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0
癌痛规化治疗流程目录1. 癌痛规化护理管理流程2. “癌痛规化治疗”护士工作流程3. 癌痛评估观察流程4. 药物滴定观察流程5. 爆发痛观察处理流程6. 疼痛动态持续评估流程7. 癌痛患者健康教育流程8. 癌痛患者出院流程9. 阿片类药物过量及中毒急救流程10. 阿片类类药物残余药管理流程癌痛管理制度目录1. “癌痛规化治疗示病房”医生职责2. “癌痛规化治疗示病房”护士职责3. 疼痛患者护理常规4. 癌痛患者管理制度5. 癌痛患者健康教育制度6. 阿片类药物使用及残余药管理制度7. “癌痛规化护理”护士培训制度8. 癌痛患者出院随访制度9. 附表:2011年癌痛诊疗规2010 NCCN 中国版疼痛指南癌痛规化治疗示病房医生职责1.重视癌性疼痛2.癌痛病人入院能迅速地制定正确、合理、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案3.熟悉癌痛治疗相关原则4.对各种镇痛药物的特性、使用、转换,有清晰的了解5.掌握阿片类药物快速滴定方法6.在癌痛治疗中对镇痛药物不良反应能予较好的处理7.定期组织疼痛相关治疗病例讨论会,学习了解疼痛治疗最新进展癌痛规化治疗示病房医生职责1. 了解癌痛治疗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病人相关信息2. 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病例首页记录疼痛评分变化3.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4. 掌握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及护理5. 对疼痛病人做好心理指导6. 定期组织疼痛相关知识的患者宣教疼痛患者护理常规1、入院当日评估患者有无疼痛,如有,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疼痛一般情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加重和缓和的影响因素等。
2、入院当日教会患者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数字、面部表情),告知患者如出现新的疼痛或疼痛加重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准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将当前的疼痛强度记录在体温记录单相应时间点上。
3、强调药物滴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准确、及时地进行药物滴定。
4、每日2PM常规评估和记录疼痛强度,为过去24小时的平均疼痛强度,如果出现爆发痛,应将爆发痛强度及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强度记录在体温单的相应时间点上,并做好护理记录。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干性疼痛:因为肿瘤间接加害、压迫局部构造,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构造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干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纵、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首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构造,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构造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干,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对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孕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充满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敷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工夫,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癌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WHO将姑息治疗列为癌症治疗规划的四项重点之一。
199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方案”我国自90年代推行,并于1993年下达“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
一、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癌痛患者常伴有躯体症状,如疲劳、失眠、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直接导致了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癌痛患者由于疼痛对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睡眠、社交、生活乐趣等七方面的干扰随疼痛程度的增加而加重,WHO 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疗法虽在全球推广,且已证实了其安全性、有效性、简单性和可行性,但至今仍未普及到的全部癌痛患者受益。
“消除疼痛是基本人权”,推行癌痛三阶梯止痛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
1、治疗癌的目的持续有效地消除癌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癌痛及其治疗带来的心里负担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2、癌痛的评估方法①数字分级法(NRS):数字分级法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程度分级标准: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国际上通用。
②根据主诉的程度分级法(VRS分法),分为4级。
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药,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③目测摸拟法(略)3、三阶梯止痛原则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多指NSAID药物(非甾醇类止痛药物)。
该类药物对轻度疼痛有肯定疗效,并可增强第二阶梯及第三阶梯止痛效果,延长对阿片类药物量增加的需求或减少用量,从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流程目录1.癌痛规范化护理管理流程2.“癌痛规范化治疗”护士工作流程3.癌痛评估的观察过程4.药物滴定观察过程5.暴发性疼痛的观察和治疗过程6.疼痛的动态持续评估过程7.癌痛病人的健康教育过程8.癌痛患者的出院过程9.阿片类药物过量和中毒的急救流程10.阿片类药物残留管理流程癌症管理系统目录1.“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医生的职责2.“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中护士的职责3.疼痛病人的护理常规4.癌痛患者管理系统5.癌痛病人健康教育系统6.阿片类药物使用和残留药物管理系统7.“癌痛规范化护理”护士培训体系8.癌症疼痛患者出院随访制度9.附表:2011年癌痛诊疗标准2010 NCCN中国疼痛指南标准化肿瘤治疗示范病房医生的职责1.关注癌痛2.可以在癌症患者入院时迅速制定正确、合理、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案。
3.熟悉癌症疼痛治疗的原则。
4.对各种镇痛药物的特性、使用和转换有清晰的认识。
5.掌握阿片类药物的快速滴定方法。
6.在癌痛治疗中,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
7.定期组织疼痛相关治疗案例研讨会,了解疼痛治疗的最新进展。
标准化肿瘤治疗示范病房医生的职责1.了解护理工作在癌痛治疗中的重要性,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患者的情况。
2.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在病例首页记录疼痛评分的变化。
3.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4.掌握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和护理。
5.对疼痛患者进行心理指导。
6.定期组织患者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教育。
疼痛患者的常规护理1、入院当天,评估患者是否有疼痛。
如果有,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疼痛的一般情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加重和缓解的影响因素等。
2、入院当天,教会患者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数字、面部表情),并告知如果出现新的疼痛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准确评估疼痛强度,在温度记录单中记录相应时间点的当前疼痛强度。
3、强调药物滴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准确及时地进行药物滴定。
术后镇痛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 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1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 24 小时至少巡视 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90%,不供氧时 SpO2 <85%;呼吸频率< 10 次/ 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者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
目录
1. 癌痛规范化护理管理流程
2. “癌痛规范化治疗”护士工作流程
3. 癌痛评估观察流程
4. 药物滴定观察流程
5. 爆发痛观察处理流程
6. 疼痛动态持续评估流程
7. 癌痛患者健康教育流程
8. 癌痛患者出院流程
9. 阿片类药物过量及中毒急救流程
10. 阿片类类药物残余药管理流程
癌痛管理制度目录
1.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医生职责
2.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护士职责
3. 疼痛患者护理常规
4. 癌痛患者管理制度
5. 癌痛患者健康教育制度
6. 阿片类药物使用及残余药管理制度
7. “癌痛规范化护理”护士培训制度
8. 癌痛患者出院随访制度
9. 附表:2011年癌痛诊疗规范
2010 NCCN 中国版疼痛指南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医生职责
1.重视癌性疼痛
2.癌痛病人入院能迅速地制定正确、合理、有效的镇痛治疗方案
3.熟悉癌痛治疗相关原则
4.对各种镇痛药物的特性、使用、转换,有清晰的了解5.掌握阿片类药物快速滴定方法
6.在癌痛治疗中对镇痛药物不良反应能予较好的处理7.定期组织疼痛相关治疗病例讨论会,学习了解疼痛治疗最新进展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医生职责
1. 了解癌痛治疗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
病人相关信息
2. 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病例首页记录疼痛评分变化
3.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4. 掌握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及护理
5. 对疼痛病人做好心理指导
6. 定期组织疼痛相关知识的患者宣教
疼痛患者护理常规
1、入院当日评估患者有无疼痛,如有,在护理记录单上记
录疼痛一般情况,包括疼痛部位、性质、强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加重和缓和的影响因素等。
2、入院当日教会患者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数字、面部表
情),告知患者如出现新的疼痛或疼痛加重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准确评估疼痛强度,并将当前的疼痛强度记录在体温记录单相应时间点上。
3、强调药物滴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准确、及时地
进行药物滴定。
4、每日2PM常规评估和记录疼痛强度,为过去24小时的
平均疼痛强度,如果出现爆发痛,应将爆发痛强度及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强度记录在体温单的相应时间点上,并做好护理记录。
5、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止痛药或使用止痛贴剂。
6、知道口服止痛药的患者按时服用缓泻剂预防便秘。
7、连续观察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
镇静、尿储留等,如出现,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癌痛患者管理制度
1、主管护士接诊疼痛患者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
强度、性质、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目前服用止痛药、药物
副作用等,疼痛强度记录在体温单中,其余在疼痛观察记
录单上记录。
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数字式疼痛评估量表,准确汇报自己的
疼痛强度。
3、准确、及时进行药物滴定。
4、住院期间连续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包括基础疼痛和爆发
痛,记录在体温单上。
5、对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6、对药物常见副作用,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例如
便秘。
7、连续评估患者在疼痛治疗中的担忧和顾虑,及时给予解释,
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8、向出院患者交代办理麻醉性药品使用卡的程序,交代方便
门诊的出诊时间,以保证疼痛治疗的连续性。
癌痛规范化护理护士培训制度
1.癌痛规范化护理护士每年参加2次疼痛相关培训,学习疼痛新知识。
2.癌痛规范化护理护士每年参加1次癌痛相关治疗的病例讨论会,学习了解疼痛治疗最新进展。
3.实行定期考核制度:
◆每季度进行3次疼痛相关知识的早提问
◆每季度进行1次疼痛相关知识的理论考核
◆不定期对各分管床位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口头考核4.及时关注疼痛治疗新进展,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学习。
癌痛患者健康教育制度
1、患者入院时由主管护士是否纯在疼痛,并进行疼痛首次评
估和记录。
住院期间连续评估和记录患者的疼痛强度
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疼痛评估量表,准确汇报自己的疼痛强
度。
3、向患者讲解目前疼痛控制的原则和目标,使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4、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各类止痛药物。
5、指导患者正确预防止痛药常见不良反应的措施,例如便秘、
恶心、呕吐等。
6、连续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具体问题给予解释,消除
患者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7、向出院患者交代办理麻醉性药品使用卡的程序,交代方便
门诊的出诊时间,以保证疼痛治疗的连续性。
8、建立癌痛病人出院随访登记本,定期随访记录。
阿片类药物使用及残余药管理制度
1、病区备用阿片类药物放入保险柜内保存,班班轻点、登记。
2、使用阿片类药物必须有医嘱和麻方,阿片类药物使用必须
按实时、规范记录在麻醉药使用登记本上,字迹清楚。
废
方统一保存。
3、医生按需在主班护士处领取麻方,需登记日期、麻方号、
医生姓名、以备追查麻方下落。
4、吗啡针剂残余药处理:将残余药液冲入下水道,在麻醉药
使用登记本上记录,空安剖与麻方一起送药房。
空安剖由
药物交给“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统一粉碎处理。
5、即释吗啡片残余药片处理:将残余药片碾碎,冲入下水道,
并在麻醉药使用登记本上记录。
6、多瑞吉废贴处理:多瑞吉贴使用后废贴要回收,废贴回收
后,放入:“废贴回收箱”盒内,并在多瑞吉废贴回收本上
记录,定期集中送到药房,由药房交到“大地维康”医疗
废物处理中心统一焚烧销毁。
癌痛患者出院随访制度
1.建立癌痛患者出院随访信息
2.电话随访内容包括止痛药使用情况、止痛效果、不良反应
等。
3.癌痛患者出院后一周、二周、一月分别对出院患者进行电
话随访。
4.关心患者的疼痛情况、生活质量,对患者出现的症状或疑
问给予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