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含图)
- 格式:ppt
- 大小:7.89 MB
- 文档页数:11
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标题: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教案概述:初中生物实践创新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教案以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某一实践创新实验为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掌握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培养。
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难点:1.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选择适合本实验的生物实验材料和器材。
2. 编制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3. 准备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学生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
通过示例或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实践创新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讲解实验目的和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以及与实验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意义。
步骤三:实验操作指导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重点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并提醒注意实验安全。
步骤四:实验设计与数据记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提醒他们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解释引导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鼓励学生思考实验数据与背景知识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步骤六: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各自的分析与解释。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实验可能存在的误差与改进方法。
步骤七:作业布置根据实验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后的思考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创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引言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新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旨在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1:种子发芽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探究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实验装置与材料•种子(如豌豆或小麦)•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水分、光照等)设备或容器•相机或手机用于拍摄结果实验步骤1.准备与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需要改变的条件。
2.将种子均匀分配到不同条件下的容器内。
3.观察并记录发芽时间、幼苗高度等指标。
4.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实验结果照片,并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探究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受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性。
实验2: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培养学生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理解与认识能力。
实验装置与材料•显微镜•薄片切片刀•植物或动物组织样本•给药针或酒精灯(用于染色)实验步骤1.获取植物或动物组织样本,并将其切成薄片。
2.将薄片放在显微镜下,将目镜调整到最佳焦距。
3.观察并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如质壁分离、核型形态等。
4.可选:使用给药针或酒精灯染色,以增强对细胞结构的观察。
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如细胞壁、质膜、核、细胞质等。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探索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生物体结构的理解。
实验3:利用DNA提取剂提取水果DNA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提取水果中的DNA,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对遗传物质的理解。
实验装置与材料•水果样本(如香蕉或苹果)•DNA提取剂•安全眼镜和手套实验步骤1.小心地将水果切成小块。
2.使用搅拌机将水果搅碎成泥状。
3.加入适量的DNA提取剂,并轻轻搅拌。
初中生物创新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材料:
- 小型盆栽
- 泥土
- 稻草
- 水
- 光线
- 温度计
- 测量尺
- 手套
实验步骤:
1. 将泥土填充到小型盆栽中,摆放入种子(如小麦或玉米种子),用水淋湿泥土。
2. 将种子栽培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个在日光下,一个在阴凉处。
3. 每天给植物浇水,记录每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和高度变化。
4.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环境中的温度,记录下来。
5. 每天早上和傍晚用测量尺测量两个环境中的光照强度,记录下来。
6. 对两组植物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两个环境的恒温和湿度,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操作时要戴手套,避免受到泥土刺激。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进行清洗和归还,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得更好;而在阴凉处,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因此,光线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拓展实验:
学生可以尝试添加肥料、改变土壤种类、改变浇水频率等因素,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第一篇: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金洞管理区金洞林场中学邓友军)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63,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一、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3页安排了“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体在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
二、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三、实验原型四、原实验的不足1、2、未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
空气(人吸入的气体)中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五、实验材料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管,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脱脂棉,洗耳球等。
六、改进后的装置七、实验创新之处1、设置了对照实验。
采用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吸入的气体(空气)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验证了吸入的气体(空气)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3、增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可观察性方面的创新。
八、实验操作过程1、取3个烧瓶,分别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2、取一支玻璃管插入1号个烧瓶中,不断用洗耳球向玻璃管内压气,时间持续3分钟左右,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3、用玻璃管向2号个烧瓶中缓慢吹气,重复几次,半分钟左右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4、以3号个烧瓶作对照,比较1号和2号两个烧瓶,发现2号试管浑浊程度深;5、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空气)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
九、创新后实验的优点1、设置了对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教学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植物中水分的运输过程,了解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输送机制。
实验材料:
1. 鲜切的白色芹菜叶子
2. 鲜切的彩色胡萝卜叶子
3. 玻璃杯
4. 食用色素液
5. 手指
6. 刀具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中注满水,加入食用色素液搅拌均匀。
2. 将鲜切的白色芹菜叶子和彩色胡萝卜叶子放入玻璃杯中,待片叶下端悬在水中。
3. 观察芹菜叶子和胡萝卜叶子中的色素液在数小时内的变化。
4. 用手指轻轻触摸叶子的边缘,观察色素液的运输状况。
实验原理:
植物的水分运输是通过细胞间的液态传导完成的。
水从植物根吸收后,通过根的维管束进入茎和叶子,再通过叶子上的气孔蒸发,形成了水分运输的气液循环。
实验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帮助观察水分在植物叶子中的运输情况。
实验结果:
在观察过程中,白色芹菜叶子会显现出色素液的运输轨迹,而彩色胡萝卜叶子由于有色素干扰,所以不易观察到色素液的运输状况。
同时,触摸叶子边缘会感到湿润,证明水分已经在植物体内运输。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植物中水分的运输过程,并了解到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输送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初中生物实验课赛课教案
教学内容: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与过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3. 提高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若干各种植物叶片、烧杯、隔水瓶、灯泡、水槽等;
2. 实验试剂:水、二氧化碳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探讨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实验前准备(5分钟)
1. 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将植物叶片浸泡在水中,让其吸收充分水分。
三、实验过程(20分钟)
1. 将一片叶子放入隔水瓶中,加入少量水;
2. 将另一片叶子放入隔水瓶中,加入少量水和少量二氧化碳;
3. 将装有叶片的隔水瓶放入水槽中,接通灯泡照射;
4.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实验的对比结果;
2. 讨论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3. 总结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五、实验总结(5分钟)
综合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六、作业布置(2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实验报告,总结该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
教学反思: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发生意外。
2.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注重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实验课创新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并了解植物与动物的呼吸作用的一些异同点。
实验材料:
1. 水生植物(例如:水莲、水母草等)
2. 水槽或水桶
3. 水
4. 小瓶
5. 水银或气泡计
实验步骤:
1. 将水生植物放入装有水的水槽或水桶中。
2. 将小瓶放入水中,并用水银或气泡计将小瓶中的气体吸走。
3. 将小瓶封好后放入水中,观察气候情况。
4. 重复以上步骤,同时在另一个水槽或水桶中放入一只鱼,并观察两者的气候情况。
实验结果:
水生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
在夜间或无光照条件下,水生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氧,释放二氧化碳。
与动物类似,水生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不同的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不吸氧气,而在无光照或夜间时需要呼吸吸氧。
教学重点:
1. 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2. 植物与动物的呼吸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拓展: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不同条件下水生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和水生植物的呼吸习性。
实验安全提示:
1. 注意小瓶中的气体不要吸入。
2. 注意使用水银或气泡计时小心操作,避免破损及伤害。
这个实验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和讨论分组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和学习,增强对植物呼吸作用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