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考考纲
- 格式:docx
- 大小:62.05 KB
- 文档页数:15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pdf一、考试性质历史学专业基础科目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考试。
其目的是公平、科学、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础研究方法。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查内容(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概况及其主要文化特征,西周政治与制度,分封制及宗法制。
西周衰亡与东周建立。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分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
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疆域,秦始皇统一措施,汉朝政治制度,汉朝疆域的扩大与疆域经营,“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汉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黄老思想、法家思想与汉朝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农业出现的影响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a.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c.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b.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a.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农业文明的兴起(3)古希腊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②生产与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
(4)美洲①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生产与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国家应运而生。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甘蔗。
(2)推广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024考研历史学大纲
2024年考研历史学大纲
一、史学概述
1. 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学科体系
2. 史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3. 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中国古代史
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政治制度、军事与外交变革
3. 秦汉时期中国王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传承与发展
5. 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变革
三、中国近现代史
1. 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4. 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战争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四、世界史
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背景与影响
2.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引发的世界格局变化
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的发展
4. 当代世界的主要地区冲突与合作
5.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与融合
五、史学理论与方法
1. 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2.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3. 史学文献的编纂与研究
4. 史学研究的新技术与工具应用
六、史学专题研究
1.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2. 女性史、民族史、地方史等专题研究
3. 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等专业领域研究
4. 不同学派和学者的史学观点与解释
七、历史与现实
1. 历史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2. 历史认同与社会稳定研究
3.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以上内容仅为2024年考研历史学大纲的梗概,具体内容以教育部公布的最终版本为准。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 中国远古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址。
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3. 夏、商、西周的文化。
(二)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的政治与经济。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三)秦汉1. 秦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 秦朝的灭亡。
3. 汉初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冶。
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5.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6.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3.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
4.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5. 江南经济的开发。
6.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五)隋唐五代1. 隋朝政治与经济。
2. 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
3. 安史之乱与唐朝后期社会危机。
4. 唐朝后期赋役制度改革。
5.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六)宋、辽、西夏、金、元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 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3.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
5. 宋代经济的繁荣。
6. 元朝的统一及其政治制度。
7.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七)明清1. 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 郑和下西洋。
3. 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
4. 明末农民战争。
5. 清代疆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 清朝前期的政治。
7.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8. 明清时期的文化。
31二、中国近现代史(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3. 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
4.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
5.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洛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卢梭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法国大革命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华盛顿体系的构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非战公约”3.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东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两伊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华盛顿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高中历史考试是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检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
本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历史学业水平的标准。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一)中国古代史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郡县制、郡国制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如陶瓷、纺织品、书画等;理解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科技、宗教等思想文化成就。
(二)中国近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包括民族危机、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
3.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教育问题等;理解这些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三)世界近现代史1. 工业革命与近代世界:了解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理解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战争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 当代世界经济与文化:了解当代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冲突。
三、考试形式和考试能力要求(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其中选择题占60分,非选择题占40分。
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二)考试能力要求1. 记忆能力:能够准确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知识点;2. 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特点及影响;3. 评价能力:能够对历史人物、事件和制度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4.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历史背景分析、历史材料解读等;5. 创新能力:能够从新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学业考试参考范围(红色为删掉内容)
Ⅳ.考试内容和要求
注:有的同学对一些考点不清楚、不放心,所以有几个问题一并答疑:
1.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什么时间?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课本必修一P42)
2.太平天国考不考?多年不考,今年也基本不会考,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脱离实际,无法实现;《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即可。
3、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长期推行导致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
4.程朱理学会不会考?基本不会考,读一读课本,了解一下,会做选择即可。
5.京剧会不会考?基本不会考。
知道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后,成熟于同治光绪年间即可。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标中考历史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次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通过考试,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六个板块。
(一)中国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清朝的灭亡,包括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史实。
(二)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点考查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近代化的进程等内容。
(三)中国现代史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涵盖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
(四)世界古代史主要包括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五)世界近代史自文艺复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等。
(六)世界现代史从俄国十月革命至今,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的演变等重要内容。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综合归纳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考试大纲:
一、历史学基础概述
1.历史学的概念和分类
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特征
3.历史和历史学的关系
二、历史学的基本理论
1.历史唯物主义
2.历史辩证法
3.历史留声学说
4.史学地图说
三、史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1.史料搜集
2.史料选取
3.史料研究
4.史料考证
四、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1.历史写作的目的和方法
2.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历史研究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4.历史研究的创新和变革
五、历史学的现代发展
1.历史学在现代的意义和作用
2.历史学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
3.新史料和新研究方法的应用
4.历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313历史学基础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和基本特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史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相关问题,并对历史学的现代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最终达到了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水平。
高考历史重点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历史学科是高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重点考试大纲旨在明确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要求和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备考,提高历史学科考试的质量和效果。
二、考试内容1. 中国古代历史1.1 夏、商、周三代历史1.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分裂和统一1.3 秦汉帝国的巩固与瓦解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1.5 隋唐帝国的繁荣与衰落2. 中国近代史2.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苦难2.2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3 军阀混战与新中国的建立2.4 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3. 世界古代文明3.1 埃及文明的辉煌与衰落3.2 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与传承3.3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影响3.4 中东文明的繁荣与变革4. 世界近代史4.1 巴黎公社与无产阶级革命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战的爆发4.3 民族解放运动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4.4 全球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三、考试要求1. 考试形式考试采取书面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等。
2. 知识要求2.1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政策、社会经济变革等。
2.2 熟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规范,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2.3 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思考能力,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深化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 能力要求3.1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推理,正确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2 能够分析和评价各种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3.3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历史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2. 多进行历史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和知识网络。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2022年河北中考历史考纲
一、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2)了解远古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二、夏商周时期: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知道司母戊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4)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秦汉时期: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5)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结构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总数:5道总分:150分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第二部分:知识范围1.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宋辽金时期- 元明时期- 清朝时期2. 世界古代史- 旧石器时代- 古代文明与河流流域-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3.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4.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与国际竞争- 联合国与世界大国关系- 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三世界与南北问题- 当代国际社会与中国第三部分:考试要求1. 掌握历史知识点: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和影响。
2. 运用历史思维:要求考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辨析事实和观点,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 掌握历史研究方法:要求考生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分析和研究。
4. 培养历史文化意识:要求考生通过学习历史,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培养爱国情操和世界文化艺术素养。
5. 引导历史价值观念:要求考生反思历史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理解历史对于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第四部分:考试评分1. 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2. 多选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3. 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4. 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5. 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
6. 答题纸整洁规范、说明准确完整、语句通顺得体、字迹清晰规范。
第五部分: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点:根据课本内容,系统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
2024年全国中考历史简答题大纲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简述夏商周的更替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3)阐述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张。
2、秦汉时期(1)简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和作用。
(3)比较秦朝和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概述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2)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4、隋唐时期(1)阐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路线和作用。
(2)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及其对唐朝繁荣的影响。
(3)简述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和影响。
5、宋元时期(1)论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简述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3)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6、明清时期(1)简述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
(2)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论述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简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原因。
(3)阐述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1)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3)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3、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1)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简述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3)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成果和破裂的原因。
(4)论述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和胜利的意义。
4、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简述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和重大战役。
(2)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5、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阐述“一五计划”的实施背景、主要成就和意义。
(2)分析三大改造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历史文选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在历史专业,论、史、选、具各类课程网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好历史文选,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
(二)课程达到的目的: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
提高它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
二、考核方式(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二)考试时间:120分钟三、试卷结构(一)题型及分数比例填空题10% 选择题10% 名词20%论述题15% 翻译题30% 史料分析题15%(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较易40% 中等难度50% 较难10%四、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杰出史家,他们的优秀品质;掌握阅读文言史料的一些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运用史料,提高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基本要求: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传说中的史学因素、史学产生的条件、成文史料与史官考核重点:《尚书》、《逸周书》选文:《牧誓》第一章编年体的产生基本要求:编年体的定义及优缺点、春秋时期的史学综述、孔子与《春秋》、战国时代史学发展概况、《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考核重点:《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基本要求:国别体的产生、《国语》、《战国策》考核重点:《国语》、《战国策》、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基本要求:掌握《世本》、《山海经》考核重点:《世本》、《山海经》的作者及有关争论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纪传体的定义及优缺点、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概述、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考核重点:掌握”“前四史、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平准书》、《屈原列传》、《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基本要求:《前汉纪》、《后汉纪》考核重点:二书的体裁及特点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考核重点:《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第八章纪传体的大量编修基本要求:掌握唐修的八部正史,五代、宋所修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元代修的《宋史》、《辽史》、《金史》考核重点:唐代的八部正史、元代修的三部正史、《通志》、选文:《通志总序》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基本要求:编年体史书的完备代表作《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产生的编年体史书、通鉴学考核重点:《资治通鉴》、选文:《党锢之祸》、《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政书体的定义、杜佑与《通典》、马端临与《文献通考》、会要体、十通、《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考核重点:杜佑、《通典》、《文献通考》、会要、十通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基本要求:纪事本末体的定义及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考核重点: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方志地理书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三部方志地理书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基本要求:掌握史学评论的特点,史评产生发展的过程、《史通》考核重点:《史通》、选文:《二体》、第十四章纪传体的续修基本要求:《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考核重点:《明史》、《清史稿》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基本要求:实录体的产生和发展、《明实录》、《国榷》、《清实录》、《东华录》考核重点:实录体产生的过程、《明实录》、《清实录》第十六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基本要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考核重点:《圣武记》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基本要求:史论和史考的区别、《日知录》、《读通鉴论》、《文史通义》、《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考核重点:三大史考名著及作者、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十八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历史地理名著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关于2024历史学的考试大纲
2024年历史学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历史学考试是对考生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旨在培养具有历史素养和历史研究能力的人才。
二、考试内容
1. 中国古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原始社会形成。
(2)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过程。
(3)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建立汉朝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4)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南北朝时期。
(5)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2)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
3. 世界古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古代埃及文明。
(2)古代希腊文明。
(3)古代罗马文明。
(4)中世纪欧洲文明。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4.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3)冷战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4)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具体分值分配可参考历年真题。
3. 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
具体时间安排可参考历年真题。
2024考研历史大纲一、中国古代史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3.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5. 隋唐时期的社会繁荣与开放政策
6. 宋元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
7.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二、中国近现代史
1.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3.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革
4.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5.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革命历程
6.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7.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
三、世界史
1. 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
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统治与城市兴起
3.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4. 近代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与民族国家的形成
5.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19世纪的社会经济变革
6.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7. 全球化与现代世界:二战后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四、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1. 史料的分类与价值评估
2. 史论的建构与分析
3. 史学流派与思潮
4. 跨学科研究在史学中的应用
5. 史学研究中的伦理与规范
五、历史论文写作
1. 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技巧
2.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3. 论文结构的安排与逻辑关系
4. 学术规范与引用格式
5. 语言表达与修改技巧
以上大纲仅供参考,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结合具体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籍,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多做真题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有关高考“历史”的考试大纲
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考试内容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涉及考试的性质、目标、内容、题型和难度等方面。
有关高考“历史”的考试大纲如下:
1.考试性质: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是针对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和考试内容而制定的指导性
文件,旨在检测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
2.考试目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历史
素养等方面。
具体包括: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和掌握;对历史事件的推导和分析能力,对历史进程的概括和评价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等。
3.考试内容: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等部分,涉及古
代、中世纪、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
具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变革等方面。
4.题型和难度: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难
度根据不同年份和地区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高考历史考试的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