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制作泡菜并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0
四川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制作泡菜的叙述,可见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
泡菜清脆,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与吸收。
但是腌制食品少吃,多吃新鲜蔬菜。
学习目标1.尝试制作泡菜2.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乳酸菌乳酸菌是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
生物类型:原核生物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用于制酸奶)。
分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肠道内部都有繁殖: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无性生殖)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耐盐,最适pH=5[思考]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为酸奶?牛奶发酵为酸奶主要依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
思考:泡菜制作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吗?➢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随尿排出。
➢0.3~0.5g时,会引起中毒➢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
误食亚硝酸盐中毒案例在外打工的杨先生一家人趁着假期团聚在一起,但没有想到的是,一家四口一次团圆饭后,竟都被送到了医院抢救,原因是亚硝酸盐中毒。
原来杨先生当天去菜场的时候,路过一家熟食店,该店关门不做生意了,店旁放了一袋“盐”,边上有些颗粒,他便用舌头舔了一下,发现是咸的,就认为是盐,就把这袋“盐”带回家了。
当天中午,用它做了鱼和豆腐,四人吃后相继出现了不适。
经血液检查,四名患者体内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高,其中两人超过正常值的30倍,氧分压只有30mmhg (正常氧分压应在83到108mmhg),缺氧严重。
因他们食用亚硝酸盐的时间有点久,已经被身体吸收,无法洗胃,只能通过注射特殊解毒剂解毒。
所幸经过治疗,目前四人已脱离危险并痊愈。
亚硝酸盐分布: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蔬菜、咸菜、豆粉中均含有。
化学性质: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外观与食盐相似,有咸味,易溶于水,可作食品添加剂。
强氧化剂,能够把血液中携带氧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
《专业技能实践2——14食品质量安全》报告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姓名成绩班级学号日期项目二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安全控制一、目的1、学习泡菜制作工艺,了解泡菜制作原理;2、了解泡菜品质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0.25%D-异抗坏血酸);3、了解泡菜质量评价指标;4、掌握泡菜中总酸、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变化规律。
二、原理与方案1、乳酸发酵是乳酸菌将糖类物质转化成主要产物乳酸的生物化学过程。
乳酸发酵的好坏与泡菜的品质密切相关。
在蔬菜盐渍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乳酸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尽可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尽可能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影响乳酸菌发酵的因素主要是食盐浓度(最适盐度为3-5%)、温度(最适温度为25~35℃)、酸度(乳酸菌抗酸性强)、空气(乳酸菌为厌气性细菌)以及香辛调味料(一定的防腐作用)。
2、总酸测定原理(直接滴定法):根据酸碱中和原理,用碱液滴定试液中的酸,根据电位的“突跃”判断滴定终点。
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的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按NaOH标准溶液的消耗量计算食品中的总酸含量。
3、亚硝酸盐测定原理:样品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产生重氮盐,此重氮盐再与显色物质(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测定其吸光度后,可与亚硝酸盐含量标准曲线比较得到亚硝酸盐浓度。
4、硝酸盐测定原理: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样品中的色素干扰。
通过硝酸根离子在220nm波长处的吸收值与硝酸盐含量标准曲线比较定量,从而计算得到硝酸盐浓度。
三、步骤(1)、小组分工:(小组长:罗旭红)(各项负责人按主次排列)总酸泡菜黎家宾蔡伟贤发酵液蔡伟贤罗旭红亚硝酸盐莫卓妍黎家宾硝酸盐罗旭红蔡伟贤配试剂蔡伟贤莫卓妍(2)、制作泡菜:原料:白菜1kg、水2.5L、100克,精盐157.5g(盐度4.5%),D-异抗坏血酸6.25g (0.25%)、白酒适量、香辛调味料适量(辣椒、花椒、八角)。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发酵条件下泡菜中亚硝酸含量的变化。
2. 了解影响泡菜中亚硝酸含量的因素。
3. 分析亚硝酸含量与泡菜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蔬菜:小白菜、萝卜等。
2. 盐:食用盐。
3. 容器:泡菜坛、烧杯等。
4. 试剂:亚硝酸盐检测试剂盒。
5. 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准备泡菜原料:将小白菜、萝卜等蔬菜清洗干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配制盐水:按一定比例将食用盐溶解于水中,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
3. 装坛腌制:将切好的蔬菜和盐水按一定比例装入泡菜坛中,密封坛口。
4. 发酵:将泡菜坛放置在恒温环境中发酵,分别在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取样检测亚硝酸含量。
5. 亚硝酸含量测定:采用亚硝酸盐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样品中亚硝酸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发酵天数泡菜中亚硝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显示,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含量随发酵天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第7天时,亚硝酸含量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2. 不同盐水浓度对亚硝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盐水浓度对泡菜中亚硝酸含量的影响较大。
在较高盐水浓度下,亚硝酸含量较低,有利于泡菜的质量。
3. 亚硝酸含量与泡菜质量的关系:亚硝酸含量是影响泡菜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人体摄入过量亚硝酸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应尽量降低亚硝酸含量,保证泡菜的安全性和口感。
五、实验结论1. 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含量随发酵天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 不同盐水浓度对泡菜中亚硝酸含量的影响较大,较高盐水浓度有利于降低亚硝酸含量。
3. 亚硝酸含量是影响泡菜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应尽量降低亚硝酸含量,保证泡菜的安全性和口感。
六、实验讨论1. 亚硝酸含量的变化可能与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有关。
在发酵初期,乳酸菌数量较少,亚硝酸含量上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乳酸菌数量增加,产生大量乳酸,抑制亚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使亚硝酸含量下降。
高中生物人教版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泡菜并测定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了解发酵的过程和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实验材料:1. 白萝卜或白菜2. 盐3. 干辣椒粉(可选)4. 大蒜、生姜(可选)5. 明矾或醋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1. 洗净白菜或白萝卜,切成适当大小的块。
2. 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用开水烫洗并晾干。
第二步:制作泡菜1. 将切好的白菜或白萝卜放入容器中。
2. 在白菜或白萝卜上撒上适量的盐,轻轻拍打使其均匀分布。
3. 加入适量的辣椒粉、大蒜和生姜(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添加)。
4. 用干净的石头或玻璃块加压,使白菜或白萝卜中的水分充分出来。
5. 盖上容器的盖子,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每隔一到两天打开一次盖子放气,同时检查是否有发霉的情况。
第三步:检测亚硝酸盐含量1. 在泡菜开始发酵后的第七天开始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2. 取适量的泡菜样品,并切碎。
3. 因为亚硝酸盐在酸性环境下会转化为亚硝酸,因此将泡菜样品浸泡在醋中约30分钟,以提高亚硝酸的溶解度。
4. 取出泡菜样品,滴入几滴明矾溶液。
5. 如果溶液出现明显的黄色或棕色沉淀,则说明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要经过彻底清洗,以免产生杂菌污染。
2. 在制作泡菜过程中,要确保食材和容器表面干净,避免发霉等不良情况。
3. 在泡菜开始发酵后的第七天及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便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估。
4. 实验中使用的亚硝酸盐检测试纸,可在实验室常用试剂商店购买,注意查看使用方法和保存条件。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检测发酵后的泡菜样品,如果溶液中出现明显的黄色或棕色沉淀,则说明泡菜中存在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物质,长期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制作和存放泡菜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并避免过度食用。
实验延伸:可以对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和变化规律。
选修1专题1课题3制作泡菜并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在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 )A.泡菜中的亚硝酸盐,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C.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都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D.可通过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答案】B【解析】泡菜中的亚硝酸盐,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A正确;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B错误;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都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C正确;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降低,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D正确;答案是B。
2.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取材得当,操作正确,最后坛中微生物只有乳酸菌B.正确的泡菜腌制过程的后期,坛中乳酸菌含量下降C.由于乳酸菌能抑制和杀死其他微生物,所以泡菜腌制的时间越长越好D.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5:1 的比例配置盐水【答案】B【解析】制作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菌.如果取材得当,操作正确,最后坛中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但也可能含有其他厌氧型微生物,A项错误;泡菜腌制过程的后期,由于营养物质减少,pH降低,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都会抑制乳酸菌的增殖,使坛中乳酸菌含量下降,B项正确;泡菜腌制的时间过长会使泡菜过酸,所以并不是腌制时间越长越好,C项错误;制作泡菜时,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4:1 的比例配置盐水,D项错误. 3。
选择泡菜坛的原则是: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的泡菜坛,其主要目的是()A.防止泡菜制作过程中O2进入坛内B.防止泡菜汁液渗出,影响口感C.防止杂菌污染D.为使泡菜坛美观【答案】A【解析】泡菜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所以选择泡菜坛的原则是: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的泡菜坛,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泡菜制作过程中O2进入坛内,不合格的泡菜坛容易引起蔬菜腐烂,A项正确,B、C、D项错误。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教师版) 1.制作四川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需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目的是(C)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B.阻止尘埃,防止污染C.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D.防止污染,利于醋酸菌发酵答案C试题分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点评:此题较新颖,解答此题需了解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只有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大量繁殖。
2.为了使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准确性提高,关键的操作是(A )A. 标准显色液的制备 B.样品的处理C. 泡菜的选择D.比色解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比色.类似于pH检测中需要使用比色卡一样,我们在检测需要及标准显色液对比才知道待测样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因此,为了使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准确性提高,关键的操作是标准显色液的制备.故选:A.3.(2014·广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B.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解析】醋酸杆菌酿醋时需要持续通气,即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不是无氧呼吸,故A错。
4.下列有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A.按照清水及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B.按照清水及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止污染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优质解答A、按照清水及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A正确;B、应为按照清水及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B错误;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以防止污染,C正确;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应为乳酸菌为厌氧菌,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故选:B.5. (14海南卷)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及泡制时间有关。
察右前旗第一中学生物课改学案高二班组姓名日期年月日编写人:高二生物组审核人:郭聪亮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自学案(共用3课时)学习主题【知识目标】1、尝试制作泡菜,2、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3、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能力目标】1、尝试制作泡菜,2、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情感目标】1、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重点】(1)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难点】(1)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学习环节情景创设与学习指导基础巩固练习自研环节学法指导:1.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5分钟,认真完成下面的自学案,用红笔标重点和疑难点。
2.真独立完成基础巩固练习。
导学过程:(一)基础知识(一)乳酸菌1、代谢类型为,在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常见种类:和3、分布:分布广泛,、土壤、植物、人或动物的内等军有分布。
4、应用: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思考1】含有抗生素的牛奶能不能发酵成酸奶?为什么?答:因为酸奶的制作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的生长。
(二)亚硝酸盐1、物理性质:粉末、易溶于。
2、应用: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
3、分布: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据统计,亚硝酸盐在蔬菜中的平均含量约为,咸菜中平均含量在以上,而豆粉中的含量可达。
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危害人体健康,当人体摄入总量达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量达时,会引起死亡。
5、我国卫生标准亚硝酸盐残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过,酱腌菜中不得超过,婴儿奶粉中不得超过。
6、代谢:绝大多数亚硝酸盐随排出,但在特定条件下,(即适宜的、和一定的作用),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
【思考2】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和变质蔬菜的原因是什么?答:有些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放置过久,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思考3】在什么情况下,亚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胺?答:适宜的、和一定的作用。
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泡菜是一种酸菜,以白菜为主要原料,通过盐腌、发酵制作而成。
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因此,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十分重要。
下文将介绍泡菜的制作过程,并详细说明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
一、泡菜的制作过程:1.准备材料:-新鲜白菜(根据需求量确定)-盐-泡菜调料(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辣椒粉(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大蒜(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姜(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2.制作方法:a.准备白菜,将白菜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b.将白菜块放入大容器中,撒一层盐,然后再铺一层白菜块,再撒一层盐,如此重复。
c.盖好容器,放置约6-8小时,使白菜块腌制出水分。
d.将腌制好出水分的白菜块洗净,沥干水分。
e.将洗净的白菜块与泡菜调料、辣椒粉、大蒜、姜等混合均匀,放入容器中。
f.盖好容器,放置于阴凉通风处,发酵约3-5天(根据个人口味确定发酵时间)。
g.泡菜发酵完成后,即可食用,剩余泡菜可封存。
二、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亚硝酸盐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巴氏亚硝酸盐测定法和钠砷酸亚铁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测定方法。
1.巴氏亚硝酸盐测定法:a.取一定量的泡菜样品(约10g),加入适量蒸馏水。
b.将样品搅拌均匀,用滤纸滤掉残渣。
c.取滤液5mL,加入5mLJ-巴氏试剂中,摇匀。
d.在60℃下静置30分钟,然后用巴氏比色计读取吸光度。
e.用硫代硫酸氢钠标准溶液作为对照,根据测定吸光度与标准曲线的对照关系,计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2.钠砷酸亚铁法:a.取一定量的泡菜样品(约10g),加入适量蒸馏水。
b.将样品搅拌均匀,用滤纸滤掉残渣。
c.取滤液5mL,加入酸性硫酸钠溶液2mL,摇匀。
d.加入钠砷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至淡粉红色终点。
e.记录滴定所需的标准钠砷酸亚铁溶液的体积,根据滴定容量与标准溶液浓度的关系,计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2023课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CATALOGUE目录•课题背景与意义•泡菜制作方法与原理•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与原理•实验操作流程与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与致谢01课题背景与意义•泡菜是一种以蔬菜为主要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而成的食品。
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是亚洲地区广泛食用的传统食品之一。
然而,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制作泡菜并检测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了解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产生情况,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泡菜产品。
背景介绍本课题旨在探究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产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寻找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为提高泡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产生规律,指导消费者合理食用泡菜,同时为泡菜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泡菜产品。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食品加工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食品安全和食品科学的发展。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VS02泡菜制作方法与原理1泡菜制作的主要原料23选择新鲜的蔬菜,如大白菜、萝卜、黄瓜等,作为泡菜的主要原料。
蔬菜通常包括盐、糖、辣椒粉、大蒜等,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
调味料主要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等,促进泡菜的发酵过程。
发酵剂泡菜制作的过程与方法选择新鲜的蔬菜,洗净并切成适当的大小。
1. 准备原料2. 腌制3. 发酵4. 储存将切好的蔬菜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糖,充分搅拌均匀,腌制一段时间。
在腌制过程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发酵剂,促进泡菜的发酵。
将发酵好的泡菜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空气接触。
泡菜制作的原理:泡菜的制作主要利用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将蔬菜中的糖分和蛋白质转化成乳酸、酒精等物质,从而赋予泡菜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注意事项1. 选用新鲜的蔬菜:新鲜的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利于泡菜的发酵和口感。
亚硝酸盐的测定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一、实验原理: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 ㈠、样品处理:用氢氧化钠加入调节PH 值=8250ml 烧杯中 匀浆(25g )纱布过滤250ml 容量瓶定容取滤液滤纸过滤 热水浴10min25mlZnSO4㈡、显色反应:1、 制备亚硝酸盐标准溶液:取1ml 储液定容于100ml 容量瓶2、 取25ml 容量瓶五个,分别加入0ml ,0.5ml ,1.0ml ,3.0 ml. ,5.0ml 亚硝酸盐标准溶液,加入4.5ml 氯化铵缓冲液,2.5ml60%乙酸溶液和5ml 显色液。
用蒸馏水定容到25ml 。
暗处静止一段时间(25min )测OD 值3、取样品液5ml, 加入4.5ml 氯化铵缓冲液,2.5ml60%乙酸溶液和5ml 显色液,暗处静止一段时间(25min ),测OD 值 ㈢、测OD 值:以蒸馏水为对照,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550nm 处,分别测出以上六个处理的OD 值,记录并绘制标准曲线,在曲线上读出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㈣、计算:m2v1/m1v2m1是样品质量,m2是测得的5ml 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v1样品处理液的总体积,v2是5ml三、实验结果:待测材料是:_______________ 项目亚硝酸盐标准曲线制备的数据 样品 取亚硝酸盐标准样液的体积(ml )5ml亚硝酸盐含量(mg )OD 值计算结果:每公斤样品含亚硝酸盐_______________mg ,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参考:1、酱腌菜类≤20mg/kg(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亚硝酸盐标准曲线。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趣谈微生物】茯砖茶已在历史上流传千年。
茯砖茶“发花”是指将筑制好的茯茶砖片,放在有一定温湿度的环境中,让茯砖茶内生长繁殖一种黄色益生菌的过程。
这种1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㈠知识目标⒈了解菌种乳酸菌的代谢特点:有关各种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健康标准。
⒉理解泡菜制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㈡能力目标:能用一些普通材料制作出泡菜。
㈢教学重难点⒈课题重点:理解泡菜制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⒉课题难点:能用一些普通材料制作出泡菜。
㈣考情分析⒈考查内容:泡菜的制作原理、发酵条件的控制及影响发酵的因素对发酵过程的影响⒉考查方式:通常以一种发酵食品为情景,单独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也结合发酵菌种的纯化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有关知识。
⒊考查题型:多数省份以一道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个别省份出现在选择题中,低档题。
⒋近几年考题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 、II 、III 未考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II T392014年:海南高考T30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 T39 乳酸菌知识的概念图【泡菜杀菌致病】泡菜是将蔬菜(如白菜)中加入大蒜、生姜、辣椒粉等调料在低温环境中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制成的食品。
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的活性,伴随着发酵和成熟,泡菜产生的酸味能使泡菜更具美味,能抑制肠内的其他2亚硝酸盐知识的概念图⒉为什么选用新鲜蔬菜制作泡菜?【泡菜杀菌致病】泡菜是将蔬菜(如白菜)中加入大蒜、生姜、辣椒粉等调料在低温环2境中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制成的食品。
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的活性,伴随着发酵和成熟,泡菜产生的酸味能使泡菜更具美味,能抑制肠内的其他【趣谈微生物】茯砖茶已在历史上流传千年。
茯砖茶“发花”是指将筑制好的茯茶砖片,放在有一定温湿度的环境中,让茯砖茶内生长繁殖一种黄色益生菌的过程。
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检验实验报告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检验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实验组员:实验日期:实验原理1.腌制食品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由于亚硝酸盐有害健康,故国家对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严格规定。
腌菜中亚硝酸盐的来源。
蔬菜在腌制和贮藏初期,亚硝酸盐含量较低,但由于发酵初期杂菌(肠杆菌科细菌和真菌等)的硝酸盐还原酶作用,蔬菜中大量硝酸盐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含量急剧增加。
随着发酵体系中氧气的减少,乳酸菌的生长导致pH值降低,杂菌的繁殖受限甚至死亡,乳酸菌逐渐演变为优势菌群。
由于乳酸菌代谢产生的乳酸及乳酸菌自身的酶系统,使相当一部分亚硝酸盐被降解,也削弱了还原硝酸盐的能力。
至发酵结束时,亚硝酸盐含量降至最低点,甚至消失。
亚硝酸盐的显色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偶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产生的颜色深浅与亚硝酸根含量成正比,测定样品的吸光值,可大致估算出待检测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补充标准曲线的制作和使用原理。
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溶液 ,利用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该溶液的吸光值。
测定出亚硝酸盐标准液的吸光值后 ,结合Excel软件可以拟合出亚硝酸盐标准曲线,得到吸光值对应亚硝酸钠浓度的函数关系。
根据样品显色液的吸光值 ,比对函数,就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步骤:1)用分别取0、0.5ml、1 ml、3 ml、5 ml标准样液,分别加入4.5ml氯化铵、2.5ml60%乙酸、5ml显色液,25ml容量瓶定容到25ml。
2)然后在黑暗中静置25分钟,3)利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其在550nm的光照射下的吸光度,以亚硝酸盐的浓度为横轴,吸光度为纵轴,借助excel绘制标准曲线。
实验目的1.学习利用吸光度定量测量物质含量2.学习标准曲线的制作和使用3.直观体验食品检测的流程实验材料和药品泡菜汁、蒸馏水、抽滤装置、分光光度计、氢氧化钠、硫酸锌、亚硝酸钠、氯化铵、乙酸、显色液 实验步骤1. 制作标准曲线(1) 分别取0、0.5ml 、1 ml 、3 ml 、5 ml 标准样液,分别加入4.5ml 氯化铵、2.5ml60%乙酸、5ml 显色液,25ml 容量瓶定容到25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