
36:13;结17:13-19)。
参见保罗关于良心的教训(罗
13:5)。
3 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
急躁离开。
国王掌有大权。
不要轻易放弃对他的效忠和服侍。
绝对的权力往往使国王变得专横无理,所以他的仆人必须保持冷静和自制。
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
国王的仆人可能是对的,但国王掌有绝对的权力。
所以智慧之举就是不要凭空反对他。
4 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做什么”呢?这样的语气在伯9:12和赛45:9中用在上帝身上;参伯34:18;但4:32。
5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原文作审判;下节同)。
命令。
见第2节注释。
通常指上帝的诫命,但在第2节中是来自希伯来词语“口”(见该处注释)。
不经历祸患。
直译是“不知道(经历)任何坏事”。
聪明地服从自然的法则和上帝的律法,就能得到平安和安全,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见《善恶之争》584,585页)。
时候和定理。
智慧人的“心”(即思想)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
智慧人知道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
一旦出现机会,他就能认出并予以把握。
6 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
事务。
该词的动词词根是“高兴”,用了60多次。
名词的含义是“高兴”和“愿望”,共出现40多次。
本文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合适的时机和步骤。
苦难。
还有“罪恶”,“麻烦”的意思。
每一件事都要认真规划,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否则会失败,带来麻烦而不是福气。
7 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人的弱项和忧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预知自己会遭遇什么,或何时遭遇(见赛47:13)。
8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
将生命留住。
生命随时会结束(伯21:17,18;34:14,15)。
免。
正如雇佣兵不能免除战场上的责任,死期来临时人也无法回避。
9 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
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
我都见过。
所罗门有过各种人生经历,通过观察了解到许多东西。
令人受害。
有些人“害”他人,有些人“害”自己。
害人者最终是害了自己。
10 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
这也是虚空。
我见。
见伯21:30-32。
有些恶人埋葬时十分体面(代下16:13,14;参耶22:18,19)。
圣地。
即“圣所”(见利7:6)。
一些未曾悔改的罪人加入教会,表面上遵守信徒的义务,死后得到教会隆重的葬礼。
名门望族中常有这样的情形。
忘记。
许多希伯来语抄本和古卷均为“称赞”,似与上下文更合。
在城中。
可能指耶路撒冷。
行正直事。
即管辖他人并伤害了自己(第9节),度过了不敬
虔的人生,受到部下的称赞。
死后他们的名字被遗忘。
11 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
断定(pithgam,“法令”)。
源于古波斯语词根,在斯1:20中译为“旨意”,并出现在阿拉姆语的《以斯拉记》和《但以理书》中,分别译为“答复”,“信函”,“消息”和“事务”。
这里指上帝的审判。
立刻。
恶人误以为他们的行为不会遭报。
诗10:6;50:21也说到这一点(见赛26:10;彼后
3:4)。
满心。
参诗73:8-11,以及基督对人心的描述(太15:17-20)。
12 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上帝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
百次。
罪人经常作恶,似乎逃脱了犯罪的报应(见箴17:10)。
长久的年日。
“年日”是后加的。
有些人因为恶人审判表面上的推迟而心中不平(玛2:17)。
然而到了上帝所定的时候,审判终必实行(见赛3:11;太16:27;启20:11-15)。
终久必得福乐。
敬畏上帝的人终必得到福乐(诗37:11;赛3:10;玛3:16)。
13 恶人却不得福乐,也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像影儿,因他不敬畏上帝。
不得福乐。
参伯20:4-9;22:15,16。
影儿。
见诗人的教训(诗102:11;
109:23;144:4)。
14 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
我说,这也是虚空。
虚空。
尽管所罗门坚信12
节和13节的话,仍因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而难过。
义人。
原文指行为正直的人。
约伯也曾有同样的困惑(伯9:22;参传9:2,3;结21:3,4)。
恶人。
参伯21:7;诗73:3;耶12:1。
今生不公正的现象不应削弱人对上帝所作为的信心。
在永恒的世界中,一切错误都将得到纠正。
15
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因为他在日光之下,上帝赐他一生的年日,要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
快乐。
即为快乐而活。
指所罗门因实利主义的价值观而忽略信仰。
吃喝。
这里列举的活动本身并没有错。
上帝赐人吃喝和享受人生福气的能力。
但所罗门这里的意思是,既然克制和禁欲没有带来明显的好处,人还是满足自己的感官,尽可能享受物质生活的福气为佳。
快乐(samach)。
“高兴”,“欣喜”。
享受所得。
所罗门继续阐述他原来的主要念头。
16 我专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
(有昼夜不睡觉不合眼的。
)事。
在传1:13;2:26;3:10;4:8;5:14中译为“劳苦”;在传5:3中为“事务”。
所罗门说的是人不停的劳碌。
睡觉。
人们经常长时间地工作,但是劳动本来是一种福气(见创3:19注释)。
人在堕落的状态下往往没有聪明地利用闲暇的时间。
日常的劳动乃是对品格的训练和造就。
经过一天的劳动,安息会很甜蜜的(箴3:21-24;参耶31:23-26)。
17 我就看明上帝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
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
上帝一切的作为。
即上帝永恒的旨意和祂与人的交往(见罗11:33-36注释;参伯
11:7,8)。
智慧人。
人有权利去研究上帝的创造之工和祂所启示的道;但人要当心,不能“自以为有智慧”(箴26:5),认为自己能测透神性(见伯11:7)。
使徒约翰对赎民的描述表达了人对于上帝的正确态度(启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