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
- 格式:ppt
- 大小:13.87 MB
- 文档页数:82
MRI(磁共振)和CT有什么区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于疾病进行诊断越来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医生会让患者去拍片室进行影像检查,常见的影像检查包括CT、MRI(核磁共振)两种,这两种检查流程大致相同,都是做完检查后,由检查科室出具检查报告。
很多患者误以为两种检查都一样,实际上,CT与MR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适应症也不相同。
1.MRI和CT概述MRI又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患者躺在一个具有强大磁场的平台上,进入一个很厚的扫描环里,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无线电波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形成身体内部具体的图像。
MRI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比较敏感,通过形成的图像可以看出早期正常组织出现的生物化学变化,与同位素、CT及超声等其他影像检查相比,可以更早地识别疾病组织,无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
CT扫描是患者躺在平台上,穿过一个巨大的环形扫描环,X线球管和探测器环绕人体检查部位旋转,用X线球管产生的X光穿透人体,形成各个器官、骨骼和其他组织的具体图像。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形成三维图像,显示骨骼和软组织的异常变化,例如肺炎,肿瘤或骨折。
CT扫描成像速度快,分辨力好,可用于癌症诊断、判断癌症复发、发现癌症转移部位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进行癌症分期检查时,CT扫描是第一选择。
但是X线属于电离辐射,过多照射对人体会产生危害。
2.MRI和CT的区别2.1成像原理不同MRI利用磁场让患者身体中水分振动起来,根据不同气管或者组织里水分的震动差异形成图像,从而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对脑、肝、肾、胰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效果比较好。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线束与探测器围绕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面扫描,一层一层穿过人体检查,最终利用计算机将一系列图像整合处理,精确准直、灵敏度高,可以直接反映出人体骨骼的三维形态,方便医生从多个平面观察组织结构。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浅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本文将对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进行浅析,包括核磁共振现象、信号获取和图像重建等方面。
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原子核会发生能级跃迁并释放能量。
具体来说,当原子核处于外加静磁场中时,其自旋会沿着静磁场方向取向。
当外加射频脉冲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能级跃迁。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重新释放吸收的能量,并产生一个特定的信号。
2. 信号获取在核磁共振成像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大且稳定的静磁场。
这个静磁场可以使得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取向,并保持稳定。
然后,通过发送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的共振,使其吸收能量并发生能级跃迁。
接下来,通过接收原子核释放的信号来获取图像信息。
信号获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激发和接收。
在激发阶段,通过发送射频脉冲来激发原子核的共振。
在接收阶段,通过接收原子核释放的信号来获取图像信息。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送入计算机进行进一步处理。
3. 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是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关键步骤,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人体内部组织的图像。
图像重建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空间编码和图像生成。
在空间编码阶段,通过应用梯度磁场来对信号进行空间编码。
梯度磁场可以使得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实现对空间位置的编码。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对不同位置的原子核进行编码。
在图像生成阶段,利用空间编码的信息来重建图像。
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频域上的图像信息。
然后,通过逆傅里叶变换将频域图像转换为空域图像,从而得到最终的核磁共振成像图像。
4. 应用领域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无辐射的人体内部组织图像,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名词解释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探测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医学成像技术。
在MRI中,人体被放置在一个强磁场中,并接受一个无线电波的辐射,这个辐射会在体内产生核磁共振现象,使得人体中的原子核产生共振。
MRI仪器通过测量这些共振信号来重建人体结构的三维图像。
MRI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例如可以探测人体内部的深度,可以显示不同组织之间的相对大小和形状,以及可以显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和纹理。
MRI通常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非侵入性扫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的磁性物质的成像进行分析,得出病灶位置和病理变化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设备的工作原理。
MRI设备主要由主磁场系统、梯度线圈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主磁场系统主磁场系统是MRI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一个超导磁体构成。
这个超导磁体能产生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通常是1.5T或3T。
这个磁场可以将人体内的水和脂肪等有机分子的原子核(如氢核、氧核等)原子核自旋取向,从而为后续成像提供必要的条件。
2. 梯度线圈系统梯度线圈系统由三个互相垂直的线圈组成,即横向、纵向和轴向梯度线圈。
这些线圈的作用是产生稳定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梯度磁场,用于在空间上定位图像中不同的区域。
梯度线圈系统的变化频率决定了成像的分辨率,变化强度决定了成像的对比度。
3.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它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电磁场和接收返回的信号。
在成像过程中,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提供一个高频脉冲电磁场,导致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原子核回到基态时,会发送出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并传回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4.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MRI设备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控制整个设备的运行、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存储。
在成像过程中,计算机会通过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产生的信号,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进行测量和记录。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图像处理算法,生成最终的MRI图像。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 开始扫描前,患者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和磁化。
2. 患者躺在MRI设备的扫描床上,床会进入主磁场系统中央,电脑通过脚踏开关控制床的位置。
3. 当主磁场系统通电后,会产生一个均匀的磁场。
此时,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发送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 (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
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视作一个小磁体,在进入强外磁场前,质子排列杂乱无章。
放入强外磁场中,则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两个方向上排列。
平行于外磁力线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的处于高能级,平行于外磁力线比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略多。
在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的激励下,部分低能级的质子跃入高能级,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又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以射频信号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一、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磁共振(MRI)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 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对比 CT 及常规放射学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所在,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
MRI 成像固有的生理对比剂,常用的 MRA 方法有时间飞越法和相位对比法。
但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也可选用造影剂显示血管。
MRI 弥散成像(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弥散成像是利用组织内分子的布朗运动(即分子随机热运动)而成像。
可以用于脑缺血的检查。
由于脑细胞及不同神经束的缺血改变,导致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有所受限,这种弥散受限是可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出来。
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灌注成像是通过引入顺磁性对比剂,使成像组织的 T1、T2 值缩短,同时利用超快速成像方法获得成像的时间分辨力。
通过静脉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周围组织微循环的 T1、T2 值的变化率,计算组织血流灌注功能。
MRI功能成像的基本原理:脑活动功能成像是利用脑活动区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所引起局部组织T2的改变,从而在 T2加权像上反映出脑组织局部活动功能的成像技术。
这一技术又称为血氧水平依赖性MR成像(BOLD MRI)。
磁共振的检查项目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生成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以下是常见的磁共振检查项目:
1. 头部(脑部)MRI:用于检查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
2. 脊柱MRI:用于检查脊柱相关的问题,如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等。
3. 腹部MRI:用于检查腹部器官,如肝脏、胰腺、肾脏、胆囊等的病变。
4. 骨骼MRI:用于检查骨骼系统,如关节损伤、骨折、骨质疏松等。
5. 乳腺MRI:用于乳腺癌筛查、乳腺疾病诊断等。
6. 心脏MRI:用于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7. 盆腔MRI:用于检查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前列腺等的异常。
8. 肺部MRI: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癌、肺部感染等。
9. 血管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用于检查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栓等。
10. 颈部和颅底MRI:用于检查颈部和颅底区域的病变,如颈椎病、颅内肿瘤等。
请注意,具体的磁共振检查项目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医生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具体的检查项目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磁共振成像(MRI)知识讲座引言我们将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向大家略做介绍,希望能有所帮助。
第一章磁共振成像(MRI)基础知识一、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1、人体组织的化学特性人体内最多的分子是水,约占人体重量的65%,其次为脂肪成份。
此外,还有大量有机分子,如蛋白质、酶、磷酯等。
这些物质中都含有大量的氢原子。
因此,氢原子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原子。
2、磁共振成像(MRI)原理目前的磁共振成像是氢原子的成像,实际上是脂肪和水为主的软组组成像,或者说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身体细胞中的氢原子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通过精密的电脑系统重建而获得高清晰的影像,以达到诊断目的的一种技术。
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概况1、1977年:初期MRI全身图像产生;2、1980年:首台商品磁共振成像系统问世;3、1981年:首台超导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建立;4、1983年:获准进入市场;5、1989年:我国0.15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15P)问世;6、1992年:我国0.6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ASM-060S)问世;7、1999年:我国0.35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NOVUS系列)开发成功;8、2000年:我国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NOVUS系列)开发成功;9、目前: 3.0T超导磁共振应用于临床;10、目前:7.0T、10.0T磁共振进入临床前研究;三、磁共振成像(MRI)的一些基本概念1. 什么是Tesla?Tesla(T)是一个磁场强度单位,中文译为特斯拉,一单位T等于10000Gause,Gause中文译为高斯,地球的自然磁场强度为0.3~0.7Gs,南北极有所不同。
2. 什么是共振?共振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体的运动在重力作用下将会有自身的运动频率。
当某一外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时,而且有固定的频率,如果这个频率恰好与物体自身运动频率相同,物体将不断吸收外力,转变为自身运动的能量,随时间的积累,能量不断被吸收,最终导致物体的颠覆而失去共振状态。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
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
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