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和产后抑郁症状的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2.70 KB
- 文档页数:2
高危妊娠孕产妇抑郁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分析影响高危妊娠孕产妇抑郁情况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
方法选择200例孕32~36周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100名诊断为高危妊娠,为高危妊娠组,100名妊娠期无异常,为对照组。
分别在入组时、产前1周、产后1周,产后42d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孕产妇抑郁症状发生率,在产后1周和产后42d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价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并分析高危产妇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结果产前1周高危妊娠组存在抑郁情绪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高危妊娠组产前1周SDS评分与产后42d的EPDS具有相关性,对照组产前1周SDS评分与产后1周EPDS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
待产准备、担心分娩安全为影响高危妊娠孕产妇抑郁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产前1周高危妊娠组存在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待产准备、担心分娩安全为影响高危妊娠孕产妇抑郁的相关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high-risk pregnancy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200 cases with 32 to 36 weeks gestational maternal were selected for studying. 100 cases were diagnosed high-risk pregnancy as high-risk pregnancy group,and 100 cases without exception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s of 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t enrolled in study,the prenatal one week,one week postpartum,and postpartum 42 days. The incidenc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in one week postpartum and postnatal 42 days,and related factors of high-risk pregnancy maternal depress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Depression of high-risk pregnancy group incidence at prenatal one week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1). High-risk pregnancy group prenatal one week SDS sco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postpartum 42 days of EPDS,and control group prenatal one week SDS sco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one week postpartum of EPDS(P<0.05). Ready to be produced,fearing childbirth safety were related factors of maternal depression in high-risk pregnancy (P<0.05). Conclusion High risk pregnancy shows a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t prenatal one week,and ready to be produced,fearing childbirth safety were related factors.[Key words]High-risk pregnancy;Maternal;Related factors;Depression孕期因生理发生的变化,孕产妇容易发生抑郁症,尤其是产后抑郁,严重危害产妇的健康甚至生命,大约45%~65%抑郁症在产后第1年发生。
孕产妇产后抑郁的调研报告孕产妇产后抑郁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无力、易激动、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为了了解孕产妇产后抑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次调研以以下方式进行:一、调研目标1. 了解孕产妇产后抑郁的患病率。
2. 分析孕产妇产后抑郁的症状表现及影响。
3. 探讨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4. 提出相关建议,减少孕产妇产后抑郁发生。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孕产妇的产后抑郁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症状表现、影响因素等。
2. 访谈调查:选择10位有产后抑郁症状的孕产妇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症状及相关影响。
三、调研结果1. 患病率: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孕产妇产后抑郁患病率为25%。
2. 症状表现:调查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焦虑、失眠、食欲改变等。
3. 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孕产期压力、婴儿健康问题、社会支持等是导致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
4. 建议:提高社会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宣传教育,提供全面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讨论与结论1. 产后抑郁在孕产妇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2. 产后抑郁的症状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3. 孕产期压力、婴儿健康问题、社会支持等是导致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
4. 应提高社会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重视,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并有效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总结:孕产妇产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孕产妇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明确了孕产妇产后抑郁的患病率、症状表现和影响因素,并对其预防和治疗提出了相应建议。
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加强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关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减少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及分娩的影响摘要:目的对产前心理护理干预给产妇产后的分娩以及心理状态带来的影响展开探讨。
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产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对于观察组的产妇,使用产前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而对照组的产妇,则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方法。
在两组不同的护理方式之下,对产妇分娩后的分娩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比较。
结果产妇分娩之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明显要比对照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45.45%,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74.54%,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帮助产妇顺利分娩,并且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产前心理干预;初产妇;心理状态;分娩影响前言在妇产科临床上,心理问题是产妇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临床妇产科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是初产妇,因在此之前初产妇缺少分娩经验,再加上自身在医院这种陌生的环境中,由于出血、害怕疼痛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之下,最终会出现产后抑郁的症状。
这种负面情绪的出现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新生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产妇生产之后的心理状态,相关研究表明,产前开展心理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的心理状态,并且对产妇分娩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产前心理护理干预给初产妇产后分娩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10例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4.10±1.35)岁,年龄范围在20~33岁之间;对照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4.10±1.35)岁,年龄范围在21~32岁之间;所有的产妇都是单胎,并且胎位正常。
产后抑郁的发展现状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疲倦、自卑、对婴儿缺乏兴趣等。
这种疾病对产妇和家庭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对产后抑郁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约有10%至20%的产妇出现抑郁症状。
各国的研究发现,这一
疾病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普遍较高。
研究还表明,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单身、孕期焦虑、产前抑郁等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我国,随着对产后抑郁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据报道,中国的产后抑郁发生率大约在15%
至20%之间。
研究还发现,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有所升高,
可能与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有关。
产后抑郁不仅会对产妇本人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婴儿的早期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的母亲更容易对婴儿缺乏关注、不适当地应对婴儿需求,从而影响到婴儿的情绪发展、认知能力以及社交行为。
针对产后抑郁的发展现状,各国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包括加强对孕产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咨询与支持,建立起相应的心理援助体系。
同时,强调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家人积极参与产后抑郁的治疗和照顾工作。
总之,产后抑郁的发展现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妇女在生育后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并不容忽视。
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加强社会支持和家庭关怀,是应对产后抑郁的关键。
孕期抑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彭敏;陈燕桢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2(007)002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抑郁症与产后抑郁症发病情况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578例孕妇进行自评量表(SDS)的评定.抑郁症筛查阳性者此后每周进行1次SDS的评定,直至分娩前.然后总结及归纳抑郁症筛查阳性者的相关因素.并于产后6周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定,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期抑郁症筛查的阳性率为19.9%,其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抑郁症筛查的阴性者的4.460倍,产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多方面.结论孕期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同时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应及时纠正及重视其发生的相关因素.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彭敏;陈燕桢
【作者单位】521000,潮州巿湘桥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521000,潮州巿湘桥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孕期与产后抑郁症状的对比分析 [J], 刘黎明;韩蓁;李芬;于学文
2.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 [J], 刘双喜
3.全程人性化服务对孕期抑郁症状及产后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分析 [J], 郭建军
4.陕西地区孕期产后抑郁症现况调查分析 [J], 马莉;葛文利;杜云
5.产妇心理状况、孕期营养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探讨 [J], 马琳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后抑郁症的研究内容产后抑郁症是孕妇在产褥期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焦虑、抑郁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研究、病理机制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研究、治疗方法与疗效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后遗症及康复研究等方面,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病因研究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主要包括遗传、神经内分泌、社会心理等因素。
有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个体,产后出现抑郁症的概率较高。
此外,神经内分泌变化、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关系紧张、缺乏社会支持等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2.病理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变化、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等是产后抑郁症病理机制的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的情况,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从而影响情绪和行为的调节。
此外,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如IL-1β、IL-6等的异常表达也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3.流行病学调查产后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初产妇、有抑郁家族史、孕期或产后有不良生活事件发生等。
据报道,全球范围内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6.5%-38.6%。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和诊断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各地的发病率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4.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研究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焦虑、抑郁等,持续时间至少2周。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心理评估等方面。
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为DSM-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产后抑郁障碍的诊疗指南(CCMD-3)。
根据这些标准,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以对产后抑郁症进行诊断。
5.治疗方法与疗效研究产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则以抗抑郁药为主,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也有一定疗效。
《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孕妇在产后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孕妇产后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母婴健康及家庭和谐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据研究显示,孕妇在产后阶段面临的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其中,产后抑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10%-15%的孕妇在产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孕妇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婴儿的成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影响因素研究(一)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是导致孕妇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
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孕妇,其产后抑郁的风险较高。
此外,孕期激素水平的波动也可能影响孕妇的情绪稳定性,增加患上产后抑郁的风险。
(二)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孕妇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
包括婚恋关系、家庭环境、经济压力等。
婚姻不和谐、缺乏家庭支持等因素都可能使孕妇在产后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从而增加患上抑郁的风险。
此外,经济压力过大也可能使孕妇在孕期和产后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孕妇产后抑郁产生影响。
包括文化传统、社会支持等。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较低,缺乏自主权和决策权,可能导致她们在产后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
此外,社会支持不足也可能使孕妇在面对产后抑郁时感到无助和孤独。
四、预防和治疗措施针对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治疗措施:(一)加强孕期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孕期健康教育活动,向孕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她们了解产后抑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产前心理护理对产科应激事件及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产前心理护理对产科应激事件及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效果。
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12月间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8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4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产前心理护理,对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产科应激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观察组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产科产妇实施产前心理护理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前心理护理;应激事件;产后抑郁症;预防妊娠、分娩是女性特殊的人生经历,该阶段下受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得孕产妇机体易增加应激反应,因此,产科女性通常需要辅以情感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以降低产后抑郁等不良事件。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孕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几率逐渐增高,从原因上分析,孕产妇的负面心理状态是导致产后感染、产程延长、产后大出血等异常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而这些不良事件均会导致产后抑郁发生[1]。
因此,为了确保围生期的安全性,本文以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为例,分析产前心理护理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80例,均为2021年1月至12月间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一组对照组,一组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40例中年龄最小者22岁,年龄最大者37岁,平均年龄为(28.97±3.22)岁;孕周最短37周,最长41周,平均孕周为(38.99±1.01)周。
观察组:本组40例中年龄最小者23岁,年龄最大者36岁,平均年龄为(28.17±3.10)岁;孕周最短37周,最长42周,平均孕周为(38.76±1.13)周。
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与干预措施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
这种症状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母亲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母婴安全问题。
因此,研究产后抑郁症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重要。
一、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多因素复合因素导致的疾病。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能参与其中。
其中,生理因素主要包括荷尔蒙水平的改变。
分娩后,女性体内荷尔蒙水平会下降。
这种下降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产前焦虑、孕期忧虑等。
这些焦虑和忧虑可能会在分娩后持续存在,进一步导致产后抑郁症。
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例如家庭关系、工作压力、经济情况等。
此外,研究还表明产后抑郁症与孕产期和产后的营养状况有关。
孕期和分娩后营养不良不仅对母亲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和未来的健康状况。
而恰当的营养和补充维生素,不仅可以预防孕产期疾病,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二、干预措施治疗孕期和产后抑郁症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针灸、心理学干预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等。
其中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亲子互动治疗、音乐疗法和动态疗法等。
可以通过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变患者的思考方式,进而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控制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缓解症状,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和风险需要考虑。
中医针灸可以通过针刺身体的特定区域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安全,但需要寻找合格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
心理学干预主要包括通过和产妇直接沟通的方式,帮助其自我认识、排解不良情绪、塑造良好心态等,以达到缓解产后抑郁症的目的。
生活方式改变可以通过锻炼、保持积极心态、并寻求更多的社会关爱等方式进行。
例如,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加强个人的爱好活动,进行保健保健训练等等。
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目的调查孕产妇围产期的抑郁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0名孕产妇进行调查。
调查工具有抑郁自评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家庭环境量表等,分析孕产妇围产期的抑郁情况以及相关因素。
结果产前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孕妇的文化程度和人格中的神经质,产后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有产妇的文化程度和情感表达。
结论围产期抑郁症与孕产妇的文化程度、神经质、家庭情感交流有关。
标签:孕产妇;围产期;抑郁围产期是女性患抑郁症的高发期,45%~65%的抑郁症发生在产后第1年。
围产期抑郁症包括产前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
围产期抑郁症可增加妊娠期以及分娩时并发症、增加剖宫产率,影响孕产妇发挥社会功能,影响孕产妇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甚至可导致产妇自杀等严重后果[1]。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围产期抑郁症的关注度也逐渐升高。
本研究通过调查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规律进行围产期的妊娠中晚期孕妇为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①既往无精神病史以及家族史;②能够独立完成各调查问卷的内容;③知情同意。
共有200人纳入调查。
1.2调查方法分别于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时和在产后1周内进行调查。
1.2.1 孕期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病史、此次妊娠情况、配偶情况等。
1.2.2 分娩及产后情况调查包括方式、孕周、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情况等。
1.2.3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2] 共有10个项目,涉及心境、乐趣、焦虑、自责、惊恐、睡眠障碍、应对能力、哭泣、悲伤、自伤。
每个条目0~3分记分。
总分0~30分,总分≥10分为由不同程度的抑郁,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其强调评价的时间为过去1周。
1.2.4抑郁自评量表(SDS)[3]和焦虑自评量表(SAS)[4] SDS包括4组特异性症状20个条目: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性心理障碍。
产后抑郁症的分析与护理研究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发病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
方法:对对照组的病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对该组病患者进行常规的孕产期检查和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的是优质护理措施,除了上述的常规护理措施,还对该组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分娩期护理等优质护理措施。
结果:观察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没有;对照组:产后情绪低落抑郁的产妇有8例,轻度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5例,严重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有3例。
以上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5%)。
结论:对于产后抑郁症病患者实施优质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标签:产后抑郁症;临床分析;护理研究前言产后抑郁症是涉及生理、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多因素疾病,对产妇状态的全面而准确的评估是及时进行护理干预的基础。
文章阐述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对可能的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了分析,为临床防治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正文1.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选择了我院某年度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8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病患者平均年龄为20—38岁,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80例,剖宫产的产妇有10例,对照组的病患者平均年龄为19—41岁,自然分娩的产妇共有75例,剖宫产的产妇有15例。
两组研究对象都是租约分娩的产妇,不存在其他精神障碍以及产前合并症。
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1.1病因分析1.1.1生理因素方面:产妇在怀孕阶段其身体内在分泌处于非正常时期,雌性激素与甲状腺素等激素大量分泌。
产妇生产后,其内在分泌激素出现急剧的下降,造成内在分泌不平衡,这是引起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所在。
母体的内分泌随着分娩过程的进行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尤其在产后的二十四小时内,产妇内分泌激素急剧发生变化,形成了生物学方面造成抑郁症的基础。
《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孕妇在分娩后常常面临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挑战,其中,产后抑郁症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了解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产妇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母婴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二、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据研究显示,孕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相当高。
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婴儿的成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至关重要。
目前,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率高:据统计,约10%-15%的孕妇在分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 病程长:部分产妇的抑郁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 症状严重:产后抑郁可能导致产妇出现焦虑、悲伤、绝望等情绪,严重时可能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和婴儿的健康成长。
三、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影响因素研究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孕妇产后抑郁,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产前影响因素。
以下是孕妇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1. 生物学因素:遗传、内分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因素可能影响孕妇的心理健康。
例如,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孕妇更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状。
2.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产妇的性格特点、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经济压力、婚姻状况等。
例如,性格内向、缺乏社交支持的产妇更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状。
3. 产程及分娩经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恐惧、不确定感等因素可能加重产妇的心理压力,导致产后抑郁。
4. 产后恢复期问题:如婴儿健康状况、哺乳问题、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孕妇产后抑郁的产前风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孕妇产后抑郁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产程及分娩经历以及产后恢复期问题都是导致孕妇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
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吴伶俐(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四川 内江)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1月到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648例产后抑郁产妇。
所有产妇均符合入选标准。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
总结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产前、产后情绪。
结果产前实验组与常规组产妇的抑郁、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数据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产后实验组与常规组产妇的抑郁、焦虑评分差异较大,数据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显著减轻产妇的负面心理情绪,减轻应激心态,提高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剖宫产;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8.148本文引用格式:吴伶俐.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209,215.0 引言近些年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环境不断改善,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随之提升,也间接提高了临床中剖宫产的选择率。
在剖宫产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对于医护技术的要求也在随之提升[1]。
近些年有许多统计发现临床中产妇在围产期发生负面情绪的可能性较高,同时严重的负面情绪会间接导致母婴结局发生偏差,从而形成危害性的后果。
对此,为了更好地稳定和改善产妇的身心状态,本文以对比研究方式探讨心理护理的应用方法与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月到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648例产后抑郁产妇。
所有产妇均符合入选标准。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000例采用心理护理措施,常规组648例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与常规组产妇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7岁与25.8岁,平均孕周38.7周与38.6周,两组产妇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未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